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清穿亲们的调查报告

作者:ododo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疑难杂症


      一 午门斩首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非常雄伟,城楼上的正殿,面廓九间,深五间,正映“九五之尊”。正殿与四个角的方亭,宛如五座山峰,错落有致,所以又叫“五凤楼”。

      午门有五个门洞,明三暗五。如果大家再去故宫,一定要找找另两个门在那里。中间的门洞当然是留给皇帝的,不过还有两种人可以过。猜猜是谁?没错,正宫皇后,殿试前三名。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另两个门,只在朝会时,按文东武西使用。

      顺便说一句,午门斩首只是传说,并无依据,试想,如此神圣之地,怎能用于行刑。

      二萨满法师

      坤宁宫是后三宫的第三宫,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代将东二间设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西五间则改为祭祀萨满教的神堂。祭祀仪式,由一名萨满太太主持,萨满太太由满族妇女充当,可见环珠格格中的男法师是琼瑶女士自己发明的。

      三旗头

      这是清末才出现的,据说是慈禧的发明。
      据《宫女谈往录》中记载:慈禧由秀女初入宫时,和许多秀女一样的打扮,“脑后拖着条乌油油的大辫子。辫根扎着二寸长的红绒绳,辫梢用桃红色的绦子系起来,留下一寸长的辫梢,蓬松着垂在背后。右鬓角戴一朵红色的剪绒花,额前整齐的齐眉穗盖住宽宽的额头。白嫩细腻的脸颊像一块纯净的玉”。满族姑娘的这种打扮,从里往外透着润泽,使人看上去清纯、爽眼。
      这是大辫子的诱惑?试想慈禧那张马脸倒还是盖刘海好
      晚年她大两把头、小两把头都梳不起来了,只好顶块牌子耀武扬威
      再加上它个子矮,喜欢在鞋子上面搞花样
      也真不怕头重脚轻……

      四指婚

      据我所知,给皇子、皇孙那叫栓婚,给其他宗室成员婚配才叫指婚

      五 天花(康熙种痘记)

      老康自从得了天花购就合天花结下了不解之缘,皇位的来也因天花,于是对天花的普及是下了大力气得,可惜那时候中了天花也未必终生免疫,技术还是不到位。
      皇子种痘的程序十分神秘复杂。据清宫《阿哥种痘档》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种痘,首先钦天监按十五阿哥的八字查好种痘吉时,奏请皇帝、皇后、皇太后等。然后在圆明园五福堂设立一个封闭性的临时种痘护理所,除了四名大夫昼夜值班观察外,还设十几个太监侍候。种上痘的十五阿哥,被置于秘室中,为了避光,四周都用黑、红两色毡子围住。此外,在旁边的房间,还专门设堂,供奉天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痘儿哥哥、药王、药圣、城隍、土地等,以祈求诸神的保佑。御医每天三次为十五阿哥把脉观察,及时将情况记录在案。半个月后,十五阿哥终于渡过种痘历程,一切症状消失后,走出了不见三光(日、月、星光)的暗室,皇后及十五阿哥的生母庆妃前来拈香探视后,还举行了盛大的“送圣”仪式。

      六六宫粉黛有颜色

      后妃出席重大场合当然穿礼服、朝服,如果是生日或者年节则穿吉服,颜色各有不同,皇贵妃以上明黄,贵妃、妃金黄,嫔香色,贵人一下没有经过册封的会典未载。黑色、石青色、深蓝色是素色,国丧三年、列圣列后忌辰服用,不过这时候也是不会有重大庆典活动的。常服应该穿什么都可以,不过不能逾制,比如皇贵妃以下的就不能用明黄、杏黄或秋香色。

      七脱光了粽子侍寝大法
      有研究清妃的老教授出来跳脚,这是造谣!
      清朝时侍寝过程如下
      在皇帝吃饭时递绿头签。妃嫔晚上到燕喜堂等候传唤,皇上叫某妃就把桌上的某妃的绿头签翻过,内殿首领就叫某妃,某妃就陪着吃晚饭,晚上共同生活,其余“叫散”,未被传唤的妃嫔等于下班回去了。
      不过陪着吃饭的应该都是位列妃嫔的,其余答应、常在大概等在自己的地方。不详
      皇后侍寑後就會到東暖閣體順堂過夜,妃嬪則會到西暖閣燕禧堂過夜,貴人以下則住到后殿的東西廂房去,待明早梳洗後回各自的處所去。

