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旋律

作者:罗*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秋]“我想给您我的心脏”


      20年前。19世纪80年代末。
      德国莱比锡。
      “‘猪生来即是给人们吃的’……我不能理解那位老先生的意图,但今天我和他谈毕后,我不得不说,他表现得如此肤浅是他受到如此对待的主要原因……”伏尔泰拄着拐不耐烦地说,当时的他还未更改表观年龄而仍是耄耋老翁。
      搀扶着伏尔泰,帕斯卡回应道,“莱布尼兹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显露他艰涩哲学的本质,或是因为流俗哲学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更有市场……”
      刚从和莱布尼兹的会面中结束,伏尔泰和帕斯卡两人步行在深秋的街道上。
      “……而身为个体的哲学家无时无刻不得不可悲地承认,他必须要屈从口腹之欲。”帕斯卡说着,忽而一阵乐声飘入他的耳际。他们恰巧经行当地的一所天主教教堂门口。
      【来吧你们的女儿帮我哀叹~】
      帕斯卡的意图已经很明确,而年迈的伏尔泰此时也不得不随从。他们随着合唱队的歌声进入了教堂。
      拱顶,玻璃窗,远处的合唱队和乐队。莱比锡秋日的阳光从高处投射,单色的光晕。
      【虽然我的心脏漂浮在泪液上~】
      坐在最后一排的帕斯卡悉心凝听着,这内容再熟悉不过,取材自马太福音的受难曲;但德语的说词,以及帕斯卡看来过于现代的旋律,让他在他来到协会之后的记忆中搜寻这个版本的来历。伏尔泰,对于教会憎恶异常以及以此为他“铲除卑劣”的主要施展对象,对脱离政/治的宗教的态度仍能容忍;倘若这份宗教并非基督教而是其自然神论的话,他将会感到更为舒畅,毕竟“若无上帝,我们仍要创造出一个”——不过,和一位(过于)虔诚的天主教徒帕斯卡出门的他,目前也只能维持现状。
      【我想给您的心脏~】
      虽然帕斯卡对于这个带有作曲家个人情感的马太受难曲有所微词,但他知道他本人过于苛刻的本性。他看了看身边的伏尔泰,老人家正在眨眼,表达一种微妙的情绪。
      【世人哀叹你的罪大~】
      “伏尔泰先生。”
      “对不起,我正在对神不敬。但愿我仅是对作曲家不敬。”伏尔泰说得毫无愧疚之情。
      “这部马太受难曲是您当年在腓特烈宫廷的同事创作的。”
      “嗯?”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为爱我们的救主死~】
      “嗯……”伏尔泰皱皱眉头,“巴赫?我似乎记得另一位巴赫,卡尔·飞利浦……还是伊曼努尔?不不,约翰这个名字我也有印象……”
      【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
      “对的对的,他们是父子俩,”伏尔泰理清思绪,他脸上的皱纹展开了,“晚宴的音乐会上的羽管键琴演奏者们……对的,还有那位Q……邝兹先生,他总是倚在墙边吹长笛来着……”
      “来吧甜蜜的十字架我会说”
      “好些人我都记着……但我恐怕再也不能见到他们了。如果某日他们也从我老朽的记忆中消失……还会有人怀念他们么。”伏尔泰又眨眨眼。帕斯卡默不作声若有所思。
      【夜间当它凉爽之时~】
      【醒来吧我的心纯正~】
      “这部作品在18世纪早期问世后,很长时间都为世人所遗忘,因此您对它毫无耳闻也属正常。”良久之后,帕斯卡说道,“它和它的作者沉默了近一个世纪。”
      【含着泪水我们坐下~】
      “19世纪初期,年轻的菲列克斯·门德尔松从他祖辈遗留的财产中发现这份乐谱,并于1829年在柏林上演缩略版本的马太受难曲。”帕斯卡继续说。宗教音乐会结束了,听众们纷纷渐渐离席。“如果没有这次巧合,恐怕它和它的作者如今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很大程度上,门德尔松把这位18世纪早期的德国作曲家重新带回世间。”
      逐渐冷清的教堂里,伏尔泰哼哼着不明所以的旋律,漫不经心。腓特烈宫廷里的往事又袭上心头,但这个曾经属于众人的世界,如今只存在他模糊的脑海中了。

      突然间他们感受了并非来自于他们二者的回忆录实体化个体的气场。在曲终人散的教堂之中,从前排座位那里有一个男人缓慢朝出口走去。
      或许由于回忆录实体化个体天生就具有相互识别和吸引的内在感觉,男人感受到了帕斯卡潜在的凝视目光。他在帕斯卡和伏尔泰就坐的最后一排位子边停留下来。
      这是一个德国中年男人,长相普通,淡棕的卷发,臃肿的身材,眼睛由于视力不佳而显得略微狭小。他费力地看了看眼前的一老一少。伏尔泰的外貌似乎让他想起某人。
      帕斯卡好像早已知道。“您也是回忆录实体化个体吧。幸会。”
      “幸会。”中年男人回答道。他黑色的大袄因为肥胖而有所变形。
      “唷,”伏尔泰猛然一个机灵,他一拍大腿,“我记起来了!你在听自己的作品?!”

