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之恋

作者:张怀敏傅星硕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成长,剑走偏锋(二)


      韩钦宇整天看着这三角眼,听着这阴阳怪气的腔调,有如芒刺在背!进报道组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这里埋藏着多少人的梦想与憧憬!唉!如今自己就像浮萍一样,一阵风就能刮跑!一招不慎那可就满盘皆输!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咋就这样莽莽撞撞地来到这个令人心焦的地方!他何尝想过,更烦心的还在后边,眼下他对自己要干的工作一点谱都没有。别说当记者的荣耀,更别说写新闻作品,在家时,家里哪有闲钱订报纸,就是在学校里,也只有在自己出板报时,才能从班主任老师那里借几张光明日报看看。
      晚上申华回到屋里,见韩钦宇闷声坐在办公桌前,愁眉紧锁,煞费苦心却一个字都憋不出来,拍了拍他的肩头说,“新闻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用脚底板踩出来的!有许多老新闻都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新闻无学,新闻要靠你去发现,它们不会自己找上门来。”见韩钦宇有些发蒙,他又点拨道,“新闻素材靠挖掘,写好新闻作品得吃透上情,摸透下情,要学着和基层官兵交朋友,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里藏着写不完的大文章……”
      “这点我记住了,从明天起,我就跑连蹲班去,我要和连里的官兵想法子打成一片,直到他们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乃至他们家的存折放哪都能信任地告诉我。”这天夜里,韩钦宇悉心聆听着申华的教诲,一个又一个令他迷惑的问题不断涌上心头,他转过身来忍不住问道,“鲁迅先生曾经有句名言:我沉默的时候,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点,我最近愈发感同身受,这些天我一直在翻看报纸,往年的装订本上的线绳都快要翻断了,每每这个时候满脑子都是可写的东西,一动笔却都溜得无影无踪……”
      “悟性不错嘛!刚来几天,就能思考到这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还很有普遍性!”申华不等韩钦宇问完连珠炮般的问题,便高兴而又急迫地打断了他的问话,帮他解答起来,“你的困惑其实源于记者非常重要必须具备的素质。有句行内人士比较熟悉的话,叫做:这个社会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是发现新闻的眼睛。这话,其实说的是记者的新闻敏感问题。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众多良好的素质,而新闻敏感毫无疑问是其中很关键的一项。”
      “经验性消息和工作通讯是我国独有的两种新闻体裁,这两种新闻体裁,在部队新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见韩钦宇求知的眼神如炬,听得这般入神,申华乐得将自己所学和感悟一股脑倾倒出来,“那么新闻敏感体现到部队新闻工作者身上,那就是抓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研究与官兵息息相关的问题。其次,要研究部队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的问题。再次,要研究一定时期内官兵议论的焦点问题。”
      “官兵的衣食住行和身心健康,看起来都是些小事,但细想却事关我军战斗力的大问题,因此,报道员只有眼睛盯着官兵、心里装着官兵,用心体味官兵的疾苦,时刻想着为官兵鼓与呼,才能抓住‘活鱼’。”夜已经很深了,报道组的那间房子里的灯依旧亮着,申华翻开他的工作笔记,侃侃而谈:“而部队亟待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基层反应最强烈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就存在于基层流传的‘顺口溜’、牢骚怪话甚至于愤愤不平的发泄之中!马克思曾说过:‘报纸是维护人民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因此,报道员有责任真实地反映官兵的呼声和要求,有责任捕捉官兵议论的焦点问题,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寻求好的解决方法……”
      “钦宇,今天我要去团后勤处采访迎新准备工作情况,你带个本,和我一起走一趟,采访一下后勤处长和军需股的同志。”一大早,一连几天泡在基层的韩钦宇正准备出门到连队去采访,突然听到申华在喊他,而且现在就要带他去采访军需股助理和后勤处长,惊得半天回不过神来,“团机关我们想进就能进?后勤处长可是团党委常委,我们想采访就能采访到?”
      “我们虽是团里的‘小记者’,可那也是‘无冕之王’啊!” 见韩钦宇一脸疑惑的样子,申华不容分说拉上他就走,“这采访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咱们团里除了开党委会研究干部,其他的会都会让我们列席!今后,我们两个老报道员该上学的上学,该提干的提干,这些重任很快就会落在你肩上!”
