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资料

作者:禁咒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唱腔板式


      京剧的唱腔板式

      京剧综合了板腔体和联曲体两种组曲形式,其中,占京剧音乐 90%比重的腔调,是“皮黄
      腔”。这是京剧中最主要的板腔体唱腔。它是通过“板式”变化来表现戏剧情绪的。

      【板式】,是板腔体戏曲音乐的特有组曲形式。京剧的西皮、二簧、拨子、吹腔和各个梆子剧种中的唱腔都有板式的变化。
      所谓“板式”,就是指同一种唱腔,经过旋律上的发展、节奏上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系列不同节拍、速度的曲段。一般来说,在京剧的整个唱腔系统中,有如下的一些板式:

      〔导板〕:散拉散唱①——是一种自由节拍的板式,只有一句。一般都置于一段唱腔的开头,其共同特点是曲调比较舒展、昂扬,节奏自由而相对比较慢。其旋律是由该声腔系统的基本板式唱腔经过简化、散化而形成的。

      〔回龙〕:上板②唱腔。在西皮和二簧中,各有各的〔回龙〕腔。西皮的〔回龙腔〕不是一个完整的唱句,只是一个特定旋律的拖腔;二簧的〔回龙〕,是一个单独的下句,有2/4节拍的(一板一眼,相当于〔原板〕的一个下句),也有4/4节拍的(一板三眼,相当于〔慢板〕的一个下句),往往爱用许多分句联缀的“垛字句”句格。

      〔慢板〕:一板三眼②——4/4节拍。是各种板式中速度最慢、节奏最徐缓的。其唱腔旋律是由该腔系基本唱腔板式经过加花、加衬、摹仿、发展而来的。

      〔原板〕:一板一眼②——2/4节拍。一般是各个声腔体系的基本唱腔板式。其它板式的唱腔旋律都是由〔原板〕的唱腔旋律发展变化出来的。

      〔二六板〕:一板一眼——2/4节拍。其实质是一种经过紧缩、变化的〔原板〕。西皮中常用,而在二簧的传统唱腔中是没有此种板式的。

      〔流水板〕:有板无眼②——1/4节拍。是〔二六板〕经过进一步的紧缩所形成的唱腔,其旋律有一种好似“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舒展的感觉。也是传统二簧腔中所没有的板式。

      〔快板〕:有板无眼②——1/4或1/8节拍。是〔流水板〕进一步紧缩的产物。唱起来有如珠落玉盘,又像是“炒嘣豆”般的干脆利落,是京剧唱腔中速度最快、节奏最紧促的板式。传统二簧中也没有它。

      〔摇板〕:紧拉慢唱(紧打慢唱)①——伴奏是1/4、1/8(近来又有2/4)节奏的,而演唱却是节拍自由的。换句话说,它是用〔流水板〕或〔快板〕的节奏来伴奏散板的唱腔。

      〔散板〕:散拉散唱——自由节拍。节奏与〔导板〕一样是自由的,但它不限于一个上句,而是上下句都有。

      此外,还有一些在以上那些基本板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板式。

      例如在〔散板〕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滚板〕——基本上是散拉散唱,但在一句中往往有几个字用一种急促的节奏、一个字紧跟一个字地唱出来,用以表现一种比较紧迫或悲愤的情绪。

      〔清板〕: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板式”而是一种唱法:即在演唱中突然有几句唱词(或仅仅是几个字)不再有胡琴的伴奏,只是由人声清唱。这种地方就叫做〔清板〕。

      〔摇导板〕:用“紧打慢唱”式的伴奏方式来演唱的〔导板〕——仅见于《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一场中杨子荣的唱腔“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一句。

      【注解】上面的介绍中提到了几个京剧界常用的词汇,在这里讲一讲:

      ①“散拉(打)散唱”和“紧拉(打)慢唱”:前者指京胡的伴奏是“散”(自由节拍)着“拉”的、鼓板的节奏是“散”着“打”的,演员的唱腔也是“散”着“唱”的。也就是伴奏与演唱都是自由节拍的。后者指京胡的伴奏是“紧”(以1/4的节奏)着“拉”的、鼓板的节奏也是“紧”着“打”的,但演员的唱腔却是“散”(自由节拍)着唱的。

      ②板眼:在京剧界(一般戏曲界和民乐界中也多半如此),习惯将每一小节的强拍叫做“板”(因为在伴奏中,操鼓板的指挥者在这里都要击上一下檀板);而将除强拍之外的每一拍(包括弱拍和次强拍)都叫做“眼”。所以在京剧界中,“板眼”就是“节拍”的同义词。因此,2/4节拍的曲调,就叫做“一板一眼”(在一小节中有一个“板”和一个“眼”);4/4节拍的曲调,就叫做“一板三眼”(在一小节中有一个“板”和三个“眼”——分别叫做“头眼”、“中眼”[即次强拍]、“末眼”);1/4或1/8节拍的曲调则叫做“有板无眼”(在每一个小节中都只有一个“板”而没有“眼”)了。

