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雁拂渊

作者:尹青泠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三章


      ◇◆◇◆◇◆◇◆
      风雨如晦,夏橼渊已经在堰上不眠不休地守了三日。
      今年的洪水来势凶猛,满江狂浪,洪峰一次比一次高。而数年未遇的大雨更是从上游到下游连下数日不停,从山上冲下大量树石杂物,夹以上游被洪水洗劫过的野村中的牲口家什,浩浩荡荡,所到之处,樯倾楫摧。
      夏橼渊所站的地方,已经是身后万千黎民百姓的最后希望。他再深吸一口气,如长枪般站得笔挺。连日劳顿,他早就觉察不出全身酸软,但他知道,所有人的眼光都在看着他,身为夏家的男儿,不能替祖先丢脸。
      脚下便是成都府前灌县的都江堰。
      都江堰是如鬼斧神工一般的千古巨制,不管旱涝,调水如意,没有都江堰,就没有他身后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都江堰有三大部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鱼嘴分水,利用岷江转弯之势将岷江水引入内江灌溉良田,宝瓶口控水,如一扇大门将需要的水放入,再将多余的水从前面的飞沙堰排出。飞沙堰不但排水,更重要的是飞砂。岷江洪水向来挟带大量砂石,飞沙堰的高低很重要,横向水流甚至可以驱使数千斤的巨石从飞沙堰上飞过去进入外江。如此都江堰才能在旱时引水入成都平原,洪水时将砂石洪浪从飞沙堰上倾泄出去,拒之天府之国门外。
      但是,如今的形势极为不妙。
      都江堰虽然巧夺天工,但建造都江堰的李冰也留言要后人“深淘滩,低作堰”,那是父亲在世之时年年必做的大事。自己虽然年幼,却仍然记得每天一到霜降,父亲就会带人用卵石竹笼截断外江,疏浚外江河道,修补破损堤岸。从立春开始,再截断内江江流,掏挖泥沙,疏通宝瓶口,修整飞沙堰。父亲说飞沙堰最讲究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
      可是,自父亲被害之后已是七年,七年啊,整整七年的时间没有人整治这座巨大的都江堰,而现在又是百年不遇的洪水。本来鱼嘴前的岷江弯道可以将六成以上的洪水泄入外江,如今却因连年泥沙堵塞将七成以上的洪水送入内江。宝瓶口下部几乎已经完全堵塞,真不知道那些人旱季如何灌溉,现在则是无数砂石沿江而下。
      更可怕的是飞沙堰无人掏挖,既不能泄洪,也不能排砂。飞沙堰三个石人,本应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如今早就没顶。传说中遇到洪水过大时飞沙堰还会自动溃堤,把洪水全部泄入外江。而七年未整修的飞沙堰下部杂物纠结,别说溃堤,连砂石都排不出去。
      飞沙堰一日不能发挥作用,宝瓶口的压力就一日不减,无数砂石冲过宝瓶口扑向后面的灌溉水渠,这都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如今就怕宝瓶口整个堵塞,然后洪水挟雷霆之势一击而溃,那身后的成都平原,将是泽国千里,生灵涂炭。[注]
      夏橼渊不动声色,心中长叹,自己若早些下山,早些掏挖,何至于此?若能把飞沙堰整个推倒是最理想的,可惜非人力所及,现在只能带人尽量地把砂石杂物引出飞沙堰,想方设法地把挡在飞沙堰上的杂物去除,再加固宝瓶口两边的堤岸。
      尽人事听天命罢,夏家男儿死在洪水中,本来就是更好的归宿,此次就算将命送了又如何?
      夏橼渊打量着前方的洪水,眼前却浮动着一个青衣身影。多亏把青玦支了出去,能寻到那归雁先生自然是好,但最好她寻不着,在洞庭呆上月许,等洪水过尽了再回来。就算天命要自己与堰同亡,至少青玦不必陪自己一起死。
      温暖的感觉从心中缓缓升起,锐利双眸和如花笑靥交错。青玦走前一语不发,只是深深地望了自己一眼,眼神锐利如常,像是能看穿自己所有的心思,然后她居然轻轻笑了,跃马扬鞭,绝尘而去。