      传说妃和皇帝睡觉脱了衣服拿被子裹上扛着进去,那时在明朝。
      这种制度是从明世宗(嘉靖皇帝)时开创的。因为嘉靖皇帝对宫女和后妃残暴,有一个叫杨金英的宫女连同十几个宫女和两名妃子,趁嘉靖皇帝熟睡时,用绳子将他差点勒死。事后,被太医抢救过来。嘉靖皇帝将她们全部处死,为了防止意外,就有了这种制度。
      很多故宫导游都把裹大被这事当成宫闱秘史津津乐道,汗

      八赐坐
      清宫的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线,自乾清门起即属内廷。乾清宫在保和殿后(保和殿则属外朝),正中就是赫赫有名的“正大光明”匾额,清代时皇帝召见大臣之所。皇帝赐坐,达成叩首谢恩后就跪在垫子上,侍郎之类的就连垫子也没得跪。至于电视上所谓赐坐,就拿把椅子来的,嗯,乖谬。

      九 八福金挫骨扬灰案
      这里有一个误区,提出来的并不是四四,而是宗人府,四四也没有答应。
      《永宪录》载:
      令庶人允禩妻自尽,仍散骨以伏其辜。
      散骨谓扬灰也,一云以庶人殡殓,非邸抄之讹,则宗人府议罪如是耳。
      又圣祖临御乾清门曾传谕,允禩之妻甚属不妇,允禩亦甚惧其妻。今允禩之妻暴戾不仁,仍然侮辱其夫,又因将母家治罪,不曾颁示,唆使其夫,以致恶乱已极。近将其伊逐回母家,伊毫无畏惧,忿然而去,甚属可恶,亦不可容于盛世。
      《上谕内阁》载:
      雍正五年十二月初三日
      康亲王崇安等奏请:将大逆不道之阿其那、塞思黑妻子正法。
      奉上谕:阿其那、塞思黑,心怀不轨,乱我国家,大奸大恶,不忠不孝,造背主逆天之大罪,诸王大臣遵依国法,欲将阿其那,塞思黑之妻子正法,理所当然。从来史册中仅反叛篡逆之人则有之,而未叛之先即公然敢与君上抗据,大逆不道,无人臣礼如阿其那、塞思黑者,实自古未闻。但阿其那、塞思黑之大逆不道虽著,而反叛之事迹未彰。其妻子免于正法。塞思黑之妻逐回娘家,严加禁固。阿其那,塞思黑之眷属交于内务府总管,给与住居养瞻。
      真是冤枉了四四了,他有必要把人家老婆散骨扬灰么?再怎么样,跟他老婆有什么深仇大恨的?反而落人口舌。

      十 儿子与情人
      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事圣祖为和妃。世宗尊为皇考贵妃。高宗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谥曰惇怡皇贵妃。葬景陵侧皇贵妃园寝。女一,殇。圣祖诸妃,妃薨最后。
      《大义觉迷录》载:至于和妃母妃(指“皇上又把和妃及他妃嫔都留于宫中”)之言,尤为怪异莫测。朕于皇考宫人,俱未曾有一见面者,况诸母妃乎!七年来,如当年皇考宫中之人,即使令女子辈,若曾有一人在朕左右,朕实不对天日以君临兆庶也。
      高阳的《乾隆韵事》对此也有论及:皇帝可以施展笼络的手段,推恩后宫了。首先是将贵妃佟氏尊封为皇考皇贵妃;她是隆科多的堂妹,与先帝第三位皇后,崩于康熙二十八年的孝懿仁皇后是同母的亲姊妹。所以于理于情,尊封都是应该的。其次是将和妃晋封为皇考贵妃,这就颇出人意外了!和妃姓瓜尔佳氏,康熙三十九年册封为和嫔;第二年生过一个女儿,排行是“皇十八女”,旋即夭折;康熙五十七年晋为和妃。既非出身尊贵,而先前位号太低,应该提高;亦不是有什么得势的亲王,须为皇帝所必当拉拢;而且论她在宫中的地位,犹不及有子之妃,何以独蒙嗣皇帝尊敬?照上谕中:“和妃奉事先帝,最为谨慎,应将和妃封为贵妃。”这话不但不成其为理由,甚至根本不该说!和妃奉事先帝最谨慎,其他母妃奉事先帝就不谨慎吗?而况成年皇子,隔绝深宫,和妃奉事先帝谨慎不谨慎,他又何从得知?由于这个突兀而无可解释的举动,惹起了离奇而不知真假的传说,说是今年整四十岁的和妃,望之如二十许人。而在皇帝以乾清宫东庑为“昼必席地,夜必寝苫(用草铺起来的甸子)”的倚庐,由于妃嫔还在藩邸;夜来煢煢独处,百忧交集,凄凉异常,所以有一次趁和妃到梓宫前来哭奠,将她留了下来,原来不是“奉事先帝最为谨慎”,而是顾视嗣皇帝,格外柔顺,故而得有此晋封贵妃的报答。

