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

作者:爆*******魚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李唐皇族



      李贤的死,引起李唐宗室的恐慌,这里的李唐宗室首脑,都是高祖李阿婆的庶出子女,窦皇后在世的时候,把李阿婆管得很紧,窦皇后一死,李阿婆在登基后,生小孩比下蛋还容易,一点都没有难产的倾向。

      李阿婆有二十二子、十九女,总共四十一个小孩,人家是开国国君,什么都比人强,连小孩都比较多,大部分都是在他做皇帝的九年跟当太上皇的九年,总共十八年中生的,未登基前生的,大部分是女儿,加上几个儿子,顶多十五个,十八年中生了二十六个,粗略的计算,大概平均一年生一个半,可能当太上皇的时候,心情郁闷,只能生小孩解闷,人老了,有一堆小朋友围着叫爸爸开心一点。

      李阿婆死的时候,他的庶出子女大都还小,后宫中一大票的孤儿寡妇,全都留给了李混球(李世民的粉丝真抱歉,我就是不喜欢他…)跟长孙皇后,加上李混球自己也很努力做人,弟妹跟儿女混在一起,他大概也分不出来哪个是老头生的,哪个是自己生的。

      各位人客不妨试想一下李唐皇室的过年,皇室过年不像我们死老百姓过年,看电视、吃大菜、领个红包就可以去赌博了,皇室过年根本就是个累死人的事,大宴小宴大拜小拜不断,在现代人看来,真是一群神经病,过年就是要什么事都不做,在沙发上生根发霉嘛!为什么要一直跪拜呢?不过,套一句金鱼的罗马史老师的话「过去的时代之所以是过去,就是因为他们跟我们疏离,要不然,研究他们干什么?」

      所以,当我们在心中暗罵古人神经不对劲发明一些莫名其妙的仪式的时候,必须要知道的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件能维护国家尊严、并且凸显国家之所以存在的价值-正义、庄严、英勇…etc.的事情,正因为国家背后具有这些的价值,才能被认定具有单人甚至集团不能抗拒的力量,而生敬畏,而生崇高。

      唐代朝廷过年最重要的,是一大清早的元正朝见,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大家排排站,跪拜之后开始唱名送礼给皇帝,那时候没有元旦总统讲话这种东西,皇帝就是坐在上面,一直看大家不断重复一样的动作,枯燥乏味到一种无以复加的极致,然后,皇帝就去休息,但是文武百官还不能回家睡觉,只能在礼部官员的导引下,到两边的厢房去休息,文武百官休息去,厨房就要大忙特忙了,宫中与诸官府的户奴太监都要赶快忙着摆放餐桌,唐代请客吃饭跟日本人一样,都是小桌子,大家跪着吃,当然,日本是学唐的。

      外面跑来跑去拿东西,在厢房休息的文武百官是怎么样呢?唐代尚白、尚胖,虽然虚胖还是大家不喜欢的,不过稍微有点肉还是要的,各位人客可以想象,这一大票文武百官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关东关内的有钱人,出身豪门大族如果还瘦得跟鱼干一样,未免对不起列祖列宗,所以几乎没有瘦子,穿着层层迭迭啰哩八唆的朝服,天没亮就起来,站上一两个时辰,这群文武百官一进房子就倒得横七竖八,唉唉唷唷!

      之后,还有一连串的赐宴、拜拜,有够麻烦,皇室宗亲更是苦不堪言,平日养尊处优的皇子皇叔皇兄皇弟皇侄皇外甥皇孙皇侄孙,还有皇女婿皇姑丈皇姊夫皇妹夫皇侄女婿皇外甥女婿皇孙婿皇侄孙婿…等等一大票男性的宗亲,既然是家人,当然要跟皇帝甘苦与共,皇帝整天都在累,怎么可以闲着!一起来拜拜!

      过年的时候,长辈们都要发红包,金鱼的爹娘每当这时候,就暗恨当年不多生几个,虽然说台湾一般来说,也都只是一个两个,但是金鱼的家族颇庞大,有些人一来就是三个小孩,我们家出去,就我一个,怎么算都亏了。

      唐代也是一样,身为皇室的大家长跟国家的大家长,皇帝的红包当然是不能少的,不过既然是皇帝,不能直接就说「来,太子,爸爸给你五十两,公主,爸爸给你一百两,不要跟你哥哥说喔!」,这样是绝对不行的,多俗气啊!当然是要发礼物,当皇帝最爽快的地方,就是你只要说「来来来,叔叔给糖果你们吃。」,不用你动龙爪,就会有旁人帮你发好好了,所以皇帝都很聪明,叫底下人分等级给礼物,不会自己坐在家门口发红包,这样是要发到猴年马月才发得完啊?

