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相声的他俩呀——不正经的相声教科书

作者:柒未来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附件资料]相声-捉放曹&洪洋洞&汾河湾剧本


      这三段在《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的第二卷的550~562页和第五卷的373页被记载。有书的可以自己翻书看。
      另外这些记与书面的剧本和现在大多数演员表演的本子已经有所区别,真的要认真学习讲演的还是要学会“抄本子”,自己对照着去扒你想学的段落的剧本。
      -------------------------
      【捉放曹】-郭全宝先生版本
      甲:您这说相声,说、学、逗、唱都得会吧?
      乙:说行,唱可唱不好,只能学一点。
      甲:京戏行吗?
      乙:京戏也会不多,能唱几句。
      甲:你要学,明儿我教给你。
      乙:噢,您是京戏演员。
      甲:不是,好(hao)玩儿。多咱我唱戏请你去看。
      乙:好啊,你最近唱吗?
      甲:最近不唱,刚唱过不久。
      乙:您唱哪一工儿?
      甲:花脸,大花脸哪!
      乙:您最近跟谁唱呢?
      甲:梅兰芳。
      乙:梅院长?
      甲:啊,还有言慧珠。我们唱的《二进宫》。
      乙:噢,《二进宫》?梅院长去谁呀?
      甲:那老头儿。
      乙:那白胡子老头儿?
      甲:啊。
      乙:“探罢皇陵到昭阳……”
      甲:对啊。
      乙:什么对啊?梅兰芳唱徐彦昭啊?
      甲:好啊。
      乙:什么好哇?梅兰芳是唱青衣的,能唱花脸吗?
      甲:什么呀你说什么,乱七八糟的?
      乙:我问你梅兰芳唱哪个?
      甲:他,那个那个……小媳妇儿。
      乙:那叫李艳妃,娘娘。
      甲:是啊,她那娘娘,我那徐彦昭。
      乙:你的徐彦昭——大花脸?梅兰芳的李艳妃——娘娘?
      甲:啊。
      乙:那言慧珠怎么办呢?
      甲:她去老杨波。
      乙:没听说过。言慧珠也是唱青衣的,她能唱老生吗?她父亲菊朋才是唱老生的呢。
      甲:对呀,她父亲能唱她就能唱,反串嘛。
      乙:对,她是能唱老生,我听过她的《让徐州》嘛。你会唱吗?
      甲:大花脸嘛,你不信我给你唱两句《二进宫》。
      乙:好,我听听。你唱那个,“怀抱着”那一段。
      甲:好,你听着。(唱,带评戏味儿)“怀抱着……怀抱着……”
      乙:(唱评戏)“怀抱之呃……”
      甲:嗯,(学乙:)“怀抱之呃……”
      乙:(接唱评戏)“……娇儿啊坐在流平……”
      甲:……
      乙:这是《磨房产子》,这是《二进宫》吗?
      甲:不是,不是,(唱,河北梆子味儿)“怀抱着……”
      乙:怎么又改河北梆子了?
      甲:(唱,越剧味儿)“吓抱着……”(唱,京剧)“怀抱着……”
      乙:可找着啦!
      甲:我会的那戏多呀,这调儿都叉(cha)住了。
      乙:你是会唱啊?
      甲:你不信,咱们俩唱一出,什么戏都成。
      乙:那好,咱们俩唱出《捉放曹》行不行?
      甲:行。
      乙:咱们唱《公堂》那一段,人少。
      甲:几个人?
      乙:曹操……
      甲:我来。
      乙:我来陈宫。还一个小花脸王顺,也得你来。
      甲:行。
      乙:咱们就这么唱。锣鼓拿嘴打,我唱你打,你唱我打,我上场你先打小锣。
      甲:行。(把椅子放桌前为小座)
      乙:(学出场)“嗯……哼!”
      甲:台,台,台……
      乙:(念引子)“身为县令,与黎民判断冤情。”
      甲:台,台,台……
      乙:(斜身坐下,意定场诗)“头戴乌纱双翅飘,黎民百姓乐逍遥,虽然七品县官小,一片丹心保汉朝。”(甲:在乙:每念一句时都加锣)
      乙:(接白)“下官——”
      甲:台!
      乙:“姓陈名官字公台。”
      甲:台!
      乙:“身为中牟县县令。”
      甲:台!
      乙:(回头看甲:,示意加锣不对)“昨日有董太师公文到来。”
      甲:台!
      乙:你打上没完啦?
      甲:怎么,打多啦?
      乙:坐下就没锣了。
      甲:你说话啊,台!……你这不还没坐下哪嘛!
