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该作品尚无文案
内容标签: 灵异神怪 前世今生 幻想空间
 


一句话简介:''

立意:立意待补充

  总点击数: 245   总书评数:0 当前被收藏数:0 文章积分:48,360
文章基本信息
  • 文章类型: 评论
  • 作品视角:
  • 所属系列: 无从属系列
  • 文章进度:完结
  • 全文字数:2424字
  • 版权转化: 尚未出版(联系出版
  • 签约状态: 未签约
  • 作品荣誉: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评文《得醉常欢甚》

作者:一评到底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1章


      既然作者要和我探讨文冷的原因,那我不妨把这个问题扩大化,为什么某些优秀的作品会冷?会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
    首先,我来说说一部作品本身会出现冷的原因。其实,无论是读者还是□,看一个文首先看的就是标题——书名。一篇好文,也许会因为一个平淡无奇的书名而失去了大部分读者,也许会因一个俗气的书名而让一部好文无端挂上没品的帽子。
    接下来就是开篇。一个好的文章开头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琼瑶有部现实主义情感小说《烟雨濛濛》,这部小说事实上应该是继《窗外》后问世的作品,但琼瑶女士当年就因为不满意《烟雨濛濛》的开篇,经反复修改都不尽人意,所以才放弃了多年,若干年后,她再次拾起旧稿,认真修改开篇,这才有了今天那个开篇就让读者们深深震撼,被父亲的鞭子毒打却依然坚强的陆依萍。还有现在大家熟悉的作家海岩,我记得海岩当年写《玉观音》时,其中有段情节在一张纸上涂涂写写,不满意划掉重写,不满意再划掉再重写,最后那张纸已经被他写烂了,如果不仔细看,只当是一张废纸。这些都说明什么呢?一部优秀的作品是需要磨炼、反复删减修改的,这样才能出好作品。海岩对待其中一段情节尚且如此,更何况让琼瑶搁置多年的《烟雨濛濛》了。有人说,一部小说的好与坏,就看作者的编功如何?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关于文笔,每位作家都有自成一派的文笔风格,有的华丽美妙、有的稳健有力、有的简单朴实、有的幽默搞笑……史铁生先生曾经说过,再平凡的生活,内心的经历仍然可以是惊心动魄的。这就说明文字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将一个个没有任何联系的文字经作者的反复推敲组织到一起,变成了一段动人心魄的文字,或有感动、或有心酸……总之,好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会深入人心的。
    我经常在碧水上看到一些资深的作者(这里包含粉红及大神)发帖将自己的成功经历告之晚辈,里面无一例外地提到要多多阅读其它作者作品。其实不然,在这里,我要说,好的作者不见得非要有丰富的阅读经历。作者在看其它作品时,不一定非要量多、量大才好,也不见得非要将整部书全部看完。我发现大多数作者犯了一个通病,在看其它作品时都喜欢看里面的情节和内容,觉得不错的、有新意的就照搬过来抄抄情节或其它,放在自己的文里,当然也包含某些影视作品,作者也照搬不误。殊不知这是完全错误的!作者应该去看这篇文的方式、看它的态度、对待事物、对待情感、对待世界的态度,只要看这些就好了,你就已经掌握并学到了东西。再加上我前面提到的文笔、好的开篇、经得起推敲的情节和吸引眼球的书名,自然就会有大批的读者。
    现在,我再来说说为什么大多数好的作品会出现冷遇。在任何艺术作品中,无论是言情、武侠,还是官场、修仙、动漫……作者对于生活所持的态度,以及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生活态度的种种描写,对于读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极有价值和最具说服力的……艺术作品的可读性不在于构思的统一、不在于对人物的雕琢、以及其它等等,而在于作者本人的明确和坚定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渗透在整个作品中。
    大家有看过余华老师的作品吧?那种冷眼旁观的描写、深刻理智的文笔、都是我们现在作家所缺失的东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其对白简单、人物简单、情节简单、但每一段文字描写却可以渗透一个读者的内心,让读者可以为书中的人物哭和笑,并为此引发深深的思考。读者在阅读文章,被情节吸引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意图所在,没有什么比这个还要令人欣喜和值得骄傲的。这是一个好作品的标准和体现,也是吸引读者看下去的精华所在。
    如果我用市场经济来比喻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绝对是成正比的。放眼各大网站,无论是官推强推还是精品推荐,无一例外地充斥着小白文、重生文及种田文和□□。还有大大小小的□,也已经为了迎合市场经济而进行了全面改革。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单是作者在抱怨文冷没人看,就连读者也在问为什么很难找到一部优秀的作品来阅读?这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社会普通存在的严重问题。据我了解,很多有能力、有思想、有作为的作者早已经开始默默地将自己写的优秀文章译为英文,发表在了国外的期刊上,朋友从国外回来带给我的杂志,上面有很多署名为中国作者的文章,但作为中国读者的我们却没有机会阅读到,这不能不说明是种悲哀!
    对于这样的变化,我只能说,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太需要心灵上的舒坦和安慰!因为无论是内心还是身体,都被现今社会的重重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与社会发展体制、与教育本身、与人的思想及心态都有很大关系、转型期的社会是牺牲一部分人们利益作为代价的,这些代价的后遗症就是暗暗涌动的民怨,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家庭、个人及我们的身心。我们抱怨人生的劳苦愁烦;我们抱怨教育的缺失;待遇的不公;公共信任危机等等,令我们深陷在焦虑中,于是不满、暴燥、焦虑、失望……继而出现,这些现实中的东西将我们推向了棱角的边缘。读者再没精力与耐性去阅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作者也开始用文字与读者们一起去幻想和DIY,以化解压力,互相安慰!
    我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说来很有意思。术后患者的刀口有个愈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患者感受到痒,当然也有刀口的疼痛。但无一例外地,患者永远让我先为他们解决痒的问题,然后再去止疼。由此可见,痒比疼的痛苦来得更迫切!治愈社会、教育、待遇等等就好比我所提到的痒,而好的文学作品出现冷遇就好比痛,痒没有解决,痛永远是次要的!
    说了这么多,我希望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作为评者的我们,都应该对这种现象保持乐观态度,不要悲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种种现象被治愈,读者烦燥的内心也会跟着渐渐平息。那个时候,他们会意识到一位真正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而不是现在的发泄、控诉或者揭露。作者应该义务地向读者们展示高尚,展示对某一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用犀利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沉静的心灵去感受情感,用理性的文字去抒写文章,这样做了,定能创造出精品!
    【一评到底永远】
    2011-6-23
    插入书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263026/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