      “申组长,今天上午的采访很细致到位,我先拿了一份初稿,您费心看看,不知对不对路子。”午休刚一起床,钦宇便将自己加班撰写出的一篇动态消息交到了申华手里。申华瞅了一眼消息的标题,便情不自禁拍着钦宇的肩头,说:“《吃喝玩乐皆备好,只待新兵入帐来》这标题挺靓的啊!对仗工整,达意明确,很有文采嘛!不过你这出手也太快了,这点我这老报道员都自愧不如啊!”
      “组长您可千万别这样说,这篇稿子我之所以能这么快出手,得益于事前准备充分。”申华的表扬与肯定使韩钦宇马上变得不好意思起来,他感慨地告诉申华,“您在教我如何读报的时候谈到,部队的工作周而复始,一年四季大项工作就那么多,乍眼一看,年年各不相同,但仔细琢磨,万变不离其宗。眼下正值年终岁尾,迎新工作自然首当其冲,往年的稿子看多了,采访完了,想法自然就有了!”
      “钦宇,我们连有个性格很活泼,非常优秀的战士,最近却突然变成了一言不发的闷葫芦……”报道组的“热线电话”又响了起来。“这个闷葫芦你们连主官知道吗?他们介入了没有?有没有找这名战士谈心?结果咋样?”不等新闻爆料者说完,韩钦宇的问题便像连珠炮似的丢了过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这里边可有道道了,劳驾你跑一趟吧……”
      “钦宇啊!我们连长患了潜延性肝炎,痛得一训练直冒虚汗,几次晕倒在训练场……”拿起“热线电话”,电话里几十号声音在争着给他爆料。不等韩钦宇开口,电话里又传来了大家焦急而又揪心的呐喊:“韩钦宇好好写一写吧!替我们连长鼓与呼啊!送我们连长去治病吧!”
      韩钦宇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一碰就响的好新闻,他心里认定了一条理,官兵的衣食住行和身体健康看起来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细想却是事关我军战斗力的大问题。采访中,韩钦宇了解到标兵连长朱继民身患肝炎,仍带兵训练,几次晕倒在训练场,当晚,韩钦宇便写下了《下命令送我们连长去治病吧!》一稿。此稿被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报在二版显要位置刊登后,团里及时改进了抓训练尖子的指导思想。
      不到半个月,韩钦宇便在军区报纸和解放军报上接连发表了《巧解闷葫芦的启示》《典型也需要理解尊重和爱护:“笔杆子”手下留情》等许多反映官兵生活疾苦的稿件,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望眼欲穿何处卡壳》《提倡张满弓,谨防绷断弦》等获奖作品以其沉甸甸的分量、独特的新闻视角引来了报社的关注和读者的强烈反响。
      “我们连长上报了!”
      “真的吗?快拿给我看看!”
      “这还有假,呐,你瞧,这三版头题《拴心记》,就是写咱们连长的!”这天一大早,一连几名战士,拿着一份刚刚取到的军区报纸,兴高采烈地到连部去报喜,“你看!钦宇多棒!咱们连这么小的事,经他一挖掘放大,这经验不就推广了吗?”
      “首批唐山孤儿入伍了!这可是条大活鱼……”下连采访的韩钦宇,应邀参加完连队为唐山孤儿举行的生日晚会,就迫不及待地赶回报道组汇报起新闻线索,“申组长,最近军区报社正在举办‘党在我心中’征文比赛,光唐山孤儿这一条线索,我们就能写好几篇通讯和特写,今晚我先以《唐山孤儿的十八岁生日》为题,写一篇特写,通讯的标题可否定为《经受寒冷的百灵,最知春天的温暖,失去双亲的孤儿,发自肺腑的呼唤——党,亲爱的妈妈!》……”韩钦宇刚踏进门,便兴奋地汇报着自己的战果,激动地面部都涨得潮红。申华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半天才回过神来,连声叹道:“钦宇,不错啊,这么快就上道了!”
      “报纸是维护人民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马克思的新闻观很早就根植在好学的韩钦宇脑海里,他深刻地意识到,基层新闻工作者有责任真实地反映官兵的呼声、疾苦和要求,有责任捕捉官兵议论的热点、焦点问题,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寻求好的解决方法,这使得韩钦宇迅速成长、很快在官兵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的。
      “钦宇吗?我们连头戴九顶‘帽子’都快被压垮了,你能给向上反映一下吗?”
      “小韩啊!我们的津贴费都快成了唐僧肉了,你敢不敢捅一下啊?”
