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风云

作者:晴川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三,八卦一下君臣的友谊


      三,八卦一下君臣的友谊

      柏杨同志认为耶律德光有意图除掉耶律倍的可能,个人觉得这个想法,比较以已度人,不是说以柏先生之心度耶律德光,而是以汉族文化传统去度契丹的行为模式。
      自秦二世始,登上皇位的人会将任何有可能的皇位觊觎者尤其是自己的亲兄弟统统消灭。这种现象,自皇权的高度集中,国家的统一,也是奴隶社会的结束,封建王朝的建立开始。
      文化与政治体制,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与心理。
      耶律德光的情况与中原汉政权不同。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地方,政治必须由某家某姓来继承的观念深入人心,不管有没有道理,一句话重复多次,在广大人民心中即成真理。所以,想要改变政权的人,需要扯个虎皮做大旗,这个虎皮就是有继承权的有皇室血统的人,只要把最有继承权的人干掉,皇位理所应该落在第二顺位继承人的手里,政变成功。
      而在契丹部落,这一继承法还未得到普及,几乎所有的贵族,都认为自己拥有合法继承权,耶律倍这面旗,不是十分必要,几乎是毫无必要。所以,耶律倍的威胁,没有那么大。
      耶律倍逃走时,也只是说,小山压大山,而不是悲哀的“一摘使瓜好”或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耶律倍不过是说“羞见故乡人。”而且,在明皇死后,他主要给耶律德光写信,要求耶律德光讨伐不合法的后唐继承人。

      史论对述律平这个女人的评价比较负面,认为她一再干涉皇位的继承,导致国家动乱。
      可是史实似乎证明,每一次,她的选择都无比的正确与英明。
      正是耶律德光同学,得到幽云十六州,这是汉民族念念不忘的耻辱,却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荣光,是他们历史上里程碑般的一步,是其南侵并统一中国的一系列尝试的第一个根据地,也是第一次尝到甜头。
      事实证明述律平的选择正确。
      然后当耶律德光死在南征途中(述律平反对的南征,这老太太已经灵验得近似巫与妖了,她反对的战争一定失败,她反对的人也一定不成功。),耶律阮在述律平的反对声中登上皇位,四年后,以他的死亡证明,述律平的反对并非没有道理。
      述律平这个人,我是很讨厌她的,她当年主持的对其他八部的血腥大屠杀,其残忍与无耻程度真是伤透了我的心,但是,品德是品德,能力是能力。
      李世民亲手射杀自己的亲哥哥,史论仍说明君啊明君。当然,李世民确实是明君,再一次证明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他取得的成就建立的功业,他能把国家领往何方,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娶妻娶德与任人唯贤,都因其强烈的不可操作性,成为错误与腐败的源头。
      扯得远了,不过,大家知道述律太后的铁腕之后,就可以明白,象后人推测的,耶律德光要杀耶律倍,而术律太后竟不能阻止,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实际上,耶律德光直到死依旧对他亲娘即敬且畏,不敢忤逆。
      在这种文化与传统习俗的氛围中,耶律阮对反叛者的宽容就比较容易理解。
      他不仅是拒绝处死谋反者,他是根本就不肯相信他的朋友会谋反,他在位四年,发生若干次谋杀,谋杀者分别是天德,刘哥,盆都,安端,最后,由察割与盆都得手。这些人,除了当初的天德随着自己父亲太宗耶律德光的灵柩先回到述律后身边,其他人,都是他称帝的强有力支持人,李胡的大军来讨时,是这些人与李胡对决,取得胜利,成就了他的帝位。这些人在当年与他一起跟随太宗东征西讨,契丹当时还是部落风气,不太讲究门第等级,这些人都是或远或近的亲戚,年青人在一起打战找猎喝酒谈笑,他们是朋友。
      耶律阮很难相信当初支持自己成为皇帝的兄弟伙伴会试图杀死自己。
      史书上很简单地说察割欺骗了耶律阮。
      察割,是安端的儿子,安端是耶律阿保机最小的弟弟,当初反对过自己的哥哥,现在反对耶律阮,很象一个被宠坏的,永远的反对者。
      察割呢,他是从一开始就怂恿耶律阮称帝,然后以行动支持耶律阮称帝,说服自己父亲支持耶律阮称帝,并且带兵阻击了李胡的军队,最后,在安端谋反时,揭发了自己的父亲。我们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那个活生生的察割,同耶律阮是什么样的朋友,有着什么样的情谊,史学家们假设,察割深谋远虑,在成败不明时没有中立观战,不是为了友谊,而是为了赌一票。在儒教眼里,谋反,是天底下最大的罪过,凡是犯了这样大罪的人,是不可能曾经有人性的。
      我们抛开这些从结果倒推出问题的智慧家伙,当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友谊最后有那样可非的结果。
      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朋友,如果你的亲兵队长指出你的朋友要杀你,理由是这个人不住地把他住的帐篷往皇上住的帐篷附近挪(辽史,逆臣传上:渐徙庐帐迫于行宫),正常人都会忍不住发笑吧?耶律阮正常得很,非常阳光开朗一小子,当场就喷笑出来,拿给察割看,把察割气得热泪盈眶。耶律阮还怪他,这点小事,你哭个屁啊,我不是拿给你看了吗?证明我一点也不信啊。
      不过,当我们再假设我们是察割时,可能这件事就一点也不好笑了。如果我是察割,我是耶律阮的好朋友,我会有什么感觉呢?感动于耶律阮的信任吗?很不幸,我是一奴隶主,不是封建王朝里皇帝陛下的奴才,我是耶律阮的朋友,不是他的随从,从小到大,一直拥有与耶律阮同样的人格与尊严。我只会觉得黯然,只会感到我们的友谊已经到了尽头。