      我们不知道唐代皇帝给的礼物上,会不会翻过来还印着”大唐贞观XX年,皇帝李世民赠”之类的字样(台湾的政治人物很爱,而且都要把字印得特别大,能印名字、能刻名字的都要有就对了),应该是不会有,不过,皇帝们给礼物的同时,朝臣们也会送他礼物,一来二往,也不会亏得太严重。

      热热闹闹的过年中,皇室家族都要聚在一起,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时候明明是个小娃娃,可能就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头的叔叔之类的,大家族的乐趣有时候实在颇多,当然,很多时候也有很多问题。

      一个朝代的开始,往往是光明而质朴的,越到末期,就变得沉重,在贞观年间的唐,还保留有北朝遗风,李混球也许是对建成元吉心存愧疚,想在庶出弟妹们身上补偿,对弟弟们,比对他的同母兄弟好一百万倍,有一点「喜欢吗?哥哥买给你」的感觉,他的庶出弟弟们,对他这个其实年纪等于爸爸的哥哥,也很亲近。

      李混球对庶出的妹妹也还不错,比如说丹阳公主,嫁了个肌肉猛男,觉得丈夫太丑,一直不肯跟他一起吃饭,李混球听说了,哈哈大笑,叫长孙皇后办了一桌,请了公主夫妻来吃饭,在席间与驸马谈了很多话,两个人还比了一场武,假装输给驸马,把自己的佩刀送给驸马,公主看样子,觉得自己的丈夫还真不错,至少能打赢皇帝哥哥,于是就肯跟驸马一起出去了,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从列传中的记载,高祖比较年幼的子女大约有六七个是比较任性的,中间一点的都还不错,其中,又以韩王元嘉跟霍王元轨是最得阿婆跟混球喜欢的,韩王元嘉的妻子出自清河房家,闺名元龄,不知道是不是房玄龄的堂姊妹之类,韩王元嘉跟他的同母弟鲁王灵夔感情最好,兄弟两个都擅于书法跟文字学,好读书,霍王元轨的妻子则是魏征的女儿,是一代名将,曾以空城计吓走了突厥,而且是太宗在外的耳目,说话份量不同一般。

      高祖的这些庶出子女,大概都跟高宗、武大娘差不多年纪,韩王元嘉老一点,比武大娘大十岁左右,除了这些皇叔、皇姑之外,还有就是高宗的弟妹,尚存于世的混球儿女。

      李混球生了十四个儿子、二十一个女儿,比阿婆略逊一筹,不过李混球不会处理子女问题,孩子们谋反的谋反、作乱的作乱,等到高宗挂点的时候,虽然还有两三个儿子活着,不过只有越王贞参与叔父韩王元嘉的倒武运动,讲到这里,要请人客翻回去第一篇恭陵旧事,我们要来稍微看一下李混球跟长孙皇后的儿女们。

      长孙皇后的两个大儿子太子承干跟魏王泰夺嫡失败,两个人都抑郁而终,把帝位让给了小弟高宗。在女儿部份,长乐、晋阳、新城三个公主都是在正史上有纪录是长孙皇后之女的,而城阳公主则是近年才被认为有可能是嫡出公主。因为挖了城阳公主夫妻的墓,从碑文与公主墓的规格上,判定可能是嫡出公主,不过这个证据未免有点不足,金鱼查了一些长安相关史料,长安后来的密宗大寺青龙寺,在长安史料与大藏经中都记载为城阳公主所立,而史料中也都写出「公主乃高宗大帝同母妹也」,虽然也有可能是新城公主的笔误,因为新城公主在立寺的时间,也正病重,不过没等病好就被驸马韦正矩打死了,而且新城公主与武大娘关系不好,青龙寺在公主请立之后兴盛起来,显见是有皇室支援的,如果是新城公主请立,就不太说得通,所以我还是暂时把城阳公主放在嫡出公主之列。

      城阳公主先嫁了贞观名相杜如晦的儿子杜荷,杜荷跟太子承干关系很好,最后也是因为太子承干而死,如果是太子与城阳公主为同母所出,杜荷跟太子承干的换帖交情也就比较可以理解了,城阳后来再嫁薛瓘,史书上有些人误写成薛曜,这是不对的,从西安碑林里找到的薛崇简(太平公主之子)墓志中,明白纪录了薛家四代的名字是怀昱-瓘-绍-崇简,而薛曜虽然跟薛瓘同样是汾阴薛氏西祖房,不过薛曜的父亲是宰相薛元超,薛曜本人则是与褚遂良齐名的大书法家,城阳公主的丈夫薛瓘只是普通的中等官吏,城阳公主生了顗、绪、绍三兄弟,薛绍娶了太平公主,生下崇胤、崇简兄弟,之后会再提到,城阳公主夫妻比较早死,没赶上倒武,不过,薛顗与薛绍加入了李唐宗室的倒武行动。