      十一 姑姑与康熙
      《清朝野史大观》云,康熙纳姑为妃,此女乃皇太极之幼女。
      这个大概是野史……但是康熙身边应该还是有姑姑的。
      科尔沁三等台吉阿郁锡之女,即后来的慧妃(这个可怜,还年纪轻轻在宫中“待年”的未及笄娃呀,就翘辫子了)慧妃从姻亲关系上看,是康熙的表姑,顺治的表妹。
      还有静妃,众所周知,孝庄乃静妃的亲姑姑。

      <清朝野史大观>里关于康熙纳姑为妃的话:

      康熙把自己的姑姑留在宫中,"不为谴嫁.臣下有请之者,圣祖曰:"曷言乎嫁?朕已纳为妃媵矣."其臣曰:"宫闱之内,王化所基,故伦常不可紊.今宫主于皇上为父辈行,皇上不能娶同姓之姑为妃."圣祖曰(这里是重点):"不然.夫同姓不婚,谓母与姊妹及己所生之子女也.若诸姑者,既非我母,又非我女,抑非我同生之姊妹,虽纳之,庸何伤?"其臣力谏,终不听."

      在满蒙联姻当中,这样的辈分关系似乎不值一提。老康这里算是好的,再往上追溯,就是抢来的好酒大家喝,抢来的女人大家分了。
      顺治的时候,多尔衮在豪格死后,一爪扒了豪格的老婆博尔济济氏,
      《清季野史》中曾录《多铎妃刘氏外传》记载多铎小王爷连人家35岁的老婆也不放过。这自然又是野史,但是多铎同志的为人可见一斑。

      十二好男儿该多少尺?
      似乎古人动不动就是堂堂七尺,甚至八尺九尺,似乎各个能跟姚明勾肩搭背阿……
      难道,我们是越长越矮了?
      非也~
      在各个朝代是不同的,具体换算方法如下
      夏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后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东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元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明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清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
      现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十三壬寅宫变

      当时嘉靖帝迷信,认为未有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可保长生大老,因此大量征召十三、四岁宫女,并命方士利用她们的处女月信来制丹药。另外,为保持宫女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而只能吃桑、饮露水。所以,被征召的宫女都不甚苦痛。结果,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决定起义趁嘉靖帝熟睡之时,用麻绳希望勒毙他。谁知在慌乱之下,宫女们将麻绳打成死结,结果只令嘉靖帝吓昏,而未有毙命。此时周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斩首。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也一并斩首。由于此事发生在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以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壬寅宫变”。

      详细过程如下:先是杨玉香把一条粗绳递给苏川药,这条粗绳是用从仪仗上取下来的丝花绳搓成的,川药又将拴绳套递给杨金英。邢翠莲把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皋,姚淑皋蒙住朱厚的脸,紧紧地掐住他的脖子。邢翠莲按住他的前胸,王槐香按住他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把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两腿。待杨金英拴上绳套,姚淑皋和关梅秀两人便用力去拉绳套。眼看她们就要得手,绳套却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最终才没有将这位万岁爷送上绝路。宫女张金莲见势不好,连忙跑出去报告方皇后。前来解救的方皇后也被姚淑皋打了一拳。王秀兰叫陈菊花吹灭灯,后来又被总牌陈芙蓉点上了,徐秋花、郑金香又把灯扑灭。这时管事的被陈芙蓉叫来了,这些宫女才被捉住。朱厚熜虽没有被勒断气,但由于惊吓过度,一直昏迷着,好久才醒来。

      明朝皇帝的寝宫是紫禁城内的乾清宫。除了皇帝和皇后,其余人都不可以在此居住,妃嫔们也只是按次序进御,除非皇帝允许久住,否则当夜就要离开。嘉靖年间的乾清宫,暖阁设在后面,共9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3张,或在上,或在下,共有27个床位,皇上可以从中任选一张居住。因而,皇上睡在哪里,谁也不能知道。这种设置使皇上的安全大大加强了。然而,谁又能防备那些守在他身边的宫女呢?

