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作者:雁于飞87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93、夺门(上)


      在剧烈的暴风雪中,景泰八年终于到来了。
      因为生病,景帝年前没有赐福,大年初一,也没有到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孙太后和太上皇想前往探视,也被拒绝了,吴太后倒是前往探视,看儿子歪在床上,脸色蜡黄,屋子里一如既往地弥散着药香,忍不住掉下泪来。
      南宫的警卫明显加强。以前好歹初一十五还能进宫拜谒太后,虽然路线都是定死了的;但是今年,守卫说什么也不肯让他出门,开头还说是外头风雪甚大,后来逼急了,直接说皇帝有旨,不让他出门。
      太上皇知道,景帝的身体是真的不行了。
      孙太后也得到了消息,景皇帝已经派于谦等人进宫,商量废太子的事情,准备元宵节收假宣布。
      初三,是宣宗皇帝的忌辰。这次,景帝派了武清侯石亨前往行礼,这是汪皇后的举荐。她不记得夺门的具体日期,但是景帝现在这样,估计太上皇已经按不住了。
      石亨接旨,见景帝病势沉重的样子,心里有点犯嘀咕。
      景帝随后下旨,除豁江西瑞州等十一府旱伤租税。
      第二天又该祭祀太庙,这回命靖安伯于谦前往行礼;随后遣中官祭司户之神。
      泰宁等卫指挥撒毋奴等,朵颜卫指挥伯都等,狭西西宁卫净宁等,寺剌麻僧人班竹儿藏卜等,四川松潘卫思曩儿等簇,土官番人著儿者等,各来朝贡马及方物,赐宴并赐彩币表里等物有差。
      初九,以大祀天地,景帝御奉天殿誓戒,文武群臣致斋三日。
      十一日,景帝抱病宿于南郊斋宫。
      次日,大祀天地于南郊,只是这一通行礼完成,景帝明显体力不支,是被几个内宦强行扶上龙辇。
      大家相互看了一眼,只怕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皇帝陛下的日子不久了。
      景帝回宫后就宿在坤宁宫,直到日落时候传来消息:免了明天的庆成礼,命于谦和内阁王文、陈循、高谷、萧滋、商辂等星夜入宫商量要事。
      不用说,这回大家都知道,这是在商量后事了。
      第二天,这几个人还守在坤宁宫没有出来,不过内宦出来宣旨:免上元节百官宴,元宵节期间,照常上班,而且要加强守备。
      接下来三天,景帝都没有露面,没有疑问了:皇帝已经只剩下一口气,正在吊命了,那就干吧。
      在群臣的再三恳求下,终于答应:正月十七日,皇帝上朝。

      和历史上一样,景泰八年正月十六,夺门之变爆发。
      历史上,参加夺门之变的人员很多,核心有三个: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他们是主要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此外,都督张軏、张輗、孙镗,都御史杨善,锦衣卫指挥同知刘敬、指挥佥事门达、指挥佥事王喜、厨役杜清、指挥佥事穆甯贵、太监刘永诚、蒋冕等人都参与了;会昌伯孙继宗、靖远伯王骥都带着儿孙上阵。
      这回有点不一样。
      因为景帝有儿子。
      历史上景帝虽然拖延着一直不肯立太子,其实只要他真的病入膏肓,还是会立太上皇的儿子为太子,毕竟血缘最近,没有选择;此前有传闻说皇帝想立襄王的儿子为太子,但于谦首先就反对。因为宣宗对他有知遇之恩,传位给景帝的儿子也好,太上皇的儿子也好,总还是宣宗一系;但是传位给襄王的儿子,就意味着宣宗一系彻底没指望。
      而且景帝虽然幽禁了太上皇,到底留着他的性命,由着他繁衍生息;襄王虽然素有贤名,但是一旦登上帝位,作为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太上皇父子是必须消失的。
      这也就意味着宣宗一系彻底绝嗣,不管是景帝,还是于谦,都无法接受:没办法面见先皇!
