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长安

作者:猪头猫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医官来拜访


      日子就这样过了个把月,越发冷了起来。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朗的好天气,当天晒干,收整起来。

      稻草装在一个粗布的布套里,和床一般大,床上铺了稻草,暄腾腾的,很暖和,而且稻草带着阳光的味道,使人有幸福感。

      不过也还是有冷的时候,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儿里。好不容易捂了一夜,被子里又仅周身是暖的,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衣,着实冷。

      这时候取暖生烧煤的铁炉子几乎没有——一般取暖,用的只是铜炉子,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芦柴火的红灰盖在上面,用来引燃粗糠,粗糠冒了一阵儿烟,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

      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林太夫人最是离不开它。日间放在脚边,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好闻。

      已经到了深秋初冬,前面姜南看了两页书,天冷也没有人来。准备收了铺子,关了店门,不曾想倒是来了一位锦衣华服,留一绺美髯的老者。

      姜南让桃花端来引子,为了驱寒,姜南用姜丝、红枣、枸杞、桂圆加了蔗浆,煮了这姜枣茶,若是畏寒怕冷喝下去,全身都暖洋洋的。

      时辰不早了,善和堂也没什么人,姜南请老者随意坐了,问道:“老丈是来抓药还是看诊?”

      老者很是客气说道:“某找店主姜小娘子。”

      听老者说来找自己,很是客气也不像是来闹事的,姜南有些感慨地一笑,“不知老丈找儿所为何事?”

      老者微微一笑,“某找折冲府崔都尉要了小娘子的地址,就这样冒昧过来,希望没有唐突。”

      桃花有些吃惊,这么客气,应该不是来找茬的吧,姜南神色也有些复杂。

      “某就不绕弯子了,有些医术上的问题想向小娘子请教,不知小娘子眼下可有空?”老者开门见山问道。

      姜南便也在老者对面坐下,“老丈请讲。”

      老者微微颔首,他看着眼前的姜枣茶,陷入回忆之中,“其实近日来某一直困惑,到底是什么因由让那位叫许依的小儿在太医署不得救治,而小娘子却能两剂药而愈......某原本也是一直专注于中医辩证的。虽然对胡医有所了解,但并不精通。”

      “后来太医署来了一位叫齐延寿的胡医,与他有了接触后,发现胡医疗效远胜于我的经验医学,更别说那些无法被验证的五行阴阳之论。”

      “渐渐地便也于胡医那里学了不少,很多病人治疗效果也比原先更好。但随着遇到的病人越多,困惑也就接踵而至。有些病患,明明用药剂量方子都没出错,可偏就是没有疗效,甚至越治越差。”

      “这不是一两例,这么多年来,其实也有不少,但是这些人去了胡医那边,竟然好了。再有便是胡医也治不好的病人,便是那位高烧不退的小儿,连胡医都没什么好办法,某听闻小娘子竟能做到两剂药而愈。”

      “某思来想去,过了这么久,还是想来找小娘子解答心中疑惑。”

      这是发现自己医术水平提升,就动摇了原本学的医术理论,以为自己精于中医和胡医,能够平衡二者理念,协调发展,在自己手上发挥着各自优势。

      “因为中医与胡医的融合,原本就是一条错路,这二者本就是依赖不同的理论,根本无法结合。便如将鱼儿绑在鸟儿身上,它是没办法做到既能翱翔飞于天际,也能俯冲于没入江海的。其中用中医的思路去辩证,完全会效如桴鼓,何必妄自菲薄。”

      姜南冷清的眉眼终于控制不住闪过一丝憾然,很快又归于了平静。

      老者更加困惑:“就是小娘子两剂药的疗效让我迷茫,大多数的中医药方都没有循证。”

      何为循证,医术靠的本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师父用这个药治疗这个病,有效。他就把这个经验传给徒弟,徒弟以后也这么治。

      姜南微微一笑,“那给许依用了麻杏石甘汤和银翘丸,难道是因为这两剂药有循证?”