      十四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的孙子。由于朱标早逝,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位后,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削番。这一措施触动了众番王的利益,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斗,朝廷军队最终难以低档强大的燕军,朱棣率军攻进了南京城。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自焚说。《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学者持建文帝自焚说。

      出亡说。《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

      我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2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 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 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 。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 ”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令人真假难辨 。

      十五 关于蛊毒(这个,看过就算了)

      蛊是许多虫搅在一起造成的。本草纲目说:造蛊的人捉一百只虫,放入一个器皿中。这一百只虫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虫就叫做蛊。可知蛊本来是一种专门治毒疮的药。后来才被人利用来害人。

      有毒的蛊多在中国大陆南方各省养成,种类很多,有蜣蜋蛊、马蝗蛊、金蚕蛊、草蛊和挑生蛊等。放蛊的人趁他人不注意的时候,把蛊放入食物,吃了以后,就会染上蛊毒,染了蛊毒的人会染患一种慢性的病痛。以现代观点说,这是一种人为的,由许多原虫的毒引发出来的怪病。

      ※金蚕蛊最毒

      金蚕蛊是在四川省偏僻地区养成的,渐渐流传于湖南、福建、广柀Ω魇_@种蛊的表皮是蚕金色,每天喂它锦锻四寸,把它解出的粪便放在食物里,吞服了的人就会生病死亡。

      传说这一种蛊会使养它的人暴富,也会使养它的人发生灾害,因而不能得罪它。如果无意继续供养它,要准备一只小箱子,放些金银锦绸,把金蚕蛊墿υ咨Y面,然后把这只小箱子放在路旁,听凭别人把箱子携走,叫做嫁金蚕蛊。

      金蚕蛊对于人体的危害很大,它像人死后尸体上生的尸虫一样,侵入人的肚子后,会吃完人的肠胃。它的抵抗力很强,水淹不死,火烧不死,刀也砍不死(见本草纲目引用蔡攸丛话)。

      ※蛇蛊和虱蛊

      大陆有些偏远地区的人专门养蛊谋财。这些人养的蛊,有的是蛇蛊,有的是虱蛊。蛇蛊是在五月初五日放大、小蛇在瓦坛里,虱蛊是聚集多数的虱虫制成的。这两种蛊毒都可以置人于死地,特别是虱蛊如果侵入人腹,会把内脏吃光。

      放蛊的人看准了一家有钱人家,就计画将蛊放入。中蛊的人在没有医药可治的情形下就会死去,死人的财产随之移入蛊主的家里。养蛊的主人养了这种杀人的蛊后必须用蛊连续杀人,每年一个,如果间隔三年不以蛊杀人,蛊主本人也会中蛊死去。

      ※针蛊与羊毛疔

      针蛊是用毒虫的液精造成的。驱蛊录记载:有一人中蛊向医生求诊,医生叫他口含黑豆一粒,并服一种名叫归魂散的中药,结果他嘴里吐出许多羊毛和烂纸,并有一粒黑子,这粒黑子就是蛊,它被羊毛围在里面,并被长一寸的麻绳缚住,麻绳一头打结,一头散放,上面粘了无数小乾虫。另有一个中蛊的人求诊,经医生开方:用青布包雄黄末,加山甲末和皂角末,蘸热烧酒,擦遍全身,擦出了不少的羊毛,耳朵里也有羊毛伸出来,医生叫这种蛊为羊毛疔。

      根据医宗金鉴记载:羊毛疔有的呈五色,有的长一丈。治疗的方法是:叫患者服五味消毒饮,也就是用青布包雄黄末、蘸热烧酒,用它擦前后心,先擦一个大圈,后擦一个小圈,擦前心时羊毛疔会移至后心,擦后心时羊毛疔会移至前心,要反覆擦来擦去,羊毛才会出现,取出的羊毛要挖一个深坑把它埋了 。
      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了……

      十六宫女人头数
      嘿嘿嘿,理论上清代宫女都是有限定的,皇太后12名,答应只有1名,但是破例这种东西就是为得权得势的人服务的……
      答应只有一个啊,怎么想都有点少呢~

      十七旗帜就是方向
      上三旗:下五旗

      上三旗:镶黄、正黄和正白旗

      下五旗:正蓝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正红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彔,五牛彔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example:
      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红旗人。
      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
      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十八秀女进宫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众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车辆,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车乘坐。因此,乾隆时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著动用户部库银。”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为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车树双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秀女们乘坐的骡车则从神武门夹道东行而南,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北行,经北街市,然后再经地安门来到神武门外,这时,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选完毕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依次登上她们来时所乘坐的骡车,各归其家。这种井然有序的排车法,是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发明的。

