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相声的他俩呀——不正经的相声教科书

作者:柒未来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012补充]关于堂会和相声棚子


      在现代,相声的表演舞台大都是茶楼茶馆,戏剧舞台之类的。但是在相声成立的初期,也有一些在特定时期下的演出场地,这些场地随着其文化历史的消逝已经逐渐减少甚至消逝。

      知识点—【堂会演出】
      堂会演出这个词,虽然在现代很少听闻了,但在旧时,那可是一桩曲艺艺人的好买卖。
      所谓堂会,指的是个人出资,邀集演员在过年过节或喜寿日在私宅或假饭庄,会馆,戏园为自家作专场演出的活动。
      有钱举办堂会的,自然都是些达官贵人,乡绅富裕人家。一旦家里人遇到喜事了,比如婚宴,寿诞,婴儿满月,新居乔迁之类的,便会邀请戏班子上自己家演出助兴。

      堂会的演出场所根据金主爸爸的安排而定。 “富甲一方”的,就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个戏台子,“富裕人家”的,也会选择一些有戏台的饭庄办堂会。对场地安排不甚熟悉的,则会有“中介一条龙服务”为两方牵线搭桥,准备礼堂场地。由于堂会来的都是“自家亲朋好友”,去堂会演出这档子事儿,也会被演员称之为“家档子”,而观众则被称为“家粘儿”。

      堂会演出,一般以戏曲戏剧专场为主,也会有鼓戏,杂技,相声等艺人的大杂烩。对于被邀请的相声艺人而言,堂会演出的收入是明显高于撂地和茶馆的,所以颇受艺人的欢迎。而能出演堂会的相声艺人一般也是在业内颇有些名气的艺人。

      由于堂会具有“不需要招揽观众”“有妇女儿童在场”等属性,所以段子的内容相对比较干净,也不会出现臭活荤段子。在选题材上多会选用一些比较喜庆的段子,并送上一些祝福的话语。这样的演出对于艺人的临场发挥和舞台功力要求也颇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演出的舞台。

      而今,堂会这种形式虽然相对已经很少见了,但类似的形式依旧被有所保留。比如一些公司年会,开张庆典,婚礼酒席,会邀请一些歌唱演员或者喜剧艺人进行表演。这些,也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的“堂会演出”了。

      知识点—【相声棚子】
      相声棚子又称“相声场子”。从发展时期和意义作用来看,应该算是个介于“撂地”和“进茶楼”中间的过渡产物,又具有了一定现代“相声会馆”的雏形。各地相声棚子存在的时期长短不一,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末存在存在了近40余年左右。

      所谓的相声棚子,指的是相声艺人自行搭建的简历演出场地。用帆布或者苇席圈出一块场地,放置几张长条板凳作为观众戏,偶尔也会适当提供一些茶水供人歇息,边落脚边看相声演员站在场地前面为观众表演。

      和撂地期间的就地取材或借别人家宝地桌椅板凳一用不同。相声棚子的设备桌椅都是相声艺人们自行集资采购的。据说天津地区最早的相声棚子,大约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由周德山,冯子玉等人筹建。有时候也会为各地流动的相声艺人提供“联穴”的场地借用服务,演员流动性较强,观众认可度直接就建立在了使活的本事上,所以也是年轻艺人的一个很好的“修炼场所”。也有的一些相声棚子就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固定的“班组”,成员稳定,门派清晰。这类棚子就会相对比较“排外”,拒绝同行和其他艺人的进入防止“偷师偷艺”。

      而随着之后相声演员的全面入驻茶馆和其他演出场地,由相声艺人主催的“相声棚子”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而今,也会有一些相声艺人会偶尔还原一些“户外棚子”的形式进行演出,也算是一种怀旧和返璞的演出手法吧。

      ——参考文献资料—
      百度百科:堂会戏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3章 [012补充]关于堂会和相声棚子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170566/3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