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老爹让我嫁蔡京

作者:小狗叹气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进京


      王臱对此表示很期待。从常州到江宁已经体会到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此时又正值仁宗盛治,那首都汴京传说中的“八荒争凑,万国成通”许是比钱塘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更甚些。

      可是父亲王安石却没有这般喜悦,也不像来时一般与妻儿说笑,做的诗也透着些清冷的意味,一会儿是,“月堕浮云水卷空,沧洲夜泝五更风。北山草木何由见,梦尽青灯展转中。”一会儿又是“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王臱也知道古人,尤其是诗人,伤春悲秋乃是常事,但在这外任做官多为贬谪,进京任职多是升迁,爹爹的官越做越大,应该是喜事啊,怎么还是忧心重重的呢。

      一路上也不再与来时一样和妻儿们说笑了,就是时不时的叫两个儿子来考究学问。次子王旁是个温吞性子,年龄也刚七岁,父亲王安石问些什么都得缓上一刻再作答。

      王安石考他识字断句到都是基本能答上来。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王臱不禁对这个少年的识字量不住惊叹,想当年自己这么大的时候,不过才刚上小学,还处在没有汉语拼音就是睁眼瞎的状态。

      这么看来王旁无疑是聪慧的,至少算是早慧的。可王安石问些别的,对词句的理解和想法什么的,王旁静默许久也蹦不出来几个字,或者就干脆不做声了。问了几次王安石当他还小,嘱咐了勤思多问也就不再难为幼子了。

      至于长子王雱倒是不怕父亲考的,问什么都能侃侃而谈。知道的引经据典的答,还不忘自己分析一番,不甚了解的也能找些沾边的旁征博引一番,倒也能自圆其说,说是答了倒也答得不算规矩,说是答得不对吧,倒也没什么明显的错处甚至还别有新意。

      客栈里歇脚的时候听到有人在讨论西夏战事,王安石问到,

      “去岁,西夏团兵宿境上,此乱虽平,可隐患未除,何如?”

      王雱答到,“此可抚而有也。使西夏得之,则吾敌强而边患博矣。”

      大概意思就是西夏周围有其他强敌了,就没空犯宋了。

      王臱如今的身体不过四岁稚子,又是女孩,倒不用被爹爹考究学问。和母亲吴琼憨憨地说些孩子话,倒也过的开心。

      王安石在马车里待的也有些憋屈,母女三人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大女儿王旉好像也知道惹了父亲不悦,还时不时抬眼看看自家父亲脸色。妻子吴琼自然知道丈夫想要安静可却不愿丈夫死气沉沉的样子,自顾自的跟女儿们说话,假装王安石不存在。

      王安石看着的大女儿怯生生的小脸,着实不忍心出言制止,索性下了马车和长子王雱一样骑马去了。

      王雱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骏马,那马毛色光亮,马鬃长长的,也不知是谁还给马鬃编了个小辫子,跑起来一颠一颠的。这马跟他的主人一样少年英气,走的雄赳赳气昂昂,时不时还迈个花步,让人看着就觉得不仅是极有精气神,还是一副兴高采烈斗志昂扬的样子。

      王安石骑的是匹深棕色的高头大马,肌肉饱满,看起来孔武有力,好像怎么都不会累的样子。那马不止是自己稳稳地走着,时不时还摆摆头规劝似的示意身旁的枣红马别蹦跶的太过了。

      到了东京汴梁,果真繁华热闹。到处都是商旅往来,南边来的罗绮好似用不尽般的装点着大街小巷,还有北边来的挂着驼铃的骆驼队在路上昂首挺胸地一边反刍着一边不紧不慢的踱着步子,好像也在欣赏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一点儿也不屑与宝马争驰于路。

      王安石没像之前一样走亲访友,也没带着妻儿四处闲逛,而是将自己直接关进了还没有完全收拾停当的书房,别说是沐浴了,饶是吃饭都不到花厅里用,若不是夫人吴琼把饭食送到书房,王安石怕是要直接实验辟谷了。