      写到这里,再次为各位人客整理一下这次倒武行动,这个倒武行动已经是第二次倒武,第一次是英国公徐敬业发起的,也就是各位在《古文观止》中必定会读到的名篇〈讨武曌檄〉出现的时间,第二次的倒武行动顗经过了四年,时间发生在垂拱四年,参与的李唐宗室中,辈份最高的是高祖的儿女,有韩王元嘉、霍王元轨、鲁王灵夔与常乐大长公主,接着是太宗之子越王贞,与他同辈的,还有韩王之子黄国公譔、霍王之子江都王绪、鲁王之子范阳王蔼,接着是与皇帝李旦同辈的越王之子琅邪王冲跟城阳公主之子薛顗、薛绍。

      李唐宗室眼见着皇太后武大娘流放了皇帝李哲,又把李旦如傀儡般摆弄,心中觉得不安,虽然武大娘还不敢公然向他们挑战,依然人人加官晋爵,但是韩王元嘉感觉到来自武大娘的杀意已经逼近了李唐宗室,于是,他与越王贞分头联络了流放在各地的皇族,越王贞也联络了高祖最小的女儿常乐大长公主,因为她的丈夫赵瓖此时是寿州刺史,越王贞要求提兵经过寿州,要赵瓖开城门借道,并率兵同行。

      常乐公主跟武大娘是仇敌,她的女儿赵氏虽然在辈份上算是李哲的表姑妈,不过她大概是因为年纪跟高宗很近,姑侄感情很好,高宗就让英王李哲娶她的女儿做王妃,可能是常乐公主不屑于巴结武大娘,所以两人并不和睦,于是武大娘把赵妃关进皇宫,活活饿死。常乐公主跟丈夫赵瓖也被流放到寿州,夫妻俩心痛女儿惨死,当越王贞的使者前来时,夫妻二人毫不犹豫参加了这场攸关李唐王族生死荣辱的战争,公主召见了越王贞的使者,还不忘痛骂这群后知后觉的兄弟子侄们,这篇话真是慷慨激昂,值得纪录,忠实呈现了一个公主在面对自己家族的生死存亡时,当有的气魄与骄傲。

      古往今来,敢于参与战争的公主并不多,能对自己的家国有如此深切的爱与宁折不屈的刚烈,更是少数,李唐王族却有两个为家国而死的公主,一个是战死的平阳昭公主,另一个就是常乐公主,都是李阿婆的女儿,不过一个死后得到了鼓吹军礼的厚葬,一个尸骨无存。

      这篇话在《通鉴》与《唐会要》的记载大意相同,不过其中的字眼有些许不同,因为一个的受文者是诸王、一个的受文者是越王贞,其实都是同时说的话,现在把两篇并在一起翻译:

      「替我谢过诸王,就说我只许他们进,不许他们退!诸王若还是男子汉,就不该等到现在才出手,我曾经听老人家们说过,从前杨氏篡了北周,尉迟迥只是北周姻亲,还能起兵于相州,名动天下,虽不成功,却是威震海内,至今还被称作是忠烈之人;更何况诸王是两代先帝之子,宗室社稷都将希望托付在诸王身上,诸王又怎能不以祖宗江山为念呢?而今,皇唐李氏已在生死存亡之际,诸王都是宗室血亲,又怎么能不感恩效节、舍生取义呢?诸王到今天还犹豫不决,这难道就是你们所认为的义吗?你们有什么脸面以对祖宗?身为人臣,只有共赴国难是忠,李氏灭种大祸临头,大丈夫为忠义而死,死为鬼雄,绝无退缩助逆的道理,更不可犹豫踌躇、贪生怕死,为后世所取笑,以此勉诸王。」

      常乐公主的复仇心切在整段话中跃然纸上,虽然史传没有记载诸王得知这段话厚的反应,但是这样慷慨激昂的言词,至少是激励了年轻的琅邪王李冲,他不等诸王联络妥当,就擅自举兵起事,他一起事,身为父亲的越王贞也只好在豫州匆忙举兵响应,然而,当初逼死太子贤的丘神绩在这场倒武行动中,担任反倒武行动的指挥官之一,他与武大娘派出去的京师军队,迅速杀向越王父子所在的博州。

      琅邪王根本没有实战经验,靠着五千兵力就想要攻占城池,不知道他要干什么的官吏大惊失色,根本还来不及知道他要干嘛,就先打了再说,李冲很快就失败了,被一群乡民所杀,头也被砍了下来。