      -----------------------我是再来一篇的分割线------------------------------------

      简述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京剧常用的伴奏乐器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
      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声腔不仅派生了反调“西皮”和反调“二黄”,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种腔调,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娃娃调]、[汉调]等。由于这些外来腔调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和调性特点外,其旋律风格都不同程度地与“西皮”、“二黄”相近或相融,特别是胡琴的定弦和把位上分别相同于“皮黄”,故习惯地把这些强调分别归入“皮黄”列之中,如[西皮南梆子]、[西皮娃娃调]、[二黄四平调]、[二黄汉调]等。
      谈到声腔的作用,不能不谈及到节奏的运用。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节拍)、[慢板]、[三眼](4/4节拍)、[流水]、[快板](1/4节拍)、[散板]、[摇板](自由节拍)等。[原板]为基础(原形)板式,其它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如[慢板]、[三眼]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加倍扩充,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丰富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更加丰满、华丽;而[流水]、[快板]则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收缩,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简化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和节奏更加简练朴实,增强了力度;又如[散板]、[摇板]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自由伸展或紧缩,增强了唱腔表现力和戏剧效果。象其它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不同的板式与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则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
      京剧的声腔与板式进行各种有机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关》中伍员唱段 [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和《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而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西皮快板]“非是我这几日愁眉不展”。

      -----------------------我是再来一篇的分割线------------------------------------
      京剧的唱腔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因为是在网上无法解释音律,所以只能用文字来作简单的表达。

      常见剧目中,有《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倒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倒板”。西皮倒板用来起头大量的唱段,比较常用。诸如此类的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倒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中国太唱的“龙驹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种类虽然繁多,可过门基本类似,只要听熟了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开唱什么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戏中导板太多,琴师会多用不同的花过分伴奏,以免产生听觉疲劳~

      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如《消遥津》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就是帘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但这一但是二黄导板,不是西皮导板。

      如果您还想知道类似的名称,我可以简单举几个例子。首先,西皮与二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音律。西皮主要表现明快亮丽,二黄主要表现低沉悲婉,在此无法说明,只能告诉您:西皮是[眼起板落],即敲鼓开唱,打板收音,二黄则是[板起板落],开唱与收音都在打板上。这是板式上的一点重要区别。知道了板和眼,就可以向您解释其他的名称了。

      西皮以节奏来划分,可以分为“西皮导板”,就是前面提到的板式,在此不重复。

      然后是“西皮慢板”,也叫“西皮三眼”,如名是打一板,司鼓的鼓师要用一定的节奏在鼓上敲三次再收板,以此为一个小段落,也就是“一板三眼”。这三眼按次序分为“头眼”、“中眼”和“末眼”。演唱者的开唱在第二次敲鼓开始,也就是“中眼”。(例:老生《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青衣《坐宫》,猜一猜驸马爷袖内机关等。)

      然后是“西皮原板”,是为“一板一眼”,演唱者的开唱就在眼上。但唯独青衣的西皮原板依然是一板三眼,开唱仍要找中眼,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例:老生《失街亭》,两国交峰龙虎斗,青衣《凤还巢》,本应该随母亲镐京僻难等。)

      然后是“西皮流水”,因为节奏加快,所以在打击中省略了“眼”,只流下“板”。但这并不是没有眼,眼就在两次响板的中间,要凭演唱者自己体会。(例:老生《三家店》,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青衣《女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等。)还有更快的“西皮快板”,如《铡美案》中净行的“驸马爷进前看端祥”。

      在原板与流水板中间,有一种板式叫“西皮二六”,节奏比原板稍快(有的几乎一样),但也是有板无眼。常见的有《空城计》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老生戏,还有《武家坡》中的“指着西凉高声骂”的青衣戏。

      在这些正规板式间,还有过渡用的“西皮摇板”和“西皮散板”。摇板的过门与流水与快板类似,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里个龙”,但唱腔有所不同,如《坐宫》中杨延辉的“我本是杨四郎把名姓改换”几句就是摇板,《回令》中他又唱的“我哭一声老太后”等一大串都是散板。

      另外,西皮中还有“反西皮”,不过使用较少,一般也只有摇板和散板,如刁德一唱的“这个女人不寻常”就是反西皮摇板,伍子胥唱的“子胥筏阅门楣第”就是反西皮散板。

      西皮中常用的板式基本上就有这些,但少见的如“西皮小导板”“西皮回龙”,就在《见母》一折中杨延辉的“老娘亲请上受儿拜”中全用到了。导板结束后只有上句,“拜”字用回龙接了下句,方便后面的演唱。因为京剧的唱段一般都遵守上下句的原则,如果没有则要用锣鼓经中的“扫头”垫底。但如果打了扫头就表示结束,所以还有唱段就会用到“回龙”。“回龙”、“散板”容易和“导板”相混淆,所以初学者应该要注意。因为版面有限,所以西皮类唱腔就先介绍到这里。

