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德日新郗嘉宾

作者:郗小敬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王相议诗知原委


      如何?
      营中骚动,只怕……如宰相大人说的那样,要反了。暗探抬头看了一眼司马丕的脸色,小心禀道。
      再探。司马丕点了点头,示意暗探退下,转过身,一脸严峻地看向谢安:谢相,看来令郎传来的消息不虚,桓温要反。
      桓温反迹早现。谢安却是轻蔑道:若非先帝亲重他的这位姐父、不相信本相的话,也不至于要阿玄亲入虎穴。
      那依谢相看,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司马丕征求道。
      桓温虽然早有反意,却苦于师出无名,这次原以为他会借闹饷之名……谢安边越说越得意:但本相用了阿玄的妙计,对耕织品交易减税、征用到了临街的商户,已填补上军饷亏空。
      前日里本王听大司农说军饷已筹到,正觉不可思议,却原来是令郎的功劳!司马丕惊叹道:这么说,令郎之前提议我们四个同驾而游之事,竟早在计划之中了!
      那是自然。谢安忙道,自己去信本是让阿玄煽动军中闹饷,他却说有主意,没想到真能引来这么多人,竟把军饷都筹满了……
      谢安不禁一乐:真是后生可畏啊,就凭你们四个孩子,阿玄、你、王坦之……还有一个是?
      郗超。司马丕答道。
      郗超?莫非就是今天那个郗超!谢安大讶。
      正是。司马丕点点头。
      倒是从没听阿玄提起过……谢安口中喃喃,忽向司马丕问道:看桓温今天的样子似乎很倚重他,琅琊王,你可知他在桓温身边是何职务?
      这个本王不知。司马丕摇头,解释道:大将军可自行开府辟官,不必向朝廷禀报。
      那就无怪乎本相不知道有这么号人物了。谢安轻蔑道:听他今天的口气,似乎自诩颇有才学,琅琊王,据你所知,他才学如何?
      这个本王也不知。司马丕仍是摇头:本王并不认识他。
      你不认识他?谢安闻言大奇:你们四个不是齐名吗?
      这恐怕就是为什么令郎会想到以此法筹集军饷了。司马丕笑道:一方面,大将军得胜归来自是天大的喜事,另一方面,我们四个还真没有聚到一起过,不只是本王,可能京中大多数人都未曾见过这个郗超。
      那怎么会把你们四个并称?谢安糊涂了:本相之前就在想,阿玄、你、王坦之,能和你们三个并称的人物,本相怎么可能从未听说过!
      谢相不知道郗超……司马丕猜测道:许是因为此人久在军中、没有到过京城的缘故。
      他既没有到过京中,又是谁传来他的名声?谢安追问。
      司马丕笑了:看来谢相并不知道我们四人并称的来历。
      唔。谢安不置可否,又补充了一句:本相只知有前朝公认的‘七贤’,至于你们小辈之中流行的什么,还真是不知。
      ‘七贤’阮步兵、嵇中散等人之名,天下谁人不知!司马丕敬道:还有本朝的‘八骏’,那也是天下士子人人仰慕。
      嗯。谢安点点头,脸色好看了些,自然是因这‘八骏’之中有一个是他父亲谢鲲。
      前朝的品鉴宗师刘劭一生阅人无数,临终之时以七人为其中最佳,后人奉为‘七贤’。只听谢安道:刘士季精于人伦鉴识,天下叹服,他评出来的‘七贤’自是权威,本朝刘尹更是深谙此道,他选出‘八骏’时,他八人只是八个少年,日后却个个成为朝廷三公之选,所以有人说,刘尹之能,更在刘邵之上。
      见司马丕面现红晕,谢安一惊:怎么?莫非这你们四个也是刘尹所选?