      行李收拾的差不多了,臱儿就缠着母亲出门去玩。大哥王雱快十四岁了,早年也来过京城,已经有了自己的好友圈子,越来越不愿和母亲弟妹们腻在一起,母亲吴琼就带着三个小孩子出去。

      长女王旉已经颇有长姐气度,见路上人多,紧紧牵着臱儿的手。臱儿一个心里年龄二十好几的青年哪里用一个刚过十岁的小女孩领着,可王臱也终是没狠下心来甩开那只紧握着自己的柔软却又有力的纤纤小手。

      汴京城果真是名不虚传,“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环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王家的饭食总是相对简单的,荤菜不算多,更没什么奇珍异果,都是常见饭食。这倒不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多差,而是父母亲对这都不在意,吃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不饿肚子就是好的。

      但这并不影响吴琼宠着孩子们,王臱拽着姐姐到处跑,母亲拉着王旁在一两步之外跟着。臱儿看街上有山楂蜜饯卖,与现代的糖葫芦很像,红彤彤的蘸着一层糖衣,望一眼就唇齿生津。臱儿就央着母亲要买。

      母亲打趣道,“臱儿这么爱吃这猴楂,怕不是个泼猴儿转世吧。”

      话虽如此说,母亲还是一口气买了不少,不止给爹爹和大哥带了,连随行的小厮丫鬟也有的吃。

      在臱儿肆无忌惮没心没肺的享受童年时,息交绝游几日的父亲王安石,完成了一份近万字的奏疏。王安石将自己从少时跟随父亲王益之所见到自己十数年基层的一次次改革尝试归纳提炼,以人才问题为主线,针砭时弊,其矫世变俗之志也在这封奏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史称其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梁启超先生将其评价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

      王安石在进禁中述职时将奏疏递了上去。

      给皇帝的奏疏对字迹工整要求很高,为了完成奏疏,家中书房里留了不少底稿。妻儿们也在好奇爹爹这些日子在捣鼓些什么,就在长子雱儿的带领下齐齐凑到书桌前翻阅父亲的手稿。

      王安石自己悠哉悠哉的坐在小塌上喝茶,是不是还抬头看一眼正在一遍看手稿一遍看着孩子们别把书桌翻的太乱的妻子吴琼,一副我写的是不是很不错,快夸夸我的神色。

      奏疏内容套路还是一贯的套路,先自谦,再感恩陛下,再狂吹彩虹屁,之后就可以指出问题了:“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先给出一个总结性答案,“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再请出社会公认的极具影响力的孟子大佬为自己站台,“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后面引出,我们现在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不能是因为陛下了,陛下这么“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是因为“方今天下之才不足”。

      没有人才怎么办呢,“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那当然是培养人才啊!举个商朝周朝的例子,自古,人才都是要靠君主培养的!

      培养人才自然要重视教育,但不仅仅是教育,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后面分别阐述观点,举例论证,再慨然总结一下。

      “教之”方面,设置法学、武学等,培养多方面人才,废除私学,效仿“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还要重视师资质量,“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老师一定要是德才兼备的。

      “养之”方面,“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然生计所迫容易使人黑化,道德为约束,法律来制裁。

      “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取之”方面,不能只是“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还要“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要派些事情测试一下。当然啊,天下这么大,陛下这么忙,肯定不能事事都亲力亲为,陛下选大官,再让大官去考察小官,就可以了呢。

      “其次则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很多因为父兄荫封的官,人多、费钱、无才、无能,陛下是贤君不是昏君的呢,该怎么做您肯定知道的哈。

      “任之”方面,“以文学进者,且使之治财。已使之治财矣,又转而使之典狱。已使之典狱矣,又转而使之治礼。”,一是隔行如隔山大家各有所长,二是不要变动太频繁好吧。(我刚到常州、江宁屁股还没坐热就换,我说了我不懂财务还非要我进京理财,哼。)要在一个适合岗位一项擅长的行当里面待久了才能足够了解,有所作为。还有记得官员要考核的哦,要不林子大了总会有“未有能治者”的呢。

      聪明的陛下啊,请您好好想想我说的这些,这是天下人的幸运呢!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章 进京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432132/4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