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遇上特种兵

作者:两三松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秦少校的地盘


      深秋时分,晚上已有阵阵凉意。
      巫中体育馆建于三十年前,是个椭圆形比赛馆,里面设施简陋,装修陈旧,只有2000个座位,但就是这样一座老旧的体育馆却在地震中毫发无伤,而那些近几年修建的外观雄伟,铺陈华丽的建筑物纷纷坍塌,对比之下,绝对是一个讽刺。
      一走进体育馆,扑面而来的浑浊空气让刚吃过晚饭俩人差点呕出来。座位早就被拆掉,5000平方米的地方住了大约五千人,吃喝睡都在里面,气味可想而知,虽然高处的气窗已经全部打开。
      部队和政府对于灾民的安置非常周到,被褥,食品一应俱全。只是遭此大难,人人神情麻木,时不时传来哭泣声,偶尔有不谙世事的孩子在奔跑打闹,整个体育馆的气氛如泰山压顶,透不过气来。
      现场已经有三,四家媒体在了,记者们彼此间点点头,未作寒暄,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压抑。
      林晏仔细观察着灾民的表情,转了两圈后,采访了几个看上去状态还过得去的百姓,而没有去打扰那些明显沉浸在丧亲之痛的人,让他们再去回忆血淋淋的噩梦太过残忍。

      正准备收工,突然听到一声撕心裂肺的恸哭,林晏循声望去,看到一家电视媒体正在采访一位老人家。
      老妇人一头稀疏的白发,绾了个髻,满脸褶子,孤零零的坐在垫子上,整个人形同槁枯。对于记者的提问,她毫无反应,只是声嘶力竭的哭泣着。那哭声中的凄凉揪得林晏的心仿佛都在滴血。
      刚才接受过他们采访的陈应荣告诉林晏,老妇人叫赵来娣,在地震中失去了6个亲人。
      “赵大妈三十岁上下死了男人,一手把两个儿子带大。两个小孩也争气,都上了大学,小儿子还考到了北京,毕业后都在事业单位工作。地震时,大儿子一家开车从儿媳妇的老家回巫中,车子直接埋在了隧道里。小孙子前阵子摔断了腿,两口子请假在家照顾,就一下子全没了。”
      赵来娣哭喊着,“都怪我,为什么要你们回巫中工作,留在北京不就行了。都是我害了你们啊。”
      她用手捶地,直捶的手鲜血淋漓,“我去买菜做什么,留在家里就可以跟你们一起走了。”
      周围的人都在偷偷抹泪,但没有人试图上去安慰。住在体育馆里的人几乎家家都有亲人不在了,那种无法言说,深入骨髓的疼痛是任何言词都安慰不了的。
      也许是受到了赵来娣悲怆哭声的感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啜泣。整个体育馆里哭声不断。
      出于职业习惯,林晏和吴涯走了过去,但一个没有拿话筒,一个没有开摄像机。另两家媒体的记者也围了过来,但同样没有动设备。
      正进行拍摄的摄像机上有GNTV的标志,看来是贡南省台的人,举话筒的是个胖胖的男记者。采访结束后,他整个人脸色苍白,两眼通红。
      看到有同行在,他立刻打招呼,“我叫孙明,贡南电视台的,如果你们想要刚才拍的采访画面,让你们通联编辑找我们台编辑部要吧。老太太就不要再去打搅了。”
      记者们纷纷点头。
      从新闻价值来说,老太太的遭遇具有劲爆点。但鉴于这是一个惨绝人寰,悲伤至极的故事,出于同情弱者原则,为了避免重复刺激受访者,媒体一般采用集体采访或者使用已有素材的原则,这就是新闻伦理。
      在这个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的时代,有一部分人会刻意忽视新闻伦理,比如造成戴安娜车祸的啪啪垃圾们,连累整个行业为此背上了黑锅,记者被描绘成一群秃鹫,在活人、死人的周围打转,伺机寻觅最有料的新闻。
      但记者真的是汲汲营营的秃鹫吗?学新闻的人多少有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情怀,而且在地震报道中,作为事件记录者,他们同样经历着灵魂洗礼。刚到巫中时,人人带着抢新闻的习惯,但只过了一、两天的工夫,大多数记者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尊重生命。

