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金乌是朕的

作者:东泉西非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一章


      虹光五色生瑞气,皎若太阳升朝霞。
      晨光微曦,我刚从寒池里站起来,身上的衣衫尽湿,然后在站起身后的几息时间里迅速干燥,没留下半点水润痕迹。
      这些年来,我更习惯在寒池中泡水,旸谷已经是许久未去过了,母亲在那边种的扶桑树也不知长得好不好。
      将手放在额头上抬头看天边的太阳,掐算一下时辰,我点点头。鹤生虽然脑子蠢点,还爱打些小聪明,却是从来没错过时辰。
      我在池边一块石头上坐了一会儿,发现今日仍然没有事情可做,只好又站起来准备躺回寝宫来打发时间。
      慢慢踱步走在通廊上时,栏杆在地面投下的影子渐渐被拉长,半晌了云也静静的不动一下,园里的仙兽懒懒的眯着眼睛。我预算着这次要在外边走多久再回去,太阳升的愈发高了,光辉透过越来越薄的云层散下去,带来的热量好像要将一切烤干了似的,这是六月盛夏正午的日头。我望去却只是天边远远的一处红光,一点也不耀眼。
      只是有些寂寞。

      元和是楚天山上青云观闲鹤观主的徒弟。青云观从建成到今日也只传了这一位观主。
      青云观这个名字在大彦朝是一个很常见的道观名字。远的不说,下了楚天山再翻过两个山头,就还有一个,不过要比元和他们的要大的多,香火也旺盛的多。
      楚天山山势险峻,上下山不易,元和从没去过山下,他是听常年在他们厨房打下手的孙婆子说的,她儿子以前在那边卖过草鞋。元和当时听了这话,很难得的露出了一副惊讶的面容:我们的道观里居然有香火?我怎么从没听说过!连赶考的书生都嫌弃我们山太高太陡不愿上来借不要钱的宿。
      然而孙婆子则认为是她所描述的另一个青云观的香火旺盛景象震撼了元和。立刻觉得自己见识广大,以后跟山下的卖菜郎讲价时总用“我见过的香火比你上过的都多”来震慑他,以求买菜时可以便宜一两文钱,然而好像也没有什么大用处。因为厨房里每天送过来的菜色报上来的价格与之前并无什么分别。
      元和知道孙婆子的儿子是被征兵后在战场上战死的,消息传回来,儿媳就因为这个跟一个路过的闲人跑了,只留下阿雅这个小孙女,日子过的颇不容易,也没说什么。
      楚天山的青云观里香火十分稀疏,因为楚天山山势险峻,上一次山很不容易,又没有什么拜了观里的吕真人就可心想事成的传闻,山下镇里的村民宁愿多翻两道山去那边的青云观。不过据说在这儿修行过的人倒是不少。之所以用“据说”二字,因为这结论是据三师叔的嘴说的,因他老人家总是想着将楚天山青云观发扬光大,所以在个把数字上虚报一下以增强士气,糊弄一下偶尔来的香客也是无可厚非的,大家随便听听也就是了。
      元和后来才知道,观中的徒弟都可以不终身出家的,待长到十八岁,就能自己选是继续留在观里还是还俗下山过自己的生活的。他来之前前一拨儿十来个人刚好全走完了,名单也销了,所以那个“据说”,还是有些“据”的。
      现今楚天山的青云观里就只七口人,三位师傅外加四个弟子。哦,还有孙婆子跟她孙女阿雅,九个。
      不过据元和来看,凭着他们那些少的可怜的香客和少的更可怜的香火钱,实在不足以把这九个人养活。哪怕他们都是“全真道士”,是吃素的,哪怕他们所有人每年在元和师傅忌日这天一整日不能吃饭可以省下一天的粮食,也养不活。
      但是每次元和向管账的四师叔支菜钱,他都会无比爽快的从小匣子里拿来给元和,从不短缺或拖欠,这让元和不由的怀疑二师叔并不只是关起房门来一个人偷偷玩骰子,其实还玩到了外头,并且赢了不少。
      多想无益,更何况四师叔从小教导元和要多看少问,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在心里头憋着,这样才显得比较深沉有内涵。
      其实元和是已经逝去的观主的弟子,那一年楚天山遇上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雪停了年迈的观主突发奇想想去道观外转一转,刚出门就见他冻昏在道观门口,只好将他拾了回去,还收了他当弟子,起名叫元和。结果没等他从昏迷中醒过来行一个拜师礼,老观主就因为外出染了风寒没挺过去,走了,元和连他一面儿也没见着,只赶得上在灵堂上给他守灵跟扶棺送丧。
      元和在雪地里冻的太久,高烧了几天,将脑子里的记忆全都烧没了,醒来后只感觉脑子里一片白茫茫空荡荡,啥都没有。师父啊名字啊这些事儿还是二师叔在师父入土为安了许久才告诉他的。