      当应选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走下骡车后,先由户部司官维持秩序,再由太监引入宫中。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十九 皇子婚仪(清史稿)
      皇子婚仪先指婚,简大臣命妇偕老者襄事。福晋父蟒服诣乾清门,北面跪,大臣西面传旨:“今以某氏女作配皇子某为福晋。”福晋父三跪九拜,退。择吉,简内大臣、侍卫随皇子诣福晋家行文定礼。福晋父采服迎门外,皇子升堂拜,福晋父答拜,三拜,兴。见福晋母亦如之。辞出,福晋父送大门外。行纳采礼,所司具仪币,并备赐福晋父母服饰、鞍马。以内府大臣、宫殿监督领侍充使。及门,福晋父迎入中堂,谢恩毕,与宴,大臣陪福晋父宴中堂,命妇、女官陪女眷宴内室,毕,使者还朝复命。婚前一日,福晋家赍妆具陈皇子宫,至日,皇子诣帝后前行礼,若为妃嫔出,则并诣焉。
      吉时届,銮仪卫备采舆,内府大臣率属二十、护军四十诣福晋第奉迎。采舆陈堂中,女官告“升舆”,福晋升,父母家人咸送。内校舁行。女官从,出大门乘马。至禁城门外,众步行随舆入,至皇子宫门降,女官导入宫。届合卺时,皇子西乡,福晋东乡,行两拜礼。各就坐,女官酌酒合和以进,皆饮,酒馔三行,起,仍行两拜礼。于时宫所张幕、结采,设宴,福晋父母、亲族暨大臣、命妇咸与,礼成。翌日皇子、福晋夙兴,朝见帝、后,女官引皇子居左稍前,三跪九拜,福晋居右稍后,六肃三跪三拜。见所出妃嫔,皇子二跪六拜,福晋四肃二跪二拜。越九日,归宁。巳宴,偕还,不逾午。
      王公婚礼,崇德间定制,凡亲王聘朝臣女为婚,纳采日,府属官充使,是日设宴,牲酒盛陈。婚日宴亦如之。给女父母服物鞍马符例。若外籓亲、郡王,贝勒,台吉女,仪物视爵次为差。婚日宴,牲多少异宜。世子,郡王,贝勒,贝子,镇、辅国公聘娶,仪物暨宴日牲酒,其数递降,皆有差等。顺治间,更婚制,限贝勒以下罢用珠缎。赐婚,王公诣中和殿或位育宫谢恩,其子未受封者,婚礼视其父,已受封则从其爵。康熙初,始令王公纳采易布为缎,馀如故。

      清代有记载大地震介绍
      1、1652年7月13日(清顺治九年六月初八)云南弥渡南“蒙化地大震,地中若万马奔驰,尘雾障天。夜复大雨,雷电交作,民舍尽塌,压死三千余人。地裂涌出黑水,鳅鳝结聚,不知何来。震时河水俱乾,年余乃止。”(清康熙《云南通志》卷28)

      2、1654年7月21日(清顺治十一年六月丙寅)甘肃天水南“丙寅,陕西西安、延安、平凉、庆阳、巩昌、汉中府属地震,倾倒城垣、楼垛、堤坝、庐舍,压死兵民三万一千余人及牛马牲畜无算。”(《清世祖实录》卷84)

      3、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甲申)山东郯城“六月十七日戍时地震。督抚入告者,北直、山东、浙江、江苏、河南五省而已。闻之入都者,山西、陕西、江西、福建、湖广诸省同时并震。大都天下皆然,远者或未及知,史册所未有。”(宣统二年《客舍偶闻》页四)“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时地震……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消化为乌有。……合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其时死尸遍于四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远,难以俱载。”(康熙《郯城县志》卷9)

      4、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河北三河平谷“七月二十八日已时初刻,京师地震……是夜连震三次,平地坼开数丈,得胜门下裂一大沟,水如泉涌。官民震伤不可胜计,至有全家覆没者。二十九日午刻又大震,八月初一日子时复震如前,自后时时簸荡,十三日震二次。……二十五日晚又大震二次。……积尸如山,莫可辨认。通州城房坍塌更甚。空中有火光,四面焚烧,哭声震天。有李总兵者携眷八十七口进都,宿馆驿,俱陷没,止存三口。涿州、良乡等处街道震裂,黑水涌出,高三四尺。山海关,三河地方平沉为河。环绕帝都连震一月,举朝震惊。”(清《三冈识略》卷8)

      5、1683年11月22日(清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壬寅)山西原平附近“十月初五日,山西巡抚穆尔赛疏报,太原府属地震,凡十五州县,而岱(代)州,崞县,繁峙为甚。崞县城陷地中。毁庐舍凡六万余间,与丁末山东,已末京师之灾相似。”(清乾隆《池北偶谈·谈异》卷22)