      乙:(无可奈何)“命我画影图形,捉拿刺客曹操,我也曾命王顺等四门察看,未见到来。左右!”(待甲:应声)
      甲:……
      乙:“左右!”
      甲:……
      乙:叫你哪,没听见哪?
      甲:我去曹操啊,我也不叫“左右”啊!
      乙:你搭一句我好往下念哪。
      甲:我搭什么呢?
      乙:“有!”
      甲:不就这一个字儿么,谁来过这零碎儿啊。
      乙:“左右!”
      甲:“有!”
      乙:“伺候了!”
      甲:台!
      乙:上王顺啦!
      甲:谁呀?
      乙:你!
      甲:“嗯……哼!”
      乙:小花脸“啊哈”,念“捉拿曹操事,禀报太爷知”。
      甲:“啊哈……”
      乙:台台令丁台。
      甲:“捉拿曹操事,察报太爷知。参见太爷!”
      乙:“命你捉拿刺客曹操,怎么样了?”
      甲:不知道。
      乙:什么不知道哇!“恭喜太爷,贺喜太爷。”
      甲:“恭喜太爷,贺喜太爷。”
      乙:“喜从何来?”
      甲:你爱人生了个大小子。
      乙:嗐,哪儿有这词儿啊。
      甲:这不是喜事呀?
      乙:“小人将刺客曹操拿到。”“有何为证?”“宝剑为证。”
      甲:噢,这词儿啊。“恭喜太爷……”
      乙:重来!都乱啦。“左右!”
      甲:“有!”
      乙:“伺候了!”
      甲:“啊哈……捉拿曹操事,事报太爷知。参见太爷。”
      乙:“罢了。命你捉拿刺客曹操,怎么样了?”
      甲:“恭喜太爷,贺喜太爷。”
      乙:“喜从何来?”
      甲:“小人将刺客曹操拿到。”
      乙:“有何为证?”
      甲:“有……扇子为证。”
      乙:宝剑!
      甲:没有哇,这不是扇子嘛!
      乙:那就是宝剑!
      甲:“宝剑为证。”
      乙:“呈上来。”
      甲:(将扇呈乙:)
      乙:(看,惊叫)“唔……呼呀!”
      甲:怎么啦,肚子疼?
      乙:“此事禀明太师,你等有赏。”
      甲:甭赏啦,你请我吃顿包子就行啦。
      乙:(瞪甲:)“将刺客曹操押上堂来。”
      甲:……
      乙:“将刺客曹操押上堂来。”
      甲:……
      乙:曹操哪?
      甲:没来呀!
      乙:你“赶”曹操。
      甲:(略一愣)曹操!……
      乙:你哪儿去?
      甲:你不是让我“赶”他去吗?
      乙:分包“赶”角儿。曹操该上台了,不是你的吗?
      甲:噢。(转到后台)
      乙:“将刺客曹操押上堂来。”
      甲:“啊哈……”
      乙:嗐!曹操是大花脸。
      甲:“大……啊哈。”
      乙:什么呀?“来……也!”这儿还有一大段唱儿,(小声唱)“出龙潭入虎穴躲灾避祸,又谁知中牟县自入网罗。怒冲冲我且把滴水檐过……”
      甲:这都是曹操的词儿啊?算了吧。我帮你唱我这么累啊,又“赶”王顺又“赶”曹操。你一个人儿坐那儿多舒服啊,“来,伺候了!”那谁不去呀?咱们俩换过来吧。
      乙:换也不能这儿换哪。唱完《公堂》,到《行路杀家》咱们换过来。
      甲:不行,马上就换。(抢座)“来,将刺客曹操押上堂来!”
      乙:“来……也!”
      甲:锵来锵来切来锵。
      乙:“出龙潭入虎穴躲灾避祸。”
      甲:锵来锵来切来锵。
      乙:“又谁知中牟县自入网罗,怒冲冲我且把滴水檐过。”
      甲:锵来锵来切来锵。
      乙:“看陈宫他把我怎样发落。”(视甲:)
      甲:(愣了一会儿)“来,将刺客曹操押上堂来!”
      乙:“看陈宫他把我怎样发落。”
      甲:“将刺客曹操押上堂来!”
      乙:(大怒厉声)我来啦!
      甲:(出溜掉凳)嚯!干吗这么急赤白脸的?
      乙:我来啦!
      甲:你来了好哇,给你报户口!
      乙:这儿过日子哪?
      甲:这点儿什么词儿?
      乙:“下边站的可是刺客曹操?见了本县因何不跪?”
      甲:哎,行啦。“下边站的可是刺客曹操?”
      乙:“既知我名,何必多问?”
      甲:“见了本县因何不跪?”
