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来自一个半吊子文青的两三胡言
不会写文评……就算在各种圈子呆了不少时间,也仍然是不会写文评。做着半吊子的,浅薄的思考,如果硬要说的话我也算得上是一个文艺写手……?当然是不论什么积分之类的,也不用说我还有很多不足的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承认晋江不是个适合文艺写手呆的地方,甚至在这里我看的小说也都是几个月找篇爽文过一过……文学的一个突出点是矛盾,矛盾尖锐化就不得不遇上那些晋江现在的限制,甚至我现在的写作方向开始偏向政X治,大概不会多久,等我把手上那篇拖得可惨的长篇结了就会离开这个地方了。
幸运的是我在离开这个地方之前看见了这么棒的文章——卧槽前面说的话风格太矫情了,等等让我切换一下说话的风格我再继续写。咳咳,调整一下风格。
——————————————————————————————————
我拿到书,打开,然后翻到最后一页。再向前。
在书到货之前我并没有所谓的那样的焦急,甚至说,直到此刻,我也没有把那几个限定结尾看完。某种意义上我和太太的想法相同,在我心中的《带》的完结点在幸村的TE,再然后只是消遣——甚至只是这部同人的同人。买实体书的时候太太告诉我我是最后一位,何其有幸——早在很久之前我就决定好了在这篇小说印刷之后一定要买,不过登上晋江再打开这篇文的时候已经(烟)。于是在并不抱期望的背景下收到了还有最后一本的消息,那个时候我就在想着要写一篇长评小庆祝一下这种机缘。买书回来纯属是收藏,唯一想看的部分只有从590页之后开始的后记——我沉默的把后记看完,在最开始我也想要说我有点不太明白这本小说是想要写什么,只是文字间一种奇妙的张力刺穿胸口,和孤注一掷的类似,在那篇一口气看完之后我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硬要说我看出来孤注一掷告诉我了什么,我似乎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但是心塞得慌。没有几年的功夫《带》也完结了。我坐在电脑面前啃着苹果看到第九十二章,然后在距离此刻没多久的时候看到后记的最后一行字。这种奇妙的张力如同隐形的锁链而理不清也说不明白,我本来想要说一本读者不明白传达出什么东西的小说其实是挺遗憾的,但是我说不出口,因为只是我被局限的看不见裹在自己心脏上的东西,而不是它并不存在。我道不清《带》想要射穿的是什么,但是这种不清楚的本身可能是因为这被射穿的东西在自己的体内,而不是脑子之中。因此过分的理性想要剖析所谓的主旨对我而言根本做不到,这一次这本书射击的目标不在于人的理智而在于人的情感。好比它直直射入心脏而没有选择大脑,而可能也正是因为它被藏在体内,包在层层的肌肉和脂肪之下,在钝痛感传来之前我们并不能够意识得到。但是这没有射穿大脑的文字却具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和渲染力,我看见《带》主页右下方密密麻麻的长评,那是无数颗被同样射中心脏的少女的声音。我只是其中的一位——大概和大家相同。那么只有一个答案可以解释这种模糊的美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却让大量人为之感动的壮观景象(作为一个文艺写手的我无不羡慕着太太现在所收获到的支持)
答案是这篇文章像箭尖似的切入点绝对不是一种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思考,也不是所有的人拥有理性。有很多东西因为不拥有或者自己将它遗弃而无法再被作家和文字唤醒——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那段经典的比喻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带》是不同的。它可以引起那么多人的郁郁和共鸣,我相信原因在于它尖锐的指向所有人都具有的东西。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不知道结局的旅程,那么为了让旅程更加轻松而不是更加有趣,各种各样可以抛弃的东西都会被提前扔出窗外。有些东西意识不到是你不知道它存在,有些东西则是你自己把它丢了。那么剩下来谁也没有丢弃的是什么呢?开始的时候我以为那一定是什么了不起的,所有人都吝惜的东西,但是我现在发觉这剩下来的东西其实是谁也扔不走的。我们跺着脚从桥的这一端走向另一端,就像人们从生走向死又从死走向生,恨不得快些把这东西扔入大河让它奔涌冲走这名为孤独的寄生虫。在和孤独的对战中人类永远不是主动者,或者说是操控者,于是我们扔不掉——我想这可能是《带》以及更之前的孤注一掷所带来的不可言喻的震撼的原因。
孤独所拥有着的对我而言是极丰富的美感和矛盾。后者同时促进了前者,这种矛盾不仅仅是自己和别人的矛盾,这是某种意义上孤独产生的原因,还包括着我们厌恶他和喜欢它,它代表了每个人独立的存在代表了生命,但是它也留下了生命的痛苦。对于这种矛盾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生轻》,但是痛苦未必就是不好的——比如三宅,她痛苦,她太痛苦了,她孤独,寂寞,极限的渴望,她呐喊。如果说孤独给予了三宅那样的痛苦,固然没错,但是这痛苦同时给了三宅只属于三宅的那面,我闭上眼睛的时候可以想见三宅会对我说些什么——“不要怜悯我有这些痛苦。我是甘愿承受的。”如果故意忽视这些痛苦的话,这种孤独似乎能够得以消退,但那就不是三宅了,虽说孤独带来了痛苦,但是痛苦的本身是否意味着生命的意义,又是否代表了救赎?我看过名为《死亡诗社》的那部电影。在高中入校的第一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就打开了它,我们整整一个星期的生活围绕着漆黑的夜色,有人穿越了这夜色奔赴死亡。老师说这是多年下来的传统:不论怎么样,这部电影被加入必须的,全年级的,不允许任何人逃开的课程。或许现在我升入高二了,有不少人都忘记了这回事,就像他们戏谑着把《浪潮》的标志涂在贺卡上一样,绝大多数人不希望在自己本就孤独和痛苦的一生中再添加额外的乐趣,所以他们将它一笑了之抛之脑后。不过幸运的是那时我借着《带》一直将它记到现在,我看见“死亡诗社”这个名字,困惑伴随着某种预言诞生。但是并不恐惧。直到三宅的确如同意料之中那样死去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三宅的死,是否是这个坚强的少女在全盘承受了人生应当的财富之后多少在某个瞬间胆怯的抛弃了这个世界,以极其轻盈的姿态漂浮上了天空。还是她突然意识到了所有活着的人都不知道的,人活着的意义,所以她笑着里去了。我解读不了,她过于像一个英雄了,我只能崇敬她。像切原一样的站在她的墓前。
她问我:“你认为的英雄是什么呢?”
