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相声的他俩呀——不正经的相声教科书

作者:柒未来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013-西河门内说评书(关于两门抱,两下锅和跳门)


      013-西河门内说评书(关于两门抱,两下锅和跳门)

      姬家班的女主人姓“汪”,名叫“汪然”。如同其名字一般,温婉端庄,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好多头一回见到“汪师娘”的人都会纳闷,“姬班主”这么个家底平平,还又矮又黑又瘦,长得满脸褶子贼眉鼠眼又在秃毛边缘游走的“丑大汉”到底是从哪儿把这么个漂亮媳妇给骗到手的。

      每每这个时候,“姬班主”都会自豪的拍着胸脯说:“厉害吧,老子把师姐拐回家了”。

      怎么回事儿呢?
      说到姬班主这个人吧,会的东西也实在是多,相声评书快板小调是样样精通。除了相声门的师承,他在其他戏曲表演的门户里头,可也没少认师父。

      学评书段子那会儿,咱“老姬头”本来是顺势准备拜个评书门的大佬认“爹”的。可这不赶巧了不是,还没等登门拜访人老艺术家呢,大前辈倒先驾鹤归西了。
      那怎么整?只能另访名师,再觅高人了。找啊找啊找啊,想去的评书门那几派是没走进去,倒是屁颠屁颠的跑进了西河大鼓门里捞到了个户口。嗯……算了,反正差不多,能名正言顺的说书就行。

      门是入了,师是拜了。“老姬头”就跟着前辈一点点学着吧。

      “咦!那边那个敲着鼓的大美女是谁?!”
      “嗐,你说那个啊,唱鼓书的汪师姐啊。”

      什么叫一见钟情,什么叫死皮赖脸,什么叫步步为赢,说的就是咱们“老姬头”啊。这才进门没几天啊,就楞是拽着师姐求指教求学习求听活儿求评价。啧啧啧,咱也不吐槽一说书为主的老拽着一个打鼓的学课能学点啥了,功课内容都不一样好么。这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也太明显了点吧。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这癞蛤蟆会吃一鼻子灰然后灰头土脸得滚回来的时候,却不想他这外来和尚还真有点本事,还真成功的吃到了天鹅肉!妹子把到手不算,两年不到“学成下山”,还顺手把“镇派之宝”的师姐一块儿给带走了。
      好么,可把那一杆儿师兄弟给气的啊。你小子!别让咱再看见,下回搁哪儿看见你开书的,回回盘你道!
      当然啦,玩笑归玩笑。婚礼那天,那一票西河门内集体失恋的难兄难弟们还是悉数到场,敲锣打鼓得表演了一番后含泪把“汪姐头”交到这愣小子的手上。

      自打那儿以后,“姬家班”就算是正经的相声评书两门抱了。喜欢闹腾的就跟着相声门练点“说学逗唱”,单身狗没人搭的要么说单口要么就去西河门家谱底下报备个户口开书挣钱。
      师娘也有徒弟,不多,四个。清一色的大姑娘,户口落在了西河门里,打鼓为主说书为辅,偶尔呢,也会去“姬家班”露露脸,开场唱个小曲儿什么的。

      话锋一转,说回到周禅姬高至这一对儿搭档。一个是班主师娘的亲儿子,一个是亲儿徒。照理来说啊,总会有这么一个去继承下那说书打鼓玩意儿的吧,然而偏偏这两人楞是一个都没入西河门。为什么呢?周禅是因为脑子不好使长段子记不住,而姬高至呢,只能说是破锣嗓子五音不全自己压根就不想学罢了。

      这么看来,单论能耐,儿俩还真是不如姬班主强啊。

      【……未完待续】

      ——我是正文分割线——

      知识点1—【什么叫两门抱,什么叫跳门】
      两门抱,原指戏剧剧目中的某个人物可以由不同行当的演员来扮演。一个角色可以呈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诸如一个登场角色先由小生出演来体现他的稚气和风度,后替换武生来表演则可以体现他的勇猛和英气。
      后被相声行当所吸纳,现一般指的是一名演员同时掌握两种艺术表演能力,并在两大门派下均有一定师承。同理,掌握三门手艺的,便被称为“三门抱”。相声演员另抱的一门,通常都是邻近行当的快板书,评书,鼓书,民乐之类。两门抱是相声行规所允许的,而且可以同时单独拜两门下的师父并记录在门内家谱之中,不过需要注意再抱一门的时候要提前征得原师父的同意,并且适当注意一下在另外一门中的辈分关系。否则一不留神可能就出现了“我相声门的师弟的徒儿是我评书门的师兄”这种微妙乱了辈分的事儿。