      乙:“呀呸!”
      甲:哽?
      乙:“上跪天子,下跪父母,岂肯跪你这小小的县令!”
      甲:“哈哈……(用小花脸念法)嫌我官儿小,看不起我,来人哪。”
      乙:“有!”
      甲:把他枪毙!

      -----------------------------------
      【洪洋洞】-孙少臣先生版本
      甲: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爱好。
      乙:对。
      甲:好走东的不走西,好吃萝卜的不吃梨,好吃桔子的不吃桔子皮。
      乙:有吃桔子皮的吗?您喜欢什么?
      甲:我喜欢京剧。
      乙:您是票友儿?
      甲:不,我是“科边儿”。
      乙:“科边儿”?那叫“科班儿”。
      甲:对。科班儿。
      乙:哪个科班儿?
      甲:北京有个喜……
      乙:喜连成?
      甲:洗澡塘子。
      乙:洗澡塘子?您在那儿唱戏?
      甲:我在那儿搓澡。
      乙:跟我一样。
      甲:您也搓澡?
      乙:我在那儿修脚。
      甲:全套儿的。
      乙:什么叫洗澡塘子?
      甲:原先我在洗澡塘子。
      乙:后来?
      甲:后来进的“喜连成”。
      乙:“喜连成”后改“富连成”,“喜连成”有十个字: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升、平。办了妇科就不办了。不知您是哪个字儿的?
      甲:我是喜字儿的。
      乙:喜字?有个雷喜福?
      甲:那是我大师哥。
      乙:侯喜瑞?
      甲:师哥!
      乙:您是喜什么?
      甲:我是洗澡。
      乙:这位还真是个澡塘子的。
      甲:我有个师弟叫李盛藻?
      乙:知道。
      甲:就是我洗剩下的水他才洗的。“剩澡”嘛!
      乙:什么乱七八糟的?你是科班儿的吗?
      甲:没错儿,不信你问问去!
      乙:我问谁去?您是唱什么的?
      甲:什么都行。
      乙:什么叫什么都行啊?
      甲: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刷戏报子,扫台毯……什么都行。
      乙:花脸怎么样?
      甲:拿手。
      乙:我也喜欢花脸,咱俩唱一出怎么样?
      甲:可以。您挑戏吧。
      乙:咱俩唱一出《白良关》?
      甲:大小黑儿?没意思。
      乙:《父子会》?
      甲:这不是一样嘛!
      乙:对。唱一回《追鱼》。
      甲:真假包公?没意思。
      乙:《真假李逵》?
      甲:《真假李逵》哈哈……
      乙:就唱这出。
      甲:我不会。
      乙:不会你笑什么?
      甲:新鲜。
      乙:我再挑一出,您要是不会就算了。
      甲:什么戏?
      乙:《洪羊洞》?
      甲:行。哪个《洪羊洞》?
      乙:一说就外行,什么叫哪个?《洪羊洞》就一个。
      甲:新的是老的?
      乙:没有新老之分。
      甲:内容是什么?
      乙:杨六郎派孟良去北国洪羊洞盗老令公的骸骨,焦赞不放心,在后头跟着。孟良进了洪羊洞,焦赞和孟良开了个玩笑,在后头减了声:“拿奸细!”孟良一回身用斧子把焦赞给劈死了。孟良仔细一看是自己的把兄弟,自己自杀身亡,杨六郎知道以后,吐血而死。此剧又叫《三星归位》。
      甲:完了?
      乙:完了。
      甲:唱完了仨死鬼?
      乙:啊。
      甲:多没意思。
      乙:都是这么唱。
      甲:您说的是老《洪羊洞》从我说的是
      乙:新的《洪羊洞》怎么唱?
      甲:孟良、焦赞一块儿去盗骨,把骨盗回来以后,杨六郎非常高兴,大搞庆祝活动。孟良、焦赞跳的是现代芭蕾舞,杨六郎唱流行歌曲,余太君跳迪斯科。然后吃西餐,喝咖啡……
      乙:行了,行了,别往下说了。这戏我唱不了。
      甲:主要的都是我来,您帮我打个下手儿帮个腔就行,然后你就坐那儿喝咖啡,吃西餐,跳舞、唱歌都是我一个人的。
      乙:行。
      甲:我来个孟良。
      乙:我?
      甲:你来个焦赞。
      乙:行。
      甲:我上场,您跟着我,用嘴打家伙。
      乙:行。
      甲:走哇!
      乙:走哇!(打〔快长锤〕)
      甲:(唱)机关秘密要谨慎!
      乙:我……
      甲:唱啊?
      乙:没法唱。
      甲:怎么?
