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蓁的幸福七零

作者:就爱吃肉肉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八章


      徐村第三生产队的队员人数相较于其他生产对属于中不溜的那种,但徐村的种地面积却在一群生产队中是拔尖的存在,地多粮食多,不然也不会被安排了不少的知青。于是乎,徐村的工分价值高,大概是六分钱一个工分,相较于其他生产队基本都是两分钱或三分钱一个工分,徐村的好太多。要知道,一个家庭一年挣的工分在扣除口粮所需要的工分后,剩余的关系到这个家庭这一年挣了多少钱,是哒,剩余的工分是用来换钱的。
      不过,当然也有那懒惰的人,一年下来不仅挣不够基本口粮,分不到钱,甚至还要贴钱给生产队的。但更多的是勤劳的队员,一个家庭一年的工分不仅能拿到全部的基本口粮,还能分到钱,不过这个数目就不一定了,小到一二十块钱,多的就近三百。因为有的人十分勤劳,也有的人要懒上一点;有的是已经分家的一家几口人,劳动力不多,都数是小孩;也有的是尚未分家的十几口人,劳动力多,干活卖力气,工分也多……
      话说回来,徐村今天召集队员们开秋收动员大会,这个主要是对秋收进行详细的安排,顺便再给村民们介绍一下新来的知青,也没有让知青上去讲话什么的,就露个面,就散会了就下地了,毕竟秋收时间紧迫,天气变化快,一旦下大雨,农作物就要遭殃,甚至可能减产,那时候还是纯人力劳动,而不像现在的半机械化或者全机械化那样速度快。杨蓁蓁几个人留下几分钟,由村里安排。知道是新来的,什么都不懂就让村里人带带她们,村里人虽然不太喜欢知青们,但也没反对,毕竟关系到来年的口粮,就赶紧带人去了地里。
      杨蓁蓁早在昨天睡觉前就问好了林芳芳地里的情况,今天可谓是全副武装,长衣长裤,加手套,脚下是双旧布鞋,头上也备齐了草帽和口罩。倒是带着她的那个村民被唬了一下。带杨蓁蓁的村长徐长明弟弟家的大儿媳妇赵春华,为人爽利,性格好,也是干活的一把好手,也是村里少数能和男人比肩能拿满工分十分的女性之一。
      在去地里的路上,杨蓁蓁就和赵春华搭上了“嫂子好”拿出了几颗糖递给赵春华“今天麻烦嫂子了,我不懂地里的活,还请嫂子教教我,这几个糖嫂子拿回去给孩子吃。”
      “嗨,这有什么,你既然叫我一声嫂子,我也会好好带你干活,你今天跟着我。咱们村现在是收地瓜的任务快完成了,也没有多少地的了,今天啊,咱俩就三亩地的任务,你才来肯定不会用锄头,咱们任务紧,我来刨地瓜,你来捡,把地瓜捡到筐子里,搬到田埂上,让人抬到生产队的粮食仓库去。”赵春华爽快的接过糖,一点儿也不含糊的说,“你们这些知青娃娃啊,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好的城里人不做跑到乡下来,你们又不会干农活,这不是瞎折腾吗。”赵春华随口抱怨到,她这是想起了之前的知青们第一次下地的时候把麦苗当作杂草给拔了,就心疼,一亩地才产那么点儿粮食,结果粮食还没长好就让人给拔了。
      “你嫂子我快人快语,说话比较直,有什么不好听的,也别和我计较。”赵春华也知道自己直性子,脑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心里的话就一秃噜嘴的就说出来了,赶紧补充道
      杨蓁蓁也很无奈,如果不是领导人的命令谁会放着城里不呆非要下乡呢,但她不能说出实情也不能抱怨“我知道嫂子是刀子嘴豆腐心,怕我们不习惯农村生活,但我们是为了响应领导人的号召下乡,来农村是来接受中下贫农再教育的,就是来体验你们不怕苦不怕累的辛勤劳动,让我们的思想更加贴近农民,和你们一起建设更好的农村。”
      “哎呀,还是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会说话,换个人,说不定什么都说不出来,还被人当傻子呢”赵春华顿时眉开眼笑起来。
      两个人在路上聊着,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划分给她们劳作的地。
      两个人也没有多说什么,下了田埂就开始干。杨蓁蓁开始也拔了几棵地瓜秧,没一会儿就没力气了,赵春华就照顾她不让她拔了,让她捡地瓜。捡地瓜的活可比拔地瓜轻省多了,也没有技术含量,就那老是下蹲,杨蓁蓁的腿和腰也受不了,重心都在腰以下呢。一上午,杨蓁蓁虽然累的不行,但为了追上赵春华的速度,也没怎么歇息过。赵春华不愧是能拿满工分的女性,中午结束后,两个人竟然收了一亩半的地(杨蓁蓁只把地瓜放筐子里,可搬不到田埂上,是生产队安排的运粮队的人自己下田搬的),这样下午就轻松一些了。