      这倒不是。司马丕连忙摇头。
      他没想到谢安竟对品鉴之事如此熟悉。
      却不知那谢安起初是被父亲征辟在自己的府中,入朝时刘尹已病故,所以没有机会得到刘尹一评。
      而今他日益发现声名在本朝的重要性,对此事不禁深以为憾,也就更将与人伦鉴识相关之事放在了心上,此刻以为爱子曾被刘尹鉴选,虽知刘尹从未见过阿玄,竟也忍不住大喜。
      是郗超和王坦之。却听司马丕道:他们两个是刘尹在生前最后一次品鉴大会上选出的佼佼者。
      前朝本已在察举制选官的基础上,在朝廷也设了一名选官,号为大宗正,地方一年一度选送上来的茂士秀才,须经大宗正的品鉴,依照才能委任官职。
      只是此人除了需精通人伦鉴识,还需要品鉴结果让天下悦服,前朝自许劭死后再无一人能胜此任,以至于世家大族互相包庇,使得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最终天下大乱。
      本朝起于仓皇,世家不徙、人才单薄,却有一刘惔在所识之人拈出‘八骏’,而这八人日后竟个个为本朝立下汗马功劳,大宗正一职自然非他莫属了。
      因这刘惔还兼着京城尹,人们便尊称他为“刘尹”。
      盛德日新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司马丕吟着,目光中已泛起了奇异的光芒:这两句便是刘尹当日对他们的鉴词。
      盛德日新……江东独步……谢安重复着他的话,眼前似乎出现了当日的盛况,不觉问道:我怎么从未听说过?还有,你们四个又是怎么回事?
      只因二人那日虽拔得头筹,却都因年纪尚小未能委任官职,此后郗超离京去依桓温、王坦之回到会稽,刘尹又很快病故,谢相后来入京,自然没有听说过了。司马丕说到这里,不禁不胜唏嘘。
      你说这二人成名竟还在本相入京前?谢安忽然大惊:不错不错……刘尹确实是在本相入京前半年病故……那他二人才多大年纪!
      他对此事耿耿于怀,自然记得牢。
      王坦之虽不及弱冠,却也差不了几天……司马丕不觉笑了:而郗超,当时不过十五。
      因令郎十八岁有兰宫桂堂之言,本王则是弱冠后封摄政王,诗中的顺序便是依成名年纪而定。司马丕解释道:据本王所知,那王坦之接任大宗正后,近年来欲重振刘尹当日的声望,所以编了此诗让人大肆鼓吹,这八年中虽无一人与郗超打过交道,他许是还念及当日刘尹的鉴词,便将郗超收入其中了。
      那他十五岁就跟随桓温……谢安听完后才知这诗是王坦之编的,心下不觉怅然,便又重新回到郗超的问题:郗超……郗?他与郗太尉是什么关系?
      他是临海太守郗愔之子,郗太尉之孙。司马丕答道。
      郗愔?谢安回忆道:不错,好像是有这个人,想郗太尉英雄了得,竟生了个只顾修道长生的儿子,在临海一任二十多年太守,毫无长进!
      司马丕目光闪动,却未接话。
      那就难怪这个郗超才十五岁就入人幕府了。谢安叹了一口气:也算少年成名,却做了桓温的走狗,自毁前程。
      谢玄与郗超同帐而处、他却从未听其提及,今日虽也见郗超卓荦不凡,仍只道他不过如此。
      只听司马丕问道:那,谢相可已有了对付桓温之计?
      桓温……谢安长吁一口气:我今日不过试探一下,假意让他先去赴庆功宴,他竟然就当场拒绝,日后不知会如何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了!
      原来谢相只是试探桓温,本王只道大人已在宫中布置妥当。司马丕似乎有些遗憾。
      哪有那么容易!谢安叹道:桓温本就骁勇,他身边更有一个万夫莫敌的石虔,到时候他们一拥而上,我们反倒无力招架。
      这么说,这个石虔倒是另一个吕奉先了?司马丕问。
      你想用美人计?谢安马上摇头:石虔对桓温的女儿很是死心塌地,美人计行不通。
      谢相刚才提到,要借闹饷……司马丕又问。
      不错。谢安确认道:我本已与扬州刺史王述……
      报——王坦之大人求见!
      他这时来做什么?谢安命道:让他进来。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065613/8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