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兰台考

作者:金钗换酒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卷二札记



      21W存稿打卡

      列车息众驾,相伴绿水湄。
      幽兰吐芳烈,芙蓉发红晖。
      百鸟何缤翻,振翼群相追。
      投网引潜鲤,强弩下高飞。
      白日已西迈,欢乐忽忘归。《诗》王粲

      白鹿皮币
      这里的“皮币”并不是指货币,而是单指兽皮,在古代的文字解释中,“幣,帛也”,是一种纺织品。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用兽皮作为礼品赠送与人的风俗,因而,兽皮本身就是贵重之物。在西周时,各诸侯向周天子献贡时,也多以兽皮献礼,王公贵族之间赠礼,也用兽皮。
      而汉武帝下令制作的“白鹿皮币”则和以往的兽皮有所不同,首先,它是用白鹿皮制作,所谓“白鹿”,实际上是隐性白化基因突变后的梅花鹿,因其外形独特、十分稀少,古人们将其视为“神物”,是祥瑞之兆,所以,白鹿被发现后,被献贡给帝王,并被专门饲养在皇家禁苑。汉武帝时期的“白鹿”被豢养在皇家上林苑里,由宫廷机构“少府”具体管理。所以,白鹿皮只有“少府”能制作,且最终都属于汉武帝的私有财产。其次,“白鹿皮币”有明确的用途和售价,武帝在下令制作“白鹿皮币”的同时,规定宗室王侯在朝觐帝王时,必须从“少府”那里购买“白鹿皮币”(将白鹿皮裁剪成每一张方尺,饰以彩绘),作为进献玉璧时的陪衬之物,而“白鹿皮币”的售价定得奇高,为四十万钱(当时黄金一斤,值万钱,意即一张“白鹿皮币”售价高达40斤黄金,当时一斤等于十六两)。
      很明显,白鹿皮币,实际上就成为汉武帝向宗室王侯敛取钱财的工具,也成为武帝打压王室贵族、地方豪强的政治工具。另外,还需说明,白鹿皮币,并不能视为货币,因为其并没有履行过货币职能,完全没有作为货币流通过,它只能被视为是汉武帝专属的强买强卖的特殊商品。

      《光武帝和中兴大汉王朝的人们》刘淑秀编著
      征西大将军冯异章 p237
      大司徒邓禹章p313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谢灵运

      《汉代祭祖典礼考述》作者杨娟浙江大学硕论2011https://xuewen.cnki.net/ArticleCatalog.aspx?filename=1011170149.nh&dbtype=CMFD&dbname=CMFD2011

      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
      采桑淇洧间,还戏上宫阁。
      早蒲时结阴,晚篁初解箨。
      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
      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
      是节最暄妍,佳服又新烁。
      绵叹对迥途,扬歌弄场藿。
      抽琴试抒思,荐佩果成托。
      承君郢中美,服义久心诺。
      卫风古愉艳,郑俗旧浮薄。
      灵愿悲渡湘,宓赋笑瀍洛。
      盛明难重来,渊意为谁涸。
      君其且调弦,桂酒妾行酌。《采桑》鲍照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此段教材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前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温泉作天邑,直北开新洲。
      未有菰蒲生,即闻凫雁游。
      六亭在高岸,数岛居中流。
      晦日望清波,相与期泛游。
      西道苦转毂,北堤疲行舟。
      清泠水木阴,才可适我忧。《晦日任桥池亭》 储光羲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馀。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璅。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秪是薰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洛阳女儿行》王维