      而所谓跳门,便是在同门内的另拜山头了。在师父健在的情况下又拜另外一位演员为师这种行为在相声行规里是绝对禁止的。通常情况下演员之所以会跳门的原因不外乎和师父产生矛盾且不可调和,或者是原来的师父名气不高想再拜个名气大点的好抬高自己。无论出于什么理由,跳门都不是什么光彩之事。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相声演员同时有好几位尊为师长的人也是有的,甚至好几跳有时候也不会被人说道。其主要原因,那便是由于未行“拜师之礼”。只要未进行正式的“摆枝”收徒仪式,便不算是正式的师徒关系。
      按照相声行业的规矩。“老师”和“师父”是两个概念,某个演员可能跟着老师学习了十几二十年的相声,但最后却由于诸多原因拜师拜在了另外一位前辈的门下。这种情况,虽然在门户关系上,这位演员的名字被记录在了后拜的师父麾下。但无论是实际的艺能传承还是情感关系上,那位追随多年的老师,也会被本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受到同等的尊重。这种情况也是被行规所允许的。

      知识点2—【什么叫两下锅】
      相声演员兼修他门艺能,通常被称为“两门抱”。但是在兼演戏曲的情况下,它不叫“两门抱”,被称作“两下锅”。
      两下锅原来是戏曲行业的术语,指不同戏曲在同一舞台演出的一种演出形式。亦指戏曲演员兼演滑稽二黄和梆子等。后来被相声演员反引用,跨行唱戏的相声演员,就被成为“两下锅”。

      知识点3—【关于北京评书门】
      评书,又称说书或者讲书,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北方通称为评书,南方则多称问“评话”,也有称之为“评词”的。

      虽然评书是一种独立的曲艺艺种,但是似乎能表演评书的门派特别的多。
      根据老艺人的说法,正经的评书门户分为南北两支派别,都是明末清初的评话艺人柳敬亭那儿传下来的。柳敬亭原为江苏南通人,是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亦被封为了扬州评话,即南方说书的开山鼻祖。大约在清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柳敬亭随漕运总都蔡士英北,曾在北京说了一段时间评书,在此期间收了王鸿兴为徒教其弹唱弦子书。而后王鸿兴先生“去其弦鼓,仅说评书”,这便开启了北京评书这一独立的曲艺门派。又收了何良臣、安良臣、邓光臣三位徒弟,并称“三臣”,自此成为评书权威,自立门户并开枝散叶。后来北京的评书演员几乎都是这三个派传流下来的。所以评书艺人大都尊王鸿兴先生为北京评书的创始人,北京评书门的第一代艺人。
      (作者注:柳敬亭先生和王鸿兴先生的关系,有点像咱相声中的张三禄先生和朱绍文先生的关系。虽然两者存在一定师承和表演形式的雏形,但是各门各派的祖师爷创始人还是从开枝散叶和定型的那位开始算。)

      虽然狭义上的“评书门”指的是北京评书那一派从“三臣”传下来的,纯“以说为主,动作为辅”的表演派别。但是由于历史上错综复杂的“曲艺行当人员流动”,很多“说唱”类派别的艺人,也会转行以纯说书为生。比如业界有名的单田芳和田连元先生,便是我下文会着重介绍的“西河大鼓”门的艺人。类似的还有有着曲坛“常青树”之称的刘兰芳女士,她原是东北大鼓门下的艺人,后又拜的西河门以纯说书为主。

      据说之所以评书界人员关系这么复杂,和评书早期的表演方式有很大程度的关系。早年,王鸿兴先生表演的弦子书本就是说唱相兼的玩意儿,有弦乐伴奏,敲鼓唱词。后来,被慈禧太后招入宫中表演,在禁地演唱诸多不便,遂改“评讲”,仅以桌凳各一,醒木一块,去掉弦鼓,用评话演说。于是,说评书这种表演形式就被肯定下来了。而从弦子书,板书,鼓书类另外发展出来的弦乐+鼓书表演为主的别门演员撂下弦儿,去了“唱”,改纯说书,似乎的确不是一件难事。

      现在,会表演评书说书的艺种门派大致有北方评书.四川评书,江苏一带的扬州说书。此外,还有苏州的评弹,北京的西河大鼓,山东的山东快书,也有评书的一类表演。后三者的正门绝活均是有说有唱,或者多说少唱,有一定配乐伴奏的说唱表演。

      知识点4—【关于西河大鼓】
      由于很多“相声-评书两门抱”的艺人,在说书界,入得都是西河门的门户。这让很多不知情的观众会误以为“西河门”是一个说书的门派。作者必须在此为其正名,其实说书只是西河门的一个小小“副业”,“西河大鼓”门,可是一个正正经经的“敲锣打鼓论唱腔”的说唱门派。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和鼓曲表演,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据考证是由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当地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衍变而成。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分为北口、南口、小北口等三个支系。北口流行于河北白洋淀以东以北地区,南口则流行于高阳、博野一带。
      西河大鼓的表演,分“说书”、“唱段”两类。
      说书表演的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叙述完整的故事。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
      唱段表演则通篇歌唱,没有说白。一个唱段,唱词大约100—200句,多系笑话儿、巧说之类。它表现的只是故事的片断,或具娱乐性、抒情性的诗词。多用于书开演之前“垫场”,和我们相声中的“门柳”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西河大鼓门内的艺人们,基本也必是说唱结合,板鼓届能的多面手。