      乙:词儿不对。
      甲:应该怎么唱?
      乙:孟良唱:(面皮导板)北国倒有洪羊洞。(流水)千里迢迢路不平,昨夜元帅得一梦,夜梦他父老元戎。前番盗骨乃是假,他命我二次盗骨下番营,真骸骨,现在那北国洪羊洞,望乡台上第三层,豪杰催动了爷的马红鬃。焦赞这才接一句腿儿:后面又来焦克明。
      甲:您唱的还是老《洪羊洞》,我这是新的《洪羊洞》。
      乙:新的《洪羊洞》也不能唱“机关秘密要谨慎”?
      甲:盗骨,盗就是偷偷摸,咱这事是不是秘密?你不能大喊大叫!“我盗骨来了!”那非叫人抓住不可。
      乙:那我唱什么?
      甲:你唱:侦探北国走一程。
      乙:侦探?宋朝就有侦探了?
      甲:老侦探。(唱)机关秘密要谨慎!
      乙:(唱)侦探北国走一程!(对观众)真别扭!
      甲:俺!
      乙:俺!
      甲:火花脸哪!
      乙:你不要胜哪!
      甲:你才不要脸哪!
      乙:戏台上有报大花脸的吗?
      甲:应该怎么报?
      乙:孟良!焦赞哪!
      甲:孟良、焦赞?北国人一听,孟良、焦赞来干什么来了?准是盗骨来了,把机枪架上,嘟……
      乙:您等会儿,宋朝就有机枪了?
      甲:老机枪。
      乙:老机枪?
      甲:就得很大花脸,你报二花脸。
      乙:好,好。大花脸,二花脸。
      甲:俺!
      乙:俺!
      甲:大花脸哪!
      乙:二花脸哪!
      甲:嘚……来了我的伙计……(用外国人学汉语加京剧韵味)
      乙:怎么还有外国味儿?
      甲:完全说汉语怕北国人听见。——来了我的伙计!
      乙:我呢?
      甲:你说:我早就来了!
      乙:合着我在前头等着你呢?
      甲:对。
      乙:我早就来了!
      甲:我来问你,你是谁家的儿子!
      乙:我不知道哇!
      甲:什么叫不知道?
      乙:我知道我是谁的儿子?
      甲:你说,我是我爸爸的儿子!
      乙:大实话呀?——我是我爸爸的儿子!
      甲:你可愿意?
      乙:……你都反对呀?
      甲:你愿意不愿意?
      乙:当然愿意。
      甲:不能说愿意,得说认可。——你可愿意?
      乙:我倒认可!
      甲:把你过继我几天你可愿意?
      乙:我打你个小舅子!
      甲:怎么写上了?
      乙:我能不骂吗?凭什么过继你几天?
      甲:这出戏就这么安排的,后头跳舞、唱歌都是我的了,你就说一句话:我倒愿意得了不得呀!嗬哈哈哈哈哈!
      乙:我还得高兴?我倒愿意得……我有毛病是怎么着?
      甲:后头都看我的啦!
      乙:好啦。
      甲:打头儿来。——走哇!
      乙:走哇!(打[快长锤])
      甲:(唱)机关秘密要谨慎!
      乙:(唱)侦探北国走一程!
      甲:俺!大花脸哪!
      乙:俺!二花脸哪!
      甲:嘚……来了我的伙计!
      乙:我早就来了!
      甲:我来问你,你是谁家的儿子?
      乙:我是我爸爸的儿子!
      甲:你可愿意?
      乙:我倒认可!
      甲:把你过继我两天你可愿意?
      乙:我倒愿意得了不得呀……
      甲:、乙:嗬哈哈哈哈哈!
      甲:行,学得还真快,再见。
      乙:再见?
      甲:演完了不再见吗?
      乙:这就完了?那跳舞、唱歌呢?
      甲:都在后头呢。
      乙:那接着唱?
      甲:后头还没编出来呢。我这出戏分头本地、二本儿。
      乙:嘿!瞧我这倒霉劲儿!二本儿还没编出来,头本儿到这儿完了!
      甲:对,再见(欲走)!
      乙:别走。二本儿不是没编出来吗?咱们还唱头本儿。
      甲:那多没意思!
      乙:有意思。
      甲:行。——走哇!
      乙:别动!哪儿走?
      甲:不是还唱头本儿吗?
      乙:对,咱俩翻过来唱,我来孟良,你来个焦赞!
      甲:不行,你来不了!
      乙:我来得了!
      甲:后头还有跳舞哪?
      乙:跳六我都行。——走哇!
      甲:这回该你唱了?
      乙:啊!—一走哇!
      甲:你孟良?