      6、1695年5月18日(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丁酉)山西临汾“检查平阳府地震原卷,当时被灾共二十八州县,内被灾较重十四州县,统计压毙人民五万二千六百余名。”(钦差刑部侍郎那彦宝奏摺,嘉庆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7、1709年10月14日(清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二日)宁夏中卫“九月十二日辰时固原,宁夏等处地震伤人,中卫尤甚。河南各堡平地水溢鱼游,推出大石有合抱者,井水激射高出数尺,压死男妇二千余口。是日震动无常,人率露栖,年余始定。”(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

      8、1718年6月19日(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甘肃通渭南“夏五月廿一日地大震,山崩。城北笔架山(县北里许)一峰崩覆没。城内东北隅平地裂陷,黄沙、黑水涌出,南乡尤甚,土山多崩。城乡压杀老□□女共四万有奇。”(乾隆《通渭县志》卷1)

      9、1725年8月1日(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四川康定“六月二十三日申时,打箭炉地忽然大震,将喇嘛官员住居衙门、买卖人等并蛮人住居房屋、楼房俱行摇塌,一间无存。被房楼压死买卖民人并蛮人,十分压死七八分。再,宣慰司桑结、驿丞俞殿宣、料理钱粮事务效力之南部县典史徐中()宵,俱被所塌房楼压死。”(署川陕总督岳锺琪奏摺雍正三年七月十三日)

      10、1733年8月2日(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云南东川紫牛坡“小江一区,居治之西隅,南通碧谷坝,西南通汤丹厂,尤称甚焉。山谷纷扬,土石翻飞,崖岸◆堕,陵阜分错,而沿山道途,多阻绝不通。最可悯者,禾苗沃若,畦塍纵横破裂,渐就枯槁耳。……阿旺小营土阜居人数家,地震推其房址于前一里许,房舍瓜蔬果木竹篱,无纤毫参差。宛如未动。……木树郎两岸山颓断流,沙石汇阻三日,水溢溃决田亩,冲蚀禾稼,而沟洫寸裂,无复旧形。……而碧谷、阿旺、小江皆倚山为居,山崩石裂,故致毙者四十余人,视他处独惨。……自紫牛坡地裂,有罅由南而北,宽者四五尺,田苗陷于内,狭者尺许,测之以长竿,竟莫知深浅,相延几二百里,至寻甸之柳树河止,田中裂纹,直横不一,断续不绝,…汤丹厂…入山采矿之曹()硐,深入数里。一有动摇,碛叠沙挤难保其不死亡也。厂数百硐,硐千百砂丁,一硐有七十三尖。尖者各商取矿之路经由,每尖至少不下十四、五人,即一硐中,而幸出者盖少矣。”(清雍正《东川府志》卷2)

      11、1739年1月3日(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宁夏平罗银川间“宁夏府城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戍时陡然地震,竟如簸箕上下两簸。瞬息之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男妇人口奔跑不及,被压大半。……城垣四面塌摞,仅存基址。其满城房屋,亦同时一齐俱倒,官兵被压死者一千数百名。且平地裂成大缝,长数十丈不等,宽或数寸或一二尺不等。地中黑水带沙上涌,亦有陷入而死者。城垣亦俱塌摞,且城根低陷尺许。……每昼夜震动三五次。其宁城北面一百六十余里至宝丰县,西南四十余里至平羌堡,南面、东面俱二、三十里之村庄,其被震程度与宁城相类。此外受伤稍轻。查平罗、新渠、宝丰三县,洪广一营,平羌一堡,阖城房屋亦倒塌无存。而平罗、新渠、宝丰等处,平地裂缝,涌出黑水更甚,或深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压而死者已多,尤被溺、被冻而死者,亦复不少,城垣亦大半倒塌。”(川陕总督查郎阿奏摺乾隆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12、1786年6月1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四川康定南“川省地震,人家房屋墙垣倒塌者不一其处。……山崩和,壅塞泸河,断流十日。至五月十六日,泸水忽决,高数十丈,一涌而下,沿河居民悉漂以去。嘉定府城西南临水,冲塌数百丈,……沿河沟港,水皆倒射数十里,至湖北宜昌势始渐平,舟船遇之,无不立覆。……其时地震,川南尤甚,打箭炉及建昌等处数月不止,官舍民庐俱倒塌,被火延烧无一存者,至八月之后,始获宁居。”(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14)

      13、1786年6月10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四川泸定得妥。1789年6月7日(清乾隆五十四年五月十四日)云南华宁“五月与通海同时地震,坏屋舍,伤人畜,矣渎村倾入湖中。”(嘉庆四年《临安府志》卷17)

      14、1792年8月2日(清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十二日)台湾嘉义“嘉城地大震,店屋、民房倒坏,而继之火,一城惶恐无措,民房烧毁过半,死者百余人。”(清·陈国英《台湾采访册》卷39)

