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第 1 章
前言
还记得小时侯就在《红楼梦》中读到“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的诗句,当时就被这一句优美凄凉的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后在《虞初新志》中读到《小青传》,知道这首诗歌的作者冯小青后,对她短暂而凄凉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冯这个人物。现在,本人选择冯小青及其故事作为本人大学毕业论文的内容,也是希望能以己尚未开阔的视野,暂且以己所知,极尽心力来完成这一儿时的梦想。
正文
小青,字玄玄,又名元元,虎林(今浙江杭州)某生姬也,家广陵(今江苏扬州)。与生同姓,故讳之,仅以小青字云。
她恰恰生于莎翁创作其杰作的年代(1595——1612),夙根颖异,风期异艳,绰约自好;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其母是家庭女塾师),她在十六岁的时候嫁给了冯生为妾。因为大妇悍妒,被迫徙居在西湖畔的孤山别墅。
在极度的孤独与压抑中,小青只能将幽愤凄恻寄托于诗词和影恋。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她在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后,感慨万千,因而写下了“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伤心岂独是小青”的诗句。最终,小青忧愤成疾,郁郁而亡,此时年仅十八。
小青生前留有小像三幅,诗稿一卷。诗及第一幅小像皆为大妇索去。其残余诗稿计九绝句,一古诗,一词,并所寄某夫人者,共十二篇。后被冯生的一个亲戚集而刻之,名曰《焚余》。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冯的故事:
一,关于冯的作品版本考辨
对于冯小青的故事,版本纷杂。要进一步了解冯小青的故事,深刻理解小青的形象和其悲剧力量,首先还是要大致了解有关冯小青的作品以及各种版本的考辨。毕竟,在研究中我们当从具象着手,进一步分析抽象。
就目前本人找到的书目来看,有关冯的作品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小青传》,2,见于冯梦龙(1574——1646)编撰的《情史类略》卷十四,3,张潮(1650——?)编撰的《虞初新志》卷一。两文文字略有出入,4,后附有诗词,5,为繁本。前者注明为戋戋居士所作,6,后者则为佚名7, 。著名8,学者潘光旦先生以为《虞初新志》所载《小青传》当为支小白本,9, “即支《传》经后人窜改者”。但今日普遍认为此两本当为同10,一版本,11,为戋戋居士所作。
另明刻秦淮寓客所撰《绿窗女史·青楼部·才女》之《小青传》,作者署名戋戋居士;文不载诗词,而篇末有酒友刘无梦窃书遗稿一段,似为原著。
12,支如增(小白),13,陈翼飞两改写本,14,俱见诸郑元勋《幽媚阁文娱》(1630)。他们改写的方式是将小青的本传与戋戋居士的叙述内容两者打乱,15,然后再进行内容的重组与编写,而16,冯的诗歌只保留了一部分。文字较戋戋居士的作品为简,17,但相应地减少了内容,同18,时在艺术创作上并无出色独特之处,19,艺术魅力反不20,如前文。
21, 《女才子书》卷一《小青》,22,作者鸳湖烟水散人,23,即嘉兴徐襄,24,书成于南明永历十二年,25,即1658年。
26,张岱的文言散文集《西湖梦寻》中有《小青佛舍27, 》一篇,28,内容相应简单很多,29,只是节录了小青的两首诗歌。
陈文述(1771——1843)《兰因集》,收入了冯小青的许多诗文,并为冯修墓,竖碑,还亲自撰写《小青墓志》。
此外,中篇小说《孤山再梦》、《西湖佳话》中的《梅岭恨迹》;《耳食录》、《小豆棚》、《焦轩遮录》《萤窗异草》、《夜雨秋灯录》、《浇愁集》、《遁窟谰言》等文言小说集中也收有以小青故事为题材的小说,都作了一定的改写。
