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灰

作者:靥*******花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后 记


      百花杀系列文,从2008年春天开始连载,大约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完成了第一部十四万字。迷上戚顾这个西皮是再之前一年的事,披着马甲在论坛潜水看了很久的霸王文,越看越不知道自己写的时候如何下笔——我喜欢写写小故事,这是爱好也是习惯,喜欢这个西皮当然一定是想为这个西皮写点什么的。
      后来终于把当时作者集合贴里面所有的文都翻遍了(是真的翻遍,每一个都打开过),也终于觉得对这个西皮热血冷却了,又正巧赶上婚姻大事,遂有很长的时间把戚少商和顾惜朝都抛在了一边。等到一切尘埃落定,重新想到他们俩,奇迹出现了,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有木有?
      当时在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版块,每天追一个帖子:假如这是宋史。我会选择一个这样的历史时段作为本文的背景,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受了该帖子的影响。作者应该不会看到我这篇小文,自然更不可能看到我这篇自述,但依然要在此向该帖作者表达最深切的敬意。
      《假如这是宋史》在08年那个时候似乎就已经有了出版意向,只是题材庞大,写作必然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如今是否已经成书面世了不得而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天涯煮酒搜索一下看看。
      不过,《假如这是宋史》中,对于黄巢、李克用、朱温等等人物,都只是作为一段新的历史开始前的序幕出现,一带而过而已。我对这些人物之前的了解都很平面化,看帖子过程中产生了兴趣,婚后百无聊赖的蜜月中“灵感”迸发策划的又只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大纲,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着实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戚少商和顾惜朝这两个人物,当他们脱离了小说原著,脱离了TV原作,立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大背景中,是否能有说服力?这些问题说实话当初完全没有考虑。戚顾文在当时就已经太多了,我只是单纯而又野心勃勃的想要写一个不一样的故事而已。
      但是百花杀开始之后,写了大约一万字左右,就发现了第一个问题:完全不了解戚少商。
      我那时是最纯正的顾粉,对自己心中的小顾,非常熟悉,描写他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像有个现成的稿子在脑袋里。但是戚少商?现在想想着实对不起他,那个时候该怎么描写戚少商,完全不知道。他太“完美”,大侠气场,由内而外自然发散,非同一般的义正辞严惹人烦。
      所以非常心虚的构建了一个前世今生的场景,因为料知自己未必能很好很自然的写出两个人陷入爱河的全部过程。当然后来随着故事设计越来越完善、人物越写越熟悉,这个问题不再存在了。但这已经成为了百花杀这部小说中,我心目中的最大的遗憾,也是2011年我从头到尾修改这部小说的时候用力最多的部分。

      之后08年夏秋之际,第二部匆匆上马。《白云间》十一万字,有至少六七万字是在完全不知道之后情节要如何发展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写就的。诚然,老版《白云间》有着许多恋爱的、甜蜜的、美好的段落,很多朋友都觉得删之可惜。但对我来说那些甜蜜的桥段,装得满满登登的都是我的痛苦。当时似乎感觉到的读者们的爱好就是无穷无尽的甜蜜,无穷无尽的恋爱,或者□□,于是尽量往这些不靠谱的地方靠。后来反思,我想这并不能归咎给读者,甜蜜的恋爱故事是轻松的调剂,但会喜欢戚顾这么一对西皮的读者,最爱的还是相杀中的相爱。归根结底还是我写作的心态出了问题,越不知道写什么,越不知道怎么写,就越是想往最简单最肥皂的口味迎合。这是百花杀系列写作中最不堪回首的一段经历。
      再之后,恋爱情节必须退场让位给比较严肃的历史事件了,于是慢慢的开始写得顺手起来。从《白云间》中戚少商和顾惜朝分手,一去四川,一往岭南开始,写作的状态才算回来。所以后来的大修中,《白云间》部分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大部分内容都原封不动的保留了下来。
      唯一的修改是黄巢广州之战。
      广州之战,我国的正史,无论《新、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非常的简略,一带而过。关于黄巢在广州屠杀来自中西亚、北非的商贾事件,我之前就有这么个印象,在白云间那种混沌的写作状态下,怎么顺手怎么来,完全忘了认真翻翻史书追根溯源。后来写锦绣灰之前,才忽然意识到正史里竟然怎么翻都翻不到。
      原来的印象来自何方也早就说不准了。于是急忙到网上搜索,才发现黄巢屠杀广州一事,广泛的流传始于国外的《剑桥中国史》,《剑桥中国史》记录的这个事件来源是阿拉伯哪个国家的史书。我手头没有这本书,修改百花系列的时候网上还能找到网页版,现在却只能搜索到商品描述了。记忆中广州事件最初的记录者并没有讳言当时的外国商贾,曾经在黄巢急攻广州,城内乱作一团的时侯,趁机大肆烧杀淫掠。黄巢之屠戮商贾,除了掠夺财富外,很大原因在于此。
      这让我感觉非常不舒服。有唐一代,对外关系除了唐初对突厥的短暂臣服,从来都是强势的,但即使是这样全盛的时代,来自遥远外国的势力还是会一有机会即作乱。阿拉伯国家对唐代时中国的侵犯并不止这一次,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上网搜索查看。
      广州之战时候的黄巢,毕竟还是“黄王起兵,本为百姓”的黄巢,在广州是否有屠杀过当地百姓,连《剑桥中国史》这种对中国历史算不上抱有平等客观态度的书都没有定论,只是强调杀死了十万以上的外国商贾。数字无法确定,屠杀事件也无法确定真假。《资治通鉴》和《新旧唐书》中对黄巢占领长安后种种倒行逆施大书特书,却对广州“屠杀”,完全略过,一字不提,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我国正统的史家,除非官方战争或朝拜,很少记录诸夏以外的事。
      所以我也就直接删除了这一段。一来既然我国正史未见载,真真假假无从定论。二来即使是真的,按上述种种原因,我也没有理由为趁乱烧杀抢掠的外来强盗正名。
      (以上涉及外国人编纂的史书的部分内容,全凭记忆,如有出入,还请见谅)

