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

作者:寤藜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三十三章


      【宋高宗绍兴十年,这一年,岳飞还没蒙冤入狱,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而在北方沦陷区,堪称“文人中最能打的武人,武人中最会写的文人”的六边形战士辛弃疾出生了。】

      嘉泰三年,正与辛弃疾煮茶论道的陆游轻笑一声,对着辛弃疾打趣道:“幼安的声名震铄古今啊!”

      辛弃疾满脸无奈:“不过是后世人谬赞。”

      【陆游,字务观,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祖父是宋神宗熙宁三年进士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曾官至尚书右丞。其父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述职,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靖康年间,陆宰参加对金作战的粮草转运工作,后遭佞臣弹劾被罢,继而举家南迁,辗转数年方归山阴故里。

      陆游生长于战乱之间,“儿时万死避胡兵”的奔走逃难经历,为其爱国情怀的激发奠定了最初的底色。由于父亲陆宰是坚定的爱国志士,常与主战派官员交往,耳濡目染之下,陆游少年时期便立下了报效家国、恢复山河的宏大志向。】

      –
      北宋·神宗时期

      “陆佃/我的孙子?”王安石和陆佃都分外惊讶,他们没想到陆游与他们还有这层渊源。

      “陆卿的子孙很争气啊!”赵顼笑道。

      –
      北宋·徽宗时期

      陆宰抱着自己刚出世的孩子,表情又惊又喜。

      之前景泰的南宋生活大家都只能看到重要的片段,细节大多模糊带过,所以陆游的身家底细大家其实不太清楚。

      如今被告知自己的孩子就是陆游,还是个知名爱国诗人,陆宰心中不可谓不高兴。

      就是金兵南下……光幕都提了那么多次了,希望朝廷重视起来吧。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合称“苏辛”,与“苏门四学士”中的李格非的女儿,“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词中之龙”?帝王们纷纷挑眉,这称号还真是够狂。

      苏辛啊……苏轼对这个后辈的兴趣更浓了。

      李格非盯着屏幕上的“千古第一才女”看了半天,嘴角的笑容怎么都抑制不住。哎呀,这么争气的女儿,别家都没有!

      【弃疾,这个名字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汉朝名将霍去病。事实也的确如此。靖康时,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累于族众”,无法南下,迫于生活而做了金的地方官。在沦陷区生活的日子里,辛赞悲愤于河山被践踏、百姓被奴役,于是便将满腔的复国热情寄托在孙子身上。辛赞非常崇拜霍去病,他效仿霍去病的名字,为孙子取名“弃疾”,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成为像霍去病那样的大将之才,为宋朝的光复事业出力。

      在辛赞的言传身教下,辛弃疾同样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还真是照着去病的名字取的!”刘彻心情愉悦,“汉朝名将,看样子去病未来必然是战功赫赫呀!”

      在家练武的霍去病听到此处,心中不由得对辛弃疾这位隔着漫长时间长河的后辈生起了好感。

      “不知你的时空能否看到光幕?如果可以,愿你能借此摆脱宿命悲剧,如愿以偿。”他道。

      【绍兴二十三年,陆游于临安参加锁厅考试,因为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加之“喜论恢复”,遭到秦桧嫉恨。次年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对此,陆游写诗感慨“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他援引《孟子》“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之义,表达对自身命运操于权贵之手的无奈与不满。这件事增加了陆游对秦桧等主和派的憎恶,也使陆游开始意识到南宋政治的阴暗一面。直到秦桧去世,已过而立之年的陆游才步入仕途。】

      –
      北宋

      “陷害忠良,又弄权打压后辈。”赵顼面色不渝,官员插手礼部的考试,这是想做什么?“这秦桧实在太猖狂了。”

      –
      南宋

      “没了秦桧,还有张桧、李桧……”陆游摇头,“官场向来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争斗不休。”但他的北伐之志永远不会改变。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加入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正式走上了反金道路。第二年,耿京接受辛弃疾归附南宋的建议,派贾瑞和辛弃疾南下朝见宋高宗表达归宋意愿。宋高宗接受耿京军归宋,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授右承务郎。同年二月辛弃疾带军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起义军发生兵变,耿京死于叛徒张安国之手,辛弃疾便带上五十骑兵直杀济州金营,于五万人中俘虏了张安国,并将他带回建康处置。】

      “五十对五万,还生擒了目标?”