      《管窥汉代的祭祖制度》
      坯逆翘楚
      据《西京杂记·八月饮酎》所载,汉代的祭祖制度大略如下:每年的八月份以酿过多次的醇酒和牛、羊、豕三牲为贡品,由天子在宗庙亲自主持祭祖仪式。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
      祭祖时作为贡品并饮用的醇酒,要在正月初一即始酿,八月方成,期间须多次补料进一步发酵(一般经三重酿造),古时称作“酎(zhòu)”、“醇酎”、“九醖(yùn)”。以“酎”祭祀祖先,称作“酎祭”。
      《汉书·景帝纪》
      元年冬十月,诏曰:“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
      九醖:与酎同义。九,泛指多次或多数;醖,通“酝”,酿酒,亦指酒。
      酎的酿造时间长达七个月之久,其酒度馥烈,开坛闻香,入口品香,回味留香。一般新酿之酎为淡青色,陈酎为金黄色,年份越长,金色越多,上品会有琥珀一样浓厚的颜色。
      关于酎的饮用方式,自古便有“冻饮”的记载:在冬天采集冰块驻存起来,待盛夏饮用时,将酒液至于冰鉴中的盛酒器内,并在四周间隙处放入冰块冷却,既能在高温下长期保存,又增加了适口性,使酒味醇厚又清又凉。
      冰鉴: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后“冰鉴”又有镜子、月亮、明察、借鉴、相面等含义。
      关于酎的酿造工艺,有如下要领、禁忌
      1.冬入、春酿、暑夏晾、秋收。
      2.三忌
      忌杂,选料要新、净、干;忌生,下料、蒸料、煮料时,不可有生水、生料掺入;忌脏,一切人员和容器在使用前,皆要消毒去污。
      3.三避
      避糊,一切选料在蒸煮时,不可粘锅、变糊;避阴,发酵缸要充分接触阳光,吸收光热;避氧,发酵时严禁随意打开缸盖搅动,严防漏气。
      4.六熟
      煮熟,挫熟,下熟,发熟,观熟,搅熟。
      5.三次发酵圈酒
      第三次蒸馏所得到的酒液须在酒缸内贮藏3个月以上后,方可饮用,这个过程即为圈酒,其目的就是使酒性更为醇厚温和。
      西晋·左思《三都赋》
      醇酎中山,流湎千日。
      省牲
      古代祭祀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基本过程是主祭及助祭者须审察祭祀用的牲畜,以示虔诚。
      三献
      古代祭祀时,陈贡品后须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
      三牲
      古代祭祀时的贡品(牺牲),一般指牛、羊、豕。后“三牲”亦指供养父母的美食,而在道家文化中,以麞、鹿、麂为玉署三牲。
      豕(shǐ):猪,祭祀用的牺牲。
      “猪”的其他别称
      1.豚
      小猪,泛指猪。
      2.彘(zhì)
      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3.豭(jiā)
      公猪。
      4.獖(fén)
      同“豶”,阄割过的猪。
      麞(zhāng):同“獐”。
      麂(jǐ):通称“麂子”。哺乳动物的一属,像鹿,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皮很软可以制革。
      玉署:指玉宫,道观。其他含义为官署的美称;翰林院的别称(玉堂)。
      太牢少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棚栏),故将盛放牺牲的食器称作“牢”。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1.牛、羊、豕各一为“太牢”或“大牢”。
      2.羊、豕各一为“少牢”。
      3.专用一牲,曰“特”,有特牛(犊)、特羊、特豕(馈食);通常情况下,祭祀时的“特”多指牛。
      4.在部分典籍中,太牢专指牛,少牢专指羊。
      5.清代之前只有太牢、少牢,清代时期变成四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称作:犊、特、太牢、少牢。
      6.实际祭祀时,一般不用牛,一羊高于一豕。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汎汎杨舟,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菁菁者莪》诗经

      《董二袁刘传》
      傕将杨奉与傕军吏宋果等谋杀傕,事泄,遂将兵叛傕。傕众叛,稍衰弱。张济自陕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丰、霸陵闲。郭汜复欲胁天子还都郿。天子奔奉营,奉击汜破之。汜走南山,奉及将军董承以天子还洛阳。傕、汜悔遣天子,复相与和,追及天子于弘农之曹阳。
      奉急招河东故白波帅韩暹、胡才、李乐等合,与傕、汜大战。奉兵败,傕等纵兵杀公卿百官,略宫人入弘农。天子走陕,北渡河,失辎重,步行,唯皇后贵人从,至大阳,止人家屋中。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车。太尉杨彪、太仆韩融近臣从者十余人。以暹为征东、才为征西、乐征北将军,并与奉、承持政。遣融至弘农,与傕、汜等连和,还所略宫人公卿百官,及乘舆车马数乘。是时蝗虫起,岁旱无谷,从官食枣菜。[四]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粮食尽。奉、暹、承乃以天子还洛阳。出箕关,下轵道,张杨以食迎道路,拜大司马。语在杨传。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闲。州郡各拥兵自韂,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三国志》陈寿

      《荀子·臣道第十三》
      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故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可谓态臣者也。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孟尝,可谓篡臣也。齐之管仲,晋之咎犯,楚之孙叔敖,可谓功臣矣。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是人臣之论也,吉凶贤不肖之极也。必谨志之!而慎自为择取焉,足以稽矣。

      关于荔枝
      荔枝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
      《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朱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朱儒大恐,啼泣。
      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
      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
      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
      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汉书·东方朔传》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咏史》戎昱

      “﹝ 季札 ﹞见舞《韶箾》者,曰:‘……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
      《礼记·昏义第四十四》

      兵费算法借鉴西汉宣帝、武帝朝。
      据《汉书·赵充国传》: “愿罢骑兵 , 留弛刑应募 , 及淮阳、 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 , 盐三百八斛。”计算可知,每人每月大概需要消耗谷2石6斗多。当然,这只是其中一支军队的消耗。而汉武帝派兵,通常几支军队齐出。路途不同,各支军队消耗的口粮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说,每个士卒每月的口粮消耗在2石至3石左右。
      再看衣服装备等。据居延汉简,每个士卒一年的衣着大概包括如下:一单衣、 一袭、 一袍、 一绔、 一履。据居延汉简,单衣价值350钱,袭价值450钱,袍价则差别较大,浮动幅度在300-2500钱之间。履价约40钱。按平均价格,一个士卒一年的衣服价格约在1700钱。
      史料记载,汉武帝时,军队规模通常在60-70万。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诗经·伯兮》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8章 卷二札记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7686289/8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炸TA霸王票
    地雷(100点)
    手榴弹(×5)
    火箭炮(×10)
    浅水炸弹(×50)
    深水鱼雷(×100)
    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
    灌溉营养液
    1瓶营养液
    瓶营养液
    全部营养液都贡献给大大(当前共0瓶)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更多动态>>
    爱TA就炸TA霸王票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