      丘神绩的军队还没有到博州,李冲就莫名其妙的失败了,等他威风八面来到博州城,发现根本无用武之地,当地的官吏跟乡民带着李冲的人头来到他面前,连一句「丘大将军午安」都还没说,放着李冲脑袋的盘子上,就多了捧盘子那个人的脑袋,丘神绩命令他的军队杀进博州城,把还在睡午觉、打小孩、骂老婆的博州乡民杀了一千多户,大约是5000-7000人,也就是李冲起兵的人数,杀了乡民之后扬长而去。

      韩王元嘉得知消息,心里凉了一半,他们原本的打算,是要四方举兵,好使京师军队因而疲于奔命,这个计谋可能是霍王元轨的想法,他熟知兵事,因为京师的军队是最多最好的,如果只有一边起事,就会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但是,若是四方都有人起兵,就算军队不多,也能分散战力,再看看能不能直捣兵力被调空的京师。

      然而,博州的匆忙起兵,使得所有计画都被打乱,诸王眼看大势已去,试图壮士断腕,全部按兵不动,装作没这回事,让越王父子担罪,只要不暴露出其他人,往后都还有可图事的机会,此时,韩王元嘉被武大娘召进京城,大家劝他不要去,然而他说「没关系,反正我装作没事,能麻痹那女人一阵子。」

      大家一听好像有理,就让韩王元嘉去了,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的想法,对于正常的朝政运作是可行的,唐代是个讲究”理法”(是理法,不是礼法喔!)的时代,所有在南北朝以前没有制度的东西,在唐代通通都有制度来规范,法律也是一样。只要没有证据,就不能定罪,就算有证据,通情合理也能翻案。

      然而,此时的武大娘已经是个杀人狂,而且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而且,李唐宗室中,有些贪生怕死的年轻人已经出卖了韩王元嘉,所以他一到长安,就被关起来,武大娘又派出大内高手,迅速抓来了鲁王、霍王跟常乐公主,手足四人一见面,苦笑一声,还真符合了我们后代烧黄纸拜兄弟必须要说的一段话「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这四个辈份身份都极高的皇族,大概继承了比较多先祖李虎刚烈不屈的个性,谁也没有乞命于武大娘,就像常乐公主所说的“为忠义而死,死为鬼雄”,四条白绫,手足四人共赴黄泉。

      武大娘有种奇怪的习性,很喜欢做表面文章,比如说爱改年号、爱改名称,就连得罪她的人,都爱改人家的姓氏、名字,像王皇后被改姓蟒、萧淑妃被改姓枭,高祖的四个儿女,被改姓虺,这场谋反牵连了许许多多的李唐宗室,许多隔岸观火的人,这时才后悔没有加入战争,因为武大娘认定每一个宗室都有谋反的可能,只要沾了点边,要不是流放,就是杀死。

      在这场李唐宗室与武大娘的战争中,太平公主也是受害者,她这时候跟丈夫薛绍已经有了两男两女,薛绍兄弟因为参与这场谋反,哥哥薛顗被杀,薛绍因为是驸马,不明杀,把他抓进牢里,活活饿死。

      自此之后,武大娘开始重用酷吏,以排除异己,而这群酷吏投其所好,更是抓准了李唐宗室开刀,太子贤年长二子光顺跟守义,在正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光顺被活活用鞭抽死、守义病死,二是两人都被抽死,唐人笔记里比较清楚写出了这两人可能的死因,是酷吏来俊臣罗织罪名说两人在夜晚焚香乞求鬼神杀死武大娘,又挑唆两人的婢仆诬陷,使兄弟二人为求脱罪,互相指控,最后一起鞭杀,□□的手法大概是从这些历史事件出来的。

      二十年后,这些冤死的亡魂得到平反,能找得到尸骨的纷纷追封、追赠名位下葬,找不到尸骨的,招魂下葬,死的人太多,讽刺的是,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陪葬在武大娘的乾陵─永生陪伴着杀害他们的凶手。

      一百年后,李唐皇族又出现了一个铁铮铮的女英雄,是越王贞的玄孙女李玄真,她出家做了女道士,因为家族流放岭南不得归葬,只有剩下她一人,一个弱女子护持着家族四代的尸首,流落岭南,直到开成年间,上表请求寻找越王下葬之地,平反家族冤屈,文宗皇帝下诏命宗正与京兆府寻找越王贞的坟地,玄真所护持的尸首,如果可以陪陵就陪陵,不在陪陵资格的,则由她作主下葬,六十三岁的李玄真带着家族的尸首千里迢迢从岭南归葬长安,天下为之震动,李玄真也被慰留,于长安咸宜观终老,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21346/3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