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说

作者:灵系小白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8章、雾(中)


      三千年前,两国交战,影响胜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天气。此外,战机、吉时、祥地的选择,甚至是由谁来担任主帅,都需要依靠占卜。
      一般,我朝的随军卜官预测到有大雾,都会提前告之将领休战、养兵蓄锐,雾散后再战不迟。
      争子是掌管我的卜官巫子的师弟、昔迩和姬文的师叔,专门负责边塞战事相关的贞卜。
      小兕刚来不久,巫子便将那个曾经意外砸伤过昔迩的大礼盒,当作生辰礼物转送给了争子。
      巫子应该也是希望,这份独角雷兽骨的卜材,能够给殷都带来更多的捷报吉兆吧。
      但是,争子一直把师兄送给自己的这份异常贵重的特殊礼物,好生珍藏着,舍不得用“她”。
      自从“跟随”了争子之后,小兕与争子的“来往”更加密切,对争子的秉性也更为了解一些。每次争子离开卜室,小兕都会念叨他许久。
      “他,一向是不喜欢大雾的!”密窖里,小兕又对我提起争子的个人偏好了,“今儿个,这是怎么了?竟如此喜庆……”
      “哼?有什么奇怪的?”我不屑道,“人,可,比老天爷,善变多了!”
      卜材真的会爱上自己的卜官吗?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卜官大多应该是很爱很爱自己的卜材吧。至少,从平日里表现出的样子,他们对卜材总是很“爱”不释手的。
      而且,我还知道,小兕对争子,和我对巫子,大概是不一样的!
      “雨雪雾雹……诸如此类的异象,对战局的双方都不利!放心吧,开心的,肯定不止争子他一人!”我是典型的厌战主和派。
      当初,天地造主把我族所特有的这种“与世无争”的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安排得可是明明白儿白儿的!要不然,我们龟族何以能够长寿百年、千年呢?!
      “可是……我看到,争子刚刚占过的那块卜辞,是……”小兕居然卡壳了,“……吉……兆!”
      怎么可能是吉兆?
      我也一惊:“莫不是,他要去给工方送人头,不成吗?”
      然而,不日深夜,武丁王便收到捷报,殷军趁着大雾声东击西,绕过工方部落要塞、突袭直捣其老巢,大获全胜,生擒敌军将领、收虏八百余俘。
      三千年之后,等到我出了土,才渐渐了解到,人类历史上,在全球各大小战役中,关于雾战的记载,的确也并不多见。耳熟能详的,有这么几个: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
      西汉初建国力势微,匈奴强悍屡扰汉北,占领马邑,向南围攻晋阳。好不容易战胜一局的刘邦在追击匈奴途中,再遭设计,被冒顿围剿、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幸得天降大雾,才保全逃脱,才有了后来鼎盛一时的大汉王朝……
      三国,诸葛亮借了东风带来的长江大雾,鲁肃的二十只船、六百个兵还有几千个草人,就从曹操那里捡回来十万多只箭……
      二战期间,位于法国北部加莱海峡的敦刻尔克城突降大雾,导致德国空军无法按计划进攻,反而,拯救了四十万英法联盟士兵的生命,安全撤离到英国本土……
      日本偷袭美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一年半后,美军都已经全面包围了日军占领的基斯卡岛,锁定胜局。但没想到海上起雾,日军迅速撤离了六千名士兵。而,美军还在大雾中狂乱扫射,和盟友加拿大全岛大战了三天,不仅扑了空、只在岛上发现了三只黑犬和一块写有“霍乱隔离中心”的警示牌,两方还共计自损了五百余人。就因为一场大雾,简直丢人耻辱到家门口了……
      总之,在两军对垒之时,雾,在其中最好的作用,便是用来掩人耳目、欲盖弥彰,撤离或突袭,因时制宜。
      每到秋冬,西北边境战事吃紧之时,小兕总是要与争子分开大半年的时间。
      其实,我也一直好奇的是,为什么争子没有将小兕带在身边?
      也许,争子是为了小兕的“安全”着想吧。
      毕竟,冢宰托了很重的人脉关系,才好不容易得到了这么一块极其珍贵稀有的雷兽胛骨,暗地赠予巫子,对外宣称,这只是一块野牦牛骨,才躲过了层层关卡的审查。
      更何况,那西北荒野本就是小兕的家乡。可能,争子是觉得,只有将小兕妥善地存放在师兄掌管的殷都密窖里,才不至于和他一样随军远居冰雪塞北苦寒之地,途中颠沛流离着容易受到颠簸损伤吧。
      每次离都之前,巫子总会为争子准备很多抗寒保暖的衣物用品,这一季用得上的、用不上的,都要慢慢地装上两三个大箱,不可。
      历朝历代,巫族的传统是绝不能与皇族联姻,否则,皇权必定不稳、巫族将大祸临头。然而,为了大举推行奉神、占卜的信仰,武丁王不顾群臣反对,特意娶了擅长占卜之术的妇好为妃,慢慢地,后来,这二人在事业和爱情并轨的成功之路上双宿双飞,倒是成了一段千年佳话。
      巫子倒是希望,争子能够迎娶杞候大将军之女,只是,争子心若止水、不想误人,罢了……

      △本章附:
      雾,乃何物?又从何而来?
      汉·王充《论衡》:云雾,雨之徵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
      可见,雾,不是从天上下来的。还因季节不同,雾态有所不同,称谓也不同。
      阴阳之乱气,成雾。地气上,天不应,曰雾;而,天气下,地不应,曰霿。阴阳学说还认为:雾,对人体有害。霿,对精气有益。
      地的阴气上升,天的阳气没有相互作用,就产生了蒙在地面上的雾。而,深秋到春分早晚温度很低的时节,阴气盛最易生雾。
      现代自然科学的解释,雾是靠近地面的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是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即水汽达到饱和时,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或冰晶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的自然气象。多出现于春秋冬早晚温度较低时。形成的条件:一冷却,二加湿,三凝结核,四增加水汽含量。
      雾是无色透明的液态。当白光照射到透明物体上,透过的光主要是跟透明体同种颜色的光,其他颜色都被透明体吸收。如果一种透明体能使各颜色的光都透过,那么,这种透明体就是无色的,如冰。但,水变成雾后会形成许多反射面,这时光线透不过去,各颜色的光都被折射出来。所以,雾看起来是白茫茫的。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6024634/9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