      ……
      报道组的那部电话几乎成了韩钦宇的新闻热线,部队战友几乎每天都有人给他新闻报料。热线里有高兴的事,也有愤慨的事,有欢笑声,也有谴责声……
      官兵家中变故要捐款,地方遭灾要捐款;门窗玻璃要押金、桌椅板凳腿要押金;上级检查评比、工作组蹲点帮扶,脸盆脚盆、牙刷牙膏都得换,战士苦不堪言,有人却美曰其名“搞统一”。《捐款、押金、“搞统一”……项项都要津贴费,战士直呼负担太重,连队声称有难处——究竟谁之过》很快见报,解放军报内参很快转载了这篇文章。诸如此类的顽疾、土规定,在韩钦宇奋笔疾呼中分崩离析,成为了大家的笑谈。
      ……
      “好小子!别高兴地忘乎所以!得瑟个啥,也不看看出道先后!”韩钦宇稿件越写越好,素材越挖越多,他和申华的名气日盛,赞叹者有之,道贺者有之,准备放暗箭者也有之。孙益德原本最有机会今年年底提干,他说啥也没想到: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竟能一下子使棋局几乎快要翻盘,在这样搞不了多久,这提干的人选只能是申华了,往后我还得和这小家伙一个锅里抢饭吃,以他的悟性和吃苦劲,自己又能有多少剩饭!孙益德越想后心越发凉,他手里攥着新近收集的好多期碍眼的报纸,恨恨地抽打着桌子,“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我稍稍给你小子挖个坑,就够埋你好几年!”
      “这人世间谁能笑到最后,那才算赢,能够笑到最后的人,能力不一定是最强的,但一定最能坚守,最小心谨慎的!” 孙益德眼珠子一转,便计上心头。他双眼紧盯着解放军报读者来信这个专版,邪恶的三角眼都快眯成了一条缝,嘴角不由得抽动了几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小子啥都好,但‘凡事较真,不懂变通,好打抱不平,眼里容不得沙子’这一条,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稍加利用,就可以使他变得刚愎自用,到时他马失前蹄,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又怨得了谁!”这的确不失为一条好计,但要让韩钦宇闷着头就往里钻,我看也难!不过,直接找到韩钦宇他未必搭理我,但只要想办法让杨干事一起中圈套,我看他韩钦宇还有啥退路!整整一夜,孙益德在床上翻着烙饼,肚皮都快被自己划烂了……
      “最近手头工作太忙,你们几个我看工作劲头都很足,刊稿数质量也都有了新的提升,团领导都表扬你们了,今天我过来,一是给大家带来团领导的嘉勉和问候,再就是按以往的惯例,让大家汇报一下手头的新闻线索,以便科学调配力量,尽快采写出更有份量的好作品!” 杨凯华说明来意,申华由于去师部参加短期培训不在位,韩钦宇便搜肠刮肚地汇报了自己掌握的素材,和往常一样,孙益德还是拖到最后一个才慢条斯理地汇报起来,他今天汇报的有价值的东西还是非常少,这是他的一贯作派,他喜欢单打独斗。
      “我这里近几天挖到了一条线索,写吧没时间!不写吧,又觉得亏得慌——这条新闻一碰就响!没准还能被军报内参转载,运气再好一些,还可能引起军区乃至军委领导的关注!”刚一汇报完,孙益德就给杨干事和韩钦宇卖起了关子。杨干事见他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忍不住追问道,“啥线索有这么重大,你就别卖关子了,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合计合计!”“我说出来了,只怕你们没人愿写或是不敢写!”“只要是不违反党性原则的事,有啥不能写的!舆论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上级为我们基层配发东西,基层眼巴巴地瞅着,总有一些人,要么私心作怪,中途截留,要么责任心不强,把上级的关怀厚爱随处乱丢,这究竟算哪门子事!”……孙益德本就有几分演讲的天赋,现在他更是口若先河,义正词严,说到动情处,他蹭的从椅子上窜了起来,就差没有拍桌子骂娘!这下倒好,干瘦如柴的杨干事本来就是一点就着的炮仗,这下早已是义愤填膺,心潮澎湃,不等听完孙益德的汇报,当下就扭过头去看了看韩钦宇,当场就部署起了任务,“具体细节你私下再去了解,咱们报道组里,哪个不是铁骨铮铮的汉子,这篇稿件不仅要写,还要快写快发,标题就按你们拟定的《望眼欲穿何处卡壳》!”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3279090/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