      那么这样一个人,屋质根据什么怀疑他呢?
      外人眼里,没有感情因素,那么,世间一切争端因何而起?利益。
      察割与耶律阮产生了利益冲突。
      在儒教思想中,很难理解皇帝会与他手下的臣民产生利益冲突,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全都是皇上的,臣子所有的一切,不过皇帝随手扔给宠物狗的肉骨头。一切都是皇帝施舍,哪可能有利益冲突。
      但是奴隶制社会不一样。
      贵族们是有自己的封地,臣民,与军队的。
      察割支持耶律阮,可能是出于友谊,也可能是出于投资,但是,不管是因为什么,是朋友也好,是投机份子也好,当他没得到他理应得到的东西,都会产生愤怒。
      如果说火神淀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谋反,真是让人为察割的愚蠢大吃一惊。
      察割只是简单地,在其他贵族的军队没来之前,在耶律阮喝醉的时候,冲进耶律阮的大帐,把他的脑袋切下来了。然后呢?耶律阮的三个皇子,除了老大不明原因死掉外,其余两个都活着。耶律阮的亲兵统领耶律屋质逃走,察割准备拥护谁称帝?辽史上记载他是自己称帝了,还有一些文件记载察割立了一个远房亲戚为帝。辽史上又记他在事发前曾邀寿安王共谋,被拒绝。不管他是立了一个不知名皇族为帝,还是自己称帝,还是意欲立寿安王为帝,整件事都显得那么仓促杂乱,完完全全不象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事件。他的父亲安端本身就是一个已经失去继承资格的人,察割本人离皇位继承权就更远,他为什么冒险下手,在毫无把握的时候杀掉耶律阮为他人做嫁衣裳?
      如果察割以前对耶律阮的支持与友谊都是假的,这样一个狡猾的人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一个出卖自己父亲取得皇帝信任的人,为什么对谋反后的事毫无安排呢?他似乎在杀完人之后就慌了神,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或者,我们假设察割确实是耶律阮的朋友,耶律屋质之所以多次警告耶律阮,是因为察割明确地对耶律阮表示过不满,而这种不满,在火神淀之前,还只是朋友间的争执,在火神淀,耶律阮喝醉了的那夜,发生了什么,耶律阮说了什么,让察割大怒之下,起了杀心。
      混乱的现场,让人怀疑,那是一场冲动犯罪,而不是谋杀。
      这样一来,我们对察割的行为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他不是一深沉的人不是一个虚伪的人,不是一个处心积虑要谋反的人,他只是支持过耶律阮,同耶律阮有过友谊,这种友谊,在君臣等级中轰然崩溃。
      这样,我们也能理解耶律阮的轻信。察割就是他的朋友,察割也确是因为友谊而向他透露了自己父亲接到过附马萧斡的谋反信,可能因此而粉碎了一次真正的阴谋与危机。
      所以,耶律阮相信察割。
      那么,让察割与耶律阮绝裂的原因,是什么?
      倒底是什么样的利益冲突导致这样的悲剧发生?
      耶律阮在随着他皇帝二叔南征的时候,在后唐的宫中得到一个宫女,该宫女在当时已经年过三十,比耶律阮还大几岁,耶律阮得到一个女奴,许多契丹人曾经得到过更好更多更年轻漂亮的女奴,别人都没没问题,只有他,要娶这个女奴为妻。
      耶律阮在称帝之后,立刻封这个唐朝的宫女为皇后。
      对于已经把女儿嫁给耶律阮多年的萧家来说,这真是奇耻大辱。
      耶律阮年轻时的妻子,撒葛只。她的父亲是述律平的弟弟,也就是说,她是述律平的侄女,耶律阮的姑姑。