朱京藩所写的传奇《风流院》,后附其改写的《小青传》。
吴炳的传奇《疗妒羹》,全文已佚,但题曲一折保留了下来,由于文辞优美,唱腔动人,至今还在戏曲舞台上传唱。
杂剧有徐士俊的《小青娘情死春波影》、胡士奇的《小青传》、陈季方的《情生文》,均已亡佚。
10, 日本汉学家森槐南所著《补春天》传奇,敷演清代钱塘文人陈文述等人为西湖三女士冯小青、杨云友、周菊香修墓的故事,文辞颇为雅致。
11, 明国初年,还曾上演过冯春航的话剧《冯小青》。
以上或有遗漏之处,限于本人阅读书目偏少,尚有一些书文未能过目,无法确定其真实度。
二,冯小青其人
第一个记载小青故事并为其立传的作者——戋戋居士详细地记叙了小青的故事,还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小青的日常起居生活细节。在《小青传》的第三部分,更表示曾见过小青的画像,“闻第二图藏于妪家,余竭力购得之。娟娟楚楚,如秋海棠花。其衣里朱外翠,秀艳有文士韵。”
据传记载,冯死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壬子,即公元1612年。而戋戋居士《小青传》之黄来鹤抄本(1613年)传末署“万历壬子秋戋戋居士书于西湖之水明楼”;又天一阁藏有“明崇祯四年(1631)五月念七日霄宾老人手录本,前有万历壬子秋戋戋居士所写《小青传》。可见戋戋居士和小青生活的年代是大致相同的,戋戋居士所记载的内容可信度也较高。
随后钱谦益在他的《列朝诗集·羽素兰小传》中附有小青传,略谓:“又有所谓小青者,本无其人。邑(常熟)子谭生造传及诗,与朋侪为戏曰‘小青者,离情字,正书心旁似小字也。或言姓钟,合之成钟情字也,以事出虞山(今江苏常熟),故附于此。”
对于钱说,后世文人说法不一,下面就否定钱说的一些文章摘录以下:
1,《宫闺氏艺文考略》①记载:“玄玄字小青,广陵人,嫁为武林冯公子妾。杭人沈兰先参疑云:《列朝诗集》谓小青实无其人。然遗稿中寄某夫人书,为杨淇园夫人。杨氏子孙皆言幼时见小青手书,又小青之夫,实为冯生,似非乌有也。然外间颇有小青为情之说,又云邑子谭生造传及诗。小青事去今不远,而乡中前辈,不闻所谓谭生者,以无为有,以有为无,岂皆出好事人口耶?或又言小青姓钟,合之成钟情字,益非也。”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位杭州人沈兰先离小青生活的年代很近,他从小青的密友某夫人着手,告之读者她即杨淇园夫人,作为小青是真有其人的一个有利证据。同时,他以乡人没有听说过谭生的故事,认为钱说是不可信的,是“以无为有,以有为无”。
而据《西泠闺咏》①记载,“小青名玄玄,容态妙丽,通文翰,解声律,精诸技。家广陵,年十六归武林冯生千秋,以同姓故讳之。见嫉正室,徙居孤山别墅。冯姻杨夫人爱怜之,劝之归,卒以抑郁病卒。”文中也提出某夫人姓杨。可见,该夫人应为杨淇园夫人无疑。
在《蠖斋诗话》②中记载,“予至武林,询之陆丽京,曰:‘此故冯具区之子云将妾也。所谓某夫人,钱塘进士杨廷槐元荫妻也。杨与冯亲旧,夫人雅谙文史,故相怜爱……及夫人从宦北上,小青郁无可语,贻书为诀,书中所云,皆实录也。”在这段话中,告诉我们冯小青的丈夫就是冯云将,某夫人是杨廷槐夫人。进一步证实冯小青的故事的可信度。
2,在《妙楼山集》①中(见之《西泠闺咏》),“(紫云)扬州人,小青女弟,会稽马旄伯姬。姿才绝世,既精书史,兼达禅宗。惜与小青俱早殁。”关于小青女弟子冯紫云的记载中,从侧面肯定了小青的存在。
而据张潮所言, ,“小青事,或谓原无其人,合小青字乃情字耳。及读吴《紫云歌》,其小序云:冯紫云,为维杨小青女弟,归会稽马旄伯。”这一段记载也肯定了冯紫云的故事,进一步肯定小青的存在。
3,《玉镜阳秋》云,“小青诸绝句,轻倩清新,离绝作家蹊径,出自慧心女郎不疑,不必以钱说至惑也。”
据施闰章(1618——1683)《蠖斋诗话》②说,“予至武林,询之陆丽京,…….客问:‘小青固能诗,恐不免文人润色。’陆笑曰:‘西湖上正少此捉刀人。’”这两种观点都以作品着手分析,认为小青的作品应当是慧心女子所写,并非文人捉刀虚构而成。
