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谈

作者:暮春小花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人气和实力与流量和资本



      我记得有一个综艺节目里李振宁对着镜头看似很平静地说:“很多人觉得偶像就是长得好看,没什么实力。”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透着真诚和无奈,主持人用新人辈出和竞争激烈来缓解气氛并转移话题。其实他说的也是我以前对偶像歌手以及演员的固有印象,在还是港台明星大行其道的时候,的确有很多这样的帅哥美女侍靓行凶。你若不信,互联网都有记忆,回看90年代到千禧年前后的时间段里,这些偶像们唱歌、演戏、代言和登台。无处不在的他们赚钱能力也是极强,这与大陆当时的经济和文化市场大背景紧密相关,也有主流媒体依然还是电视、电台和报刊杂志分不开。可是流行不意味着就是真的有能力的强者,只不过是如同时尚潮流一般,娱乐世界也有着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不同评判标准。如今回头去看那些被影视歌广告等追捧的艺人留下的舞台和作品,好多都是车祸现场和尴尬演技。但因为包装恰当,引领潮流,便没有人去质疑他们的演唱是否走音,舞蹈是否整齐,更不会去评判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舞台张力。虽然当年也有日韩风潮席卷而来,可终究因为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覆盖面不及港台流行元素。同时又因为日韩邻国与我们一衣带水,东方文化的大前提下,影响力还是远超欧美。

      小国家人口密度高但资源有限,只能把仅有的产业做到极致,其中就包括娱乐产业的偶像及其团体。关于偶像团体的诞生之前我已经讨论过,这里就不再累述。正因为做到极致,所以经过残酷严苛选拔出来最终站在舞台上被大家看到的,都是有真实力的帅哥美女。是啊,颜值既是正义,放之全球皆准。只是这高颜值的标准到底谁定义的,如何定义的?从来没有人仔细问过,就如同奢侈品牌的森严等级和鄙视链条一样,本身它就是一个高级权贵玩家人为设置的壁垒,你如果质疑它就超出它本身,足够被它唾弃和鄙视了。总之,那些年无论是有颜值没实力,还是颜值和实力兼具的偶像艺人们,赚钱赚翻天,一切都来得相对容易。然而所有事物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时间推移竞争激烈以及各种因素,偶像团体开始实现跨国化。这自然是资本的玩法升级,但其中不乏坚持到最后真正热爱舞台和唱跳的男女。他们除了有天赋更有坚持和努力,而支持他们走到最后可能不完全是无路可退,还有心中的那团火吧。

      随着大陆经济实力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大市场大蛋糕自然吸引了无数不同国籍的艺人前来分一杯羹。日韩近水楼台先得月,凭借地理优势占得先机,甚至为了进一步攻城略地,还吸收很多中国练习生打造跨国界的偶像团体。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早些年通过这类策略去到国外的练习生纷纷回流,有的因为固定的粉丝群体回国后被资本青睐。有的一眼看穿个中规律,把自己作为资本加入资本,帮助资本培养新的练习生和偶像团体。是啊,毕竟偶像和唱跳是有职业生涯寿命的,就算自己还能蹦跶,哪里有那么多真心实意粉丝愿意看一张几年不变的脸而不会厌倦呢?就是一日三餐除了百搭的大米饭,也没人能顿顿吃天天吃,吃个几年而不想换换口味吧?这其中也包括因为未能成团出道在异国他乡没有出路,被迫回到故土的唱跳实力爱好者,比如前限定男团里的成员姚明明(团解散后他也更换名字)。他曾经坦言,回国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位置,他甚至想过转行做别的事情。可是年少就出国学跳舞的他,已经不太可能回到普通人的正常轨道。而且他在离开舞台的日子里,骨子里的不认命不服输以及对跳舞的热爱支撑他寻找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机会。

