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天

作者:南柯子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文化兴国〗万马奔腾徐悲鸿


      故事简介:
      徐悲鸿 (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画马,其笔下的骏马威武雄健,气魄恢宏,散发出一种“一洗万古凡马空”的精神气质。他热爱艺术,热爱祖国,一生中为后世留下了几千幅优秀作品,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材,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代宗师。

      “徐先生,府上怎么会有清代大画家吴友如的《金陵功臣战绩图》,能否转卖给我?”一个慕名而来的外乡人赏玩着手中的画作,向画师徐达章问道。
      “先生谬赞!这不是吴友如的原作,而是犬子的涂鸦之作。”徐达章指着身边的儿子,老老实实地对外乡人说,“犬子隔三差五就喜欢临摹他的一幅作品。”
      来客更加吃惊,赞叹道:“令郎年方十来岁,临摹大师的作品,便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若能假以时日好好栽培,前途将不可限量!”最后以一块大洋的价格将这幅画买走。
      这位沉默寡言的腼腆少年,便是日后声名遐迩的画坛大师徐悲鸿。他小小年纪,便刻苦研习名家之作,在绘画方面崭露出惊人的天赋。
      自古以紫砂壶蜚声中外的江苏宜兴县内,有一条清幽的小河,河上架着一座名叫屺亭桥的石拱桥,1895年7月19日,徐寿康便出生于附近镇上的一个平民家庭。
      父亲徐达章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私塾先生,既能吟诗作赋,又擅长书法,还无师自通地学习了绘画,常常应乡人之邀作画,以贴补家用;母亲鲁氏则是一位勤劳淳朴的家庭主妇。
      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徐达章自幼便对绘画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从九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画作,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基本技能。
      过了一年,他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敷色填彩;父亲对他的学业也毫不松懈,每逢乡里有红白喜事,或者逢年过节,有人上门求对联,父亲忙得抽不开身,便由他代劳,他也乐此不疲。
      有一次,淘气的小寿康在书房里写下一副“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的对联,然后趁人不注意偷偷掺杂进父亲写好的对联中,乡亲们竟然没有一个说写得不好的。
      父亲原本想严厉地教训他一番,见他没有给自己丢脸,便说:“日后给乡亲们作画写字时,尚须多打几次草稿,不可过于敷衍。”小寿康见父亲默许了自己的行为,暗自有些得意。
      小寿康十三岁时,便跟随父亲在乡里走街串巷,以卖画所得的微薄薪酬接济家用。这种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清苦,却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开拓了他的视野。
      可是不久以后,他便遭遇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挫折。那一日,徐悲鸿应邀前往一个亲戚家吃喜酒,满座的宾客都穿着绫罗绸缎,只有徐悲鸿穿着一件寒伧的布大褂。
      “这位是谁呀,像个叫花子似的,也配跟我们坐在一张桌上吃酒?”一个富家公子向徐悲鸿斜乜一眼,傲慢地说道。同桌的人纷纷将轻蔑的目光投向他,他顿时有芒刺在背之感。
      “我也是主人请来的嘉宾,凭什么不能坐在桌上吃饭?”徐悲鸿深深地感到屈辱,气得整张脸泼血似的红,他捋起袖管,想跟那个公子干一架,当场见个高下,却被众人强行拉开。
      这件事对徐寿康的刺激很深,从此他变得愤世嫉俗,发誓一定要凭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远远超过那些纨绔子弟,而且终身不穿绸衣!
      命运对他是如此残酷,不过也渐渐显露出一丝亮色。他在宜兴女子学校任教时,老□□蒋兆兰对这个贫寒却又多才多艺的青年颇为青睐,便时常邀请他去自己家里做客。
      蒋兆兰有一个娇俏可爱的小侄女棠珍,他第一次见到她时,便如癫如狂地爱上了她。可惜她在十三岁时便由父亲做主,与苏州名门望族出身的查家公子查紫含订下了婚约。
      棠珍也被徐寿康那孤傲不群的性格所深深吸引,可是对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来说,除了哀叹“恨不相逢未嫁时”,便只有躲在闺中默默饮泣的份儿了。
      徐寿康心中极其痛苦,为了减缓对棠珍的相思之苦,同时在社会上立足,他很想进洋学堂读书,由于家境太贫寒,父亲拿不出学费;他低声下气地向亲朋好友借遍了债,依然是两手空空。
      他深感人情冷暖,前途渺茫,不禁悲从中来,感觉自己犹如一只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哀叫的鸿雁,遂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哀鸿的形象自喻。
      十七岁时,徐悲鸿背着简单的行囊,独自一人来到商业最发达的上海闯荡,并打算借机学习西方的绘画技巧,不料突然传来父亲病危的消息,他不得不火速返回老家。
      为父亲守孝三年期满后,志存高远的徐悲鸿再次来到上海谋生,开始新的生活。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一定的法语基础。
      其间,他遇见了一位对他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康有为很看不起“江左四王”,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等人的写实绘画才精深入微。
      “江左四王”是清初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徐悲鸿悉心揣摩一番后,发现他们的画作的确只重笔墨,而不求新意,由此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上天终于青睐这个刻苦的年轻人了!1917年,徐悲鸿获得一笔资助款项,得以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恰在这时,他日思夜想的棠珍让悄悄同乡朱子洲带来书信一封。
      信中说,查紫含到上海求学,投师于她父亲蒋梅笙门下,受到另眼照顾。可是考试临近,他不好好复习功课,却想从岳丈那儿索要一份考试的作文题目。
      显见这查公子是个不学无术之辈,她一个名门闺秀,而且自恃才貌双全,再过一年就要要嫁给这么一个草包,教她如何甘心!
      徐悲鸿思虑良久,突然下定决心似的向桌上狠狠擂一拳头,倒把朱子洲吓了一大跳:“我刚得到一个赴日留学的机会,你告诉棠珍,她若愿意,我可以带她一起走!”
      棠珍左思右想,终于决定逃出家庭的罗网。临去日本的那一晚,徐悲鸿去首饰店打造了两枚精巧的水晶戒指,上面各自刻着“悲鸿”与“碧薇”,二人各戴一只,棠珍从此便改名为碧薇了。
      蒋梅笙得知女儿离家出走的消息后,又气又急,为了向查家交待,他谎称女儿突然暴病身亡,大张旗鼓地为她办了一场“丧事”,还在棺木里放着百来斤重的石块,以防露馅。
      徐悲鸿从日本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鲁迅等社会名流,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
      24岁时,他又得到北洋政府的资助,携着爱妻远赴欧洲学习绘画。