4,周亮工《书影》卷四:“当时或有其人,以夫在,今故讳其姓字,影响言之。其诗文或亦有一二流传者,众为缘饰之耳。”认为钱说是受人所托,编造而成的。
陈文述更认为,“或妒妇扬焚图毁诗之余烈,百计以灭其迹。冯即旧家,妇应豪族。蒙 叟受托,作此不经之语,未可知也。”
近人陈寅恪先生在他的巨著《柳如是别传》中对钱说作了强有力的反驳,他指出:“殊不知牧斋与云将交益甚笃,故讳其娶同姓为妾,与古礼‘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之教义相违反也。…….是牧斋为云将之故,因讳小青之事,较合于情理也。”他认为钱由于私交原因即与冯云将交好,故为冯氏避讳,于情于理,是很说的通的.
三,冯小青形象浅析
近代林语堂先生在其散文《妓女与妾》一文中这样写到,“科学家霭里斯(HAVELOCK ILLIS)说过:‘现代文化一方面把最大的刺激包围男子,一方面却跟随以最大的性压迫。在某种程度上性的刺激和性的压迫在中国却较为减少。’但这种像是真情的方面,坦率的性的优容只适用于男子而不适用于女子。女子的性生活一向是被迫的。最清楚的例子可看冯小青的一生,她恰恰生于莎翁创作其杰作的的时候(1595——1612),因嫁充侧室,被其凶悍的大妇禁闭于西湖别墅,不许和丈夫谋一面。因而养成了那种自身恋爱的畸形现象。她往往乐于驻足池旁,以观看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倩影,当其香销玉殒的不久之前,她描绘了三幅自身的小像,常焚香献祭以寄其不胜自恋之慨。偶尔从她的老妈子手中遗留下来的残存的几篇小诗,看出她具有诗的天才。”这一段文字深刻地揭示冯生活的社会背景,冯的生活状态,以及冯心理变态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而潘光旦先生根据弗洛伊德的“影恋”(NARCISSISM,现通译为“自恋”)学说,他对冯小青作了典型的精神分析评论,于1924年作《冯小青考》。为深入分析人物的心理变态状况,后又成《小青之分析》一书。该书基于冯小青“喜与影语,临池自照”,又于临终前要求画师为她描绘肖像,并且赋诗“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妾映镜中花映水”等事实,认为这是典型的“自恋”特征。进而从小青婚后的生存环境与心理伤害剖析其变态之原由,最后较为科学和系统地认定,“小青适冯之年龄,性发育本未完全,乃受重大之打击,而无以应付,□□之流乃循发育之途径而倒退,其最大之部分至自我恋之段落而终止;嗣后环境愈劣,排遣无方,闭窒日甚,卒成影恋之变态。”很显然,此观点即是弗洛伊德儿童□□理论中关于“里比多”因“执著”,退回“而形成神经症根源的说法。③
以上林,潘两人的观点,虽然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然着眼点仍落至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他们对冯小青的形象的分析,是带着科学的眼光的,较为深入地从文学与心理学的交汇点上解剖了冯这个文学形象。
至于单独从冯的文学形象来说,本人认为,冯本身带有中国古典才女共通的特性,同时,她的身上又带有她自己独特的个性,简而言之,冯是中国古典幽怨形才女的形象代言人。她身上的相通而又独特之特性,深深地吸引着明清两代文人,促使他们长时间地探讨和完善乃至重构冯的故事。一言以蔽之,冯的这种特性便是她的独特的文人气韵和文人的气节。本节将从历史背景,冯的生活环境,后人评述等方面来简要地分析冯小青的形象:
背景分析:
A,在明末清初文坛上,有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那就是对才女命运的关注和对女性婚恋悲剧的探讨。当时,有大量的作家关注并探讨女性在家庭婚姻恋爱方面的不可挽回的悲剧性命运的,他们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传记,墓志,话本,传奇,杂剧等题材,对冯小青的故事加以改造和翻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冯小青热”。在流行描写才子佳人私订后花园之类“大团圆”故事之时,有这么一个不和谐音,实在不能不是一个奇迹。④