      乙:啊!——走哇!
      甲:我的焦赞了?
      乙:啊!——走哇!
      甲:咱俩……
      乙:你还走不走哇?
      甲:走走。
      乙:走哇!
      甲:走哇!(打小锣)
      乙:这怎么走?打[快长锤]!
      甲:(打[快长锤])
      乙:(唱)机关秘密要谨慎!
      甲:(唱青衣)侦探北国走一程。
      乙:俺!
      甲:(哭)喔呀呀呀呀!
      乙:你等等儿吧,你这是焦赞吗?
      甲:我这是焦赞的妹妹。
      乙:回去!换焦赞。
      甲:焦赞来了。
      乙:走哇!
      甲:走哇!
      乙:(唱)机关秘密要谨慎!
      甲:(唱)侦探北国走一程!
      乙:俺!
      甲:俺!
      乙:大花脸哪!
      甲:二花脸哪!
      乙:嘚……嘚……嘚……——我还来不了这味儿——来了我的伙计!
      甲:我早就来了!
      乙:我来问你,你是谁家的儿子?
      甲:我是你爷爷的儿子!
      乙:你可愿……你没个不愿意呀!

      --------------------
      【汾河湾】-冀世伟先生版本
      乙:这场啊,我给您说段相声。
      甲:(唱)“这一件蟒龙袍,真正是合体,它本是你丈母娘亲手儿绣的。”
      乙:唱得还真有点儿味儿。
      甲:知道我唱的是什么戏吗?
      乙:河北梆子《打金枝》。
      甲:哎呀,行啊。
      乙:我也喜欢唱河北梆子。
      甲:是呀,梆子这个剧种,形成的历史比较悠久,随着地区的不同,“梆子”的种类也很多。
      乙:都有哪些种类呢?
      甲:刚才,我唱的那个是河北梆子。
      乙:对。
      甲:还有河南梆子、山东梆子、山西梆子、陕西梆子。中路梆子、菜帮子、鞋帮子,(指乙:)你是老帮子。
      乙:老帮子呀!
      甲:您是唱老调梆子的。
      乙:你把那“调”字带出来呀!
      甲:提起唱“梆子”来,我正经坐过科,学过艺哪。
      乙:是啊!
      甲:要说我,您可能不太熟悉,要提起我师父来,您可能有个耳闻。
      乙:谁呀?
      甲:金香水儿呀。
      乙:金香水儿?那可是著名的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
      甲:我师父一辈子就收我们两个徒弟,一个是筱香水儿,一个就是我了。我们全犯这个“水”字。
      乙:那人家叫筱香水儿,您叫——
      甲:自来水儿。
      乙:自来水儿?哎呀,您跟我一样。
      甲:您也是自来水儿?
      乙:我是“下水道”。
      甲:“下水道”——听您这话碴儿,您是讽刺我呀!
      乙:什么叫自来水儿呀?
      甲:今儿个这么办。
      乙:怎么办?
      甲:当着各位观众的面儿,我帮您唱一出河北梆子戏,让您看看我自来水儿的水平。
      乙:您真能唱?
      甲:那当然啦!
      乙:好,那咱就唱,您挑戏吧。
      甲:您挑戏。
      乙:您挑。
      甲:您挑。
      乙:您挑。
      甲:我是金香水儿的学生我挑戏,那不是欺负你寡妇失业的吗?
      乙:那倒是。——我多会儿守的寡呀?
      甲:噢,你有爷儿们儿。
      乙:嗨,有爷儿们我也把他掐死,你怎么说话呢!
      甲:让您挑戏。
      乙: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客气了。
      甲:别客气。
      乙:那咱俩唱一出《游龟山》。
      甲:又叫《蝴蝶杯》,哈哈,哈哈……
      乙:就唱这出——
      甲:我不会。
      乙:不会你乐什么?!
      甲:我笑你外行。
      乙:怎么哪?
      甲:《游龟山》这出戏,人物太多,台上就我们两个人,赶得过来吗?
      乙:可也是的,那咱们唱《大登殿》。
      甲:算粮登殿,“金牌要是调来呀,银哪牌宣,王啊相府又来了我叫王氏宝钏。”
      乙:就唱这戏——
      甲:我就会这一句。
      乙:一句?这回干脆,我再挑出戏,会唱就唱,不会唱咱各干个的,两便。
      甲:哪出戏?
      乙:《汾河湾》。
      甲:可以。“汾河湾”是几个人物?
      乙:很简单,就两个人物。
      甲:都有谁呀?
      乙:一个是薛仁贵,一个是柳银环。
      甲:您扮演谁呀?
      乙:我是唱“老生”的,我来那个薛仁贵。
      甲:那我哪?
