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二婚生活

作者:四月与桃花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新家的第一年


      晚上韩海生异常凶猛,把苏梅撞的差点从炕上掉下去,浑身稀软,嗓子都哑了。

      “苏姨,你嗓子怎么哑了,上火了吗”韩越疑惑的问苏梅,“就是,妈,你是不是生病了”,安安紧张拉起苏梅的手,几个孩子也抬起头看着苏梅,饭都不吃了。

      “没事,就是昨晚喝酒喝多了,嗓子疼,我吃完饭泡点蒲公英的根喝了就没事了,你们赶紧吃饭”

      苏梅狠狠瞪了一眼韩海生,韩海生没敢吭声,吃完饭一路小跑开车走了。

      吃完饭,刚收拾完,王师长和楚政委的爱人就来拜访了。

      “妹子,我是王大明的爱人孙大花,昨晚太不好意思了,老王这个不着调的,不打招呼就跑你们家吃饭,还喝成那样,真是丢人”

      王师长的爱人孙大花歉意的边说边把手里提的两瓶罐头递给苏梅。

      “妹妹,我是楚维生的爱人蒋萍,老楚他们这样可不行,以后可不能这样”,楚政委的爱人说话带着江南特有的语调,拿过来一罐麦乳精。

      苏梅也没有客气“嫂子们说那里话,都是在一起工作的,晚上喝个酒高兴高兴,我们以后都是邻居,有空咱们也一起喝点”。

      “咱们也喝,不能只他们男人喝,我好长时间没喝了,妹子你一说,我的酒瘾都犯了”王师长的爱人高兴的大笑。

      “那我们这个星期休息的晚上,三家坐一起喝点,我也犯酒瘾了”楚政委的爱人看着柔弱,说话温柔,性格也是杠杠的。

      “就这样说定了,都去我家,小崽子们还没过来,晚上家里冷清的很,都去热闹热闹”。

      “好,那就说好了啊,嫂子们”。

      “行,就这么定,我们要赶着上班,先走了啊,妹子。”

      苏梅把两人送出门,挥手再见,都是不错的人呢,有好邻居就是美好生活的开始,真好。

      王师长和爱人都是辽省的,四十出头,从辽省带了一半部队调过来,比苏梅早到三天,都是大高个,王嫂子身高估计得有一米七五,齐耳短发,说话做事有着东北人的豪迈,担任着部队妇联主任一职。

      楚政委夫妇是单独调过来的,楚政委是沪上人,三十五六岁,中等个,白皙俊秀,带着眼睛,温文尔雅。蒋嫂子苏城人,小巧玲珑,吴侬软语,带着水乡女子特有的韵味,是军区医院的护士长。

      两家都没带孩子过来,一到地方就开始投入工作了,都是去食堂吃的饭,家里还什么都没归置呢!

      晚上俩夫妻又来参观了苏梅家里家外,“弟妹,老听你家里丁丁咣咣的,我们两家还什么都没整呢,我们来借鉴一下。赶紧把家整整,过几天孩子们就到了,家里还什么都没呢!”

      “吆,弟妹,你家里整的真好,我家也这么整,老王你明天去后勤部安排”孙嫂子直接拍板。

      “老楚,我也看着这样整挺好,你明天也去后勤部安排安排?”

      “嫂子夸奖我了,我这不是在家里闲的没事?瞎捣鼓的,你们能看上眼就行。”

      “弟妹谦虚了不是,这样挺好,看着干净,也不掉土渣”

      随着三家家里开始叮叮咣咣,陆续有人到苏梅家里参观,有些家里也开始照样搬抄,这些家里基本上都是条件不错的。条件不允许的,也多囤点物资。

      部队安置驻扎下来后,大院里的嫂子们也都熟悉起来。

      整个大院里嫂子们基本上都是老军属,战乱年间历练下来的,没有太过出格的。

      一番熟悉下来,苏梅是最小的,都是嫂子。

      整个边境稳定下来后,为了进一步让两个调过来的部队和家属加强了解,相互融入。

      师部安排整个师,营级以上带家属的大食堂聚餐,十岁以上每人五毛钱,杀了一头猪,食堂炊事班长身手不凡。

      做了猪肉炖白菜,肉丝炒萝卜,大葱炒鸡蛋,溜肉段,红烧豆腐,麻辣鱼块,炒青菜,卤猪头肉,烧大肠酸辣鸡蛋汤十个菜,每个菜都做的很好吃。

      男人们交流工作,女人们家长里短,孩子们嬉笑打闹,蹿来蹿去,整个食堂热闹的像过年一样。

      天越发冷了起来,韩海生的毛衣毛裤刚上身,苏梅和孩子们都换上薄棉衣棉裤,棉鞋了。

      “老韩,下班后去挖点黑土回来,我种点绿叶菜,冬天光白菜萝卜,土豆的,孩子天天吃怎么行。”

