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

作者:寤藜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三章


      【嘉靖二年,唐伯虎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画家之一,美术界对他的重视要高于文学界,主播简单查了一下,现在唐伯虎的画要价基本百万起步,千万的也不少,最高的一幅好像达到了三十六亿,不是富豪还真买不起。】

      阿藜放出了唐伯虎的部分画作及售价,在涉及到计数单位的地方,光幕贴心地为古代的观众标注了“万万为亿”。

      一时间,上到帝王,下到普通百姓,皆是一片哗然。

      “一幅画多少?”

      “百万起步,千万的不少,最高万万!”

      “唐伯虎的画这么值钱的吗?”

      “不知道我现在去找他求画还来不来得及……”

      【当然,文学界对唐伯虎的重视不比美术界并不能说明唐伯虎的文学造诣不高,实际上,他于诗、词、曲、赋、文等文学样式均有涉猎,其中以诗歌成就为最高,在明代诗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著名文史学家章培恒在《明代的文学与哲学》中将唐伯虎作为南方文学的代表,与北方的李梦阳并提,对唐伯虎的文学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

      大明众文人们:有些人,不仅画画得好,在文学方面也成绩斐然,真是令人羡慕。

      唐伯虎:……我那凄惨的人生经历你们要不要?

      【这位艺术界的天才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顺着时光的长河来到五百年后的今天,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于是,当我们一听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时,脱口而出的便是唐伯虎三个字。

      如今,我们仍然能看到不少与唐伯虎有关的小说、游戏和影视作品,在这些衍生创作中,大家都默契地让他停留在了最意气风发的年纪,或许是怜他半生流离,想让他在理想国里永远幸福快乐吧。】

      光幕下,不同时空的唐伯虎纷纷露出了或愉悦或释然的笑容。

      他不曾被人忘记,在未来,还有人为他种下了永远幸福快乐的期许。

      如此,甚好。

      【说完唐伯虎,接下来就该到王守仁了。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逝于归家途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

      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被誉为“心学”创始人,其思想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对中国的政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明穆宗称赞其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清代学者王士祯道:“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而现在,我们称阳明先生为“五百年来第一完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圣人”,知行合一,是他思想的精华,也是他一生最完美的写照。

      那个立志做圣贤的少年,最终如愿实现了他的梦想。】

      这成就堪称王炸,直接在各时空惊起一滩鸥鹭。

      -
      明·正德时期

      王守仁平静地站在书院门口,眼底无波无澜,仿佛光幕说的人不叫王守仁似的。

      “王先生,光幕上说的人,是你吗?”路过的大爷小心翼翼的问道。

      王守仁点了点又摇头,温柔笑道:“可能是我,也可能不是我。”

      那是另一条人生轨迹上的王守仁,那个王守仁做的事,他不一定有机会做。

      从光幕出现开始,一切就已经变了,未来如何,尚未可知。

      远方的皇城里,被“圣人”二字震惊到恍惚的天子和大臣们终于回过神来。

      “圣人啊……”朱厚照面色古怪,眼神先是从幽暗变为纠结,又从纠结归于平静,末了,他长叹一口气,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垂眸唤道:

      “刘伴伴。”

      天子的声音无情且冰冷。

      刘瑾砰一声跪倒在地,他知道,他的日子到头了。大抵是时运不齐吧,谁能想到随便往旁边踢的一脚,竟踢到了一块铁板呢?

      -
      明·弘治时期

      “这说的真是我那孩子?”当震惊过于频繁时,王华反倒有些不信任自己的耳朵了。

      李东阳哭笑不得:“我想余姚应该没有第二个成化八年生的王伯安。”

      “自古圣人可遇不可求,大明能得这样一个人才,实乃大明之福啊!”朱祐樘心情颇为愉悦,听了半天糟心事,到现在总算有个好消息了,“王爱卿,朕已经迫不及待想听到令郎的殿试奏对了!”毕竟光幕说这次会试王守仁会通过的,不是吗?

      “臣谢陛下吉言。”王华心不在焉地回了朱祐樘的话。他有些担忧,圣不圣人的都是未来的事了,自家小子到底不是那个阅尽千帆的“王阳明”,如今骤然得到皇帝的青眼,真的没问题吗?