      敢于羞耻述律后的族人,这个胆子,真是不小。
      耶律阮可能是一个无可救要的浪漫主义者,他对朋友的信任,他的宽容,史书上说他孝友宽慈,不够持重。
      不过,当他三十多岁成为帝王时,他的老妻已经四十岁了,他爱她不渝,始终如一。而撒葛只,是在他在位的最后一个年头,可能是迫于萧家的压力才封为皇后。
      夫以色侍人者,色衰爱驰。四十岁的女子,保养得再好,也不能依靠面孔迷惑男人了。而这个后唐宫女得宠依旧,史上记载,她与参帷幄,密赞大谋,又说此人的气质严明端重,风神闲雅。
      也就是说,这个想当年的小宫女,不但气质依旧优雅,而且,很有头脑,参与政治。身在异国,背后没有一个家族做依靠,她是用什么来参与政治的?述律平,不但有自己的军队,而且有自己的斡鲁朵,所谓斡鲁朵,包括领土,领土上的居民,领土上的收成,自己的军队,可以说,述律平自己,是一个大领主,她拥有自己的国中国,所以,她可以在国家大事上,参与决定决策,她以自己的明智与实力参与政治。
      这位姓甄的小宫女有什么呢?
      她有耶律阮需要的:政治体系。
      中原的皇帝,权力之大,地位之高,那是整个地球之最,从玄武纪到今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有国家元首的梦幻天堂。他的权力,生杀与夺,他的财产,率土之滨,以及土地上的所有附属物,包括人,他的地位,天的儿子,丫根本不是人。他就是法律他是就制度,他就是神。
      所有野蛮民族,一旦听说过看见过,就象和尚脑袋上被打了一棒子,当场就悟了:这,这这就是我的人生目标,这就是我的梦想,这就是我一生所爱,别无所求的终极幸福。立刻如同苍蝇看到蜜糖,公狗看到母狗,晕头转向,生死不计地扑上去,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个位子,达到这个高度。
      辽世宗耶律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位四年,在开疆扩土与经济发展上没有杰出贡献,但史书评价,他是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他的做为,就是基本上建立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双轨制政治制度。以后的辽国制度,历经穆,景,圣三代,是在世宗的双轨政治制度基本上完善成形的。
      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事,美貌的晚唐宫女,一方面风韵尤存,一方面供献着让世宗惊叹的经验与智慧。
      这个了不起的小宫女,在阿保机汉人治汉契丹人治契丹的基础上,把一国两制变成了一套可行性极高的制度。
      首先,把南院大王,北院大王取消,没文化的两个名,确实应该取消,不过原来南院大王与北院大王,是统领契丹最强大的迭刺部的实权人物,现在实取消了。变成了南北枢密使,北枢密使掌着兵权,但是没察割与他父亲的份,是耶律安抟的位子。耶律安抟是耶律阮的近侍,是阿保机弟弟的孙子,虽然从亲戚关系上与察割差不多,但是,察割的亲爹安端还活着,而且手握重兵,掌管着东丹国,察割的靠山铁硬。而安抟的父亲早在耶律德光当上皇帝时,就因为支持耶律倍而下狱酷刑至死。
