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

作者:寤藜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三十六章


      【与陆游一样,辛弃疾也是个在文学方面成就斐然的大家,我们每个学习阶段的教材都不会缺少辛弃疾的词。主播随便说几首主播学过的吧,小学的时候呢主播学的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平乐·村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啊!这美丽的风景,这闲适的生活,谁会不喜欢呢?这诗正正适合给还没经历社会毒打的小屁孩看啊!虽然当初背得很痛苦,但不影响我们从中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平淡清新又处处透着自然风光与生活的美好。”王维眼底闪过赞赏,“不错,笔力很强。”

      【说实话,在全文背诵全诗背诵全词背诵的时候主播平等地痛恨所有文人。】

      文人们:……

      太不讲道理了!你记不住文章为什么要怪我们?

      【尤其是李白和苏轼,这俩真是实力诠释什么叫把人骗进来杀。】

      李白:……

      苏轼:……

      小姑娘少胡说,我们才不会骗人,更不会乱杀人!

      【想当初李白一首《静夜思》,苏轼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直接把主播带进了他俩的大坑,那会儿年纪小不懂事,天真地以为他俩的诗都挺短挺好背,结果后面发现学上得越久,教材选的他俩的作品就越长……嗯,一种被欺骗了的感觉。背《蜀道难》的时候主播觉得难的不是李白诗里的蜀道,而是主播糟糕的记忆力;背《赤壁赋》的时候主播只想对苏轼说:“东坡先生您快别赋了,再赋就背不完啦!您还是赶紧做美食或者治水去吧!”】

      –
      唐·玄宗时期

      “那明明是编书的人欺骗你的感情,跟我李太白有什么关系?”李白表示不背这个黑锅,他写的诗就是那些,怎么选怎么排序都是由后世编书的人决定的,他又干涉不了。

      –
      北宋·神宗时期

      “苏卿还有治水之才?”赵顼目光灼灼地看着苏轼。

      苏轼:……倒也不用这么眼巴巴的。

      “回官家,治水乃是与国息息相关的大事,在真正完成任务之前,臣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行。”苏轼实事求是地答道。

      “苏卿不必如此谦虚。”以后有需要朕一定第一个想到你!

      苏轼:……

      【不发散了,咱说回辛弃疾。主播记得自己初中学的辛弃疾的词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里虽然有兴亡之叹,但整体基调还是比较明快的,主播当时最喜欢的就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这句,感觉特别有气势。虽然我们现在经常调侃“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但孙权作为三国鼎立时期的帝王之一,人家政治素养还是高的,只是可能不那么适合亲自上战场?】

      众人:刚说好不发散,你怎么又发散开了呢?

      被改词的辛弃疾哭笑不得,被调侃的孙权内心憋屈。

      “合肥十万送人头……”孙策偷偷看了一眼气鼓鼓的孙权,默默决定以后要多抓自家弟弟的军事教育。

      【不过要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的话,主播私心比较支持蜀汉。因为马赵是初心,刘关张是感动,姜伯约是意难平,丞相是白月光啊!刘备和诸葛亮,古代君臣相得的最佳典范。“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谁没听过“三顾茅庐”的典故?谁人不晓“白帝城托孤”的信任?谁会不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谁又能不为那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动容呢?】

      –
      西汉·武帝时期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刘彻恍然,“原来汉之后,是三国吗?”

      –
      三国时期

      “朕就知道孔明是可堪托付之人!”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满脸感动,“朝中有孔明在,朕死而无憾矣!”

      “陛下切莫说丧气话!”诸葛亮十分不赞同刘备言及死亡的话语,“得遇陛下这样的明主亦是臣一生之幸,臣相信陛下定会长寿无忧!”

      其他人:……

      怪不得能是君臣相得的典范呢!

      【当然,主播还是博爱的,魏蜀吴三国各有各的魅力,曹魏和东吴咱也爱,只是与蜀汉相比,爱意稍微少了那么一点而已。】

      刘备:哈哈哈哈!

      曹丕:……

      孙权:……

      你好花心,花心的同时还偏心!