      15、1799年8月27日(清嘉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云南石屏宝秀“七月二十七日子时初刻地震起,至子正止,又自丑刻至寅刻,连震数次,申刻又大震一次。所有城垣、庙宇、官署、民房、监狱、仓廒,多有塌倒,人口亦多伤毙。”(云南总督富纲奏摺嘉庆四年八月初五日)

      16、1806年6月11日(清嘉庆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藏历第十三绕回火虎年四月二十五日)西藏错那西北“……为宗属各地空前未有之巨灾,因摇动甚烈,柱折梁倾者甚多,今后宗府难以居住。德珠日顶寺之大殿、佛堂、库房、僧舍等坍塌损坏者尤多。”(隆子宗宗堆呈噶履禀帖)

      17、1812年3月8日(清嘉庆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新疆尼勒克东“伊犁地震,厄鲁特游牧衮佐特哈、胡吉尔泰(台)、齐木库尔图等处山裂四处,长二十里至六十里不等,宽五、六里不等,深高十余丈至二十丈不等,压毙蒙古人四十七名,遣犯十一名,……。”(松筠《新疆识略》卷10 道光元年刊本)

      18、1816年12月8日(清嘉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四川炉霍“十月二十日丑时,章谷一带地震,喇嘛寺及各房屋猝遭倒塌,压毙汉、番男、妇大小人口甚多。……共压毙汉、番大男妇并大喇嘛一千八百一十六名口,小男女、小喇嘛一千三十八名口。”(云南总督常明奏摺嘉庆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19、1830年6月12日(清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河北磁县“京畿三辅北方广轮千余里,同日地震。其尤甚者,则直隶之磁州、河南之临漳县等处,……房屋倒塌殆尽,人物压毙无算。又平地圻裂,有水从内涌出,其色黑白不等。水尽继之以沙,沙尽继之以寒气。男号女泣,惨若万状。”(给事中刘光三奏摺道光十一年三月十七日)

      20、1833年8月26日(清道光十三年七月十二日,藏历第十四绕回阴水蛇年七月十二日)西藏聂拉木“七月十二日傍晚,至次日凌晨,此间聂拉木地区以及地区以及尼泊尔境内,连续发生地震,致使税卡官邸,差民百姓住房等遭到极大破坏,坍塌倾圮无遗。”(西藏聂拉木税官禀噶厦文(藏文)七月廿六日)

      21、1833年9月6日(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云南嵩明杨林一带“已刻,昆明等十余县同时地大震,坍塌瓦草房八万三四千间,压毙男妇六千七百余口。午未二时又震,至夜又震数次。八月、九月或三四日或五六日又震十余次。富民等数十州县提举同时亦震,间有损伤房屋人口,……嵩明房屋倾圮,人民压毙,地面裂而复合,黑泉涌出,杨林尤甚。宜良损伤房屋人口。''''(《云南通志》卷22 民国三十八年刊本)

      22、1842年6月11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三日)新疆巴里坤附近“五月初三日卯时,猛然地震,一刻之间,满汉两城、文武大小衙署及兵房、仓库等处,同时被震。其中有全行压塌者,城垣城楼,并商民百姓房屋,率皆塌损歪斜,……。”(伊犁参赞大臣庆昌录副奏摺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

      23、1846年8月4日(清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三日)黄海“道光丙午六月十三日。时加寅,江、浙等处地震,屋瓦横飞,居民狂奔,呐喊之声,山鸣谷应。”(《续当湖外志》卷6 光绪元年刊本)

      24、1850年9月12日(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四川西昌、普格间“八月初七日夜,西昌县城内地震。屋宇倒塌,压毙官民,……城内城外及各乡场,除外来客民被压身死者不计外,共计灾户二万七千八百八十家,灾民十三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名口,倒塌居民瓦屋、草房二万六千一百六间,压毙男妇二万六百五十二名口。”(四川总督徐泽醇奏折道光三十年九月二十六日)

      24、1867年12月18日(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台湾基隆北海中“在基隆,第一次感到震动是在上午九时四十分,延续了三十秒钟。海关前的地面上有一些裂缝。市镇内大部分房屋震塌。有许多人被压在废墟下面。”(《字林西报》(英文)

      25、1868年1月4日) 1870年4月11日(清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四川巴塘“三月十一日突然地震,后被火灾,……汉番军民喇嘛等约毙一千有奇。惟东面只震四十余里,南西北三面皆震一、二百里,二、三百里不等。震后复火,番民均被压烧过半,纷纷搬移如蚁。”(清·恒保《公余随笔》卷3 同治刻本)