      老人微微一怔,而后点头道:“这两剂药在有此病症的人身上,都有很好的疗效。”

      循证本身也是对的,姜南也不反对对以往经验的质疑,毕竟后世有挖掘出东汉度量衡的大司农铜权,证实了东汉时一两等于后世十五点六二五克。若都按照李时珍的剂量来,那医术可不得耽误四百余年。

      “因为需要辩证,若是外感风寒,加上喘症,用此药方别人或许有效,但是无法保证每个人情况都和许依一致。”

      老人怔怔有些出神,姜南又给他举例脾胃虚寒常年口疮的病症,用理中汤见效很快,再加附子理中丸巩固。若是循证,则需要一大批口疮患者来验证这个药方。但大部分人都不会对症的且有疗效的,因为治疗是治证的,不是治症的。

      故而不是经世累积的药方无效,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去辩证。就像要提高自己的剑术技艺,拿出各个门派的武学秘籍,到头来还是学艺不精,若是只钻研一本,或许早就是盖世大侠了。

      恶疾如同敌军来犯,治疗就是刀枪剑戟,不能样样精通,只要精于一样,也定能傲立群雄。

      老者眼睛睁大一些,缓缓点头,看向姜南,昏黄的灯光映着半垂的俏脸,肃静沉稳。

      老者缓缓地道:“女子自古能走的路没几条,能走的皆是又陡又窄,以小娘子的才华,若是男子,定是经世名医,光耀天下。可惜如今满身手艺,却只能在市井之中开堂坐诊。”

      姜南眯眼笑道:“儿如今觉得日子很好,烟柳飘摇,画桥横跨,翠幕轻拂,高低错落的房屋和热闹的人群,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

      老者想起几十年前,在繁盛的长安城市井之中,也曾有人如今日一般与自己探讨医术,那个总是从容得有些散漫的人也是如姜南般一脸毅然。

      “小娘子姓姜?”本是在心中喃喃,说出口自己先怔住了,自己竟然妄图从这娇艳女郎脸上看出故人的影子。

      姜南微笑点头。

      老者笑起来,心里却越发遗憾,“今日探讨,某也通透许多,在此拜谢小娘子了。”

      姜南正正经经回了一个福礼,“初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对坐,眼目增明,今日亦不仅是老丈得益。”

      目送太医署老者的车驾离开,姜南立在原地良久,看看小北风中瑟瑟发抖的幡子,关了铺子,又翻了翻书册,轻轻地叹一口气。

      周欣来叫姜南吃暮食,姜南正在发着呆,书册都没有翻开。

      冬天吃菜,左不过就是菘菜、豆腐、咸菜汤。菘菜又与后世的白菜类似,菘菜塌棵,平贴着地面,江南谓之‘乌塌菜’。

      菘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与蟹油同煮,滋味鲜甜又有蟹黄甘醇。林太夫人在后院辟小片地,种菘菜和各式菜蔬。

      如果中华名族只能有一个标签,那一定是‘种菜’了,中国人的种菜基因,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

      刘备还在寄人篱下时,被曹操称在家做好大的事,便是种大头菜;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也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哪怕种出来是草盛豆苗稀。

      姜南一开始接触互联网,兴起的叫全名偷菜的游戏,到后来某支付软件,依然不是提示该灌溉了,就是提醒自己的小鸡又被人揍了。大火的游戏《动物森友会》,别人都在里面钓鱼装修交朋友,姜南则是直接化身种田流。

      除了种菜,便是种花,后院除了有一颗葡萄树,到处都是花,院里、廊下、屋里都摆的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好,很滋润,叶子油绿,花也开的旺。

      林太夫人总说,‘花在人养’,姜南给她描摹了一幅画像,四面都是花,林太夫人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

      暮食的菜是林太夫人亲自掂配的,又在桌案边温了一壶酒。姜南在祖母旁边正坐,缓缓地把热水注到烫酒的爵子里,忖度着时辰,手指时不时碰一下壶壁,待到温度适宜了,拿起酒壶,略摇一摇,使壶里的酒热度均匀,用布巾子擦过壶底,给祖母倒上满满一碗。

      今日祖母也听到姜南与人探讨,许是有酒的缘故,吃饭时谈锋依然很健,却是不论医术。世家出身,读书多,琴棋书画,无不涉猎,说话很慷慨,多顿挫。

      说到画风,林太夫人的画也算是映衬出一生的坎坷了。早些年姜南父母阿兄具在,林太夫人画的奔放通达,近老却趋于严谨了。

      又道:“笔笔都需交代得很清楚,有笔有墨,画面需得干净,那些大刀阔斧,水墨淋漓,看着‘唬人’,笔笔经不起推敲。三娘,你的画就太过写实,少了些意味。”

      林太夫人又忘了,这些日子,已经改口唤姜南大娘了。今晚趁着醉意,又叫了姜南三娘,想来阿兄的事到底祖母是放不下的。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5章 医官来拜访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428818/45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炸TA霸王票
    地雷(100点)
    手榴弹(×5)
    火箭炮(×10)
    浅水炸弹(×50)
    深水鱼雷(×100)
    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
    灌溉营养液
    1瓶营养液
    瓶营养液
    全部营养液都贡献给大大(当前共0瓶)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更多动态>>
    爱TA就炸TA霸王票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