B,冯小青的故事之所以引起文人的关注,C,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当时的思想解放思潮的影响。明朝末年,D,商业的发展,E,促进了世情小说,F,市民文学的兴起。同G,时,H,在一批开明的思想家掀起的思想解放浪潮下,I,传统的落后的儒家思想已和普通市民的想法格格不J,入了。这一切K,都深深地动摇了广大文人的传统想法,L,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进行反省,M,并且开始了对女性地位的探索与思考。例如在话本小说中那个敢于独立追求爱情自由的女子周胜仙。同N,时,O,他们也开始肯定女子在文学创造中的地位和影响,P,并且还形成了一股“才女崇拜”的风气。当时出现的柳如是等才女,R,和这种风气无不关联。
T,由于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思想压迫最为严重的时代,U,这些才女在“女子无才便是德”,V, “三从四德”等观念的压迫下,W,她们的命运仍然是十分可怜的。她们要面对的是社会主流思想的驳斥和压迫,X,她们的生活也不Y,可能不Z,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比如在《浮生六记》中,AA,那位被林语堂先生不BB,吝赞美为“中国古代最可爱的女子”的芸娘,CC,由于她追求文学,山水,自由的思想,能见容于翁姑,GG,和丈夫被逼离家,HH,最后死于贫病之中。而II,在明清交界的时代,JJ,冯小青的悲剧故事在这里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冯小青的身世对于她的悲剧形象也有重大的影响。
据《小青传》记叙,冯小青的母亲是扬州的一位女塾师,身份较为低下。冯小青从小跟母亲出入豪门,和当时一些贵族女子交往。但是她鄙下的身份使她无法享受也无权享受那些远远比不上她贵族女子的生活和婚姻。于是,她在十六岁时只有嫁给杭州的豪门公子为妾。
当时扬州非常风行所谓的“养瘦马”,就是买来的少女或是自己的女儿,从小培养她们歌舞文艺,等到长大后,多卖给杭州的纨绔公子为妾。明末张岱《陶庵梦忆》卷五《扬州瘦马》一篇中就详细记载了卖人的一系列方法流程。⑤
两者结合,我们不难看出,冯小青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但是才貌双绝,因而被卖到大户冯家为妾,她的婚姻是一桩买卖,夫妻之间没有任何感情基础。这也是冯的悲剧形象的根源之一。它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古代,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不仅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时更是一桩买卖。被买的获得了女子的身体,被卖的女子无法得到爱情和自由。在那些有才情的女子眼中,这就是“邯郸才人嫁郑走卒”的不幸与悲伤。
3,此外,冯小青居住环境对其形象也有一定的的影响和烘托。冯小青被大妇常年幽闭在西湖畔的孤山别墅。那儿曾是宋朝林和靖先生归隐的地方。梅妻鹤子,竹泉山林,这一切既影响了冯的性格,同时,也烘托了冯小青的高洁美丽的形象。
4,同时,后人对冯的评价也可帮助我们归纳冯的形象:
A,在《小青传》后附有戋戋居士对冯小青的评价,“读小青诸咏,虽凄婉,不失气骨”,“李易安词中无此情话也”。又在观看小青的第二幅小像后评论道,“秀艳有文士韵”,更深沉地为冯小青的悲剧表达了他无限感慨,“嗟乎!世之负才零落,踯躅泥犁中,顾影自怜,若忽若失,如小青者,可胜道哉!”