      乙:您是金香水儿的学生自来水儿,当然就得扮演柳银环了。
      甲:柳银环和薛仁贵是什么关系?
      乙:夫妻关系,两口子。
      甲:那我——
      乙:你是我媳妇儿。
      甲:那我可得跟你声明。
      乙:声明什么?
      甲:(不好意思地)我们俩这种关系,可是暂时的啊。
      乙:嗨,长久的我也不要你。
      甲:我也不跟你呀!
      乙:现在就开始,咱们把桌子搭后边去。为了区别人物,您得简单地化化妆,我去准备道具(乙:从侧幕搬来一把椅子)。
      甲:(从桌上拿过手绢叠成的三角巾),演员不化妆,您瞅着不好看,等化完妆您再瞧——
      乙:好看了。
      甲:指不定什么模样了。
      乙:去你的吧。
      甲:(用三角巾包头)您看怎么样?
      乙:我看还可以。
      甲:您知道我师父为什么收我吗?
      乙:不知道。
      甲:告诉你吧,唱旦角儿的得符合条件。
      乙:什么条件?
      甲:您拿我来说吧,个头儿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具有线条美。
      乙:呀!还线条美哪!
      甲:特别是脸型标准。
      乙:什么样?
      甲:长瓜脸,尖下巴颏,高鼻梁,大眼睛,扮出那个角儿来,您瞧,像不像那电影明星?
      乙:明星您可不像。
      甲:我像——
      乙:贼星!
      甲:你打击我的情绪!
      乙:我看咱们别耽误时间,开始演戏。
      甲:现在就开始。
      乙:我跟您交代一下场面。
      甲:可以。
      乙:这是上场门儿,这是下场门儿,这儿是台口,又叫九龙口。您上场我打家伙,我上场您打家伙。
      甲:这叫“分包赶角儿”。
      乙:您现在是闷帘儿叫板。(乙:用扇子当门帘儿挡住甲:的脸,甲:不理解,用手推开乙:的扇
      子,共三次)
      甲:(生气地)你干吗呀?拿扇子挡住我的脸,干吗?噢,你看我扮相漂亮,你嫉妒我呀?
      乙:嗐,就这模样还漂亮哪!跟您说,原来戏台上有门帘,您哪在门帘儿里边叫板。
      甲:您这扇子——
      乙:代表门帘儿。
      甲:我误会了,我应当在门帘里边叫板?
      乙:对啦。(重新用扇子遮住甲:的脸)
      甲:“叫板!叫板!叫板——”
      乙:你别叫了。
      甲:怎么了?
      乙:就这么叫哇?你得有词儿。
      甲:我问你,这么大出戏,我知道你从哪儿开呀?那叫板的地方多着哪?
      乙:就从那儿开——“丁山儿该来了。”
      甲:你说明白喽。“丁山儿该来了。”“丁山儿该来了。”“丁山儿该来了!”
      乙:他来不了啦!我说你这么叫不嫌干得慌啊?
      甲:我不是自来水儿吗?
      乙:别提那自来水儿啦!噢,你就这么叫哇?
      甲:那得怎么叫哇?
      乙:你应当有韵。
      甲:(误把“韵”听成“孕”了)什么?
      乙:你得有韵。
      甲:办不到!我们的关系刚订下来,就叫人家有“孕”哪!
      乙:嗐!什么“孕”哪?
      甲:那你说的什么“孕”哪?
      乙:我说的是戏韵的“韵”。
      甲:戏韵的“韵”,什么味儿呀?
      乙:什么——噢,金香水儿的学生自来水儿,愣不知道“叫板”什么味儿?
      甲:什么话呢,你是“内江派”,我是“外江派”。我们俩的风格不统一嘛!
      乙:他还老有说的!就这么唱:“丁山儿哟该来了。”
      甲:还是那老调。
      乙:告诉他,又老调了。(甲:、乙:重新归到上场门儿)
      甲:(唱)“丁山,儿哟——(用右手摸乙:的头)——该来了——”(乙:拿下甲:的手)“该来了——”(又摸乙:的头,乙:又拿掉)“该来了——”(又摸乙:的头)
      乙:(生气地)你是什么毛病?
      甲:怎么了?
      乙:你唱就唱呗,摸我脑袋干什么?
      甲:我问你,你讲理不?
      乙:怎么不讲理了?
      甲:(拉过乙:拿扇子的手)我问你,你这扇子代表什么?
      乙:门帘呀。
      甲:啊,我这不是扶门框哪嘛!
      乙:没门框,拿脑袋当门框啦!
      甲:没门框,你那门帘吊在哪儿呀?