      看出王华的心思,李东阳低声安慰道:“实庵,俗世无常,但实打实的能力是不会变的,你该对伯安有信心。”

      王华醍醐灌顶,是啊,儿子的才华能力向来出众,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宾之所言有理,这次是我着相了。”他长舒一口气。

      -
      秦

      “圣人……这样的人为何不是出现在大秦呢?”嬴政分外遗憾,不说王守仁那身文武双全的本领,就单论一个圣人名头,就足以用来稳定人心。

      -
      汉

      刘彻……刘彻倒是没有太大反应,虽然他羡慕未来那个明朝的好运,但他身边并不紧缺人才,如今也不是动乱时期,不需要一个影响力大的圣人来抚慰民心。

      他抬眼看着面前的大臣们,漫不经心地开玩笑道:“那个明朝的人如此厉害,都快把我们比下去了,诸位不如努力努力?”

      大家:……

      这可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得来的成就,不约,我们不约。

      -
      唐

      “圣人啊……太难得了。”李世民摇头,这个学不来,“朕突然有些好奇,大唐未来是否也能出一位圣人?”

      “会的,陛下。”长孙无忌自信地回答,周围的官员们也纷纷附和。

      他们都对大唐的实力有信心。

      【好了,唐伯虎和王阳明的故事讲完,本期的直播也差不多接近尾声了。在直播结束前,我们来为下期做一个预告。

      同样是三个提示:
      1.他见证了王朝的腐朽,他目睹了故国的落幕。
      2.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3.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

      大家已经猜到是哪两个人了吧,先别着急给答案,等下期我们一起揭开谜底。

      就这样,下期再见喽!】

      光幕渐渐消散,徒留光幕下的人们心绪翻涌。

      -
      明·万历时期

      “哗啦——”

      一叠写满字的稿纸从主人手中脱落,纷纷扬扬散落在地上,原本把它们视若珍宝的主人此时像是中了邪一般,呆呆地站立着,没有半分要把它们捡起来的意思。

      “怎会如此?”汤显祖失神地望着满地的狼藉。

      “义仍,你猜到下期要讲谁了吗?”友人推门而入,正想跟汤显祖好好讨论一番光幕讲的内容,却差点一脚踩中汤显祖的宝贝作品。

      幸好,他及时收回了腿。

      “东西掉了怎么不捡起来?”见汤显祖没反应,他叹息着摇摇头,弯下腰任劳任怨地帮忙收拾起来,“你今天怎么这么奇怪?我记得你平时也不是喜欢乱扔……”话说到一半,他突然噤了声。

      此时,散布在地面的只剩下一小部分,被压在最底下的纸张终于漏出一角,上面写着: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这……”

      -
      明·天启/崇祯时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生活时间靠前的人不知道这句话的意义,天启之后的人们却是清楚得不得了,这分明是汤义仍的《牡丹亭》啊!

      大家的心中都蒙上了一层阴霾。

      根据光幕中那个叫阿藜的姑娘之前所说的内容推理,她放一起讲的两个人在活跃时间上看大概率不会相差很远。

      他见证了王朝的腐朽,他目睹了故国的落幕。

      大明……要亡了?汤公已逝,又是谁于何年何月目睹了故国的落幕呢?

      紫禁城内

      两个时空下的帝王反应截然不同。

      朱由校只是盯着光幕消散的地方呆呆地看了一会儿,而后又很快恢复平静,没事人似的低下头继续研究手里的木雕。

      而朱由检则是无力地瘫坐在龙椅上,捂着脸不知道在想什么。

      -
      明·弘治时期

      “子畏,你要往哪去?不再多喝几杯吗?”

      见唐伯虎在光幕消散后立刻起身离开,酒会上的宾客们连忙开口留人。

      这可是在后世影响巨大的名人,必须得趁这个机会好好亲近亲近!

      “不喝了,去外面随便走走。”唐伯虎回答道。说完,他不顾周围人的挽留,态度坚决地走出了酒楼。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那些原本对自己颇有微词的富家子弟们顺势变脸讨好自己的样子,唐伯虎突然觉得没意思极了。

      他漫无目的地沿着大路往前走,脑内不断回放光幕提到的内容。光幕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天子在光幕的提醒下,大概率不会让科举舞弊一案发生,之后的宁王叛乱更不可能出现……既然如此,他想自己是该好好规划一下未来了。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心绪纷杂的唐伯虎不由感慨。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一道温和的声音毫无征兆地自身后响起。

      唐伯虎转身往回看,只见一名身着青衣、气质斐然的男子站在几步外的书斋门口,正满脸笑意地看着自己。

      他笑了笑,对着那人拱手道:“在下唐寅,字子畏,不知阁下如何称呼?”

      “王守仁,字伯安。”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章 第三章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838340/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