      深夜十一点,林晏和吴涯走在空旷的街道上,空气凛冽,寒意阵阵。
      各种画面在脑海里如电影镜头一样闪回,惊心动魄的救人过程,怒目冷对的秦之岭,失去右腿的丁丁,第一次新闻连线的紧张,不谙世事奔跑的孩童,撕心裂肺哭泣的赵来娣,一切都发生在24个小时里。
      “吴涯,这一天过的太漫长了。”
      漫长的考验着每一个在这座悲伤之城里的人的承受能力,体力上的,精神上的。
      这一天的经历让林晏的声音都染上了沧桑。
      “有时候我挺讨厌记者这个行当的。无论你多么感动,多么悲伤,你都要把一部分精力分配到如何捕捉新闻中,还得想着如何包装并把它呈现给观众。”
      吴涯拍了拍她的肩,鼓励道:“换个角度来看,记者又是幸运,不仅能够亲历历史大事件,而且还能通过镜头,让观众才能了解一个真实的巫中。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身为记者的荣耀。林晏,这才是第一个24小时,以后你还会见到更悲伤的事情,无论如何,记得你的使命!”
      林晏停下脚步,很认真的对吴涯说,“学海兄,我特别喜欢你很哲学的样子。记者的使命,这口号有正能量,我记住了!”
      吴涯翻了个白眼,觉得自己和哲学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路过一个救援点,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林晏感叹道:“官兵们又要一夜不合眼了,他们比我们幸苦多了。”
      “每次国家有重大灾害,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军人。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号倒也名至实归。”吴涯说完,又自嘲的一笑,”以前很无知,总觉得军营里都是傻大兵,这次算开了眼界,像秦少校那样有勇有谋的男人实属少见。”
      想起那张棱角分明的脸,林晏不由得点头同意,“此外,他还善良细心。”她来巫中的第一顿饭就是秦之岭给的两个馒头。
      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若能跟这位智勇双全又贴心的军人交个朋友也是很不错的,转念又一想,大家萍水相逢,能不能再见还不知道呢。
      林晏甩了甩头,努力把这个念头抛在脑后。

      回到驻地。
      一个帐篷15个人,除了林晏和华容外,其他都是男人。医疗队采用轮班制,第二天早班的4个医生晚上9点就回来睡觉了,帐篷里呼噜声此起彼伏。
      林晏简单洗漱后倒头就睡,脚臭味,磨牙声,呼噜声已经阻止不了她会周公的速度,长这么大,头一回创下42个小时不睡觉的记录。

      第二天清晨5点,林晏在脚臭味中醒过来。虽然绅士们把靠门的两个位置留给了林晏和华容,但两位姑娘还是难以逃脱两天不洗澡后人体散发出的气味的包围。
      林晏迅速起床,走出室外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虽然只睡了5个小时,但一夜无梦,精神气爽。和吴涯打了个招呼,吴美人看着也是满血复活的模样。
      凭票领取了早饭,每人一碗粥,两只花卷。
      林晏刚咬了两口,手机就响了,一看是邱是。
      “林晏,起床了?听说在巫中有孤儿被拐卖?”邱是的声音很急促。
      “是谁说有孤儿被拐卖的?”这个消息让林晏愕然。昨天她和好几家媒体记者聊过,没人提起拐卖的事。
      “他们都在说,嗯,就是其他媒体,凌晨爆的料,现在传得沸沸扬扬。这么大的事你们在那边都不知道?”邱是明显着急了。
      “邱主任,我们一会就去追踪这事。你把情况跟我说一下吧。”林晏赶快说道。
      邱是在电话那头大致介绍了情况。
      吴涯一边看林晏打电话一边优雅的喝着白粥,袁满意和应俊端着早饭也围了过来。
      林晏挂了电话,对吴涯说道:“3分钟内吃完早饭。咱们今天任务来了。邱主任说在巫中有失去父母的孩子被人拐卖了。”
      三人错愕。孤儿被拐卖,哪个王八蛋敢顶风作案?
      袁满意忙问,“邱是提供线索没有?”
      “门户网站报道的,说是巫中粮食局职工的孩子。我和吴涯去粮食局看看。”
      袁满意一听,马上把他和应俊的四个花卷塞给林晏,“你们带着当午饭。我一会拿饭券再去领。”
      林晏也不客气,和吴涯匆匆忙忙赶往粮食局。
      等两位年轻人走开了,应俊开口道:“看来这个林晏是雷拓的嫡系,准错不了。你看邱是的风向转地多快,这么重要的新闻第一个通知她。”
      袁满意心里失落,但也没有被应俊的话刺激到,“在其位谋其政。而且林晏的确是个做记者的好料。”说罢拿出饭票起身去领早饭。
      应俊不信他心里不动如山,“你对她那么好,人家现在可是当红炸子鸡,未必念你这个情。”
      袁满意回过头调侃老搭档,“你呀,少操点我的心,当心你被吴涯比下去。”
      袁满意干新闻二十年,什么风浪没经历过,雷拓空降天禄台,当然想组建自己的嫡系部队,像他这种台里的老人,肯定不在笼络之列。林晏能不能飞上枝头,看她的造化了。首席记者的名额3个呢,她未必能抢得了他袁满意的。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594266/1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