      远远地,前方有一件东西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一根圆木,但与普通圆木不同的地方是木上似乎有人。夏橼渊一惊,有人?如此时节还有人敢行舟?被山里洪水冲下来的山中旅人根本不可能支持到此处,只不知此人是死是活?
      他身旁的几人也看到了,正在指指点点。此人若是能从宝瓶口经过,圆木多半能被众人拦住,也就有救,若是不幸从飞沙堰被泄入外江,那就凶多吉少了。可惜,大约是这几日去除飞沙堰上的杂物多少起了点作用,也可能是此人时乖命蹇,圆木直直地向着飞沙堰外扑去。
      这样的势头,拦是拦不住了,众人皆叹,却见那人居然就在圆木快要冲到飞沙堰时松开双臂。他还活着?
      夏橼渊毫不犹豫,飞身跃入水中。夏家之人,水性自然首屈一指,但面对如此大的洪水,一样必须在腰上系好绳索,这些天来夏橼渊好几次都险些被洪水冲出飞沙堰,若不是众人拼力把他拉回,只怕早就不能幸免。
      飞沙堰前砂石极多,夏橼渊熟练地在其中穿来穿去,迅速游近那人身旁,抓住他的衣服往回拖。岸上众人见人已得救,齐齐回拉。眼见着两人就能上岸,一块大石直直地撞了过来,夏橼渊在水中居然还能四顾,把手中那人拼命地绕在腰上绳索末端。大石撞过,天昏地暗之中,夏橼渊隐隐听到岸上女子惊呼之声,让他想起青玦,这便是他在昏迷之前脑子里的最后一个念头。