B, 鸳湖烟水散人在他的《女才子书·序》中写到:“然独以小青置于编首者何?盖因青以一女子而彼苍犹忌之至酷,矧予昂藏七尺,口有舌,手有笔,而落魄不偶,理固然也。”在卷一“引”中,雪庐主人还把小青比做三闾大夫屈原
最后,我们总结可以得出,冯的形象绝非红颜薄命,千古伤心这么简单,她的形象里包含了一种气节,一种坚持,她的形象符合了明末清初文人尤其是下层文人的感怀与伤心。由于满清的入侵,异族铁蹄的压迫,当时中国文人尤其下层文人梦想的学而优则仕的想法完全泡了汤,负才零落,沦落不偶,身世之感让他们更加地感伤时事。这种痛苦不堪的亡国之痛,对社会无可救药的衰落的痛心伤感,个性解放思潮被压制和扼杀的无可奈何,在人生梦想破灭的时刻,他们突然在冯的悲剧形象上发现了自己的悲伤,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心灵的伤痕被彻底的触动了。他们在冯身上感受到了不为人赏识的痛苦,他们在冯身上发现不受嗟来之食的气节,他们在冯小青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宿命的结局。一言以蔽之,冯的幽怨的才女形象,具有文人安慰自己所需要的独特性质,因而也深深地吸引了无数文人。
清朝著名作家曹雪芹在他的巨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有藐姑仙子的仙和洁,有洛水神女的伤,有湘娥的泪,有谢道温的敏捷,有李清照的尖新和傻,有陶渊明的逸,有杜丽娘的自怜,有冯小青的幽怨……(冯其庸语)的林黛玉形象,这个人物积聚了中国古典才女的基本性格。而她身上,有很大一部分内涵来自冯小青,特别是某些情节的使用,更可说明林是脱胎于冯小青的,又超越冯小青之上的。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两人的一些特征。
A首先,她们外形的描写有相似之处:《小青传》中关于小青外貌的描写“随变酬答,悉出意表”,“素娴仪则,而风期异艳,绰约自好,其天性也。”
《红楼梦》中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关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两弯似蹙非蹙聋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
在外形上,她们都是早慧,身体差,言语举止自有风流态度。但限于篇幅,冯小青的外貌性情相对另黛玉来说较为简单,但是两者相似处还是很多的。
其次,《小青传》中,在她写给杨夫人的信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今兹鸡骨,殆复难支,痰灼肺然,见粒而呕”。这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生病的情况极为相似。例如,《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中有一段关于黛玉生病的情节,“(黛玉)抖肠搜肺、炙胃扇肝的哑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又如《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宝玉所唱的《红豆曲》有“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诸语形容黛玉,大约她们得的都是肺结核病,所以如此娇弱。
B都是带有传说性质的人物,在她们身上都有这么一个情节,那就是仙佛预言她们是薄命人,并告之化解之法,但往往不为家人相信。
在《小青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姬夙根颖异。十岁遇一老尼,授心经,一再过了了,复之不失一字。尼曰:是儿蚤慧福薄,愿乞作弟子。即不尔,无令识字,可三十年活耳。家人以为妄,嗤之。”
而在红楼梦第三回中也有类似情节,只不过是老尼换成了癞头和尚。“那一年我三岁时,
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声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无稽之谈,也没人理他。”
C,住处环境的相似:小青因大妇不容,徙往孤山别墅。孤山,在浙江杭州西湖中后湖和外湖之间,因孤出水面而得名。附近有梅岭,相传是宋朝林和靖处士归隐之处。
而林黛玉住的潇湘馆,“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些”(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一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红楼梦第十七回)
可见,小青和黛玉的住处都有山石、溪泉、梅花或幽竹等幽静之物,这既和她们的性情相和,也从背面烘托了她们的性格,是中国古代文人写作常用的背面敷粉法。
D,自怜的性格相似,两人都喜欢对镜自怜自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影恋。