      26、1871年6月(清同治十年五月,藏历第十五绕回阴铁羊年五月)西藏错那、洛扎一带“今年地震灾情严重,房屋全倒,人畜物品亦全埋于地下。宗、寺院、百姓处境悲惨,因此无法支应差务。”(西藏错那宗呈噶厦文(藏文)铁羊年)

      27、1879年7月1日(清光绪五年五月乙酉)甘肃武都南“十二日寅时地大震,南山崩塌,冲压西南城垣数十丈,居民二百余家。城中突起土阜,周二里许。各处山飞石走,地裂水出,杀九千八百八十一人,弥月不息。”(光绪《阶州直隶州续志》卷19)

      28、1883年10月(清光绪九年九月,藏历第十五绕回阴水羊年九月)西藏普兰“九月普兰和噶尔通等地遭到空前大地震,宗府、溪卡房屋倒塌,……从噶尔通废墟土石中挖出之粮、物、死牲畜皮等,……”(西藏噶厦批复(藏文)木猴年八月十二日)

      29、1887年12月16日(清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云南石屏“冬十一月初二日,石屏地大震,声如雷鸣,自远而2近。城垣崩颓,房屋倾圮过半,压死老□□妇二千余人。”(光绪《云南通志》卷4)

      30、1888年6月13日(清光绪十四年五月初四日)渤海湾“直隶永平府迁安县城东北隅,有塔……五月初四日地大震动,塔遂倾塌,压坏塔旁寺屋及附近各住房,且有人口受伤者。”(《申报》光绪十四年戊子六月十五日)

      31、1893年8月29日(清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四川道孚乾宁“七月十八日黎明时,噶达惠远寺一带发生地震。该寺楼上、下共一千四百余间房屋倒塌,六十五名喇嘛死亡,九十八名喇嘛受伤。受震区域东至中谷,西到恰坝石,共约三百余方里范围,汉、藏民人房屋共倒塌约四百幢,死亡二百二十八人,受伤一百三十三人。”(驻藏邦办大臣奎焕致摄政第穆咨文(藏文)光绪十九年)

      32、1895年7月5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三日)新疆塔什库尔干“旧堡基址、垛口均经损毁,四面倒缺两处,长三四丈不等。并坏炮台三座。其余营房、局屋、粮仓,坍塌无存。军装、粮料多被压坏。堡内及附近各庄民房,倾倒不少。”(新疆巡抚陶模录副奏片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33、1896年3月(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藏历第十五绕回阳火猴年二月)四川石渠洛须“火猴年二月,一场可怖之地震,使寺庙、经堂、佛像以及僧俗人等尽陷地下。”(昌都基巧、寺庙拉让等呈西藏诸噶伦文(藏文))

      34、1902年8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新疆阿图什北“八月二十二号,即华历七月十九日,新疆喀什噶尔地震甚厉,民屋塌倒,城镇毁伤,灾区甚广,人民之被压死者约千余名,附近亚士颠村压毙四百人,吕宜林死二十人。”(《汇报》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十月三十日)

      35、1902年11月2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台湾台东东北海中“十五时三分在台东发生地震,全岛有感。稍显著地震。”(西村传三《昭和十年台湾震灾志·台湾地震史》(日文) 1936年刊本)

      36、1904年8月30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日)四川道孚“七月二十日、三十日、八月初二日三次地震成灾,坍塌居民房屋多间。该处灵雀寺殿宇,并衙寨道坞均多震塌,计压毙汉、番居民、寺内喇嘛共四百多人。”(四川总督锡良奏片光绪三十年九月二十八日)

      37、1906年12月23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新疆沙湾西“计县属博罗通古地方,震倒民房五百二十间,压毙男女一百零五名,灾民二百五十四名,震塌渠岸十余里。又石厂子地方,震倒民房六百八十间,压毙男女六十七名,灾民三百四十四名。又庄浪庙地方,震倒民房三百四十二间,压毙男女四十六名,灾民二百四二十九名,震塌渠岸三十余里。又牛圈子地方,震倒民房三百七十八间,压毙男女二十六名,灾民二百一十九名。又附近数里之大塘地方,震倒民房一百零八间,压毙男女四十一名,灾民四十六名。被灾各户,或全家覆毙,或仅存老幼,即残喘幸延,亦压覆数时,受伤甚重。”(甘肃新疆巡抚联魁奏片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38、1909年4月15日(清宣统元年闰二月十五日)台湾台北附近“全岛有感,台北州及新竹州北部,死九人,伤五十一人。住房全坏一百二十二户,半坏二百五十二户,破损七百九十八户,烧毁一户。”(西村传三《昭和十年台湾震灾志·台湾地震史》(日文) 1936年刊本)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52276/6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