      国外的成熟产业有各个环节无缝衔接的把控,从培养、筛选到出道和舞台,资本把艺人一步步安排得明明白白,仿佛德国的二元制学徒培训,参与者只需要按部就班便好。但后者好歹有个还算稳定的饭碗,前者因为职业生涯不够长以及受政策影响大,未来变动非常大。这个道理很简单,如同高考的报考和录取。一般本省的高校会拿出更多的名额招收本地高中毕业生,因为这关乎本地的就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各个产业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此相对应的便是投放到外省的名额变少,这就意味着外省想报考热门地区热门学校热门专业的风险增高。因为没人知道全省范围内当年的报考情况,自己身在其中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所以,从录取分数稳定的角度来看,报考本省的学校更有把握性。同样的,国内此类舞台少,意味着机会非常有限、竞争更加激烈。

      其实这与投资回报以及文化消费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从业者而言又回到了那个老话题: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回报很少以及回报多的事情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怎么选?我们先从经济和投资的角度来看,看电视剧是覆盖最广的文化消费,因为足不出户就可办到。所以演员在文化产业链里就算不在高处也肯定不是低处,就算参演的电视剧没法及时播出增加人气,至少片酬是能拿到的。而且每年那么多投资方和制作部包括电视台都有拍摄电视剧的安排,配角和群演也能混口饭吃。电影的门槛较高,因为制作周期长投资回报受影响的因素无形增多。舞台以演唱会居多,毕竟唱歌两小时的前期准备成本有限可控,所以有那么多各式各样的歌手能经常开演唱会。所以,他们即便是没有电台和其他媒体的舞台和曝光机会,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制造与歌迷线下接触的机会。当然,资本从来是无利不往的,演唱会前期的投入通常也需要资本介入,逐利的资本自然不傻,亏本或者利少的投资有过教训肯定就不会重蹈覆辙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唱跳舞台巡演鲜少可见。道理也很简单,唱跳意味着舞蹈,而舞蹈本身的艺术门槛更高,很多外行人并不容易看清优秀和优异者的区别。而一个几分钟的舞蹈需要准备的时间比一首歌长很多,同样一场两小时的舞台演出意味着几个月的准备时间。这又回到了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话题,意味着风险更高,即便高风险与高回收市场相伴。可是明摆着有风险更低周期更短的项目,资本为什么要视而不见呢?

      由此可见,人气和实力并不一定相符,因为人气需要曝光量,而实力需要沉淀。可是人气绝对是流量的保障,而流量带来的好看数据,为资本提供有力的证明。所以资本和流量相辅相成的前提是,流量本身已经一定程度证明了自己,而非是资本缔造了流量。不过是资本后期助推,让流量升级换代后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高利益驱动下实现大写的双赢。很多被称为爆火的明星艺人,不过是坚持了很久才被看到,而非一进场就已经是赢家。成功永远都是不易的,否则人人都能轻易成功,成功又如何能成为成功呢?首先流量艺人自身有一定过人之处,其次遇到特定机会一下打开知名度,随后被资本嗅到机遇背后助推,最后便是无处不在的断层艺人诞生。资本才没有兴趣在籍籍无名的小艺人身上倾注太多,周期太长很可能成为烂尾楼而血本无归啊。

      最后大家都看到,无论最初是通过舞蹈、唱歌还是其他途径打开一定知名度的艺人,最后基本都是靠拍戏获得人气上面质的飞跃。资本嗅觉灵敏,发现后再根据数据判断是否下手投资,一旦选中买定离手后,便会化身助推。这是为什么观众发现很多剧集,尤其是网络自制剧里,专业演员越来越少,粉丝和饭圈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狂欢。因为,这早已经不是一个大家共享一首歌,共同讨论一个话题的时代。你没看到,地铁和公车里,很多年轻人戴着耳机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划着手机看着自己喜欢的艺人,在网络的世界里飞扬吗?人口红利的好处是,就算不是顶流,具有一定的流量就能获得相当的市场,逐利的资本自然不会放过每个获利的机会,最多算一算这个利润是否可观,是否值得一投。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7316607/34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