      “这么冷的天,咋种?”“放屋里北炕上,,我木槽都定回来了。”

      “行,要多少?”“你先拉三麻袋回来。”

      下班后韩海生和警卫员一起,按照苏梅的要求,五个长木槽装上黑土,放到孩子们屋里的北炕上,撒上浸泡好的生菜,韭菜,小白菜,香菜和小香葱种子。

      晚上大米稀饭配二合面萝卜猪肉包子,留警卫员吃了饭,苏梅又把剩下的十几个包子让警卫员带了回去,给警卫班的小战士吃。

      苏梅偷偷得给种子加了营养液,很快就长出了绿叶,。

      妈,长出来了”珍珍惊奇的叫到,“苏姨,你来看,真长芽了。”韩韵跑到厨房把苏梅拉到他们屋里。

      第十天晚上,种子都发了芽,把孩子们喜欢的,天天围着看。

      几个孩子叽叽喳喳,围着你摸一下,我摸一下。

      在绿叶蔬菜长到一指高,第一场雪来了。

      十一月初的一日晚上,半夜就把苏梅冻醒了。

      推醒韩海生,两人穿衣起床,打开堂屋们伸头一看,雪都下了一掌厚了。

      赶紧让韩海生搬了几捆木柴,两人先把孩子们的炕烧上,苏梅又把厚棉衣棉裤,绒衣绒裤,毛袜,皮棉鞋都从柜子里拿出来放到脚头处。

      把两人的炕也烧上,衣物鞋袜也拿出来放好,给韩海生了两双毛袜,皮棉鞋还是他自己旧的。

      雪越下越大,看着短时间是不会停了。

      韩海生就拿着铁锨开始从堂屋门口铲雪,怕后半夜雪太大,早上堵住门出不去,左右邻居听到动静,敲门进院一看,也回去开始铲起雪,然后听到动静的都开始干起来。

      后半夜两人都没睡,快天明又给两个炕洞里加了柴。

      雪已经过韩海生膝盖了,苏梅去起锅做饭,韩海生继续去铲雪。

      韩越听到动静,穿着秋衣秋裤就从屋里蹿了出来,掀开堂屋门帘一看,嗷嗷乱叫,反身就又蹿回了屋里。

      苏梅跟着进房,指了指脚头的衣服鞋袜,让韩越穿上。

      给几个惊醒的孩子换上绒衣绒裤,又塞进了被窝。

      屋里烧的很暖和,孩子们不睡在炕上玩,也不会冻着。

      韩越蹿到院里,跟在韩海生后面,蹿来蹿去,要不是手里没铁锨,也想上去铲两把。

      上午,整个部队都在铲雪,但雪依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一家家排队等着木梯铲房顶的雪。

      雪下到晚上吃饭的时候才停,空地上的雪都有一米深。

      整个部队打着手电筒忙到半夜,才把主要地方的雪清完。

      韩海生跟部队出去清了三天的雪,出去的道路通畅后,后勤部采购车就不停的往部队拉物资。

      苏梅又往家里买了一把铁锨,一架木梯,一个煤炉子,五百斤白菜,二十斤大葱和大蒜,十斤生姜,二十斤猪肉,十斤排骨,十斤菜籽油,还买到了十斤海带和粉条,五百斤粮食,都是玉米面和大碴子,细粮已经买不到了,只能每月在部队粮店里碰碰运气。

      大家每天都在忙碌着往家里搬东西,雪是一场接着一场。

      韩海生一清雪就是两三天,隔几天就又开始了,家里白天基本上都靠苏梅,韩越也能帮上点。

      三人脸上,手背,耳朵都长了冻疮,韩海生最严重,十根脚趾也长满了。

      换了一双新皮毛靴也没用,部队冻疮膏不够,苏梅只能把煤炉子点上,上面三餐照点用了个小铁锅熬上萝卜生姜水,热毛巾敷敷。

      孩子们都拘在家里了,苏梅就和孩子们围在长桌上,教三个大的读书写字,两个小的唱歌画画。

      苏梅又给每个人织了毛衣,她和韩海生,韩越是银灰的,两个小男孩是红色的,两个小姑娘是绿色的。

      布帘子剩下的布,做了五个书包,三个哥哥是正常的,两个小姑娘就是小斜挎包了,五个孩子在家也是挎在身上,美的不行。

      十一月学校没有开课,苏梅就每天给韩越讲课,二年级上册,每天上午讲一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

