[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第 2 章
先只说外貌,抛开焦某人——这个相信大家已经研究得够多了,来看看史书上的描写:
《资治通鉴》:敏之貌美;《旧唐书》:敏之既年少色美;《新唐书》:敏之韶秀自喜。
其中两个直书其“美”,而新唐书的说法更多了几分神韵上的描写,如此来说贺兰敏之是个美男子一说应是无疑。
其实武氏和贺兰氏的遗传基因里……控制美貌的一定很强大。
武则天能够以先皇才人的身份最后坐到皇后的位置上,长得要是不漂亮,就算再有手腕也没用啊——往下数,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甥女魏国夫人,就是贺兰敏之的母亲和妹妹,同样被高宗宠幸。
好吧再往下——啥武延秀武崇训武攸暨都是美男子。
正史看完了看比较没有那么大可信度的——敏之的墓志铭。
墓志铭这种东西么,骈四俪六铺张扬厉,不乏溢美之词,亦有过誉之嫌,不可全信也不可全不信,先仅仅摘出与外在容貌相关的来看一看:
“……冲襟朗鉴,风度囗囗。瑶林囗囗,不杂风尘。鸾章凤姿,居然物外。……”
这里的“口”应是碑文残缺处,我曾见过的补全版本是“冲襟朗鉴,风度卓然。瑶林玉树,不杂风尘。鸾章凤姿,居然物外”。若有错误,概不负责。
这其实已经不能算是外貌了——一个人的气质之美只能是由内而外的。
再来,是铭文中的段落:“克明克聪,风情外朗,神彩内融。潘江沃日,许月澄空……”
这样的丰神如玉,这样的超逸出尘,这样的宛若谪仙!
我想,对于贺兰敏之其人的容貌风神,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
解决了外貌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贺兰敏之这一家子。
新唐书中有:始,士彟娶相里氏,生子元庆、元爽。又娶杨氏,生三女。元女妻贺兰氏,早寡。季女妻郭氏,不显(正史中的说法都差不多,只举一例)。
对照上面的图,每一横行为同辈,很容易理清这个关系。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别看贺兰敏之的外祖母、母亲、妹妹都是国夫人,姨母是皇后,看似贵不可言,但是这都只是在武媚娘封后之后才随之而来的荣宠,这之前呢?
武氏和贺兰氏,其实算不得是名门望族。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中上来就说她“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评语下得一点不错。
武士彟是当年跟从高祖起义时积下的功绩,《旧唐书》中有则天皇后本纪中仅有“隋大业末为鹰扬府队正”,又有“武士彟,并州文水人也。家富于财,颇好交结。高祖初行军于汾、晋,休止其家;因蒙顾接,及为太原留守,引为行军司铠。时盗贼蜂起,士彟尝阴劝高祖举兵”。
这样看来,当时的武士彟除了有钱有胆,基本没别的。啥?后来他封了应国公?
那不算,这样的家世,更类似于一个暴发户。
再看贺兰一族,似乎比武氏好。
贺兰敏之的墓志铭上,前面一大段都是讲他的先祖,官衔不少、地位也不算低,这里不赘述了——单看贺兰敏之的父亲贺兰越石(墓志铭中写的是贺兰安石)。
“父安石,袭爵应山县开国男”,这是墓志铭中的记述,而前面在旧唐书中提到的是“长适越王府功曹贺兰越石”,也就是敏之的祖上有个男爵的爵位(最低等的爵位),做的官是越王府功曹,并未提及有别的官职。
由此可以推断,至贺兰越石这一代,贺兰一族也已经式微。
现在来排一下年代:
约公元642年,贺兰敏之出世。
公元649年,太宗驾崩,武媚娘于感业寺削发为尼。
公元651年,在王皇后的暗中支持下,武媚娘重新回到后宫。
公元654年,李治封武媚娘为昭仪。
公元655年,武媚娘戴上后冠,此时贺兰敏之不过十三岁。
武家和贺兰家的地位权势,是要仰赖于这个女子的命运的——而武士彟的两个儿子对他们的后母,武媚娘的母亲,后来的荣国夫人并不尊敬:
“元庆、元爽及士兄子惟良、怀运皆不礼于杨氏,杨氏深衔之。”,“荣国夫人恨其畴日薄己,讽皇后抗疏请出元庆等为外职,佯为退让,其实恶之也”。
这些“不礼”、“薄己”,应是发生在武媚娘重回后宫之前的事情,或许中间会因她做了太宗的才人而暂时中断一些日子。甚至可以设想,在她重新回到后宫的初期,武元庆武元爽对杨氏也不会怎么好——武媚娘毕竟是先皇的才人,能再度侍奉李治已经是例外之极,那个时候谁都不可能想到会有后来的事情。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解释一件事——贺兰敏之并不是如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是个从小便养尊处优娇惯无度,以至于后来封官袭爵之后,张扬跋扈行为不端浪荡无行的纨绔子弟。
母亲早寡,家道中落,外祖母那一边也无法依靠。何况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拖着两个孩子回去只会遭受更多的白眼和冷遇。
所以我做如下的推测:儿时的贺兰敏之,能做的也只有和那些身后毫无门第背景的人一样,万事靠自己。
但他总是有背景的,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般会是就算不能光大门庭,也得守住祖业。若然不曾有武媚娘,贺兰敏之将来或许和他的父亲一样,袭了爵位,做个小官,也算得不辱没家声。
这样的人,遇到如同天降馅饼一般的恩宠——还是个超大个儿的,会做的反应大约不外乎两种:一是珍惜,二是忘形挥霍。贺兰敏之是哪一种呢?
