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第 1 章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伴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菩萨蛮》
观浩渺历史,文人墨客似乎独爱江南。这首《菩萨蛮》只是吟咏江南诗的一首,却已让人如此向往,从小偏爱江南的我自然不能例外。于是,我便想着那梦里江南去了。
寒山古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站在题有“寒山寺”的寺庙墙壁前,姑苏城的河水泛着绿漪平静地在“江”“枫”“渔火”三座古桥下流淌过,遮天的古木掩映着一座古朴的拱桥,隐约可以在枝叶的空隙间看见桥上题有“江村桥”三字,一片静谧中,寺里传来浑厚辽远的撞钟声,在古老的姑苏城中愈传愈远,直到成为天际一声渺远的禅音,使人心一下子宁和了下来。我忽的一阵恍惚,仿佛我既处在历史又处在现实。
一千多年前,失意的张继也是在枫桥前听到这样的钟声吧?
一千多年前,落第的张继夜泊时的船下也是流过这样的河水吧?
一千多年前,忧伤的张继看到的也是这样的枫桥、江村桥、渔火桥吧?
不久人渐渐多起来,我忽地想起了余秋雨写的: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他们大概都是来寻诗的,寻那首千年前的《枫桥夜泊》。我想,人们大概不光寻诗,更是为了寻找那萦绕心头多年的梦。
西湖灵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来到西湖,已是八月初,乃是一年中最热的几天。知了不厌其烦的叫着,人心浮躁,可我那颗不安定的心,在见到烟波浩渺、清朗明净的西湖时,渐渐静了下来。
西湖的水,倒映着天光、云影、岸柳、山色,清明的可以映出一切,如镜一般,镜上点缀着花港的金鱼、柳浪的娇莺、曲院的风荷、春晓时的苏堤、残雪下的断桥……若除去这些所谓的浓抹,仅留淡妆,仅留那一池灵气清婉的水,也足够让我陶醉其中。
西湖的水微微泛着波纹,阳光照在上面,好似端庄的大家闺秀,一双秋目沉静温和的望着你;倘若风乍起,吹皱一方湖水,岸边柳枝轻缓舞弄,湖光山色的倒影波动着,就像一个灵气秀美的小家碧玉,微抿唇,嫣然一笑。
在花港观鱼处,我于湖边拍摄到两只可爱的小东西,蜻蜓闲适的伏在芦苇上,碧色的苇叶、半透明的翅膀与远处的一池绿漪、湖畔花草构成一幅灵动的画;蝴蝶安然的停在青石上,不时扇动的斑斓翅膀与池中锦鲤相映成趣。
好一个灵气四溢的西湖!
坐船去看曲院风荷,不禁将手探入西湖水中,隐约感觉到西湖那独一无二的气质——明朗、澄净、怡然、灵巧、聪慧。远望见那一片荷,在夏风中轻微晃动。不愧是西湖孕育出的荷,虽动犹静,一样的出尘洒脱,不容亵渎。
梦里水乡——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前溪水流
一幅《双桥》,让世人知道了姑苏城外还有这样一个安静的小镇——周庄。无数文人慕名而去,回来又写了无数篇文章。有人说:“周庄的女子,若画中仕女,安静而美丽。”有人说:“那斑驳的桥身与沉郁的木阁楼可以人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气息。”还有人说……
文人的魔力,可以将偌大世界的一个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而周庄,因了这些画、这些诗、这些书,成为许多人心心念念的梦里故乡。那弯弯的双桥,青瓦粉墙的老旧民居,波澜不惊的溪水,以及悠然在水中行驶的乌篷船,成为人们心中的周庄印象。
我去周庄,正赶上阴雨连绵。而就在这蒙蒙细雨中,那梦里水乡,绰约地走近了我。一块块青石铺就的石板路,被雨水浸润的透亮,即便是穿着鞋,脚底依然舒适清凉,与站在柏油水泥路上截然不同。
周庄“弄”多,弄儿两边民居的鸳鸯青瓦屋檐,把天压缩到只剩一线。两边民居,木格窗子微掩,陈旧的木门紧闭,上面被细雨轻轻敲出一道道雨痕。古镇的老人,安详的坐在屋檐下,若你抱以礼貌一笑,他们也会向你投以毫无杂质的淡淡的笑。
在周庄,几乎家家屋后都有小溪,小溪不急不躁、恬静的流着,就像周庄最深处的气质一般。真不知是周庄的气质改变了小溪,还是小溪的气韵改变了周庄。
渐行至双桥,只见一桥呈拱形,一桥呈梯形,一桥东西向,一桥南北向,静静卧在水面上。蓬船木舟自其下悠悠荡过,船橹一摇,便又向远处荡去。而两岸黑瓦白墙的水阁,宁静着,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游人在周庄流连忘返。
我站在双桥边,踏着青石板,赏着周庄的一草一木、一巷一溪,陶醉在那非别处所有的朴素、温婉、亲切中……
回望江南,那风,那夜,那蕴藉,那深深浅浅的绿。
插入书签
在晋江发的第一篇文啊~把它从作文本里拽出来,发觉这篇文章已经是去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