在《小青传》中,戋戋居士是这样描绘小青的:“又(妪)言姬好与影语,或斜阳花际,烟空水清,辄临池自照,对影絮絮如问答。婢辈窥之,则不复尔。但微见眉痕惨然,似有泣意。”在小青的信里,她是这样描绘自己的幽闭生活的,“罗衣压肌,镜无干影,晨泪镜潮,夕泪镜汐”。《西湖梦寻》中《小青佛舍》篇中记载,“小青无事,辄临池自照,好与影语,絮絮如问答,人见辄止。”可见,冯小青是一个体弱多病,自怜自伤,喜欢和自己的影子说话的孤独少女,这一点,在她那首非常出名的诗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新妆竟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而《红楼梦》中第二十七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泪自不干。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她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得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她,由她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膝,眼睛含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八十九回,“那黛玉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看了一回,那泪珠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罗帕。真是: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高鄂甚至引用了小青的诗歌来描绘黛玉。一方面固是他的才能不及曹雪芹的自然化用,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冯小青故事对其创作影响之深。
E,都喜欢看“移性情”的杂书(宝钗语,见诸《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语,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例如《牡丹亭》。
冯小青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意境应当是非常美的:冷冷的雨敲打着窗子,闲着无事就在灯下看《牡丹亭》。原来这世界上还有比我更痴情的,伤心人那里就只我小青一个呀!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搁了听曲子。有侧耳时,又听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化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有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否度,不觉心痛神弛,眼中落泪。”在第四十回中,林黛玉在行令中还曾将《牡丹亭》的词句脱口而出,“良晨美景奈何天”。
两人诗歌的题材相似,意境相似,风格相似。
例如,题材相似:冯小青有以绿珠为题材的绝句“盈盈金谷女班头,一曲骊珠众伎收。值得楼头拼一死,季伦原是解风流。”《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呤,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中,林黛玉写的“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又如冯写的“百结回肠写泪痕,重来唯有旧朱门。夕阳一片桃花影,知是亭亭倩女魂。”而林有《桃花行》长诗。
再如意境相似的有:冯诗有“冷雨幽窗不可听”,林黛玉有“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等等。
至于风格上,都是慧心女郎诗词,内容不离花草亭阁,伤于哀婉,长于抒情。在这里我们也发现,林黛玉和冯小青的诗歌里充满了大量的恨,瘦,厌,怨,黄昏,夕阳,憔悴,落花,惆怅,等字词,这些字词是女性日常生活状态下的潜意识地反映,包括了她们对日常生活,周围环境的择取视角,也是她们对自身情感的体验和人生的痛苦反映。
G,两人在去世前后有焚稿的的情节。
在冯小青重病将殁时,“病益不支,水粒俱绝,日饮梨汁一小盏许。益明妆冶服,拥襟欹坐。或呼琵琶妇唱盲词自遣。虽数晕数醒,终不蓬首偃卧也。”去世后,冯生赶来,“见容光藻逸,衣态鲜好,如生前无病时……徐捡得诗一卷,遗像一幅。……..妇闻恙甚,趋索图。乃匿第三图,伪乃匿第三图,伪以第一图进,立焚之。又索诗,诗至亦焚之。及再检草稿,业已散尽。”
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黛玉)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搁下了。紫鹃怕她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早又拾起,搁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见黛玉一搁,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个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己了。”故事情节大致相似,但描写略有不同:《小青传》侧重冯的独特行为,文字优美;《红楼梦》中注重人物冲突(事件的描述),文字不如《小青传》优美隽永。
在清无名氏所写的《后红楼梦》的第三十回,借林黛玉之口,以冯小青的两句诗结尾,“杯酒自浇苏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从这里也可以更可以看出,林黛玉的身上带有冯的烙印。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