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该作品尚无文案
内容标签: 灵魂转换 西方罗曼 穿越时空

搜索关键字:主角: ┃ 配角: ┃ 其它:

一句话简介:''

立意:立意待补充

  总点击数: 458   总书评数:0 当前被收藏数:1 文章积分:61,405
文章基本信息
  • 文章类型: 评论
  • 作品视角:
  • 所属系列: 无从属系列
  • 文章进度:完结
  • 全文字数:3360字
  • 版权转化: 尚未出版(联系出版
  • 签约状态: 未签约
  • 作品荣誉: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战争

作者:3386088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1章


      以前印象最深的战争题材小说应该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战争使人痛苦的地方不在于她们是否已死去,在于她们曾自由地活过。就象读过《安妮日记》会对已经逝去的女孩加倍的惋惜一样。每一个在战争中的人的故事其实都值得我们去阅读,尤其默默生死的小人物。
    1938能在晋江的二战小说中脱颖而出谓为经典,是因为它更多关注了人的命运,而不是爱情。
    1938并不完美,但毫无疑问是我读过的最有吸引力的二战小说,看完后的失落感也困扰了我好久。总觉得故事还没讲完,脑海里经常不由自主地幻想着他们在战后柏林的生活片段。
    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西德,一堵厚厚的柏林墙也将这座城市分为了东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冲突最前沿的阵地。动荡的岁月见证了无数悲喜剧,秦恬他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故事,如果丢子愿意写下去的话。
    这是一本读起来还算轻松,不需要太多心理负担、写二战历史的小说,但它没有超脱历史,仅此一点就够了。
    “就算她知道战争的结局,恐怕她也不知道自己的结局”。
    对作者的观点我深以为然。穿越者可以预知战争的结局,却未必能掌握自己在战争中的命运,更别说一腔热血地去改变历史。
    我喜欢1938里的小人物,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法国人各种人的命运交织。秦恬从留学生到服务生、难民、护士在乱世中几经波折;奥古等德国军人也在战火中历尽生死。跌宕起伏的历史真实感其实正来自于无数小人物令人惋惜啜泣的命运,在战争的滚滚车轮下。
    1938在二战小说中第一次直面德国士兵的命运,固然探讨了人性问题,但深层次的主题还是反战。
    秦恬是一个引导者,她的遭遇引导着读者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这些被历史打上了印记的德国年轻人。他们来自普普通通的低层军官,他们的亲情、兄弟情,理想主义与所有人一样毫无二致,他们身上既有罪行也有自我救赎,他们的归宿——士兵作为炮灰的命运,战死或被俘,是必然的结局。
    如同最近读到的一本回忆录的序言所写,对普通士兵而言,“正义”与“邪恶”有时仅仅区别于你出生在哪里,如果你是个美国人,枪口下的亡魂会让你成为英雄;可你若是个德国人,那就只能成为邪恶的杀手。站错队固然是一种不幸,更不幸的是,站哪条队由不得你选择。
    人必须要依附于社会,奥古等人的悲剧化命运便不可避免。由此带来的战争与人性的矛盾交织,个人命运屈从于国家命运的壮志悲情,都使人为之感叹。
    关于爱情。
    两个穿越人在异世相遇,火星撞地球般的欢喜和相知感在奥古追着火车奔跑的一瞬间爆发得淋漓尽致。这是俩人留给我印象中唯一感觉有激情的一次。
    谁都不会否认,奥古是个好男人。不管他们最初的爱是由同胞情还是知己情发展而来,总之,他是一个安定的港湾,足以给乱世中的秦恬风平浪静的踏实感。
    看多了生离死别浓得化不开的爱情故事,饱受折腾的心灵也会审美疲劳。丢子笔下的爱情总有出乎人意料的平淡,据说这是丢子作品的特色之一。奥古与秦恬之间的情感,仿佛一开始就跨越了恋爱时期,有夫妻般的默契而少了小儿女的缠绵。
    关于人物。
    我想大多数人喜欢秦恬的原因在于,她平凡得就象我们自己。在现时社会里疲于摸爬滚打的竞争压力,穿越时代里忙于应对混乱糟糕的生存环境。平庸的小女人任何时候要面对的庸碌人生。
    秦恬的魅力或许来自于她的随遇而安,她的独立乐观,她的忍耐坚持;但我更喜欢她毫不掩饰自己的胆怯、肤浅和自私。
    秦恬身上既有一切现代女性的缺点,也保留着一些父辈的传统品质,离小资比较远,平民化色彩比较多。她以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模式,经历了一回战争,努力做到了最好,便是一个普通人所能到达的高度了。
    凯泽尔的意外结局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现在有一个词叫“战争综合症”解释为:“战争对军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创伤,它有一些共同特征,病理不明,极易引发患者的自杀和暴力行为”。