      广州之战其实之前连载和修改的时候,已经不厌其烦的解释过多次,我想读者可能都听烦了。又重新回忆一遍,也有部分原因是我自认是个喜欢yy历史入文的作者,但历史对于中国人地位堪比宗教,涉及历史事件,细枝末节无伤大雅,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必须审慎敬畏,稍有轻慢,便对不起使我们的文明绵延存在了数千年的列祖列宗。

      《白云间》说完,便该说说《锦绣灰》了。《锦绣灰》是一部深思熟虑的作品,或者说它达到了我写作时能力所能达到的最慎重、最周到、最完善的状态。《锦绣灰》在最后定稿的时候,仅仅修改了初连载时呼应前文内容而设置的一些特定的情节,前文修改后文自然也就修改了。
      写作《锦绣灰》总体来说是个很愉快很享受的过程。这文至今依然让我感觉圆满。但是似乎大部分的读者都更喜欢之前的《百花杀》和《白云间》。我觉得,前两部书情节快意,看起来还是比较过瘾的,但《锦绣灰》多少还是有些隐藏起来的东西,加上令人不愉快的背景,阅读起来实在比较枯燥和沉重。
      《锦绣灰》时间跨度最大,人物出场最多,文中每个主要人物都有些或明写或暗写的成长变化,同时兼顾到历史事件,与故事主线联动得相当顺帖。我对它满意也是觉得这文可以让人合上书之后,再多些思考。比如黄巢,我从来不想把他脸谱化。《白云间》部分他曾极其意气风发,英雄豪迈(而且现在的版本这部分完全保留),但占领长安后他立刻就变了一个人。比如李克用,他是那么受欢迎的一个人物,但最后他的选择他的行为方式又是多么叫人难受。比如戚少商和顾惜朝,那么那么的相爱,然而是相爱重要,还是家国天下重要?我有时候觉得这选择对他们来说是很简单的,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多半不是相爱更重要,所以才会有多年来的分分合合。但是最后还是让他们选择了相爱,并不仅仅是爱得深,还有重要原因的是所有其他出路都没有了,堵死了。
      至于朱温,这个人物在书里面有一段极其糟糕的情节,很多朋友都不喜欢,很多人建议我定稿的时候将这一段删除掉。但是很抱歉,这一段还是保留下来了。一来我认为这种情节安排,毕竟算是合情合理的,既符合朱温其人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是顾惜朝其人,坚忍、刚毅、聪慧、果断的性格的很好的表现。二来最重要的是这段情节对最后的结果至关重要,要改动就得整个结局重来一次了。三来我个人还是有些恶趣味,写了多年耽美,还未曾写过这种最狗血的桥段,于是偏偏就安到最爱的一部书和最爱的一个人头上了,想一想确实蛮囧的。

      百花杀系列的故事,前后跨越十年左右的光景,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长,可也绝对不算短。这故事中的戚少商与顾惜朝,与电视剧中的,与原著中的,肯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这个故事开始时和结尾时的两个人,也都已经各自有了极大的变化,甚至不同时间段中的两人,都会有些许明显或不明显的改变。同人文人物走形的问题是很多作者和读者的心病,这心病我也有,这种吃力的设定,也算是我逃避心病的一个取巧的手段吧。购买了这本书的朋友,多谢你们喜欢,多谢你们支持。如果这本书没有带给你们阅读上的快感,或者里面有情节令你们不愉快,请你们念及我五年艰辛,多多体谅,多多包涵。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963740/51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