      【谁能想到魏蜀吴三家打生打死,最后不仅谁都没赢,还反倒被司马懿摘了桃子,来了个三家归晋呢?这晋朝它还不争气,自己乱成一团不说,还被异族入侵,造成了五胡乱华的悲剧。

      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中国古代最黑暗的两个时期。】

      刘备/曹丕/孙权:你说什么?

      司马懿:救命!我还有活路吗?

      【另一首初中学的词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里的陈同甫指的是辛弃疾的好友陈亮,陈亮也是个很厉害的豪放派爱国词人和思想家,他的军事思想对中国古代战略战术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众人:果然厉害的人总是扎堆一起玩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那个带领五十骑勇闯敌营的英雄少年辛弃疾早已成为过去,如今剩下的只有失意闲居的词人辛稼轩。在南归前,他大概想不到那场五十对五万的精彩博弈会是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抗金之战,而往后的日子里,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梦想驰骋疆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到最后他得到却是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的文坛盛名。】

      “对于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武将来说,没有什么比上不了战场更痛苦。”狄青很能理解辛弃疾的心情。

      【感情总是越长大越沉重的,到高中时期学的就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他想上阵杀敌,想收复河山,可无人能领会他的心情。】

      不知历史典故的人能从“栏杆拍遍”的动作里看出辛弃疾的无奈,知道典故的人则更能体会他的悲愤和遗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讽刺耽溺偏安享受的大臣们,痛心于南宋人心的麻木。他想提醒朝廷不要冒进,应当先做好充足的战前准备再发动北伐,可朝廷只是想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身份当招牌,并不重视他的意见。他是老当益壮的千里马,宁宗却不是他的伯乐。】

      仓皇北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韩侂胄攥紧了拳头。

      失败的北伐,用自己这个奸相的头颅向金人投诚的投降派……

      “官家,辛稼轩说的没错。”韩侂胄想通了,“北伐,还需徐徐图之。”若人心不齐,一切都是枉然。

      赵扩也想到了未来的惨烈,心情沉重地说道:“韩卿所言极是。”

      【最后,不是主播课本上的,但却是认识辛弃疾的人都知道的一首词——《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人不为这句点睛之笔拍案叫绝。

      “美!实在太美了!”苏轼忍不住出声称赞,完全忘了自己现在还在上朝。

      赵顼看了苏轼一眼,没有追究苏轼的失态,因为他也觉得这句话很美。

      无论是意境,还是感情,都很美。

      【灯火辉煌的上元佳节,词人于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着某个他心心念念的“人”。那个“人”到底是谁呢?无人能得出确切答案。有人认为是意中人,有人认为是词人自己,有人认为是指宋孝宗赵昚,还有人认为指北宋旧都汴京。】

      –
      唐·宪宗时期

      白居易笑:“这就要看读这首词的人想要的是什么了。”

      有情者看到意中人,被围困者看到自己,欲展宏图者看到赏识自己的伯乐,痛惜山河破碎者看到苍凉的故乡。

      –
      南宋·孝宗时期

      “幼安寻觅的‘人’到底是谁呢?”赵昚对答案十分好奇,或许是因为备选项中包含了自己,所以他心里还隐隐多了几分期待。

      “如果是现在……”辛弃疾抬眼看向赵昚,微笑着说道,“那就是官家和汴京。”

      【“人”意象的复杂性造就了整首词内涵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尤其体现在末句的“灯火阑珊处”上。若“人”指词人自己,则阑珊的灯火正表明了词人心中的孤寂及其所处政治环境的阴暗;若“人”指汴京,那“灯火阑珊处”则可指千里之外的汴京城灯火阑珊,南宋时汴州远不如临安繁华,但词人也不忍去想它如何破落,便只说是灯火阑珊,如此还更添了几分凄然萧索之感,今时临安的灯再亮也照不到旧都汴京,南宋的繁华说到底也不过是虚假的偏安,整个中原地区不知还有多少人在金兵的蹂躏下苦苦挣扎。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中所包含的沉重悲愤与期盼,实非“宝马雕车”所堪载也。】

      “朕这次不会再让幼安和大宋百姓失望了。”赵昚向辛弃疾回以一笑,神色认真地说道。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838340/36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