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屁孩问道孔夫子

作者:黄一纯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令人心塞的古代交通


      上一章,一纯已经和众位看官从字义上分析了“学而时习之”的意思,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日常生活着手,来接着看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则

      为什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呢,请您跟着一纯坐上时光机回到千年以前:

      “哼哧——哼哧——”在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的乡间小道尽头,传来了大煞风景的声音。
      只见一个身披缊袍的肌肉少年骑在一只胖猪身上,他猛力一揪猪后颈的肥肉,胖猪就撒开四蹄,霎时间尘土飞扬,颇有一种“剑走天涯”的气势!
      再定睛一看,只见猪脖子上居然挂着“三胖”二字!
      胖猪:我不是已经发出郑重声明——不许再叫我“□□”㈠了吗?
      一纯:好的,鑫月半。
      胖猪一怒之下涨红了脸,绝尘而去……
      然而它驮着的肌肉少年很无奈:“咱走了这么久,还在这条乡间小道上,什么时候能到孔子的家啊!”
      没错,这猪背上的肌肉少年就是日后有名的孔门弟子——子路啦。

      其实,一纯杜撰上面这个小剧场,不仅图个调戏三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间接告诉大家:古代的交通有多不发达!然后进一步推导,“有朋自远方来”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看官大人:你扯了那么久,现在才入正题,有没有搞错!
      一纯:哎呀,看官请您息怒!咱《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致力于带给您既有趣又有含金量的文章,这种尊贵奢华有内涵的体验不是随便一个栏目都能提供的哟。
      一纯喝口水接着说:这不,上面的小剧场先搏您一笑,接下来是真凭实据部分哟!请您搬好小板凳和爆米花,以下是理科渣渣一纯耗费一个下午所计算出的数据!

      (注:为方便理解,一切事物皆采取现代数据和单位,粗略计算,不必深究)

      为了让您更清晰古代交通情况,从而感受“有朋自远方来”究竟有多令人激动,一纯先假设了一个“无厘头”㈡情景。

      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也不必设定有多远了,夫子不是鲁国人嘛,就来个山东省境内游好了。
      假设情景:一大妈从青岛出发去曲阜见孔夫子,顺便推销“脸基尼”㈢。

      一纯不是山东地理专家,我们也不考虑从青岛至曲阜中间是否要坐船、绕山等因素。为了方便,直接拉直线距离,测得:314.5公里。

      那么,接下来我们分两种交通工具来进行理论测试:
      方案一:马车。
      方案二:大妈的腿。

      —————我是萌萌哒分隔线—————

      实行方案一:青岛大妈家里富裕,于是乎,她选择乘坐马车去曲阜见孔夫子。

      这里要普及一下周朝的马车,传说周武王接受周公建议去发展交通,马车也由最初的一马拉车演变为多马拉车,成为证明社会身份的又一表现方式——“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举个例子,咱们孔夫子是大夫阶层,他的座驾就是由三匹马拉车的。

      ○那这个周代马车是什么速度呢?

      本来马拉战车能达到近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但是考虑到青岛大妈只是去见朋友,所以就算马车大约是15公里每小时好了,记作15km/h。
      一纯私底下估计这可能只是马在精力充沛的时候能达到的速度,但苦于我还没有机会亲身试验,就姑且这么用着。而且这里要再次注明,我没有把变量计算在内。

      ○那么我们可以来算算,坐马车行驶完全路程需要多少小时呢?

      314.5÷15≈21(h)
      答案是约等于21个小时。

      ○好,那我们拿“铁人”标准来算算,青岛大妈以“不顾一切拼了老命也要尽快见到孔子”的状态,从青岛到曲阜要多少天?

      一天24个小时,正常睡觉加上午休总共去掉9个小时;一日三餐都吃压缩饼干总共去掉1个小时;给马一点歇息时间加上解决如厕问题总共去掉1个小时,剩余13个小时。
      24-(9+1+1)=13(h)
      这是到达极限的计算方式了,一纯估摸着一天折腾下来——不死也残!要知道古代道路不平,马车颠簸,“屁股开花”的概率极高。

      方案一经过粗略计算后得出结论:
      青岛大妈乘坐马车去曲阜探望孔子需要1天零8个小时。

      —————我是萌萌哒分隔线—————

      实行方案二:青岛大妈家里贫困,于是乎,她选择走路去曲阜见孔夫子。

      我们现代人的步行速度大约是5公里每小时,但是古代人宽衣大袍,穿的又不是运动鞋,一纯觉得这里应该打点折扣,姑且算是4km/h的速度好了。
      其实,古代道路不像现代平整,爬山也没有石阶的,不过一纯想一想方案一的马车速度也没有这么计算,于是为了实验结果准确,也不加计算。

      ○我们可以来算算,靠双腿走完全路程需要多少小时呢?
      314.5÷4≈79(h)
      答案是约等于79个小时。

      我们和方案一的日均使用时间要保持一致,还是13个小时。
      79÷13≈6(天)
      哇塞,我怀疑青岛大妈这一转下来,6天没停过,脚铁定浮肿成猪蹄!没和孔子“唠嗑”几句,就得先去看医生了。

      方案二经过粗略计算后得出结论:
      青岛大妈靠双腿走去曲阜探望孔子需要6天零1个小时。

      —————分隔线萌且酷—————

      您看看,别说从远方了,就是山东省内的朋友来探望孔子也是很费事的。何况,您别忘了一纯的诸多操作:把时间利用往最大化去计算、速度一直是最高时速、两地距离拉直线、不计算一切切实存在的变量……才有了这么个还算可以的数据。

      所以说,古人对“有朋自远方来”这事十分看重与珍惜。
      朋友,朋友,追其字义,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后来人们习惯把这两个字放在一块,也没那么多讲究了。
      孔子对远方朋友的到来也是很开心的,在《论语》后面的内容还会说到,蘧伯玉使人来拜见孔子,孔子很高兴——这个蘧伯玉可谓是和孔子志趣相投,孔子评价他是君子(君子哉蘧伯玉)。

      或许,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对这个的感受已经没那么细腻了,反正有飞机、高铁、轮船,对方来了请他/她吃顿饭也就是了。但我们仔细体会体会,现在通讯便捷,两地的朋友打个电话联络也不是不可以,但对方仍能把“见你一面”列入假期安排表,那说明他/她打心底里把你当做好朋友,这是非常难得的!

      很多时候,我看到一桌子人应该是来聚会的,却谁都不与谁交谈,各自低头看手机,我在感叹手机带给人变化的同时,也不知是该可怜他们的友情如此浅薄,还是该批判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劲。
      总而言之,如果全中国人都学习自己祖先的优秀文化,就不会有各类心智不坚定、行事不着调、道德无底线的人。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如斯君子,难道只存在于曾经的□□国土之上吗?
    插入书签 



    作者有话要说:
    嗨,我亲爱的看官们~我又来了,不过今天不是来卖萌的,而是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何我笔名“临江山人”在文章中却自称“一纯”。
    并非是我脚踏两条船,而是……
    我是晋江新人,小白一枚,所以当我想注册笔名为“一纯”的时候,被残忍地告知这个笔名已经被注册了。
    即便我再喜欢自己的表字“一纯”,笔名还是得有的呀,所以我想呀想……
    我想到了我的偶像——苏轼!
    他写的《临江仙》深得朕心,但自称仙好像也不妥当,干脆就拆字成“山人”啦!
    这就有了“临江山人”的笔名。
    其实笔名也挺符合我居处的环境——珠江某支流就在我的脚边流淌着呢~
    今天就唠嗑到这,下一章再见!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999572/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