      知识点5—【评书门和西河门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西河大鼓门下的艺人,想要单纯以说书为生,是不用另抱一门,另拜一个山头的。道上基本也认西河门的说书人的师承和门户,算是个“合法说书人”。但究竟为何会产生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就细思极恐微妙的得很了。

      作者我查询了许多资料,查到一些个中缘由。
      首先,西河门的鼓书艺人马连登先生的儿子马岐先生在接受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表示,西河大鼓门毕竟也是说长篇故事加上唱的,撂下个三弦配乐,不就是说书了么。而且往大里头讲,咱们说唱类的祖师爷不都是那位“柳敬亭”先生么,有说有唱热热闹闹。再说你们评书不也是后来撂下的弦儿改的“评讲”么。像是南方的评弹,撂下弦儿,不就成评话了么。咱也一样的,所以咱就是一家人,不用再单拜了,没毛病没毛病。
      采访节目中,马先生给出的答案是这个。这解释吧……为何作者我怎么听怎么都有一种“我单方面宣布我们是哥俩好”的感觉……

      其次,网上有很多说法说是虽然这两个曲种没啥实际联系,但早年间鼓书门和评书门渊源极深差不多是一家,所以不用另拜。作者我往上面倒推了评书门和西河门的成立和发展史。觉得他们真的是……渊源真没特别大。
      西河大鼓是创始人马三峰在河北将所学的木板大鼓进行发展和唱调的变更而成的。而评书门的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先生在北京是由弦子书说唱“撂弦”创立的纯说书。两大门派,创始人既不认识活跃时期也各不相同,两家的门人又谈何而来的渊源深之说。
      这两者的关系就好比是,“有个教弦子书的辅导机构,在两个不同年级分别教过两位学生。他们两人本就互相不认识,毕业之后又分别创业成立了两家不同经营业务的公司。”那么这两家公司的员工,怎么看也不适合称兄道弟,互认家族企业吧。

      再看一看评书界对于西河门人“跨界说书”的一些看法。据说连派评书的传人“连丽如”女士,就曾公开发言,认为“单田芳先生说得那不叫评书,叫大鼓白。说白了就是大鼓书把唱去掉了,就剩下念白了,没有评字拿来的评书。就像是泡面泡好了之后把汤水撒掉,就算留下面,也上不了宴席。”
      而根据前文中马岐先生的说法,北京的评书门,以前似乎也是嚷嚷过“大鼓是外来的,鼓白不是说书”之类的。看来这两门似乎最初并不像现在这般和和气气,互称师兄弟的。

      坊间有一些传闻说,鼓书门开始大肆”抢饭碗”,从北京评书门手下愣生生分走大半江山这事和当年的文化动荡时候后的曲艺复兴有关。
      那时百废待兴,电视台也开始需要录制一些讲述名将贤相,帝王达官的“袍带书”。按理,这应该是找评书门的名家艺人来开书说事儿的。然而当时的评书门却偏偏陷入了无书可说的窘境。上一辈会“袍带书”的,大都人被吓怕了是不敢再说了。稍微年轻点的艺人,师父教他们的时候压根就只教了那时候让说的“短打书”。愣生生造成了袍带书无人传承的后果。

      当评书门被自家的内部传承问题耽误的时候,鼓书门在这档口就杀出来了。谁让鼓书门里头的袍带书那么多呢,人家还都各个师父教徒弟得传了下来。
      于是“东北大鼓门”的刘兰芳说了岳飞传;“西河大鼓门”的单田芳说了隋唐、明英烈;“西河大鼓门”的田连元说了杨家将……等评书门的回过神的时候,好么,这江山已然易主,老百姓都认这“鼓书门”的几元大将,是说书的一代大师了。
      评书门这时候再搬出什么“正宗老字号”的名牌出来,似乎已经是没有什么用处了。

      这一茬吧……为何作者我又嗅出了一种“虽然我们也不想认他们是说书的,但是人家名气大啊,观众也都认了。已经这样了,还能咋办,凑合过吧”的感觉……

      直到现在,“评书门”和“西河门”在说书这买卖上,已经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了。除了内行的观众能在上口字和敲板的位置上看出点两派传承上的小区别外。对于一般观众而言,他们都说“说评书的”。

      综上所述,西河门开书不用另拜山头这事儿吧……可能还真的就是西河门单方面宣布的:“我们和评书门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说评书很合情合理。不服么?憋着吧!”