      因此,徐有贞等人发动所谓的夺门之变,不过是投机取巧,把儿子的皇冠戴在老子头上,除了导致于谦等人被杀、文官相互争斗,政权逐渐陷入混乱,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明史》: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

      既然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确确实实的宫廷政变,那么是个人都会掂量着。
      更何况,历史上的夺门之变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大家都在关注立太子,想通过正常途径把事情定下来,没有留心到石亨等人突然发难;甚至可以说,即便留心到了也没用——除非想杀掉新皇帝的生父,或者直接让皇位流出宣宗一脉。
      而这一次,于谦掌握着禁军,朱骥掌握着锦衣卫,范广在城内昼夜缉访;此外,五军都督府也都没有闲着。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当天郊祀后,石亨亲眼看到景帝体力不支,如果不是内宦眼疾手快,已经倒在地上,之后听近侍说,皇帝已经陷入昏迷。他看着忧心如焚的于谦,暗暗打定主意。
      他知道,景帝已经把长女许给了英国公,当然不敢找张家,而是找到了内宦曹吉祥。
      其时曹吉祥并没有和历史上一样督导军马,因为他实在太有名,汪舜华这种历史白痴都知道他的名字,于是一脚把他踢到南宫。不过他的级别高,去南宫也不是当普通的杂役,而是在太上皇身边服侍;他没有参加左顺门的事,因此太上皇对他相当倚重,甚至超过金英和兴安。
      曹吉祥也确实很有本事。他出自王振门下,军事才能却胜出不少。正统初年,朝廷征讨麓川,他任监军;正统九年,出兵攻兀良哈,他与兴安伯徐亨统精兵万人出界岭口;正统十三年,他与宁阳侯陈懋等到福建镇压邓茂七。每次出兵,他都挑选一些勇敢的蕃将和灵活矫健的士卒隶属于自己帐下,班师后则把他们养在家里,所以家中多藏有武器和勇士。

      如今太上皇被拘禁南宫已近七年,差不多孤家寡人。曹吉家里倒是养着三四百番兵,但显然不够瞧。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曹吉祥没听过,但道理是懂得——要想搞宫廷政变,必须得到宫廷卫队的支持,至少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先造成既定事实,然后才能名正言顺。
      而现在,要想大力出奇迹,自己手里的那点兵力还不够,必须得到孙镗的效忠,否则别说用南宫的侍卫搞事情,就是南宫都出不去。

      孙镗和曹吉祥没多少交情,但同在南宫,抬头不见低头见。曹吉祥敏锐地发现他对太上皇态度相当恭敬,尤其他和金英有交情。当年景帝刚刚继位,召回正在外地平叛的孙镗,越级提拔为都督佥事,命他主管三千营。不久,孙镗贿赂太监金英,晋升右都督,充总兵官,率军前往紫荆关抵御;后来贿赂金英的事败露,按理论斩,景帝特赦了两人。
      如今石亨和曹吉祥找到了孙镗,说起当年的事。景泰三年冬,孙镗充任副总兵,协助郭登镇守大同。郭登军令严明,孙镗想要分军,景帝不许。孙镗让儿子孙宏侮辱郭登,被景帝拘禁。历史上因为孙镗的缘故赦免了孙宏,但将孙镗召回京,令其主管三千营;但这回因为景帝对郭登倍加信任,将孙宏打了二十军棍,发配铁岭,又命孙镗回京闲住。
      孙镗说起这事,自然咬牙切齿;石亨又说起因为几亩地被皇帝责骂的事,都觉得相见恨晚,恨不得一醉方休。
      酒醒了就开始商量大事。
      三人都认为,既然皇帝已经病重,太子年幼,不如乘势请太上皇复位,倒是不世之功。——至于汪皇后母子,杀了就行。
      于是,曹吉祥让侄子曹钦进宫去见孙太后,密告她复辟一事,借机取得了孙太后的支持。因为南宫已经被幽闭,曹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贿赂了守门内宦一大锭银子,说自己是会昌伯孙继宗的家人,这才进宫。
      曹钦不出意料的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原因很简单——景帝虽然待她还算不坏,到底不是自己亲生的,他还有生母吴太后,还有野心勃勃的汪皇后;尤其此前孙家彻底得罪了皇帝皇后。这几年尴尬的日子,她也受够了。
      石亨则去找太常寺卿许彬商议。都知道太上皇不得人心,石亨这次选人很谨慎,彭时和李贤都反对太子出阁,明显是景帝一派;支持太子出阁的廖庄、钟同、章纶等人不是被派到地方赈济灾民,就是派到南京——他们去年联名上书,要求皇帝让太子出阁,皇帝被他们搞烦了,本来想赏一顿板子,到底是汪皇后拦住了;薛瑄倒是支持太子,名声也够大,但是石亨一想到他的圣人云就觉得头疼。
      还是别给自己找罪受了。
      那么比较可靠的就是许彬了,他年老,也没怎么多话。
      许彬很奇怪石亨深得景帝宠信,为什么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石亨则用的是愤懑不平的口气:“景帝信任于谦,凡事都要被他压着一头,这也没什么,上回就占了点地方,居然也被皇帝发作了一场!他难道忘了北京保卫战是谁打的吗?更何况,皇帝如果死了,继承皇位的是他的亲儿子,年龄那么小,还不是汪皇后垂帘听政!你看她这些年的作为,简直就是武则天第二!出位沽名,货法市恩,连亲爹都不认了,咱们这些人还不是任人宰割!”
