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工

作者:转身狂笑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头面人物(一)


      贺一峰待苗丹伤好齐了,便立刻搭上救援队的物资车出山。司机将他们放在兴隆县客运站,自己找车到了三坪乡。

      可是到达三坪乡后,竟然没有人知道美人秃村在哪儿。

      两人只得在三坪乡住了下来,整日里四处转悠。没把村子打听出来,倒对三坪乡这个地方了解得七七八八。

      三坪乡是彩云省有名的雕刻之乡,全乡约有上万人从事着与雕刻有关的工作。玉雕、石雕、砖雕、根雕、木雕样样俱全,高档些的宝石打磨与猛犸牙镂刻也有涉猎。很多家庭作坊是祖辈相传,各有所长,据说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

      这些年当地重点打造“雕刻之乡”的经济品牌,鼓励老师傅重返工作岗位,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各项手工艺博览会,对表现出色的三坪手艺人颁发可观的现金奖励。一时之间,三坪乡的雕刻事业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大小作坊林立。

      “老乡,你们生活过得挺不错吧。”贺一峰蹲在街头杂货店,向吧嗒吧嗒抽旱烟的老人递烟搭话。“试试这个,中华!”

      老人坐在竹椅上,椅背特别长,斜斜指向屋檐一片雕梁画栋。他微微起身接过烟,眯着眼放在鼻下细细品闻。

      “小伙子,这烟不够劲,没意思。”

      话虽如此,但他并没有将烟还回去,而是夹在耳朵上。“来进货的?”

      贺一峰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可能是指与雕刻厂合作的批发商。他正待否认,却听老人说道:“看你一脸老实相,肯定是新手。我劝你还是回去吧,这里没啥赚头,尽是些表面光鲜的赔钱生意。”

      这个说法很是出乎意料,与当地努力营造出的繁荣景象截然相反。

      “为什么这么说?”他奇道。

      老人面露犹豫,想说又觉得似有不妥,含糊道:“我儿子也在雕刻厂工作,我这么说好像在坏他生计,呵呵,要不得,要不得……”他摇头晃脑,借口向老板娘要包火柴,转身离去。

      贺一峰性子淳厚,见对方有意避开,并不上前拦着追问。他想,这乡里人多的是,总有人愿意说的。

      “你说雕刻厂生意不好?!”招待所老板大张着嘴,惊讶地打量贺一峰。

      “我只是猜猜,没有根据的……”他急忙打圆场。毕竟雕刻是全乡人为之骄傲的招牌技艺,随意诋毁可不是受欢迎的话题。

      “不不不,你别介意,”老板见惊了客人,爽朗地哈哈笑着解释道:“我只是感叹你好眼力,没来几天竟然能发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点,只是不好意思向外界承认罢了。”

      原来三坪乡的雕刻事业的确繁荣过一段时间。那时还没有这么多厂子。大家见这行有赚头,政府也大力支持,于是纷纷效仿,争先恐后地向老师傅拜师。

      彩云省边境这片地一直交通闭塞,贫穷落后,严重缺乏生财之道。一旦发现一条财路,自然如同香馍馍一般人人都想咬一口。最兴盛的时候老师傅家天天排着长龙,有的甚至专门雇了人坐在门口筛选学徒资质,合格者才有机会入内一见。

      好景不长。

      雕刻不是实用品,说白了就是吃饱喝足之余拿来消遣的玩物,它不如珠宝有投资价值,不如玉器有历史价值,不如书画有增值可能,档次也随潮流变化而时兴时贬,市场并不大。

      一件好的雕刻作品,少说耗个两三年,对原材的色泽、质地、形态要求甚高,可遇不可求。年轻人并不如老师傅般能够沉下气来潜心制作,他们急于求成,希望看到快速的经济效益,三坪乡的作品质量逐年下降,数量却逐年递增。

      不出几年,便由少而精,转变为多而廉,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往来客商曾经愿意花费千金求得一件艺术品,现在却一下单就上百件,大部分是些旅游纪念品、仿古装饰、西洋石膏像之流,除了规模大一些种类集中一些,较别处并无明显优势。

      “难道那些老师傅们不管管,任其沦落么?”