      二师叔还说,元和是观主这辈子收的唯一一个弟子。元和很感激观主,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元和有十岁,毕竟连他自己都不记得。
      四师叔就劝元和,年岁这东西,于他其实并不大重要。不晓得,才可以信口胡说还一点不心虚,可以更好的迷惑别人。
      元和觉得很有道理,虽然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迷惑别人。但是师傅说元和有十岁,那他就姑且按十岁长一长好了。
      除了元和叫元和,观里其他同辈弟子都是知字辈儿的,他们的名字是三师叔起的,三师叔其实不认得多少字儿,不比四师叔有文化,以前曾经是个秀才。不过他也喜欢给别人取名字,就趁着难得一次的下山买了一本叫《春宫》的书送给爱书如命的四师叔,因为书坊老板说这本卖的最好,四师叔默默将书收下来,俩人就轮着给新来的徒弟起名儿了。
      元和这一拨儿刚好轮到三师叔。
      可惜文化这种东西不是按着年月可以攒下来的,三年五年后,他想出来的名字也仍旧有些通俗且没有内涵。
      比如元和的师姐,她是从二师叔,叫知心,其实她一点儿也不知元和他们的心,而且如果你不知她的心的话还会被她打。行事大大咧咧,嘴里整天挂着“老娘”二字,这直接导致了元和在好长一段时间里以为,世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老娘。
      元和还有两个师弟,分别叫知净和知尘,都是三师叔的徒弟。三师叔说,这两个名字就是要他们知道要保持道观环境干净整洁,器物一尘不染意思,所以知净管扫地,知尘管擦桌子。
      其实元和几个来道观的原因差不多,都是几个师叔在外边捡的,人是哪个捡来的,就成了哪个的徒弟。元和的师傅一辈子都待在道观里潜心修行,估计就出了那么一次大门,就在门口拾到了元和。而四师叔喜欢一天到晚待在屋子里读书,估计连大门也没出过,所以他还没有徒弟。
      元和自小在做菜上就有天赋,这大约也跟他手背上的红色的似太阳的胎记有些关系。元和刚来时,恰逢上一个管着厨房的师兄下山当厨子去了,全道观上下,包括是女子的知心师姐,竟无一个会做饭的。
      孙婆子原来只在厨房里打下手,做些买菜洗菜的活计,师兄一走她立马觉着自己表现的时机到了,将厨房里的活儿全揽了过去,结果没几天就累的腰酸背痛,元和就是在那时候作为一个壮劳力被派过去的。第二天大家就对元和自己烧火掌勺炒的土豆丝赞不绝口,同时表达了对孙婆子一日三餐绝不变样的面条的不满。
      就连标榜过日子只需“房中无俗物,林下有青苔”的四师叔也捋着胡须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对于饮食上的需求,于是十岁的元和便接管厨房,孙婆子重新沦为买菜工。
      元和管着大家的一日三餐,闲了就去四师叔的书房里坐着看书,学着四师叔在桌边坐下,手边放一盏清茶飘香,日子就这么平静滋润的过了六七年。
      知净知尘差不多大,现在都才八九岁。知净挥不动大扫把,知尘端不住大铜盆,所以他俩的活儿一直都由他师傅干,偶尔元和知心他们也会帮两把。这两个小东西闲下来没有事做,就在观中整日的疯玩闯祸,偷鸡摸狗不消停。有一次竟偷二师叔藏在床底下本来应该很隐秘的骰子,结果连上边的点数都不认得,就随便扔在了草丛里,害的二师叔好几夜没睡好,后来四师叔一个晚上没睡觉给他重新拿木头粗粗刻了一对才好。
      知净是个小胖墩,脸上身上都是肉,软绵绵的,道观里的人没事都爱捏捏他的脸。元和觉着小胖子被捏脸时其实是很不情愿的,所以从来不干这事。知尘小小年纪却长的很是秀美。两人都招道观里的人喜欢。他们偶尔也来厨房,趁元和不注意摸个凉着的包子就立刻跑到道观后边的山坡上,孙阿婆的孙女阿雅老跟着他们两人两人屁股后边跑,知净两人亲亲热热坐一块儿你一口我一口吃包子吃的格外香甜时,阿雅只能攥着手里的麦芽糖在一边着急的看着,却怎么也插不进他们里边去。
      观里边所有人都觉着他俩年纪小,正是活泼的年纪,对这些调皮的事便不大在意。
      元和看着他们,想了一回自己刚来观里就接管厨房的事,只觉得自己当时应该不止十岁,也撂开了手了。
      可是最近元和看着,发觉知尘似乎变得稳重些了。
    插入书签 



    作者有话要说:
    新人求收藏,求评论!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860232/1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