      让韩海生买了两套一年级的书,韩朝和安安也开始上课。

      明年学校开课就送学校去,直接从一年级下半年开始,加把劲,中间能跳个两级的话,六五年学校停课之前还能顺利毕业,避免知识青年下乡。

      两个小姑娘就难了,刚好赶上,只能到时候提前想办法。

      家里的伙食也开始每顿饭掺的细粮一点点减少,鸡蛋,肉从一天都吃点,到一天鸡蛋,一天肉,再到量的减少,十分饱到九分饱。大家都瘦的时候你不能还胖乎乎的。

      到过年的时候已经八分饱了,百分之六十都是粗粮,鸡蛋和鸡蛋三天吃一次。

      过年的时候物资供应严重不足,苏梅也就买到了五斤肉,三斤鸡蛋,两斤豆油,半斤香油,十斤白面,五斤大米,两条鱼,两只鸡。

      花生,瓜子,买了五斤,水果糖和奶糖买了两斤,冻梨还买了二十多斤。

      偷渡点物资,包上五百多个的饺子,蒸了两百多个菜包和豆包,三百多个二合面和白面馒头。

      炸了麻叶,咸甜口的麻花,果子,油条,萝卜丸子,豆面丸子。

      几个孩子好久没这样吃过了,从苏梅开始忙活,就没离开过堂屋。除了早饭,就没正经吃过饭,苏梅做成什么吃什么,韩海生也跟着这样吃。

      做好都放在棚子下面水缸里冻上,吃的时候再加热一下就行了。

      又给每个孩子拿出来一套新衣服,韩海生也有一套黑色毛呢的中山服,苏梅是黑色毛呢列宁装。

      大年三十晚上,红烧肉,清蒸鱼,回锅肉,韭菜炒鸡蛋,蒜蓉青菜,大盘鸡,两大盘饺子。

      榨了几杯冻梨汁,苏梅和韩海生倒了杯白酒。

      一家七口举杯相互碰杯,开口祝福:

      “祝韩副师长新年快乐!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祝孩子们新的一年健康成长,学习顺利”。

      “祝苏梅同志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祝苏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美丽依旧,心想事成”。

      “祝妈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美丽漂亮”。

      吃了在这个年代丰盛的年夜饭,磕着花生,瓜子,吃着糖和零食守了岁。

      苏梅和韩海生恩恩爱爱了半夜,天明放了鞭炮,吃了饺子,时间进入了一九五四年!

      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发了红包,撵出去各家拜年去了。

      韩海生今天也没有穿军装,换上黑呢的中山装,身高腿长,好看的苏梅看直了眼。

      苏梅收到了韩海生两百元的红包

      苏梅斜眼看着韩海生“你还有私房钱?挺多的啊!”

      “发的奖励,我兜里可是只有七块钱了”。

      苏梅也递给韩海生一个红包,韩海生打开一看一百块“太多了,十块钱就行”。

      “给你你就拿着,一个大师长,兜里没有几个钱,别有事的时候让人笑话,以后允许你有一百块钱的私房”,苏梅把钱塞进韩海生的上衣口袋。

      孩子们一群群的来拜年,每人发了一分钱的红包,花生,瓜子,糖果塞满口袋。

      和嫂子们相互串串门,聊聊八卦,滑滑雪,打打雪仗,还堆了雪人,品了各家美食。

      正月初五又吃了大餐,十五给孩子们扎了小花灯,吃了元宵,新年就过去了。

      过了正月十六,学校就开学了。

      韩越三个就去上学了,让后勤部做了一个雪橇,每天拉着两个小姑娘去送哥哥们上学。

      苏梅再把两个小姑娘拉回来,拉着两人路上玩一会儿,回家把小姑娘各种捯饬,换着花样扎头发。

      做了些识字卡片,教小姑娘认认字,画画,唱歌,乖乖巧巧,漂亮精致的小姑娘,怎么让人不爱呢?

      雪橇也在大院风靡起来,经常可见大人拉着孩子,大孩子拉着小孩子到处跑。

      开年,物资越发紧缺,粮食能买到的量越来越少。

      四月冰雪融化,万物复舒,草木发芽,到了吃野菜的季节了。

      带着两个小姑娘,挖挖野菜,看看花开,每天都有不同的快乐。

      荠菜饺子,凉拌蕨菜,蒸榆钱,蒸槐花,槐花饺子,包子,煎马齿苋饼,蒸白蒿,扫帚苗饺子,蒲公英饺子,蒸苟树穗……

      吃了新鲜,又晒干了好多,山上苏梅带孩子是不去的,但也买到了二十多斤干蘑菇。

      前后院翻了地,种了各种蔬菜,偷渡点营养液,涨势很好。

      韩海生按照苏梅的要求在后院里搭了鸡窝,苏梅买了十五只鸡苗,交给韩越喂养和打扫鸡窝卫生。

      安安和韩朝接手洗碗的活,家里的卫生交给韩海生。

      养大后六只公鸡,九只母鸡,每天每个人都可以吃一只鸡蛋呢!