      乙:你甭管,没门框!告诉你说,你要再扶门框,别说我拿扇子揍你呀!
      甲:好,好,好,没门框。(接唱)“丁山,儿哟,该来了——”
      乙:(伴奏)台,台,台个令台一个令台。冬里根儿隆,冬里根儿隆冬里根儿,冬根儿隆冬里根儿隆的冬,冬根儿里根儿冬根儿隆的冬。
      甲:(随着音乐走到台口)我——(不会唱词,返回上场门儿重新叫板)“丁山,儿哟,该来了——”
      乙:(无奈,重复伴奏)
      甲:我——“丁山,儿哟,该来了——”
      乙:(生气地重复伴奏,节奏比较快)
      甲:我——(又往回跑)
      乙:(用扇子打甲:的头)你是什么毛病!往回跑什么呀?
      甲:我问你,过去,我们俩同台演出过没有?
      乙:没有哇。
      甲:上场前,练过没有?
      乙:也没有哇。
      甲:还是的!你说这要不对对台词儿,一旦唱错了,是你错了,还是我错了?
      乙:噢,这里有个责任问题,那你的意思呢?
      甲:对对台词儿。
      乙:唱到半截腰儿对台词儿?对吧。
      甲:我问你,这儿一共有几句唱儿?
      乙:四句唱儿。
      甲:第一句是什么?
      乙:“我的儿汾河湾前去打雁。”
      甲:(故作思索地)这句还凑合,第二句呢?
      乙:“天到了这般时不见回还。”
      甲:也勉强吧,第三句?
      乙:“将身儿坐至在窑门以外。”
      甲:你看,多亏对对不是。错了!这是第四句。
      乙:第三句。
      甲:第四句。
      乙:第三句嘛!
      甲:第四句呢?
      乙:第四句——唉,他一句不会!
      甲:废话!不会能帮你唱吗?
      乙:会?
      甲:会不早唱了吗?
      乙:忘了?
      甲:没有。
      乙:唱啊?
      甲:想不起来了。
      乙:那不是一样吗!
      甲:您给提个醒儿。
      乙:第四句是:“等我儿他回来好把饭餐。”
      甲:“餐”是什么意思?
      乙:“餐”就是吃的意思。
      甲:噢,吃、餐一样。对好台词儿就好唱了。
      乙:这位!
      甲:(唱)“丁山,儿哟,该来了——”
      乙:(伴奏)台台,台个令个台台一个令台,大齐令台。冬里根儿隆,冬里根儿隆根儿隆冬里根儿隆的冬,冬根儿隆冬,隆根儿里根儿冬。
      甲:“我的儿汾河湾前去打雁,天到了这般时不见回还,还身儿坐之在窑门以里——”
      乙:以外!
      甲:外边太冷!(根据演出时实际天气而论)
      乙:冷也得出去!
      甲:以外就以外。
      乙:他倒挺和气。
      甲:(接唱)“等我儿他回来好把饭哪吃呀。”
      乙:那叫“餐”。
      甲:吃、餐不一样吗?
      乙:就得说“餐”!
      甲:依着你,“吃西餐哪!”
      乙:瞧那“脑型”!还吃“西餐”哪!(唱)“马来!”(甲:误以为《走麦城》是关老爷上场叫马童呢)
      甲:大台,呛、呛、才来呛隆才来呛!
      乙:什么戏?
      甲:《走麦城》。
      乙:(用扇子打甲:的头)走!《汾河湾》里唱出来《走麦城》啦!
      甲:啊,“马来!”你这不是关老爷上场叫马童呢吗?
      乙:什么呀?我这是薛仁贵上场啦!
      甲:噢,您扮演的角色上场了?
      乙:啊。
      甲:那我怎么办呢?
      乙:你打家伙呀!
      甲:你说明白喽哇,(重新坐在椅子上)“再来一餐哪——”
      乙:嗳,他又对付一顿儿,“马来!”
      甲:台,台,台个一个令台,大齐大台。冬里根儿隆,冬里根儿隆冬里根儿冬,隆根儿隆冬里根儿隆的冬,冬根儿隆冬,你冷不冷?
      乙:我汗都下来了!(唱)“薛仁贵做事太短见哪——”
      甲:噢,好!
      乙:别叫好哇!