      “原来是当年曾共事过的伏尔泰先生,以及久仰盛名的帕斯卡前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说道,坐在消瘦的伏尔泰身边的他显得更加体积庞大,“巴赫不才,今日自鸣得意更被两位法国同事发现……”
      “自我欣赏也可以称为自我反省。对此您不必在意。刚聆听完作品就能面见其作者是我和伏尔泰的幸运。”帕斯卡语调不惊地回答道,和他少年的外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今天伏某很高兴与旧日同事分享宫廷往事,”伏尔泰狡黠而俏皮地抿抿嘴,“知晓您本人后,您的作品也变得更为有趣了。”
      “伏尔泰先生过奖……”巴赫试图寻找下一个话题,但突然间他想起了什么,“伏尔泰先生,请问您是如今的法国馆馆长么?”
      “是的。”伏尔泰显然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突兀。
      “那您有前往林勃的权力?”
      “是的。”伏尔泰听到了让他忧伤的名词。他挪了挪身子。
      “嗯……”巴赫一时语塞,停顿些许后,他用一种请求甚至是乞求的口吻,恭敬地说道,“能否请求伏尔泰先生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做一件事,仅仅是举手之劳……”
      严肃而不苟言笑的巴赫突然转变语调,伏尔泰和帕斯卡都略微惊异。然而,更让他们惊异的是,巴赫随后从自己大袄的内侧口袋中掏出一封信件——他早已写好并且随身携带的信件。“让伏尔泰先生和帕斯卡先生见笑,”巴赫看着手中的信,有些不好意思,他粗壮的手指不安地拨弄着,“这封信写成多年,巴赫一直未能送出。惟愿伏尔泰先生下次前往林勃的时候能否代为探听……”
      伏尔泰接过信件,他老花的眼睛注视着这份信件上的文字。“来自: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工整清秀的小字。收件人是:“安东尼奥·卢西奥·维瓦尔第”。
      伏尔泰皱了皱眉眉头,他不清楚这个意大利名字。帕斯卡也表示爱莫能助的无奈。
      “对的,维瓦尔第……”巴赫显得有点局促不安,他搓搓手,“说来可笑,我在世时从未面见过这位意大利前辈,也未曾和他有关书信来往。而今更是除了知道他的名字之外不知道他的一切现状……但是……”定了定神,他继续说道,“我曾经如此确定能在协会见到这位在人世时无比感动我的前辈,但死后却在协会无法寻觅前辈的踪迹。我仅是,仅是希望伏尔泰先生前往林勃的时候——是的,我并不知道他是否在林勃之中——但如果有可能的话,请伏尔泰先生将我的信件交予前辈。”
      伏尔泰将信件收纳到随身的口袋之中。“伏某明白。伏某定当携信前往林勃询问。请巴赫先生放心。”
      “谢谢您和您的帮助。”巴赫话音刚落,又想起了什么。还是惯常的庄重语调。
      “百年已过,巴赫并不指望这封信有一天真的能得到回复。因此,倘若前辈真的已经不存在的话……也烦请伏尔泰先生不要告知我。巴赫在此再次感谢伏尔泰先生的帮助。”

      *************************************************************************
      伏尔泰拿着手中这封由于年代久远已经信封泛黄发脆的信件。“此后的几年,每次我去林勃,都会询问那里的人们,但是没有人知晓这个收信人的存在。如今我将这封信深深地藏起。以及,由于愧疚,这20年间,我再也没有见过巴赫。”

      同样是深秋。法国馆主馆的卧室里灯光摇曳。
      卢梭放下手中刚收拾好的包裹。如果说他没有被这段20年前的往事所动容,那是不可能的。他接过这份从未送出的信件,“维瓦尔第……维瓦尔第?”
      “让,你知道他么……?!”伏尔泰赶忙从椅子里探出身来。
      “我不清楚……但是……但是……”卢梭先是摇头,但又点点头,“在我漫长的兼职音乐家的生涯中……我改编过这个人作曲的曲子……对的,原来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我把它改编成长笛……!”
      “真的么,让?!”伏尔泰惊异不已,他站起来紧紧抱住卢梭。“倘若,倘若,我能早日战胜我的固执与偏见,倘若我们早和好20年……”
      “不不,弗朗索瓦,这不是你的错……”卢梭轻抚伏尔泰颤抖的背部,“我记不清,但我确信可以询问我在林勃挂念的那个人,他或许知道,不,他知道……”
      “我的任性竟然无形中伤害了这么多人……人类的偏见真不是好东西!”伏尔泰轻揉着卢梭的外套,悲叹:“这封信本不该落到如此下场!”

      ——————————————————————————————————————————

      【参考文献】

      1.伏尔泰和帕斯卡的对话部分

      伏尔泰对莱布尼兹的态度参见伏尔泰《老实人》

      帕斯卡的回话参见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对莱布尼兹的评价

      2.马太受难曲的部分

      唱词参见wikipedia

      3.卢梭提及他曾改编维瓦尔第的曲目的部分

      让-雅克·卢梭则将《春》改编为长笛独奏(1775年)。来自于Karl Heller的Antonio Vivaldi一书。

      【涉及音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马太受难曲 BWV244

      1.宣叙调(女高音) :虽然我的心脏漂浮在泪液上

      2.咏叹调(女高音) :我想给你我的心脏
    插入书签 



    作者有话要说:
    从这一章开始,小说开始被各种各样的音乐占满了!这章的标题即取材于《马太受难曲》中的咏叹调:我想给您我的心脏。话说写这章的时候,我之前借的《巴洛克乐曲赏析》已经还了回去,因此唱词都是我自己翻译的,如果翻译错了,请务必告诉我~我将会给出每一章的参考文献和涉及音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听一下嗷:我真的不是在安利巴洛克音乐= =|||】。
    《静默的旋律》发生的时代基本与《两面镜子里的肖像》发生的时代相同,大概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
    《静默的旋律》在结构上我的划分是按照每三章一个部分,然后每部分分别以一个季节命名,暗示着这个部分的基调……当然事实是:我在向三乐章的四季协奏曲致敬……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047928/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