      赵春华现在倒是挺喜欢杨蓁蓁的,一上午的劳作,虽然干的活轻省,但人家没干过农活啊!能吃苦耐劳,没有偷奸耍滑,为人勤勤恳恳,村里人就喜欢这样的知青:你可以干不多的活,但人要正,对村里人的态度放低一些,只要尽力了,谁也不会去嚼舌根说你什么。不然,还分什么知青非知青的记工分,这就是徐村人给的体贴和照顾。
      就是有人爱作,这不刘梅和孙强那边又出问题了。孙强和刘梅也是在收地瓜。
      孙强认为自己非常能干,认为自己是城里来的知识分子,做什么都应该是手到擒来,对着那个村民特别不屑,还自以为隐藏的很好,只是人家不稀罕搭理他。拔地瓜他拔不动,就拿锄头挖,不听带他的村民的劝告直接挥锄头。好嘛,地瓜挖出来的都是坑坑洼洼的带了伤,要知道地瓜保持完好才容易保存,否则不及时吃的话就容易腐烂。那个村民气的脸都青了。把他拉到一边,让村长徐长明过来了,然后扣了孙强一半的工分。
      而刘梅,带她的那人就是不喜欢知青的人,但就算不喜欢也只是不理睬,啥都没做,只是在她休息太多次,次次时间长说了两句,让她手脚麻利点,不然完不成任务,她就自尊心特脆弱的跑了,让那个村民傻眼了。只能喊村长,徐长明才处理完孙强的事有接到村民说刘梅哭着跑了,徐长明简直要头爆炸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刘梅是跑了,徐长明气疯了,让人确认她现在的位置后也没有让人去找她,喊她过来,直接让计分员扣光了她今天一天的工分。
      徐长明无奈极了,虽然在知青点就知道这两个人不是省油的灯,但也实在没想到他们俩会在上工第一天就给他找事情。其他的几个新来的知青与刘梅和孙强相比那奏是小天使。
      这都是什么事啊。徐长明心里呐喊着。好在,两个人到下午都没有上工但好歹消停了,相应的他俩都没有工分。
      如果说,徐长明给他们安排了很多的任务量,那纯属胡说。要知道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一天能够收获两亩地左右的地瓜,差点的一天就能收获将近两亩地,大概有一亩七八分地;那能干的一天就两亩多地,大概有两亩二三分地。现在,新来的知青和村民一起要收三亩地,看着很多,但只要仔细算算新来的知青大概要收的只有一亩地。只有村民一半的任务量,这还是体贴她们新来的,又是第一次做农活。
      又有人想问,一亩地也挺多的啊,有667平方,看着这个数很大,但是实际上不要小看这时候的人。这时候不比现在,什么都可运用机械,一会儿就完成了,那时候可只有人工也就是人力劳动,当然这个人力劳动是指农业生产方面。
      跟何况还安排的都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再加上不懂农活就只让干没有技术含量,不需要动脑子的捡地瓜的活,这可比挖地瓜轻松多了,只需要重复一个动作就好,只要没有小心思想偷懒就一定可以做完,虽然会很累,但干活农活的人都知道农活的几个程序就没有不累的。
      要知道但凡普通人家的女孩,从很小就开始做家务,小到擦桌子洗碗,大到洗衣服做饭(这里是说洗一大家子的衣服做一大家子的饭),不要以为这样就结束了,你以为除了洗衣服做饭就行了,不,不是,还要干家里所有的需要做的活计,包括做完家务的闲暇时间也不能空着,要接一些可以在家做的工作做,比如糊纸盒,一份活计大概一个月可以挣三块钱。这还只是城里的姑娘的比较轻松的劳动。
      农村就更加的令人一言难尽了,姑娘们在娘家比在婆家好。在娘家,除了要做家务外,虽然没有像城里姑娘那样糊纸盒,但要喂猪喂鸡,侍弄家里的附近几分地的菜地,还要上工做农活,农闲时还要上山摘野果,野菜晒干储存用来过冬菜叶子;在婆家,除了在娘家的活还要负责一大家子,带点儿东西回娘家,婆婆就心里不舒服,婆家人还不把你当自家人看,怀孕了也要下地挣工分,一直干到生产,有的有的就直接生在了地里,产妇坐月子不到一个月就下地,基本是十天左右,也吃不到什么好的,男孩还好,女孩出生说不定就被婆婆丢弃了,好点儿的就送人,差点的就直接弄死,当妈的也不会分出多少心给一个女婴,然后就开始准备下一胎,当然70年代的这种情况很少,但不是没有。
      所以说,那时候的人的能力不可小觑。他们的力量极大,心理恢复能力极强,和他们比,你会感觉自己可能是个废物。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3868485/8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