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2014-10-28
(一)
高考过去那么多年,时常还会想到那年的作文题目:《抉择》。
彼时年少,省内又是先高考再报志愿,于是连填高考志愿这样的“抉择”都不曾经历过,考场上匆匆写来,也不过是堆砌些华美句子,罗列上些似是而非的例子罢了。
在那之后,倒是经历了几回反复拈量的选择。再后来,职业培训时,也接触过Decision Making之类的课程。
回头想起当年这个题目,蓦然失笑:当年真是小孩子呀。
当时作文,曰利言弊,引古援今,似乎只是说了抉择这事儿挺重要的,是要好好做决定,免得将来后悔。记得当时还举了韩信的例子,说到临死才悔不听蒯彻之言等等。
那个时候,觉得“抉择”这种事,总带着几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悲壮感和历史使命感,一旦错过了或选错了,就叫人追悔莫及。所以,要慎之再慎。
可是……真的么?
(二)
我曾咬文嚼字,试图辨别“抉择”与一般的“选择”之间有何异同。
当时那题目里所描述的情形,不同的“选择”导致极其严重的不同后果,甚至是危及生命的后果。看起来,似乎“抉择”所面临的后果更加严重,于是比起一般的“选择”就多了几分沉重。
然而,归根到底仍然只是一种选择,不是么?
我们在做一般的“选择”,尤其是理性的选择时,总是要拈量一下不同的结果,较其利弊,而后择其优者而从之。
当然,不同的人,对于“利弊”的看法各自不同,彼之蜜糖,我之砒霜,则所做选择亦有不同。又当然……有些人完全比较不出利弊,所做的选择并不在“理性”之列。对于后一类人,最常发生的是:稀里糊涂做出某个选择,结果出来再哭。
人们可以想方设法做出更优的选择,而此“优”,是基于对世间规律、人心变化更深刻的掌握。
但人力有时尽,世上总有些不可预知、不可掌控的事,哪怕概率论能给出一个结果,但在唯一的真正结果面前,1%的可能,与99%的可能,并没有任何实质分别。
当“未来”尚未可全知时,应当如何选择,所看的,就不只是“利弊”,而是心性,看的,是一个人能不能承担起未可知的后果。
这样想来,选择或者抉择,真正的难点,并不是如何获得更多的“利”,而是能否承担那样的“弊”。
能有多大的担当,就做多大的事。
倘若畏怯不敢当,则无论如何思前想后、拈轻怕重,最终是否“后悔”,也只是赌运气罢了。
(三)
说到“赌”运气,其实即使是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也大部分是赌运气罢?今时今日的某个选择,或许在短时间是好的,几年、十几年之后,也或许成为“不好”的根由。
谁都说不准。
既然都是在“赌”,那就要做一个合格的赌徒。
在我看来,所谓“合格”的赌徒,不在于想赢多少的野望,而在于敢输多少的担当。输不起的,就不要玩。
这个论调,或许与热血少年漫里强调立大志、立长志、敢拼敢赢的画风略有不符,但细想来,那些热血冲动的主角,也不大会在受挫之后喃喃不休:“我真傻,真的。早知道……”
主角们还有来自作者亲妈的关怀,付出就会有回报,敢拼就敢赢;可我们没有。
我们没法保证自己能像故事里的主角那样,冲破重重艰险,最终必然取得胜利。没有这个正中靶心的“必然”。
要赌的话,就赌自己输得起的那些。
不要心存侥幸,也不要因“侥幸”未能发生而怨怼。
(附:这个系列,并不是写给少年的。
而是写给已经不再是少年的我自己。
因为不想变成自己少年时候所瞧不起的大人呢。)
(四)
几年前有一次,这边一位朋友说,当初为了出国,各种拼命努力。可真的出来了,又遇上各种各样不如意。语言问题,身份问题,科研不顺,工作不顺,遇人不淑,等等等等,再加年纪愈长,父母的养老问题也提上日程。当初那么努力,到如今去国离乡,身边没有亲人,朋友也没几个,当初的娇娇女也不得不变身独立自强女汉子,回想起来,不免有些疑惑:当初的选择,真的对么?
两人互相吐了半天黑水之后,我说:这些事情,有些是当初就预见到的,有些是没有想到的。可是不管想到没想到,试想一下,若回到当初,回到当时的那个你,是否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呢?
她想了想:会。
当初的选择,也是思前想后考虑了很久的,并没有抱着侥幸之心,甚至连更坏的结果都曾经考虑过。
然而依旧做了这个选择。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就要自己承担。
后悔无用。抱怨无用。
(五)
回头想过去这些年来所做种种选择,或优或劣,既没有出现过中大奖式的好运,也没出现过踩牛屎般的坏运。
偶尔软弱的时候,也会忽然间想到:“倘若当时我选择……”然而这样的念头很快就会被镇压。
若当时做了其他的选择,或许更好,也或许更坏,谁都说不准。
然而当初是我做的选择,那么,就不要后悔。
哪怕打碎牙齿和血吞,也不要后悔。哪怕有无数人告诉我:“你当初要是听我的……”“我早就说过……”,也绝不听从,绝不后悔。
当年的自己,为了那样的选择,也曾付出许多努力。而我,不想否定当年那个努力的自己,努力争取话语权,努力争取独立自主的自己。
我选择,我承担。
而既然是要我承担,那么……就请由我来选择。
(六)
在电视电影小说等诸多故事里,经常会有这么一个情景:某人痛哭流涕,说“我别无选择”。
我一直对这句台词深怀不满:这是活生生的逻辑错误!
明明是“对于我而言,没有更好的选择”,而且当这句话被说出来的时候,其人已经做出了选择。
违背本心的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并非最优的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不该担当的,那就可以不必承担;而该你担当的那一部分,也不会因为其他部分不必承担而消失。
如果什么都无法担当的话,那……就确确实实没有什么去选择的权力了吧?
(七)
回到开篇的“抉择”。
倘若是今天的我,去写当年那个题目,大概会写:如果能担当得起两个人的死亡,那么就冒着同死的危险去救;如果只能担当起一个人的死亡,那么就先自救。而倘若哪一个也担当不起,一厢情愿的仁慈,其实也只是瞻前顾后的软弱罢了。
无论何种选择,仔细想过了,拿定了主意,就不要后悔,不可逃避。
选错了,尚可努力往好处奔。
而逃开了,或许就没有下次选择的机会了。
只是,不想后悔而已。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