再来看一下年代:
公元660年,高宗李治苦于风眩头重,武后初涉政事。
公元662年,贺兰敏之约20岁,为左春坊中护(就是太子左庶子,这时候改了称呼)。
公元666年,贺兰敏之袭周国公,改姓武。
这应该是贺兰敏之仕途的开始——“解褐,尚衣奉御左庶子,俄迁左侍极太子宾客、检校兰台太史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封周国公”。
来看看敏之做的都是什么官:
尚衣奉御:从五品上,掌衣服,详其制度,辨其名数。若有事于郊丘社稷,则出之于内。将享,至于中壝门,则奉镇珪于监而进之。既事,受而藏之。凡大朝会,则设案,服毕而彻之。——管皇帝的衣冠佩玉的,有事就视规格把要穿的戴的拿出来,事完了再收回去。
左庶子:属东宫左春坊,正四品上。左庶子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具体工作类似于太子的秘书,若太子监国时,左春坊可比门下省,左庶子比侍中。
左侍极:即左散骑常侍,从三品散官,隶门下省,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太子宾客:此时尚无品秩,属兼职,常见的“加太子宾客”指的就是这个。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
兰台太史秘书监:从三品。兰台就是秘书省,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有二局:一曰著作,二曰太史,皆率其属而修其职。这应该就是敏之组织修史时候所任的官职。
弘文馆学士:五品,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凡朝廷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得参议焉。
贺兰敏之最高也只做了从三品的秘书监。从公元662年直到671年获罪,他的官职没加多少,总体是按着正常的方向演进的,而且并无实权。不是散官就是文职,做点修史的活计,比起后来武承嗣位及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宰相),实在算不得什么。
而他袭的周国公爵,纵然当时武元庆武元爽皆已被武后除去,按常理,这继承人轮不到他。
在贺兰敏之死后,有这一段“承嗣,元爽子也。敏之死后,自岭南召还,拜尚衣奉御,袭祖爵周国公”。
别看贺兰敏之是武后的亲外甥,可是对于武家来说,再亲也是外姓,现放着武元爽武元庆的儿子,嗯,当时武承嗣确实是因为父亲被拖累到岭南去了,可是若要继承武士彟一脉香火,他和武三思才是正牌的武家后代男丁。
然而武后选择了贺兰敏之,让他改姓武,继承外祖父的香火。如果说武后是因为异母兄弟之前的恶劣态度而连带着憎恨他们,不愿给他们这个好处,那么此刻她选择了贺兰敏之,是不是可以如下推论:
在袭爵之前,那类似于平步青云,至少四年的仕途中,贺兰敏之应该是并未忘形的,并且很好的依附着武后,并没有后来那种种为人诟病的不端不孝不轨之行。故而武后才觉得可以提拔培养这个外甥。
其实若贺兰敏之真是会因这样的遭遇而忘乎所以无法无天的人,不用等后来他因妹妹的死而憎恨报复,被武后厌恶,最后蹈向死地,不用说朝堂谏官,武后自己就先容不下他——培养这么一个废材来做什么?还费劲巴拉的让他袭父亲的爵位?这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什么区别。
在这里我想说几句题外话,唔,或许也不算题外。
上面说的贺兰敏之起初应该并未忘形,并不是说他就如现代人一般想象的如何干净如何浊世佳公子了——我恨价值观的穿越,古人所谓俗世佳公子,拿到现在来评判,很可能直接下监狱。
唐代有点地位有点家底的人,豢养舞姬乐伎成风,这些女子甚至可以被做为向人夸耀的资本,例子随便一翻一大堆,此刻的贺兰敏之可能例外么?
我忍不住要废话几句那个赛红拂——这个角色其实很穿越,她的原型是乔知之的家伎窈娘,乔知之很喜欢她,据说甚至为了她不想娶妻,但是武承嗣看上了窈娘,借口说要请窈娘去教他的家伎梳妆打扮,硬给“请”走了就不放回来。后来乔知之做《绿珠篇》托人送给窈娘,窈娘读后把诗缝在裙子上投井自尽,武承嗣怒,构陷乔知之下狱致死。
好吧……武承嗣的起复是在贺兰敏之死了之后,那么这个女人跟贺兰敏之和武三思……其实都没有一文钱的关系……啊不对,可能和武三思有点关系……
这些纯属我个人怨念。
我说这个例子倒是有个别的用处,乔知之在当时以诗文知名,官不大,也没有啥后台——武承嗣发话说要他的家伎,不给都不行。
那以贺兰敏之的身份地位呢?养得少了怕是还要被人背后笑话咧。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