故事有关于孤独和呐喊。我们选择背负更多的财富,更多的痛苦,没有一个人在这其间没有过犹豫,在这种近乎未知的,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做的对极了——平庸的人嘲笑英雄的愚蠢,英雄笑话着平庸者的平庸。未知和本身我们所选择的全盘承受这孤独的道路,人迹稀少,或许忘记说从最开始我们愿意承受这份孤独之苦,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形状被磨得像别人一样,可惜谁都磨不平。孤独对于胆怯者和勇者一样存在,那些拒绝孤独的人并非是不拥有孤独了,只是他们选择性的忽视它而飞到天上去。鄙见看来的孤独并非是不渴望爱,反倒是对爱的极度渴望——很久以来我都只抱着这样的想法:只有接受孤独的人才有资格谈她需要爱。
三宅需要爱。柳需要爱。仁王,柳生需要爱。佳音需要爱,精市也同样需要爱。
因为他们都是英雄,是作者口中“世界不配拥有的人”
因为我需要爱,所以我呐喊。
所以三宅佳音和柳建立了诗社,所以佳音和精市紧紧的相拥,所以仁王和柳生互相的吸引。他们过于孤独所以内心的爱意也伴随着孤独翻涌的如同大海。
所以他们咆哮,他们呐喊。
写诗。这是三宅,佳音和柳的天赋,其实只是他们擅长呐喊罢了,只是他们有呐喊的必要罢了,只是因为他们都那么孤独罢了。在呐喊中或许可以或多或少的让他们获得与这孤独对战的勇气。在承认和接受孤独并且愿意与此为敌的故事之后,他们借以呐喊来大声的告诉孤独他们拥有和它一战的能力,而人类的孤独是相同的。三宅佳音和柳走到了一起,所以他们可以知道自己在和孤独对战的过程中并非孑然一身。
故事到幸村精市那里变得格外悲伤,因为他只有且以后也永远只有佳音和他一起战斗这孤独的世界。他们之间的叫做爱。不可动摇不可或缺如同双子,为了对方才能够完整。精市死了,但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成为佳音的一部分。这种爱驱赶了孤独。
我想聊一聊仁王和柳生。他们是绝望。而幸村她们是救赎。但是绝望总比不绝望好。至少绝望是痛苦的,他们感觉得到绝望,我们从他们身上感觉到绝望——这比麻木不仁好,比选择性遗忘好,比自欺欺人好。
大概总结一下我想说的,就是他们的英雄品质来源于他们肯接受这份孤独,以及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和生命的财富,又不吝啬他们的呐喊,渴望着爱和这样的孤独的本源有能力一战。世界的孤独像黑色涌动的恶意在地球的那一边翻涌,在地球的那一边他们同样看见这恶意在我们这里涌动。如同我看见佳音的世界中的孤独,就像佳音睁大了眼睛看见我们的世界的孤独一样。
太太写了孤独,写了呐喊,写了爱。
它击穿了所有人的装甲,带来了给所有人的,令人感动的刺痛感。
我们猝不及防的,若有所失的看到了结尾。我想起了最开始我的问题,我问太太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呢,太太又是怎么渲染出所有人的心情呢。这是一篇讲呐喊和孤独的小说,孤独存在于所有人心中,而我们听见的又是太太的呐喊。
我不知道太太是不是那个世界的秋山佳音。但是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太太像这个故事TE带来的全部的幸运一般的,获得爱和完整。
孤独和爱结成了couple,人类得到了拯救。
Fin.
PS:太太你有没有感受到我的爱意?!有没有!(闭嘴(档次一下掉了下去)
PPS:完结撒花XD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