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都付笑谈中
已是夕阳西下,江上的日出极美。碍于现在的科学技术,这船显然已是东吴很好的船了,可坐在上面还是有很难受。走出船仓,到甲板上透透风,坐在船边,看着这滔滔的江水想到了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不自觉地读了出来,是啊,在这个东汉末年多少英雄豪杰并起,群雄逐鹿,争霸中原,但到最后,他们又得到了些什么呢。转眼间不过就是一场空而矣。
“好一个‘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没想到姑娘看事情这么透彻,把这天地间的成败得失都已看淡。”诸葛亮不知什么时候坐到了我的旁边,还听到了我刚才的话。
我尴尬地冲他一笑,避开他的目光,有些心虚,“军事谬赞了,我只是在背别人的词。”
“哦?”他很好奇,“敢问这首词是何人写的,真想与他一见,交个朋友。”
这下弄得我更加窘迫,要知道杨慎可是明朝人,你俩差着一千五百多年呢,怎么见啊?我可没办法,总不能来个戏文里的关公战秦琼吧。
“呵呵,我这个朋友也是隐居山林,不轻易出来见人。”我开始瞎编乱造,杨慎千万不要怪我。
“那真是遗憾。”他惋惜地说。
我不想他一直把话题扯在这个问题上,就随口说道,“那军师本来也是隐居山林,为何后来又追随主公,当真是被他的诚意所打动?”
他看了我一眼,“大丈夫生于世间就该抛头颅,洒热血,亮虽不才,但也有一腔报国和施展才华的心,主公不念自己身份,屈尊降贵,三顾我于草庐之中,咨询我于当世之事,我也是十分感动。”
是啊,刘备和他的结合是最好的,一个有热血的青年却报国无门,一个有抱负的中年却缺少人才,真是最佳组合。看来他也本不愿隐居山中,刘备请他出山只怕是正合时机。换句话说,就算刘备不去请他,日后他也肯定会辅佐他人。
“那如果主公没有请军师出山,军师是不是就一直避世隐居呢?”我说出了困扰我很久的猜测。
他难以置信地看着我,想必是没料到我会问这么犀利的话题。他给人的形象一直都是闲云野鹤,不为功名利禄。可被我这么一问,像是戳中的心灵上的一个秘密。
“即使没有主公,我也会在合适的时机出山。”他的回答很坦荡,没有半点遮掩。
“那你的岳父本是刘景升的连襟,为什么你不去投靠他呢。”我不知死活地继续追问。
他听后又是一愣,“刘景升这个人图有虚表,胸无大志,跟着他只能暂时的谋求小利,而不能拯救苍生。”
“军师心系百姓,令在下佩服。”我也该见好就收,不要再问下去了。
“哪里,不过是每个大汉子民应尽的义务。”他谦虚地说道。
这话倒是有些虚假,现在谁还管大汉王朝啊,早就各自“占山为王”了。
“只是这成败真的有那么重要么,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已。”你们在这里争来争取,到最后还不是都落入司马炎的手里。
“只是未争取就放弃,心有不甘,学得一身本领,却不得献一计一策,岂不遗憾?”他反问道。
“那军师此番前去的胜算又有多少呢?”
六个字,“以不变,应万变。”
说了等于没说,我慢慢瞧好吧。
他见我不说话了,“姑娘一介女流在军营这么久,不畏战场上的杀戮实在是让在下佩服。”
原来他也听说了这件事,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啊。“本是为了生计,可是过了这么多年,也有些习惯了。”
“和姑娘谈话,实在是舒服,很多问题都从来没有人问过在下,今日能有幸和姑娘笑谈,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哪里,军师过奖,我和军师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啊,就像拿麻雀与凤凰相比。”
他听到我的比喻放声大笑。
“听闻军师神机妙算,那么会不会看相啊?”据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看相?”他愣住了,“不知姑娘说的是人的面相还是天文气象?不过这两方面,在下都略有涉及。”
“那你帮我算一卦,看看我此行去东吴顺不顺利?”说着伸出手给他。
他推过我的手,说:“不用看了,看你的面相就知道了,这次一定不虚此行,只是……”他欲言又止,停了下来,没有继续说下去。
“喂,你说完嘛,只是什么……我不会遇到什么不测吧?”我不会把小命留在江东吧。
“只是来时容易,归去难,姑娘要走的时候恐怕还需费些功夫。”
我思索着他的话,难道是我找到了哥哥就不想走了,留在了东吴,那赵云怎么办?他会来江东,和我、和哥哥住在一起么?“那我该怎么办呢?”
“既来之,则安之。追随自己的内心。”他看着一脸迷茫的我,点醒我。
追随自己的内心,一直以来我是否有追随自己的内心,我的内心并不想来这里啊,可是上天还是把我送来了。他见我半天不说话,没有打扰我,只是一直看着前方,和我一样在思考着什么……
半个月后我们终于到达柴桑,鲁肃派人带我们去驿站安顿,自己则先去面见孙权。下午又派人来接诸葛亮前去,我扮成诸葛亮的书童,和他一同前往。
孙权正襟危坐于堂上,朝中大臣整齐地站在两侧。我悄悄到观察孙权,这么多年没见,他已经长大了,和他哥哥一样是个“孙帅哥”,比最后一次见他时多了一分成熟和魄力,尤其是眼神,给人一种凌厉的感觉。现在的他已经是一地之主,自然需要些威严感来慑服他人。
诸葛亮行拜见礼毕,没有说客套话,没有打官腔,上来就直奔主题:“现在海内大乱,将军您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嚯,这话从表面上看,诸葛亮只不过平平淡淡地描述了局势,回顾了历史,但这三言两语之中,却是击中了要害。其他人不提,不管是被消灭了的袁绍、袁术、吕布等等,还是还健在的刘璋、张鲁、马超,他都不提,只单单说他们三个,看来三分天下,是他早就看出来的,“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形容果真不假,他这么悄悄的就已经把孙权和刘备绑在一起,把他们当成是一拨的了。
孙权当然也不是好糊弄的,“既然刘豫州乃是一方霸主,甚可以和曹丞相叫板抗衡,那何故不待在荆州呢?又为何到江东来投靠孤呢?”
孙权这句反问的很好,刘备现在不过是走投无路了才来江东借兵,看看诸葛亮如何回答。我在心里为他捏了把汗。
“现在,曹操已经平定了中原,攻破了荆州,威震四海。我们刘豫州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故遁逃至此。若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行动,向北方称臣呢!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诸葛亮又把皮球踢给孙权。
“既然如此,你们刘豫州怎么就不投降呢?”孙权马上反唇相讥。
诸葛亮可大义凛然地回答,说:“想当年田横不过是一个匹夫,尚且守义不辱,何况刘豫州!豫州本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这样的人岂肯投降,我们定是要抵抗到底,如果失败了那是天意,投降,却是万万不能!”
再这么说下去孙权肯定吃不消了。
果然孙权勃然色变、拍案而起:“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刘豫州只有一郡之地,两万人马,尚且守义不辱。我孙某又岂能以六郡之地十万精兵受制于人?”
朝下人群一片哗然,议论纷纷。看来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了,可是他真的有把握一定能打赢么?
不久孙权又问到诸葛亮:“刘豫州新败之后,还能抗此难乎?”
诸葛亮便又向孙权陈述了战胜曹操的可能性:“豫州虽然是新败,然则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曹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唯将军裁之。”
孙权听后大喜:“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孤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便与他的群下共同商谋起来。诸葛亮和我告退而出。
“馨儿……”刚出大堂就听到有人在叫我的名字,这东吴我第一次来,不会有人认识我啊……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