      许彬连连点头:“你说得很好,牝鸡司晨,国家大患啊!”
      他还提到了当年王安石:“在地方为官时极有贤名,结果一朝得势,任用奸邪,败坏祖制;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汪皇后的野心可比王安石大多了,有她在,朝廷别想安生!”
      他以手加额,说:“若能拥戴太上皇复位,剿除妖孽,这是不世之功!不过,我老了,不中用了。徐有贞多计谋,你可以去找他商议。 ”
      石亨又连夜去找徐有贞。徐有贞大为兴奋,当即夜观天象,见紫微有变,忙道:“帝星已见移位,咱们要干这件事,须得赶快下手。 ”
      几个人经过详细谋划,决定在正月十六日晚上动手。
      因为景帝病重,因此这个元宵节并没有休假,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看着天上的圆月,一种强烈的不安在心头弥散。
      历史上,正月十六日白天,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会同群臣商议,决定一起上奏请复立沂王为太子。众人推举商辂主草奏疏,疏成后已经是日暮西山,来不及奏上朝廷。于是决定在次日清晨景帝临朝时,再将奏疏递上去。
      如果这封奏疏当天递了上去,以后的历史都会改写,即便景帝不采纳,于谦等人也可以免于一死;但所有人都没有料到,政变就在这天晚上爆发了,随之而来的便是许多人的杀身之祸。
      可以说,短短几个时辰,不但改变了明朝的历史,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
      然而这一次,没有如果。

      正月十六日晚上,徐有贞换上朝服,怀着紧张而忐忑的心情离开了家,临行前对妻女交待说:“我要去办一件大事,办成了是国家之福,办不成我徐家就是灭顶之灾。你们自己要有心理准备。”
      出门后,徐有贞又顺路邀请了杨善和王骥作为同党。历史上,杨善和王骥二人都表示要以死报答太上皇;王骥还带上了儿孙。三方人马会齐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后,又等到了张軏的大队京营兵,一齐进发。张軏调兵进城是借口瓦剌骚扰边境,要保护京城安全;而石亨掌管皇城钥匙,所以通行无阻。四鼓时分,大队人马从长安门直接进入皇城。进入紫禁城后,徐有贞重新将大门锁上,防止外面有援兵进来,并将钥匙投入水窦中。皇城内的守军不明所以,但也不敢过问。
      这时候,天气忽变,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害怕有逆天意,会遭到天谴,都非常惶恐。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说大事必济。于是众人继续前进,顺利地到达了南宫。然而,南宫宫门坚固异常,怎么也打不开。石亨派人用巨木悬于绳上,数十人一齐举木撞门。门没有撞开,门右边的墙反倒先被震坍了一大洞。众人便从墙的破洞中一拥而入。
      朱祁镇这时候还没睡觉,正秉烛读书,突然看见一大堆人闯了进来,还以为是弟弟派人来杀自己,不禁惊慌失措。谁料众人一齐俯伏称万岁。朱祁镇这才问:“莫非你们请我复位么?这事须要审慎。”
      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朱祁镇直奔大内。路上,朱祁镇挨个儿问清诸人姓名,表示不忘功臣。
      一行人来到东华门,守门的士兵上前阻拦。朱祁镇站了出来,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守门的士兵不敢阻拦。于是,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朝奉天门而去,并迅速将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宝座。殿上的武士挥金瓜要打徐有贞等人,被朱祁镇喝止。徐有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万岁。石亨敲响钟鼓,召集群臣到来。
      当时天色已经微亮,众臣因为朱祁钰事先说明今天要临朝,都已经早早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后,众人按顺序走入奉天门。但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帝朱祁钰了,而是太上皇朱祁镇。群臣面面相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太上皇复辟了!”
      太上皇宣布道:“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
      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参拜。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当时景帝正在乾清宫西暖阁梳洗,准备临朝,突然听到前面撞钟擂鼓,立即问左右:“是于谦吗?”