      (作者注:我毕竟是跟着一群说相声的在学本事,家里几百本资料书也都是相声历史考源的。评书门人源构成简直是太太太太太复杂了,我也实在不想去再搞一堆资料去研究这俩的爱恨情仇故事。关于西河门和评书门关系这档子事,读者中有更权威的解释说法的欢迎留言指正。)

      课外知识1—【袍带书,短打书,和神怪书】
      评书按照种类来分,大致能分为袍带书,短打书,神怪书三种。再细分也有人将侠义,公案,才情,革命,纪实等另分种类的。在这里简单介绍下最笼统的袍带书,短打书,神怪书三种分类。
      “袍带书”多以名将贤相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反抗昏君、抗击外族侵略和保家卫国的英勇行为。多为长篇的评书故事。比较常见的有《列国》、汉朝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
      五代十国时期的有《马潜龙走国》、《陈隋演义》、隋唐时期有《隋唐演义》、《说唐后传》、《罗通扫北》、《薛家将》等。
      北宋时期的有《杨家将》、《呼家将》、《曹家将》。南宋则有《岳飞传》,描写精忠大帅岳飞英勇抗击金兵入侵的故事。

      “短打书”多以剑侠与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锄强扶弱、惩恶扬善和济世救人的英勇行为。《水浒传》,《三侠五义》,单田芳先生表演的的《白眉大侠》《水浒外传》等都属于短打书。
      传世的传统书目有:明代的《海公大红袍全传》、《海公小红袍全传》;清代的《彭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全传》、《刘公案》、《于公案》等书。民国时期,评书大家张青山又根据《水浒传》中“孙二娘赠僧袍”一段,编演了《梁山轶事》,建国后又重新出版,改名为《水浒拾遗》。这些都是评书中的短打书目。

      至于“神怪书”,顾名思义多以记叙神异鬼怪的故事传奇为主体内容,最具影响力的神怪评书当为明朝中期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与清代的《聊斋志异》、《济公传》四部。

      知识点6—【评书门的辈分问题】
      说到评书门的辈分问题,那就只有一个字:乱!
      评书门的辈分问题岂止一个乱字可以说明的啊。那简直是太太太太太乱了。

      乱在哪儿了呢?不是别人,就是乱在咱这些个“西河门不打鼓来呛行的”和“相声门再抱个多学点的”人身上了。

      举个糖炒栗子(划掉糖炒):
      张寿臣先生是相声门中“寿字辈”的艺人。同时也是“北京评书门”的第八代传人,同辈的有一个叫“陈荣启”的评书艺人。陈荣启有个徒弟叫“马岐”,就是上文中我们出现过的评书艺人“马连登”的儿子,所以“马岐”是“北京评书门”的门人。
      接着,“马连登”在西河门有个平辈的艺人叫“金文声”, 金文声先生很有名啊,他在西河门有一特有名的徒弟叫“郭德纲”,是相声门“明”字辈的艺人。

      那么,我亲爱的读者们,问题来了。经过了评书门,西河门,相声门这三锅粥的辈分乱炖。
      “马连登”和“马岐”这对父子俩,应该是什么辈分关系呢?
      答案是——马连登先生可以管自己儿子叫“师叔”。你就说乱不乱吧。

      所以,很多情况下,说书各个门内的辈分是“单论”的。“北京评书门” 从王鸿兴和“三臣”开始往下算大约十代人;西河门说书的那几只小分队,单田芳先生传承下来的按照“瑞春德庆田祥”给字,田连元先生的弟子则按照“玉福起连增景祥”论字排辈,跨门的一般也会另给一个艺名记入家谱中。

      ——参考文献资料——
      [1]百度百科:两下锅
      [2]百度百科:话说“京、梆两下锅”
      [3]百度百科:两门抱
      [4]百度百科:评书
      [5]百度文库:评书艺术形式
      [6]百度百科:柳敬亭
      [7]小旅兔:七十二行祖师爷(吹鼓手、木偶、皮影、评书、戏曲、相声)
      [8]百度百科:王鸿兴
      [9]百度百科:西河大鼓
      [10]喜马拉雅:从马连登从艺经历讲述西河门和评书门关系与区别
      [11]观察者网:单田芳去世了,评书界的江湖恩怨是否随着他一起走了
      [12]百度百科:马三峰
      [13]百度百科:木板大鼓
      [14]360图书馆:弦子书
      [15]百度百科:袍带书
      [16]评书杂谈,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之间怎么论辈分
      [17]百度文库:评书界辈分
      [18]聚文汇:单田芳:评书是我落魄时的救命稻草 |2018-10-02
      [19]百度百科:短打书
      [20] 评书的分类(告诉你何为袍带,侠义,公案等类型)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1章 013-西河门内说评书(关于两门抱,两下锅和跳门)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170566/31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