      刚到法国时,有个外国学生很瞧不起中国人。徐悲鸿义正辞严地对那个学生说:“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各自学习,等毕业时再看到底谁更强!”
      他如饥似渴地参观英法两国的许多展览会与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他深感自己过去的画作不够精细,如同一匹无缰之马难以控制,因此想系统学习西方课程。
      他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到周末,都会携着自己的画作向达仰求教。达仰被这个中国青年的执著精神深深感动了,很耐心地指导他。
      达仰告诫他不要追赶时髦,也不要甘于小成就,尽量将目光放长远些。他牢记恩师的教诲,没有追随当时流行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
      四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程度,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令那个当初瞧不起中国的学生刮目相看。
      由于北洋政府的资助一度中断,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他仍不放过每一个学习机会,向画家康普求教、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作品,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在中国驻德国公使馆的一次酒会上,徐悲鸿夫妇结识了英俊潇洒的青年画家张道藩。张道藩此次来德国旅行,听说著名画家徐悲鸿也在柏林,便急匆匆地前来拜访同仁。
      谁知这次会面给张道藩留下更深印象的倒不是徐悲鸿,而是其妻蒋碧薇。她那亭亭玉立的身形,白皙润泽的肌肤,长可及地的秀发,令他不禁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徐悲鸿整天只知潜心作画,对艺术的感情远远超过妻子,蒋碧薇感觉自己深受冷落。这时张道藩寄来一封又一封热烈似火的情书,使她芳心大乱。不过考虑再三,她还是拒绝了他。
      徐悲鸿紧紧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阴,孜孜不倦地钻研画技,其绘画水平日益精进,创作出《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一系列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
      在旅欧的最后阶段,他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长达八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1927年,32岁的徐悲鸿学成归国,他也迎来自己的艺术事业新的高峰。他积极参与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创作了国画《九方皋》,希望国家能够招揽人才。此画意境真实,格调高古,虚实有度,代表了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大片国土沦亡,为支持国内抗战,他创作了布面油画《徯我后》。该作品取材于《尚书仲虺之诰》,描绘人民在夏桀的统治下痛苦不堪,跟随商汤去讨伐暴君的场景。
      1941年秋季的第二次长沙会战,国民党与日本两军正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心急如焚,连夜创作《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思。
      在此画中,徐悲鸿采用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的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气质,画中的骏马矫健轻捷,颇有“瘦骨铜声”之美;画面前大后小,似欲冲决而出,具有较强的透视感和冲击力。
      徐悲鸿在发展自己艺术事业的同时,还像伯乐相马一样,不拘一格地提拔和培养人才。被郭沫若誉为“南北二石”的傅抱石和齐白石,都曾得到徐悲鸿的拔擢。
      在他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期间,北平的画坛死气沉沉,惟有木匠出身的齐白石敢于大胆革新,徐悲鸿得知其名后,当即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白石的寓所,想请他到艺术学院任教。
      齐白石婉言谢道:“承蒙徐院长不弃,只是老朽年逾花甲,眼花耳背。教书育人责任重大,院长还是另请高明吧,以免误人子弟。”
      徐悲鸿诚恳地说:“学院的教授中年逾古稀的还不少呢,先生才学过人,大学课堂正是用武之地。”齐白石仍是一再推辞:“老朽从未进过学堂,缺少登台上课的经验,恐怕难以服众。”
      徐悲鸿犹不死心,又接连两次登门拜访,齐白石终于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答应一试。上课的第一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隆重介绍齐白石。
      考虑到齐百石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天气寒冷时,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盛夏,又给他装个电扇;每逢刮风下雨,还派专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有一次徐悲鸿途经南昌,贫寒青年傅抱石拿着一卷画登门求教。徐悲鸿看后非常赏识,当即热情地鼓励他:“你的前途不可限量,应该去留学深造。至于经费问题,我可以想办法。”
      为此,徐悲鸿专程拜访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请他资助一笔留学经费。当傅抱石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徐悲鸿又推荐他到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除了“南北二石”之外,徐悲鸿还培养出冯法祀、朱沛然、吴作人、杨建侯等一大批杰出弟子,其创作领域包括中国画、书法、油画、素描、雕塑等种类,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面貌。
      1953年9月23日,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徐悲鸿坐在主席台上,一直聚精会神地聆听周总理作报告。
      在当晚庆祝波兰代表团的晚宴上,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原来是脑溢血发作。急救大夫火速将他送往医院抢救,三天之后停止心跳,享年58岁。
      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其家人将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书画作品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其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上有周总理亲自题写的“悲鸿故居”扁额。
      2003年,中国文化艺术联合会设立了全国书画院系统最高美术奖项“徐悲鸿美术奖”,以纪念和弘扬徐悲鸿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

      2013年9月14日于临安无我斋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730686/1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