    凯泽尔对旋转木马的留恋来自于对过去生活的向往,军校生活显然也成为每个上战场的士兵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他希望摆脱战争而无法摆脱自己的责任,这是每个普通德国人良心上的挣扎。有的人会选择凯泽尔那样的方式结束自己,因为脆弱,也可能因为无法忍受的精神创伤。《被遗忘的士兵》里的老兵,以机智、冷静、敏捷无数次救了战斗小组成员的命,九死一生,最后却放弃了生存。因为他相信即使活过了战争,自己也不会在和平年代继续活下去。每当读到这里,我都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绝望。可怕的不是死亡,是对自己的绝望。
    应该说,海因茨——从塑造的成功度、人物包含的意义来讲,是这本书毫无争议的主角。由刚开始设定的路人甲出现,到后来力压男主满怀沧桑的谢幕,称得上风采卓著。我没买实体书,而想象当中,十年归来站在月台的苍茫身影就是全书浓缩定格的封面。
    海因茨体现了人性复杂,也体现了悲情命运。
    海因次身上的罪孽即盖世太保的罪孽。这点在小说中毫不隐晦。除了亨利,小说中没有过多描写其它血腥事件,但手□□的故事足以使人联想起无数电影中的屠杀情节。海因茨参与了种族清洗的多个阶段,从建造犹太人居住区、围捕犹太人到最后参与镇压华沙犹太人起义,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是无辜平民的悲惨史。
    其他二战小说中也不乏类似冷酷的纳粹军官形象,但海因茨是独一无二的。这个阴晴不定、捉摸不透、从未言情的‘神奇生物’,最后竟使人热泪盈眶。丢子发掘了海因茨身上绝对真诚的兄弟情,这是自然而然却又动人的情感。一读再读1938,感受最深的不是爱情、亲情,而是兄弟情。那种相互照顾、相互牵挂、相互宽容的情谊历经了战争与时间的考验,感人肺腑。
    海因茨后期作为一名德国士兵投身到苏德战场,我认为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不管什么原因,他没把屠杀犹太人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奋斗而半途折了回去,表明他还是一个在思考的人,寻求他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来做。血战东线是海因茨向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士兵的转变,被俘十年则是海因茨感悟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成就了一个意志坚强的真男人。
    从德国士兵的角度而言,海因茨所代表的那一代人,个人命运也被国家命运所左右。
    很感叹希特勒能有如此多的优秀年轻人为他的事业而献身,生死不悔。为争取德国人的生存空间,国家社会主义的理想,遏制欧洲的共产主义漫延,很多人抱着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军队中。也许,并不能说那时的德国人都是盲从和被人蒙蔽的,他们清楚自由之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却不曾想这条路最后通向毁灭。
    放眼法国诺曼底的阵亡军人墓地,一边是常被祭奠的白色十字架墓碑,一边是默默沉寂的黑色十字架墓碑。很长一段时期,长眠于地的德国士兵没有资格被祭奠和缅怀,尽管他们只是纯粹意义上的战士,与罪行累累的党卫队有着不一样的经历。但历史永远把他们铭记为侵略者。
    海因茨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自杀,除了秦恬那番话的刺激以外,其实在保留了医生的药水之时他已经对德国可能的战败有了预感。库尔斯克大战之后德军转入了全面防御,海因茨刚好经历了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局势日趋恶化战斗日益残酷的溃败阶段。极度疲惫的士兵每天都会在杀戮、饥寒、伤病中死去,从对死亡的恐惧到麻木,再到对生存的疯狂渴望,能唤起士兵们异常顽强的斗志,也能使人彻底抛弃了那些伟大的词汇,为祖国而战,为信仰而战……他们不得不为自己、为战友、为上司的命令——为了活下去而战!在经历了令人痛苦的无数人为之丧失了生命的惨重代价,战争依然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覆灭的过程之后,也许,战争的结局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东线被俘的海因茨与成千上万德国战俘一样,被送到了荒凉极寒的西伯利亚做劳役。这些士兵战时被永无止息的战斗所吞噬包围,战后他们还要为德国发起的战争赎罪。长达十年的光阴使人风华不再,也使人学会忍耐与坚强。没有这十年,海因茨的形象不可能如此完满;没有这十年,海因茨也不会明白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海因茨对秦恬究竟是喜欢还是爱,我相信,那就是爱。
    没有人可以在漫长难捱的十年囚徒生涯里,常常想起的不是相依为命的母亲、患难与共的战友、也不是生死未卜的兄弟,而是一个仅仅称得上朋友的女孩,还能平静淡定地说这不是爱情。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在即将重获自由时面对倾慕者脱口而出的拒绝,在十年重逢的站台上那一个复杂的眼神,已经代表了一切。
    藉此新年之际,留个评以作纪念
    ——为《战起1938》完结一周年,为这一年的书荒。
    插入书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693434/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