      甲:我起个带头作用啊。
      乙:唱:“射死了顽童染黄泉。儿想娘来难得见,娘想儿来哟要见面难哪呀嘿——”
      甲:(哭学伴奏)达里根儿隆的冬。
      乙:什么缺德弦儿,(唱)“正催马,用目观,见一大嫂坐窑前。前影儿好像柳氏女,后影好像柳银环,用镫离鞍下了马,见了大嫂哇礼当先。”
      甲:(伴奏)大大大大大台。
      乙:(白)“大嫂请来见哪礼。”
      甲:(上下打量乙:)哼!(转过身去)
      乙:什么毛病!(绕到左边)“大嫂请来见哪礼。”
      甲:(又转向右边)
      乙:这位受风了怎么着!(又转回右边)“大嫂请来见礼。”
      甲:(一撇嘴)缺德!
      乙:(用扇子打甲:的头)谁缺德?
      甲:你缺德!你缺德!
      乙:我怎么缺德了!
      甲:我问你,想当初那年头儿,男女授受不亲,你说你挺大个老爷大们儿,围着我们转悠什么!
      乙:嗐!他什么也不明白!我那不是跟您见礼嘛!
      甲:噢,您那是见礼哪?
      乙:啊。
      甲:我领会错了。
      乙:你以为——
      甲:向我们求爱呢。
      乙:去你的吧!就这模样儿,我还向他求爱呢!
      甲:那我怎么办呢?
      乙:你得说话呀。
      甲:(唱)“啊,儿呀——”
      乙:就说这个?
      甲:说什么呀?
      乙:你应当说:“啊,还礼,还礼,这位军爷,放路不走,施礼为何?”
      甲:“啊,还礼——”
      乙:坐下。
      甲:“啊,还礼——”
      乙:你忙什么?“大嫂请来见哪礼。”
      甲:这阵儿说吧?
      乙:你别问哪!
      甲:(白)“啊,还礼,还礼,这位军爷,放路不走,施礼为何?”
      乙:“借问大嫂,此处什么所在?”
      甲:“沈阳市。”(可根据演出地点更名)
      乙:沈阳市?
      甲:沈阳市,我在这儿住了二十多年了,没错儿!
      乙:噢《汾河湾》里有沈阳市?
      甲:“龙门郡。”
      甲:“啊,龙门——”
      乙:坐下。
      甲:“啊,龙门——”
      乙:你忙什么!
      甲:我受管制了!
      乙:“大嫂请来见哪礼。”
      甲:“还礼,还礼,这位军爷,放路不走,施礼为何?”
      乙:“借问大嫂,此处什么所在?”
      甲:“龙门郡。”
      乙:“此庄呢?”
      甲:“俱乐部!”
      乙:俱乐部?
      甲:我们在俱乐部演出没错儿呀!
      乙:《汾河湾》那年头儿有俱乐部?
      甲:《汾河湾》那年头儿是什么呀?
      乙:那叫“大王庄”。
      甲:“啊,大王——”
      乙:坐下!
      甲: “啊,大王——”
      乙:你忙什么!
      甲: (生气地)哼!
      乙: “大嫂请来见哪礼——”
      甲:(急赤白脸地)“还礼,还礼。这位军爷,放路不走,施礼为何?”
      乙:他还急了?“借问大嫂,此处什么所在?”
      甲:“龙门郡。”
      乙:“此庄呢?”
      甲:“大王庄。”
      乙:“大王庄打听一人,大嫂可曾知晓?”
      甲:“有名的不知,无名的不晓!”
      乙:他全不认识!
      甲:啊,不认识呀,我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买根冰棍我们都不敢出去,认识谁呀!
      乙:你得说认识。
      甲:“啊,有名的便知,无名的便晓。”
      乙:嗳,他又全认识了!
      甲:啊,我们群众关系好,你管不着!
      乙:嗐!你得说:“啊,有名的便知,无名的不晓。”
      甲:“啊,有名的——”
      甲:、乙:你坐下!
      甲:“啊,有名的——”
      甲:、乙:你忙什么?
      乙:他都会了。
      甲:这是怎么说的呢!
      乙:“大嫂请来见哪礼。”
      甲:不嫌麻烦,“还礼,还礼,这位军爷,放路不走,施礼为何?”
      乙:“借问大嫂,此处什么所在?”
      甲:“龙门郡。”
      乙:“此庄呢?”
      甲:“大王庄。”
      乙:“大王庄打听一人,大嫂可曾知晓?”
      甲:“有名的便知,无名的不晓。”
      乙:“提起此人,是大大的有名。”
      甲:“但不知是哪一家呢?”
      乙:“就是那柳员外之女,薛仁贵之妻,柳氏银哪环!”
      甲:(假做吃惊地)“噢——”
      乙:(吓一跳)
      甲:“你问那柳银环么——”
      乙:“正啊是。”
      甲:“她看电影去了。”
      乙:去你的吧!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7章 [附件资料]相声-捉放曹&洪洋洞&汾河湾剧本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170566/7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