      二黄唱腔与西皮类似,也分“导板”、“三眼”、“原板”、“二六板”、“摇板”、“散板”和“回龙”等,用法也几乎相同。但因为二黄为“板起板落”的原因,所以没有省略“眼”的流水和快板,多了“快原板”。二黄会把“回龙”作为起板,叫“二黄碰板”,还有“二黄跺板”。但二黄的回龙同西皮有所分别,有时会有一大段,叫做“回龙腔”,不同于“回龙板”只唱最后一个字。二黄也有“回龙板”,要注意区分。

      还有,像“南梆子”(西皮类),“四平调”(二黄类),“反二黄”(反二黄类,板式几乎与正二黄一样齐全),“汉调二黄”(二黄类),“高拨子”(反二黄类,主要由“导板”、“跺板”、“原板”、“摇板”和“散板”构成)都是京剧的板式。因为种类太多,所以在此就不一一作详细解释了。

      --------------------------加个详细的唱腔分类----------------------------------

      西皮类:
      【西皮导板】【西皮二六】【西皮垛板】【西皮滚板】【西皮回龙】【西皮快板】【西皮快垛板】【西皮快二六】【西皮快三眼】【西皮快原板】【西皮宽板】【西皮流水】【西皮慢板】【西皮慢垛板】【西皮慢二六】【西皮慢流水】【西皮慢原板】【西皮排板】【西皮碰板】【西皮碰板二六】【西皮清板】【西皮散板】【西皮小导板】【西皮摇板】【西皮吟板】【西皮原板】【西皮中板】【西皮中摇板】【西皮中原板】
      西皮娃娃调类:
      【西皮娃娃调导板】【西皮娃娃调回龙】【西皮娃娃调二六】【西皮娃娃调快三眼】【西皮娃娃调流水】
      反西皮类:
      【反西皮二六】【反西皮快板】【反西皮快二六】【反西皮散板】【反西皮摇板】【反西皮原板】
      二黄类:
      【二黄导板】【二黄顶板】【二黄顶板垛板】【二黄顶板三眼】【二黄垛板】【二黄回龙】【二黄快板】【二黄快二六】【二黄快三眼】【二黄快原板】【二黄二六】【二黄二眼】【二黄流水】【二黄慢板】【二黄慢原板】【二黄南梆子】【二黄碰板】【二黄碰板三眼】【二黄碰板原板】【二黄清板】【二黄散板】【二黄小导板】【二黄摇板】【二黄吟板】【二黄原板】【二黄中板】【二黄中三眼】
      反二黄类:
      【反二黄导板】【反二黄二六】【反二黄回龙】【反二黄垛板】【反二黄快板】【反二黄快垛板】【反二黄快二六】【反二黄快三眼】【反二黄快原板】【反二黄流水】【反二黄慢板】【反二黄慢原板】【反二黄碰板三眼】【反二黄碰板原板】【反二黄清板】【反二黄散板】【反二黄摇板】【反二黄吟板】【反二黄原板】【反二黄中三眼】
      唢呐二黄类:
      【唢呐二黄导板】【唢呐二黄回龙】【唢呐二黄散板】【唢呐二黄原板】
      南梆子类:
      【南梆子】【南梆子导板】【南梆子小导板】【四三板南梆子】
      四平调类:
      【四平调】【反四平调】【反四平调导板】【反四平调散板】【反四平调摇板】【反四平回龙】
      汉调类:
      【汉调垛板】【汉调慢板】【汉调散板】【汉调原板】【反汉调】
      徽调类:
      【徽调慢板】【徽调原板】【吹腔】
      高拨子类:
      【高拨子导板】【高拨子顶板】【高拨子垛板】【高拨子回龙】【高拨子快板】【高拨子慢板】【高拨子碰板】【高拨子散板】【高拨子摇板】【高拨子原板】
      联弹二黄类:
      【联弹二黄顶板原板】【联弹二黄原板】
      清江引类:
      【清江引导板】【清江引顶板垛板】【清江引顶板原板】【清江引垛板】【清江引二六】【清江引放流】【清江引碰板】【清江引散板】【清江引小导板】【清江引原板】
      其他类:
      【梆子腔】【山西梆子】【哭头】【昆腔】【评弹风自度曲】【琴歌】【山歌】【渔歌】
      昆曲曲牌类:
      【鲍老催】【出队子】【楚江吟唤头】【导板一枝花】【点绛唇】【叠字犯】【斗鹌鹑】【豆叶黄】【端正好】【二犯江儿水】【粉蝶儿】【风入松】【姑苏水仙子】【沽美酒】【古水仙子】【刮地风】【合头】【混江龙】【金蕉叶】【哪吒令】【品令】【泣颜回】【山坡羊】【赏宫花】【上小楼】【石榴花】【收江南】【双黄调】【水仙子】【四块玉】【脱布衫】【尾声】【梧桐雨】【西门子】【喜迁莺】【小曲】【新水令】【绣鸳鸯】【尹令】【油葫芦】【玉交枝】【园林好】【折桂令】【醉花阴】【醉花阴·合头】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86193/6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