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

作者:寤藜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四章


      第一期结尾时提到的故国落幕令所有人都悬起了心,已经凭借提示猜到结局的明人如今正期盼着光幕能透露更多信息,好让大家能对症下药,挽救大明;而大部分没有线索的人则陷入了一无所知的焦虑,害怕下一期讲的就是自己身处的时代,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是希望光幕再次出现的。

      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下,光幕于一个月后再度现身,这次,画面里还是那个熟悉的身影:【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直播盘点历史名人系列第二期!】

      “来了!来了!第二期来了!”

      众人奔走相告。

      有官员刚下朝回家,正好赶上光幕开始播放,一时间他们也顾不得换衣服了,索性直接就近坐下,对下人吩咐道:“快去拿些纸笔来,等会儿万一说的是我们我好做记录!”

      【首先,让我们先来揭晓上期的谜底。

      第一个提示,“梦中之情,何必非真”。这八个字截取自明朝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散文《牡丹亭记题词》,全句为“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可能大家不太熟悉这句话,但我相信你们一定知道《牡丹亭记题词》里的另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毕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谁还没向往过浪漫真挚的感情呢?

      第二个提示,“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这句话出自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诗作《戴清亭》,是冯梦龙晚年在寿宁担任县令时所写,表明了冯梦龙决意要做一个像前辈戴镗那样清明廉洁的良吏的决心。

      众所周知,汤显祖生于嘉靖二十九年,逝于万历四十四年;冯梦龙生于公元1574年,逝于公元1646年,即明万历二年至清顺治三年。

      所以“他见证了王朝的腐朽,他目睹了故国的落幕”分别对应的是谁,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吧?

      没错,我们这期要讲的主人公就是汤显祖和冯梦龙,两个活跃在明朝晚期的文学大家,而本期主题就是:《汤冯——大厦将倾,多少良辰美景,都付与现实的悲哀与无情》。】

      重点:明朝晚期。

      其他朝代的皇帝:安心了安心了,原来还是明朝的事。

      明朝皇帝们:!!!

      我还以为是谁家房子着火了呢,走近一看,哦,原来是我家。

      朱元璋气得两眼发黑:“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把咱的大明搞没了!”

      朱翊钧从床上惊起:“什么叫明万历二年至清顺治三年?!”这么暧昧的描述很容易让朕以为朕是亡国之君的!

      -
      明·崇祯时期

      “咔——”

      对着光幕做笔记的冯梦龙一不小心折断了手中的毛笔。

      -

      也有人发现了其他的哗点,比如:

      “公元,这是什么纪年法?”

      “先记下来,等光幕结束再研究。”

      【由于这次的两位不怎么同期,所以我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先讲汤显祖。】

      -
      明·万历时期

      汤显祖将早就准备好的宣纸挪到面前,一脸严肃地提起笔,随时准备记录。

      希望阿藜姑娘多透露点有用信息,他想。

      皇宫中,有了危机感的朱翊钧也在召集内侍记录天幕所言。

      “都好好听,必须一字不落地记下来!”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代表作“临川四梦”,即戏剧《牡丹亭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除此之外,汤显祖还著有诗作《玉茗堂全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

      汤显祖天资聪慧、才学过人,但为人过于头铁,不愿意攀附权贵,这导致他在科举上屡屡碰壁。好不容易在万历十一年考中了进士,当了个官,汤显祖又因看不惯朝臣贪赃枉法、刻掠饥民,愤然给神宗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痛批官场腐败,但很遗憾,并没有什么用。神宗表示你小子怎么敢指导我的啊!于是发怒把小汤踢到徐闻县当典吏去了。】

      朱元璋:官场腐败?好啊,好得很!

      朱翊钧:……

      朱厚照:这熟悉的感觉……上次是我在背景板里当反派角色,这次是换成万历了对吧?