      “怎么不管?!”老板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叹道:“我父亲就是一位老师傅,当年在行业里也算小有名气,一般活儿根本不接。可是,唉……一个工厂里,老师傅虽然说话分量重,但他们加在一起也没几个人,怎么抵得过厂里从上到下求财心切的全体职工?老师傅们越来越看不下去,年纪也大了,便逐渐从厂里退出来,要么洗手不干享儿孙福,要么自立门户单干,一年出不了几件作品。哦对了,有个老师傅还被昆明一家五星级酒店挖去做工艺菜雕冬瓜胡萝卜,收入可高了。”

      所谓老师傅,并不光指年龄大的手艺人,也包括掌握了传统技法、走老风格的世家继承人。比如那位转行做工艺菜的师傅据说才四十出头,是挽指派木雕技艺的第十七代传人,也被称为“老师傅”。

      蓝衣老丐与绿衣老丐会不会与雕刻老师傅有关呢?

      贺一峰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

      三坪乡现留有二十来位老师傅,经过招待所老板父亲的逐一介绍,他暗自筛选出五位手艺最为出众的。

      其中有的老师傅广招学徒、门生遍天下;有的思想陈旧,抱守着老观念艰难度日;而有的则只在家族内部传承,人丁凋零。

      他叮嘱苗丹继续寻找美人秃村的位置,自己则采购了一批上档次的礼物,准备挨个儿拜访五位老师傅。

      这第一位,自然是名声最响,收徒最多,被誉为三坪乡头面人物的龚工强。

      三坪乡排得上资格的手艺人没有上千,也有上百,却唯独龚工强享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

      龚师傅不仅手艺高超,而且深谙营销之术,率先与政府部门合作打响了“雕刻之乡”的名头,频频出现于各类会议会展、旅游节庆。进乡必经之路旁的广告牌上也印着他的头像,足可见其影响力。年初,彩云省某核心刊物请他开了一个专栏介绍民间工艺,电视台为他做了一期专访,几位高徒也在国内获得不少大奖,同时他自己还被聘为民族学院艺术系的客座教授,风头正劲。

      要见这么一号人物自然不是容易的事。

      贺一峰提着好烟好酒被助手拦在门外,连龚工强的脸都没见着。

      “对不起,龚老师太忙了,没有空。”助手眯着眼斜靠在镂龙刻凤的五彩腾云门柱上,断然拒绝。

      此门柱是龚工强年轻时的成名作之一,卖给了豪商。

      动荡时期他担心此物遭毁,特地上门去讨了回来藏好,待风声过后才拿出来。那时豪商犯了事儿早已死在狱中,家属也散得干干净净,因此没有人来向他要回这件已售出的作品。后来有人出到七位数想收购,他知道了自己的价值,沉住气没有卖出,而是将它立在了家门口作为活招牌,为自己的雕刻事业吸引更多注意力。

      “请问龚老师什么时候才有空呢?”贺一峰问道。

      “那得看你是什么事。”女助手上上下下打量贺一峰,见其模样端正,衣着也不浮夸,颇合眼缘,便好心指点道:“龚老师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有事要提前打电话约好,随便摸上门来肯定不行。你是记者吧?如果想采访他,估计等两周才抽得出时间来,这几天有文章要写,有比赛评委要当,有展馆资料要理,有应聘的学徒要考,还忙着准备下个月的艺术论坛,事情太多了。”

      “我不是记者,”他解释道:“就是想向他打听两个人,花不了几分钟。”

      “打听人?”女助手瞪大眼睛,露出吃惊的表情。一听这话,她对他的好感立刻消失,一边挥手将他向外赶,一边说:“瞧你长得周周正正的,怎么如此不识相!龚老师是什么人,好歹算是名流吧,是想见就能见的吗?何况他还这么忙!有正经事找他的必须通过我预约,等上个把月都是常事。走走走!上别处打听去!”

      也许是练雕刻练的,她手劲出奇地大,把贺一峰推得几乎一个踉跄。

      她楞了一下,觉得失了仪态有些不好意思,缓和了语气道:“让你见了也没用,老师一听是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准得生气!”

      贺一峰被她一推也上了脾气,怒道:“鸡毛蒜皮?!我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女助手猛地一震,颤着声音问:“人命……你是便衣?出啥事了?”

      贺一峰没料到出现这种误会,假冒公安不是闹着玩的,马上打算澄清;不过他顿了一顿,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话是对方猜的,自己并没有承认,算不上假冒。他继续问道:“我需要向龚老师打听两个可能同样是雕刻老师傅的人,你再想想看,什么时间合适?”

      女助手仍陷在误会中,犹豫片刻,怕自己惹事上身,便掏出笔记薄查看。

      “明天……不行,后天……也不行,大后天……下周……”

      “不能等那么久,要尽快!”

      “那就……啊,有了!”女助手灵光一现,“明天上午安排了一场学徒考试,这批人资质有限,多半结束得早,你可以用剩下的时间跟老师谈谈。”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272429/11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