      各时空一片哗然。

      “干得漂亮!”霍去病眼前一亮,为辛弃疾发出喝彩。

      –
      北宋·太祖时期

      “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啊!”赵匡胤既欣喜又心痛,“怎么最后成了文学家呢?”

      【辛弃疾的壮举轰动南宋朝野,但由于“归正人”的身份,他并未受到朝廷重用。赵构只授予了辛弃疾一个“江阴签判”的小官职,从此辛弃疾开始了他在南宋长达四十多年的仕宦生涯。】

      众人:这个“归正人”又是什么玩意儿?

      【什么是“归正人”呢?答: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的人。再往细点说,这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这个概念出现后,猜忌“归正人”成了宋朝继猜忌武将之后的第二个传统。】

      嬴政:……

      刘彻:……

      李世民:……

      又是猜忌武将,又是“归正人”的,你们宋朝玩得还挺花?

      【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宋朝对武将的打压一直在加深,但凡强一点的武将基本都会遭受打压和排挤,这也是造成宋朝军事实力弱和对外战争软脚虾的原因之一。两宋期间重文轻武国策的受害者不计其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两大实例就是仁宗朝的大将狄青和高宗朝的大将岳飞。狄青被排挤出中枢,又因朝廷频繁的“探视”惊疑终日,郁郁而终;而岳飞之死也不仅仅是因为金人的议和要求,其根本原因还是宋朝根深蒂固的对武将的猜疑之心。】

      一直在背景中没有姓名,如今好不容易出现一次还是反面教材,赵祯不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狄卿……”赵祯眼巴巴地望着人群中的狄青。

      狄青被盯得头皮发麻,也不好不给自家皇帝面子,只能站出来干巴巴地说道:“一切尚未发生,官家无须在意光幕之言。”

      “好爱卿!”赵祯激动地凑过去抓住狄青的手,把狄青直接吓愣了,“朕今后绝不会像光幕说的那般辜负于你!”

      狄青脑袋有些晕乎,说话都显得语无伦次:“额,官家能信任臣是臣的荣幸……”

      没眼看的文武百官:你们好像有点奇怪?

      【当然宋朝抑制武将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是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武将给的阴影。唐末五代十国是个武人当道、礼崩乐坏、血腥黑暗的时期,宋太祖赵匡胤从那个时代走过来,自己也是兵变上位,内心天然会对武将多几分忌惮。赵匡胤认为文人的危害没有武人大,而且宋初确实需要通过文人来恢复礼乐,重振道德和士风,所以他倾向于任用文人,这只是政治需要。总体来说赵匡胤本人是抑武却也没那么重文的,太祖时期算是文武制衡的局面。事实上,重文轻武源头虽然在赵匡胤,但真正大兴文教,大幅提升文人地位,奠定两宋重文轻武基础的人是宋太宗赵光义。

      重文是错误的吗?也不尽然,“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文教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只是凡事都得讲究一个平衡,在重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放弃武力的积蓄。若无强悍的武力,任你经济再如何昌盛、文化再如何繁荣都没有意义,这只会让你成为抱金过市的稚子,既招惹了虎狼的觊觎,又毫无自保能力。】

      “平衡……”不少人都禁不住叹起气来,“这两个字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是难度极大的。”

      只不过还是得努力去做,走极端不可取。

      “是我想得太少了。”赵匡胤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一点上做得确实不好。

      【而南宋对“归正人”摇摆不定的政策,引发了大量归正人的不满,这种不满到后来越发严重,使南宋不断的失去北地民心,不仅彻底断送了南宋北定中原的可能,也成为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昚揉了揉眉心:“中原归正人源源不绝,纳之则东南力不能给,否则绝向化之心。归正人的待遇问题,确实还需细细斟酌。”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838340/3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