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挂中医学,我就是SB

作者:芃苒在学习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 6 章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
      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一旦机体发生病变,体表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内在脏腑;反之,内在脏腑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上来。由于发病所在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不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则各不相同。如心经病变多见心悸失眠;肺经病变常见胸闷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临床用朱砂、远志能治愈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用桔梗、苏子能治愈喘咳胸闷,说明它们归肺经;而选用白芍、钩藤能治愈胁痛抽搐,则说明它们能归肝经。至于一药能归数经,是指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如麻黄归肺和膀胱经,它既能发汗宣肺平喘,治疗外感风寒及咳喘之证,又能宣肺利尿,治疗风水水肿之证。
      依据药物自身的特性,即形、色、气味、禀赋等的不同,进行归经的方法。如味辛、色白入肺、大肠经,味苦、色赤入心、小肠经等都是以药物的色与味作归经依据的。又如磁石、代赭石重镇入肝,桑叶、菊花轻浮入肺则是以药物的质地轻重作归经的依据。再如连翘象心而入心经清心降火、麝香芳香开窍入心经、佩兰芳香醒脾入脾经等,都是以形、气归经的例子。
      归经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全面分析归经才能得出正确理论。
      掌握归经便于临床辨证用药,即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审因,诊断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部位,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如病患热证,有肺热、心火、胃火、肝火等的不同,治疗时用药不同。若肺热咳喘,当用桑白皮、地骨皮等肺经药来清泻肺热以平喘;若胃火牙痛当用石膏、黄连等胃经药来清泻胃火;若心火亢盛心悸失眠,当用朱砂、丹参等心经药以清心安神;若肝热目赤,当用夏枯草、龙胆草等肝经药以清肝明目。再如外感热病,热在卫分,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当用金银花、连翘等卫分药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若热入气分,见面赤恶热、高热烦渴,则当用石膏、知母等气分药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等等。
      掌握归经理论还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如同是利水药,有麻黄的宣肺利水、黄芪的健脾利水、附子的温阳利水、猪苓的通利膀胱之水湿等不同。又羌活、葛根、柴胡、苍术、吴茱萸、细辛同为治头痛之药,但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苍术善治太阴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
      运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要依据脏腑经络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如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火上炎,目赤头昏,治疗时当选用黄柏、知母、枸杞、菊花、地黄等肝、肾两经的药物来治疗,以益阴降火、滋水涵木;而肺病久咳,痰湿稽留,损伤脾气,肺病及脾,脾肺两虚,治疗时则要肺脾兼顾,采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肺、脾两经的药物来治疗,以补脾益肺、培土生金。临床上不能拘泥于见肝治肝、见肺治肺的单纯分经用药的方法。
      在运用归经理论指导药物临床应用时,还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全面准确。如同归肺经的药物,由于有四气的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各异。如紫苏温散肺经风寒、薄荷凉散肺经风热、干姜性热温肺化饮、黄芪性寒清肺泻火。同归肺经的药物,由于五味的不同,作用也有不同。如乌梅酸收固涩、敛肺止咳,麻黄辛以发表、宣肺平喘,党参甘以补虚、补肺益气,陈皮苦以下气、止咳化痰,蛤蚧咸以补肾、益肺平喘。同归肺经的药物,因其升降浮沉之性不同,作用迥异。如桔梗、麻黄药性升浮,故能开宣肺气、止咳平喘;杏仁、苏子药性沉降,故能泻肺止咳平喘。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同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时必须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指导临床用药。
      中药的毒性
      (一)古代中药毒性的概念
      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同时古代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而后世本草书籍在其药物性味下标明“大毒”“有毒”“小毒”等记载,则大都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大小。
      (二)中药毒性分级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是以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毒无毒作为分类依据的,将毒性分为“有毒”“无毒”两类,《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
      目前通行的中药毒性分级方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采用的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分类方法。
      (三)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可导致中毒;
      (2)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
      (3)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
      (4)制剂服法不当,如川乌、草乌、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5)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川乌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
      等等
      (四)掌握中药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1、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禁止同用,并严格毒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毒性;对某些毒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此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告诫患者不可自行服药。医药部门要抓好药品真伪鉴别,防止伪品混用,注意保管好剧毒中药。
      2、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砒霜治疗白血病等,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掌握中药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抢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623067/6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