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榫卯

作者:离玦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重逢


      自从米木匠走了以后,米金玉就大病一场。
      村里人都知道,米大娘快生了,大小两个丫头也只能在伺候病人、厨房里或着养鸡这些事上帮忙了,现在主心骨倒了,大家莫不摇头叹息。
      巧儿其实挺担心她哥的,每次请大夫,其实都只给娘把脉开安胎药,哥总是不肯见大夫,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每天三餐吃得很少,时常神情憔悴脸色苍白。
      米大娘倒是安慰女儿,只说是哥哥想爹爹,由着他吧。
      大半个月后,米金玉开始去工棚里干活了,但是村里人看着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架势,纷纷摇头叹气。米木匠的这个儿子啊,从小就是个爱偷懒的,米木匠一走,家里面早晚要被他吃空掉。
      另外,自从去年米木匠交付了那个雕花大床后,米金玉就不再接大件的家什了,这也是让村里人摇头叹息的原因之一,什么“米木匠去得太早,他的手艺可惜就此断了哦”之类的。
      不过没人敢到米家人面前来嚼舌根。
      米金玉只当不知道村里的流言。
      他每月做一批日常用的小板凳、小木架,雕刻文人用的笔盒书盒之类的,月初县里庙会的时候,就拉着他家的板车,去县城把东西都卖了,然后买点粮食油盐之类的回来。
      日子倒也过下去了,虽然比之前清贫了些。
      米大娘到了夏天,终于生了个男孩。
      米大娘毕竟年纪大了,另外这是个月心理也不痛快,孩子早了半个月出来,好不容易保住了小命。
      长兄如父,米大娘让儿子给弟弟起名字。
      米金玉想了想,这娃属老虎,干脆就叫米大虫。

      日子继续这么浑浑噩噩得过着,转眼秋天快到了。
      一年多之前要打仗的传闻依然,但是传了这么久,也一直北方边关一带,没打进关,毕竟,这一带是中原腹地,表面是没什么影响。不过赋税却是重了很多,眼看就要秋收了,但是村里没人高兴,大家都开始愁交了赋税后怎么过冬。
      他们县太爷算是个能吏,虽然有时候收点贿赂帮有钱人办事,但是素来还是压着官差地保们不让搜刮民脂民膏。作为一个能吏,国家规定的赋税还是要完成的。
      米家倒是不用交粮食,米金玉冬天去县衙做2个月活,再交点银两就行了,尽管如此,要交的银两还是涨了。另外外面的粮食价格也涨了。
      米金玉心理年龄过50,怎么也清楚打仗之前物价飞涨的道理。他把地窖里的木头工具之类的整理了,也照着他爹的意思把几个烫样都拆了。每月都囤积了很多五谷杂粮和粗盐菜油在里头,后来想了想在秋收的时候还买了些糠,毕竟白米白面的是买不起了。

      其实米金玉在他爹走后那些天确实是装病躲在家里的。烫样其实就是真实建筑按比例缩小的模型。东西小了,但是所有的部件和结构完全和真是建筑是一样的。全木结构的斗拱建筑模型,所有都是榫卯结构的,那些图纸都是背熟的。那些小木头构建上都用朱砂编了号,但是成千上万个构建拆起来也是很费时费脑的。他陆续拆了半年,又打了几口箱子,里面垫上油布,把所有的零件都装了起来,连同他的那箱子图纸,祖师爷画像,以及那些一般木匠不可能有的精细工具,全部都堆在了墙角里。
      去县衙报道之前,还有半个月,他想了想,去外公家厚着脸皮拉了点砖瓦回来,说是修修屋子。
      鬼知道他其实用了点砖,把地窖里封了一半,又挖了土把墙糊厚了。外面依旧堆了粮食油盐之类的。
      而且他知道怎么让砌的墙敲上去像实心的一样,用了点祖宗留下来的法门。
      当然地窖里的那些玩意都是晚上弄的,白天他还是像模像样地修房子。

      就在去县衙报道的前一天,雷中元回来了。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295098/4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