      契丹人很有意思,从来不斩草除根,安抟的父亲死在述律平手里,可是耶律德光对安抟深怀歉意,一直好言劝慰,带在身边,毫无歧视。耶律德光这小子不但对安抟毫无歧视,对大哥的儿子耶律兀欲也一样好得不得了,史书上称耶律德光一直把兀欲带在身边,十分赏识,当成亲儿子一样。本来,根据常理推断,史书上一定是给两位皇帝脸上贴金,应该是胡说八道,可是从耶律德光对安抟的态度上来看,他对自己亲哥哥的儿子,自己的样侄子爱如亲生,好象也没啥好奇怪的。这也许就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我们抢饼干归抢饼干,抢完了饼干,兄弟还是兄弟,侄子还是侄子。
      话说,安抟因为父亲的死而地位不高,可是正是因为他父亲的死因,他深得耶律兀欲的信任,两人关系极好,所以,耶律兀欲在取消了北院大王之后,把北枢密使这个名字没有泰宁王好听,实权却比泰宁王大的好位子给了安抟,同时给了察割一个有名无实的位子,泰宁王。而另外一个有实权的位子,南枢密使,竟由汉人高勋来做。
      耶律兀欲大力提拔汉人,与地位不高的人来做实事。原因很简单,没有大背景,没有大功劳的人,容易感恩,容易忠心地为他卖命卖力。一起打开下,出兵出力,立下大功,并且在当年曾经与他拍着肩膀称兄道弟的人,很难承认自己当年的那个好朋友,忽然间成了天之子,至高无尚,独一无二,很难把自己的朋友当成神来尊重。
      这也是历代,一旦开国,立刻诛杀开国功臣的原因。
      昨儿还刘三,今儿忽然万岁了,是人就不好接受。
      而接受不良的结果,当然是被诛了九族。
      如果不想被诛九族,察割的行为,是出路之一。
      泰宁王一开始一定很高兴赶快被封了王,但是,人都是要长大的,被南方女人的小智慧耍了的契丹人,早晚有一天会明白自己被耍了。
      耶律屋质对谋反的家伙们猜得那么准,可能一个比较简单的原因是,这些家伙没事一起喝酒骂人,也没怎么掩饰他们的不满。
      史上说,耶律兀欲对契丹贵族,态度轻侮。一般说来,史官对皇帝比较宽容,如果史书上说皇帝态度轻侮,那应该是指皇帝大人指着贵族们的鼻子骂脏话了。
      在下以北方人的饮酒习惯,遥想下当年,耶律兀欲喝高了之后,拍着桌子说的是啥?
      “别他妈以为老子不知道你们说了些啥!别他妈以为老子不知道你们拆老子的台,老子看在你们当年拥立有功,不同你们计较,别逼着老子拿你们开刀!”估计是差不多的侮辱与威胁。
      耶律兀欲喝高了,回去睡了。
      察割转头就找寿安王去了,兄弟,当年我们拥立这小子是我们瞎了眼,现在我们愿意拥立你为王。
      寿安王耶律明,从史上来看,是个从一而终的,一贯的,唯一的一个对皇位不感兴趣的家伙,他的回答的是,干我屁事啊,你们爱干啥干啥,少扯我。
      察割没办法,转头再找合作伙伴,原来同他一起起义的盆都现在又同他一起起义了。这两个人,就这么一鼓作气,把皇帝的脑袋切下来了。
      悲哀。
      察割的行为,没有得到当时的朝官的谅解,他本人的地位,也让他不足以得到贵族们对他的继承权的支持,他的起义,很快被光荣镇压了。象一出闹剧。
      孝友宽慈的耶律兀欲,聪明智慧的甄妃,还有,在这里没冒头,被兀欲辜负了却在兀欲死后,坚持为兀欲殉节的撒葛只。
      碧血黄沙。
      以身殉位。

      耶律阮死于文化思想与政治体制双重转轨的冲突中。
      他想做皇帝,他的贵族兄弟们不想做臣子。
      他要皇权至高,他的兄弟们要奴隶社会奴隶主们相对平等的身份。
      他要一家的天下,他的兄弟们要公平公正地分享抢到的肉骨头。

      他死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
      封建政权在他的儿子耶律贤手里终于完善成熟。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56647/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