      【汤显祖被贬徐闻的这段时间吧,联合知县熊敏捐俸创办了一所“贵生书院”,教民知书识礼。他将书院的十二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并在《徐闻留别贵生书院》一文中道:“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

      汤显祖热心传道授惑,无论来者是谁都待之以诚、诲之不倦。刘应秋《徐闻县贵生书院记》中曾载道:“日日津津不厌,诸弟子执经问难靡虚日,户履常满,至廨隘不能容”。

      通过汤显祖的教育和宣传,徐闻文风渐盛,科举盛行。清《王夫子宾兴》碑文曰:“自明义仍先生来徐闻建书院,而徐益知向学,当时沐其教者,辍魏科登赋仕,后先辉映,文风称极。”

      万历十九年至明末徐闻连年旱灾,民食不果腹,但人人向学,仍出了十五名举人。明清两代徐闻多次修缮贵生书院,并订立了《院规条》,还拨出学田九十六石作为会科经费,可见汤学已经深入徐闻人心。后来,汤显祖病逝的消息传至徐闻,徐闻县兴建了“汤公祠”,以此表达当地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
      徐闻县

      “汤公的关照,吾等一直铭记在心。”徐闻学子热泪盈眶,“来日吾等定不负汤公教诲,为大明百姓请命,做大明的直臣、良臣!”

      -
      汉

      “办学院?倒是个不错的法子。”刘彻提笔在绢布上圈圈点点,“这个科举已经提过好几次了,余姚的王守仁、苏州的唐寅、临川的汤显祖都参加过,应该是一种大范围的人才选拔模式,目前已知有会试、殿试,殿试后称进士,举人……还须再看看,说不定会试之前还有什么考核……”

      不过最大的问题是——支撑如此大规模考核的,是什么?

      刘彻百思不得其解。

      【再之后,汤显祖内迁浙江遂昌知县。此前,遂昌一直因穷山薄水、虎害猖獗而导致生产落后、赋寡民稀、流民滋生,汤显祖到任后组织村民壮丁,亲自带队上山打虎,他们先后杀虎十七只,彻底消除了虎患。

      汤显祖把百姓果腹、安定生产视作头等大事,他劝课农桑,每逢立春时节,都会作为“带头大哥”亲自扶犁绕春场一周,行耕籍礼;同时备办花酒,与当地百姓“把酒话农桑”。五年间,遂昌生产安定,社会和谐,获“仙县”之称,汤显祖被誉为“仙令”。

      他重教兴学,为遂昌修建了历史上的第一座书院和第一个公立图书馆,并拿出了例归知县所有的讼费及相关款项,用于设施的修缮和对清寒学生的补贴。闲暇之时,他还以县令之身份兼学长之职,与众学子一道讲课问学,并亲手为生员批改文章。自此,遂昌习礼尚文的传统日益浓厚,士气民风为之大振。

      他轻刑宽狱,去钳剭,罢桁杨。嗯,这里还涉及到两件比较传奇的事——“除夕遣囚”和“纵囚观灯”:除夕之夜,汤显祖让狱中囚犯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三天后,囚犯全部自行回狱服刑,无一人逃脱;元宵节,他组织囚犯到城北河桥上观赏花灯,与民同乐,事后,囚犯依然自行回到了狱中。我想,这大概就是汤显祖独有的温情吧,他的脉脉温情驱散了黑暗,照亮了人心。】

      汤显祖过于骚气的操作直接把大家搞沉默了。

      朱翊钧:……不知道该骂他大胆还是该夸他干得不错。

      汤显祖:不用纠结,人已经辞职回家了。

      “要是汤公也来我们这当县令就好了!”一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羡慕地感慨。

      【汤显祖任职期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万历二十六年,又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汤显祖无力抵抗,终于不堪忍受,给吏部递了辞呈;极度愤怒的他甚至不愿等批复的到来,直接就扬长而去。

      啊,不愧是咱们的汤大佬,果然全身都是反骨!】

      汤显祖:……

      脑瓜子嗡嗡的朱翊钧:这个大臣太有脾气了,朕可能有点招架不住……

      百姓:说实话,我们也不喜欢来扰民的官老爷。

      【有反骨是好事,王大佬有反骨才能开创心学,汤大佬有反骨才能写出牡丹亭。】

      王守仁:?

      怎么这里也有我的戏份?

      王华:是的,我家那小子一直很闹心。

      【汤显祖离开后,遂昌百姓自发为汤公立生祠、建遗爱祠以祀。在从隋到清有姓名可考的遂昌县官三百一十五人中,仅此一例。】

      -
      明·万历时期

      听到这里,汤显祖眸中闪烁着细碎的光,他只是做了一个父母官分内的事,何德何能让百姓惦念至此。

      -
      明·正德时期

      “遂昌百姓自发为汤公立生祠……”朱厚照看着光幕上的文字,陷入了沉思。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章 第四章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838340/4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