      堰旁有个临时搭就的草棚,让连日劳顿的人们可以打个盹歇息一会儿。夏橼渊睁开眼时,正躺在棚内榻上,榻前有一名从未见过的英俊男子,温和地看着自己。
      夏橼渊肯定自己从未见过这名男子,昏迷之前那声像极了青玦的惊呼还在耳边萦绕。如果青玦真的回来了,那这个素未谋面的男子就只能是……夏橼渊从榻上撑起身来,行了一礼,“橼渊见过归雁先生。”
      归雁微笑,“夏侯爷不必多礼。”
      “归雁先生叫我橼渊吧。橼渊真是没有想到青玦竟然能请动先生,真是橼渊之福,蜀中百姓的大幸。不知先生对现在的大水有何良策?”
      归雁在心中点头,这夏橼渊醒来之后,不问恋人,先问治水,夏家世代为蜀中百姓爱戴,的确有他的道理。
      “归雁能否先听听夏侯爷的看法?”
      橼渊苦笑,“我能有什么办法?父亲去世七年,河道便有七年不曾疏浚,都江堰便有七年不曾掏滩作堰。若是半年前,我还能带人去做些最重要的河工,现在洪水压顶,做什么都晚了。”
      归雁淡淡地说,“我也一样没有办法。到了这个地步,只能听天意,非人力所及。人所能做的是防患未然,一旦到了人力不得不与天力相抗争之时,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古之神医扁鹊也曾道,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及至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此时便是都江堰大病发作的时候,已无药可治,只能看是否有幸能扛过此劫,之后再慢慢地将病丝丝去除。天下无必救之城,无必愈之病,当然也无必治之水。”
      橼渊越听神色越是敬佩,“先生说得极是,橼渊受教。”
      归雁站起身来,并不看橼渊,缓缓说道:“在路上,青玦姑娘将侯爷家事坦然相告,既然侯爷父母双亲都是被蜀太守卢安吟所害,现下正有一个扳倒他为父母报仇的机会,不知侯爷有否兴趣听归雁道来?”
      橼渊大吃一惊,青玦怎么如此大胆?他望着归雁说不出话来。
      归雁接着道:“青玦姑娘说,就算归雁直接到卢太守处将夏侯家隐事相告,也无所谓。反正夏家在成都府四面尽敌,多我一个也不见得更糟。但若是归雁愿意帮助夏家,却是夏家当下第一个朋友。不知夏侯对此言是否认同?”
      橼渊长叹一声,“青玦的性子就是这样,说话过于直接坦白,有时的确让人受不了。以橼渊看来,若是能得先生臂助,那是橼渊前世修来的福份,但就算要求先生帮忙也应该具足诚意恳求,青玦毕竟在江湖上太久,说话无状之处还求先生大度原谅,橼渊在此替她向先生陪礼了。”说罢整顿衣冠,恭恭敬敬地向归雁行了一个大礼。
      归雁不动声色,心中却在暗叹,那个青玦相当聪明,却显然不够智慧。不知她究竟是不明白,还是不屑为之。世俗便是这样,女子的坦率直白和咄咄逼人并非所有人都能欣赏,包括眼前这个显然也爱着她的男子在内。这两人之间,只怕还有磨难。
      他向橼渊还了一礼,“夏侯误会了,青玦姑娘此言其实甚对归雁心思。夏家之事,归雁也曾听得青城抱朴道长提及,当时不知就里,还感慨天道不仁。能为夏家帮点忙,是归雁的荣幸。”
      橼渊大喜,“这么说,水患之后,橼渊还能有幸听先生教诲?”
      归雁仍然不动声色,却旧事重提,“其实眼下就有一个报仇良机,就看夏侯爷愿不愿意。如果能成功,归雁其实没有留在成都府的必要。”
      橼渊有些惊讶,作了一揖,“还请先生有以教我。”
      归雁淡淡说道:“凡事欲变好前必先变坏,这是天道的规律。如今你到此处治水,本来就非承王命,也未带蜀中一兵一卒,如此你就索性装作不知此事,回你的成都。都江堰多年失修,你一走,飞沙堰肯定很快堵塞,汹涌洪水将宝瓶口一冲而破,杀入内江,天府之国将变成一片汪洋。”
      “这是数百年来未曾有过之事,必然会惊动朝廷。成都平原向来富庶,年年的贡粮几乎占了朝廷贡粮的五分之一,这几年朝廷四处征战,正是需要军粮的时候。你当朝廷不知你夏家之事,只不过蜀地太重要,且你父已死,责之蜀太守没有意义。既然山高皇帝远,朝廷不得以用怀柔政策。”
      “不过,只要成都平原被洪水淹没,明年的军粮太守自然交不出来,这时你再以夏氏后人的身份上书朝廷,指责太守陷害忠良,将黎民百姓和成都平原置之不顾,七年来不曾修理水利,甚至在洪水到来之际,也当众斥责你为黄口小儿,派那个临阵脱逃的王乐百前去敷衍。以至于都江堰尽毁,蜀地生灵涂炭。”
      “来一场大水也好,百姓念及你夏家的好处,朝廷念及连年的军粮,太守若是运气好一点,大约是发配充军,运气差一点,则是斩首甚至灭族。如此你不但可报父仇,夏家更将名闻天下。如何?”
      橼渊听得目瞪口呆,归雁所说的话听上去句句合理,却完全不合情。他摇头道:“先生的确高明,将朝堂上之事看得极透。只是夏氏一家向来只治水,不放水。父仇虽不共戴天,百姓却是无辜,请恕橼渊不能赞同先生之计。”
      归雁再道:“其实此计对百姓并无太大影响。都江堰之后,并无多少黎民百姓聚居的大城,多是良田,成都府前有无数水渠泄流,也并不会出事。更何况,你就算不走,勉力支撑,也难说能不能撑到洪峰过尽。一旦撑不住,虽然结果是同样地水淹天府之国,但于你的报仇之大事却无丝毫好处,更可能你就与都江堰同生共死,夏家无后,至你而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报父仇,却选择做不孝之人?”
      橼渊毫不犹豫,正色道:“橼渊谢过先生好意。不过,先父在世时多次训诫橼渊,男儿在世有所为有所不为。橼渊若是为报私仇背百姓而逃,不但不能慰先父亡灵,反而令夏氏祖先地下蒙羞。先生连日赶路劳累,不如请先生在此歇息一会儿,橼渊想去看看堰上情形如何。”
      说罢一揖,转身而去。

      [注]:都江堰的构思巧夺天工,小青不太相信七年不修就会造成大的洪灾。传说中古代的飞沙堰应该是以竹笼卵石堆成的临时堤坝,主要是为了旱季时引水入内江灌溉,而洪水一大,压力全在飞沙堰上,当然会溃堤放洪。
      对都江堰,古人最讲究的是调节飞沙堰的高度,低了,灌溉用水不够,高了,洪水来时又会对内江带来洪峰,所以李冰才会留下“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真言,还埋下石人(一说石犀)和卧铁等作为标记。飞沙堰的高度合适了,才能通过离心力排掉岷江从上游带来的滚滚砂石,否则要是堵上了宝瓶口,疏通是很麻烦的事情,会影响灌溉。现代的飞沙堰是用混凝土浇铸而成,省了不少修堤的麻烦。
      所以,大家肯定发现了,都江堰其实不是用来抗洪的,是用来引水灌溉的。发洪水的可能性很小,李冰真是了不起。
      小青这里编故事,素来喜水,便YY一下都江堰,各位大人看过之后一笑便罢。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章 第三章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60050/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