      片刻后,宦官兴安回奏说是太上皇复位,朱祁钰连说:“好,好,好。”然后喘了几口气,重新回到床上,面朝墙壁睡下。
      当天,朱祁镇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五天后以谋逆罪杀于谦、王文,弃市,籍其家;并迫害于谦所荐之文武官员;同时对石亨、张軏、徐有贞等人晋官加爵。
      二月初一,废朱祁钰为郕王,迁于西内。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去世,时年三十,以亲王礼葬于西山,谥曰戾,葬金山,毁其所建寿陵。其妃嫔也都被赐死殉葬。
      但这回不一样,杨善是兴高采烈地答应了,王骥也微笑着答应,还让家人马上回去教儿孙前来;京营兵肯定是没指望了,没有于谦的令牌,石亨调动不了禁军,皇城的钥匙在范广手里,只能率领家人和亲兵几百号人向皇城进发。
      四鼓时分,这一行人从长安门直接进入皇城。徐有贞手里没钥匙,自然也就没法丢;不过天上乌云密布,他还是站出来激励士气,于是顺利地到达了南宫。南宫虽然已经关闭,但景帝对老哥还行,虽然幽禁,但没有禁锢,自然也就谈不上用巨木去撞;当时戒备森严,但守卫已经得了孙镗的命令,马上报告,孙镗出来迎接,带他们去敲门,曹吉祥马上接应,一起去见太上皇。
      事先已经禀告了太上皇,因此众人一齐俯伏称万岁。太上皇没有犹豫,此前他也曾经想过——万一景泰没有病重,而是请君入瓮呢?但他很快振作精神——就算是又怎样?大不了你死我活!
      这样的日子,他过够了!
      而且,就算他老实呆在南宫,景帝和汪舜华就会放过他吗?那个贱人那双眼睛什么时候没有盯着奉天殿那把椅子?她就差在自己脸上写着我要干掉你让我儿子当太子了!
      既然如此,还不如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出奇制胜!
      他是先帝的嫡子,当了十五年的皇帝,当之无愧的正统!
      只要他登高一呼,足以令山河变色!
      尤其看到乌云散尽,太上皇以下,无不士气高涨,直奔大内。
      王骥的两个儿子王祥、王珩也赶来了,一行人来到东华门,守门士兵上前阻拦。太上皇站了出来,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守门士兵斥道:太上皇正在南宫休息,你等是什么人,竟敢假冒太上皇!
      太上皇脸色一变,马上听人大喊:“石亨造反啦!”
      声音不是从前面发出来的,是从后面南宫的侍卫嘴里发出来的。
      如果再说不是故意,就是侮辱智商了。
      钟鼓擂响,瞬间宫城上冒出无数的士兵,带头的是太监刘永诚,举着箭往下射,两边也冒出伏兵,带头的是都督张軏、张輗,身后都是禁军最精锐的人员,砍杀过来;而刚才笑盈盈的说要效忠太上皇的王骥,转过脸来追杀石亨,石亨气的大骂。他这才看清楚,跟在张輗背后打杀的可不就是王骥的儿子王瑛!
      甚至孙镗也没有犹豫,他没有向太上皇动手,却带头砍杀孙继宗带来的家丁。这些人哪里是禁军的对手,很快被砍杀。
      好不容易撤退到承天门,打算狂奔出去,找个地方再说,谁知道门竟然已经上锁,火光中站在城楼上的,正是范广和朱骥。
      城上乱箭射下,两边伏兵齐出,是京营和锦衣卫的精锐。
      可以想见,在上万精锐面前,石亨等人几百号人马实在不值一提。王骥已经七十,论力气自然是打不过石亨,但乱箭如雨,石亨插翅难飞;和他一起的曹吉祥被张軏砍了脑袋,侄子曹钦同样被张輗一刀两断;杨善嘴上功夫好,身体素质也不错,但毕竟已经七十多岁,又没有上过战场,体力不支,很快掉下马,被割了脑袋;孙继宗身中数箭,死于乱军;许彬一介文官,这样的变乱纯粹是去送人头的;北边来的蒙古人哈铭倒是很有力气,和孙镗都拼了几个回合,可惜在这样的重兵面前也是寡不敌众,很快被砍成几块;徐有贞被砍了一刀,旋即被活捉,因为景帝有旨:徐有贞治水有功,朝廷用得着,尽量活捉。
      而太上皇……
      朱骥和范广不敢做的事,张軏、张輗可没那么多顾虑。人家既然敢参加夺门之变,自然也有勇气加害另外一个皇帝。因此,他们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太上皇浑身甲胄,还是不可避免的中了几箭。
      他大声喊道:“我是太上皇!我是太上皇!我是太上皇!”
      没有人听他说话,所有的人都在大喊:“石亨造反!捉拿石亨!”
      直到太上皇摔下马,看着承天门,一步步的想要爬过去,大家这才停手。
      他帽子已经掉了,头发也散乱,浑身血污,满脸污垢,身上还带着几支箭,没有一点身为帝王的威仪。
      没有必要了。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93章 93、夺门(上)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288016/9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