      每家还分了地,一人半亩,苏梅家三亩半,地里打了几口水泵抽水井。

      部队也开始开源节流,大量开发荒地,每个团部每天轮流垦荒,轮流作战训练。

      后勤部建立了猪场,羊场,马场,牛场,鸡场。

      除了粮店和豆腐坊,其余供应部门开始招聘军嫂入职,将部队大部分人员替换下来。

      各种养殖场也安排不识字的军嫂进入工作。

      同时,后勤部也开办了扫盲班,提升部队的文化。

      有文化和没文化军嫂工作的职务不同,军嫂们对扫盲班的积极性很高。

      五月中旬,苏梅开始开垦荒地,每天都去干一点,两个小姑娘也帮忙把翻出来的草根捡在一起。

      部队给带家属的军官都放了三天假,学校也跟着放了三天假。

      韩海生带着警卫员李伟在前面翻地,苏梅带着孩子们在后面捡草根。

      今年还有一年的自由时间,所以苏梅全都种了小麦,全家都是北方人,基本上都是吃面食。

      现在还没有农业机械,全靠人工和牛马,养殖场的牛马全部上阵。

      让韩海生想办法搞到了两袋化肥,苏梅又偷渡了一袋,撒到了地里。

      部队把所有开出来的地都种上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土豆,红薯,蔬菜,。

      几万亩的庄稼,看着真是让人欢喜。

      种完地,部队又开始建砖窑烧砖烧瓦,制水泥,做玻璃,建设新营区和家属院。

      夏天买回来了十个蚊帐,五个双人的,五个单人的。

      对于苏梅的任何要求,韩海生从不过问,只按要求想办法完成,反正他也养的起。

      围着屋子种了一圈薄荷,防蚊虫还能煮薄荷水,清凉解暑。

      院子里的蔬菜,除了吃的,多余的都晒成了干菜。

      七月底,起了所有的蔬菜,种上了大白菜。

      八月二十号,三个大的开学各升了一级。

      九月,买了好多山货。

      十月,开始收割小麦,因为用了化肥,加上东北肥沃的黑土地。

      苏梅家麦子长的最好,亩产量将近五百斤,惊动了部队。

      收了将近两千斤小麦,苏梅全部囤了起来。

      做饭明显以细粮为主,粗粮为副了。

      收完秋,家属院整体搬迁,韩海生分到了三大间红砖瓦房,两间厢房。

      两间厢房不大,每个十平方左右,一间柴火房,一间库房。

      这两间是苏梅暗戳戳和韩海生要求,韩海生向部队提议的。

      部队开会讨论后,也确实是不可缺少的,反正砖瓦都是自己造的,部队又不缺干活的人,每个院子里都有两间厢房。

      库房上下两层,下面是六平方的地窖,四周和地面垒的红砖,上下口开在杂物间里。

      三间正屋比原来的房子长了两米,都隔成两间,左右四个屋子里都砌了大炕,窗户大了不少,全安上了玻璃。

      四米*五米的大厨房,苏梅爱死了,定做了一个大橱柜。

      屋里墙面,地面全抹了水泥,还刷了白墙。

      屋后的院子长了两米,对着出入口,建了厕所,安了压水井。后院围墙高了一米。整个后院隐私安全非常好。

      安排韩海生每个屋子用木板吊了顶,厨房中间开了门,后院按照围墙的高度从房檐下斜着封了起来铺上瓦片。

      前后垒了墙,开了门,室内抹了水泥,建了下水道直通院内挖的土坑,把浴桶放在里面就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洗澡间,里面还联排砌了两个大灶,又买了两个大水缸,热天做饭洗澡,冬天洗衣服都很方便。

      又买了一口大铁锅和平底大锅安上,打开洗澡间后门,就是一个四周都围起来四*六米小院,里面砌了大鸡窝,能多养好多鸡。

      洗澡间里架了晾衣架,挂洗澡的衣服,冬天的衣服都很方便。

      带铁锅苏梅花了八十五块,一百二十块买了缝纫机,这是家里添得第一个大件。

      全部整好后,苏梅一家就搬了过去。

      五个孩子按性别分了房,门帘还是旧床单改的,苏梅和两个小姑娘屋里都用黄色小碎花棉布装了窗帘,男孩子和客房用的军绿色棉布。

      这时候的白灰容易掉色,每个炕的墙上用一米宽的竹凉席钉上,整个屋内透出几分雅致。

      苏梅的简装又在大院刮起了一阵风。

      时间过的很快,一九五五年到了!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9章 新家的第一年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802264/9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