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相声的他俩呀——不正经的相声教科书

作者:柒未来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012-上场门披绣出将(关于舞台布置和其他服化道)


      012-上场门披绣出将(关于舞台布置和其他服化道)

      熟悉姬高至的人都知道,这位在相声园子里长起来的大兄弟虽说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偶尔也有认怂的时候。
      比如说,他害怕上下场门的门帘子。

      不许笑!严肃点!真事儿!

      咱们的姬少班主怕门帘子。普通的帘子到还好,戏园子里上下场门绣着字儿和动物的那种,他一见内心就犯哆嗦。

      为啥呢?
      还得是小时候作死作得。

      那一年,“皮皮高”小朋友在因玩坏了扇子若干把,藏起了师哥的大褂若干件,弄坏了桌椅板凳若干个等事件中被反复深刻且严肃的教育后,总算是安分了个把月。

      然而历史总是相似的,作死总是花样的。姬高至小朋友终于还是对门帘子下了手。

      那时候“姬家班”还没有自己的独立场馆。主要的演出场地是在距离姬班主家不远处的一个叫“辅弼楼”的京戏园子里。因为平时主要也是唱戏用的,所以舞台布置上也有点传统梨园的风格。
      上下场门框上分别刻了“出将”“入相”二词,门帘子包括背景布在内又绣上了“龙生九子”作为装饰。整个台子看上去霸气十足好不威风凛凛。

      “皮皮高”小朋友,就趁着还没开始排练的时候,对那大龙家的九个倒霉儿子下狠手了。
      什么囚牛睚眦给你粘朵大红花在脑袋上,饕餮负屃发两颗小星星。狴犴螭吻也没逃过啊,都给折腾得花里胡哨的。

      结果么……科科。
      这一回可不只是简单的被骂罚抄诗词这么简单了。
      一来这毕竟是别人家的地盘,二来也实在是想要给这熊孩子长个记性,姬班主抄起家伙就直接打了起来。啧啧,那个叫打得惨啊,师哥师娘们拦都拦不住!
      光打还不算,兔崽子还被拎着耳朵就拎到门帘前,指着刺绣一个个的磕头认错。

      “囚牛老爷学生知错,给您赔不是”。哐哐就是三个响头。
      “睚眦大人学生不该,再也不敢了”。哐哐又是三下磕头……

      这一来,算是彻底让“皮皮高”老实了。人是学乖了,但也算留下了点“心理阴影”。那一阵,小姬同学晚上做恶梦都会梦到被老龙家的九个彪形大汉拳打脚踢得前来索命,是吓得心惊胆战,瑟瑟发抖。打那以后,再看到这些个绣着字儿啊兽啊的门帘子,别说掀开了,是碰都不敢碰啊。

      日子一天一天过,人也一天一天长大。长大成人的姬高至先生,皮皮的性格健在,但也算颇有主事人的架势了,然而却还是落下了这么个“内伤”。
      好在师兄弟们和搭档也都疼爱他,(不不不,才不是迫于少班主这个头衔的淫威呢),无论是之前和他搭档的“二师哥”,还是后面搭了一辈子档的“周禅”,逗哏演员的四门功课“说学逗唱”都还加了一门“撩”。不是撩人的撩啊,是撩帘子的撩。

      除了40来岁那会儿,因某位苦命儿又一次被关小白屋而改说单口的那5年,姬高至可以说是几乎一辈子都没有亲自撩过门帘。

      俗话说的好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俗语,算是在姬高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未完待续】

      ——我是正文分割线——

      知识点1-【常见的相声舞台类型介绍】
      相声表演的舞台非常广。从传统的天桥底下撂地卖艺,到现在的电视,茶馆,餐厅,戏园,剧院,轮船等等等等等。抛开天桥撂地,下基层慰问,电视节目录制,会议礼堂和上轮船说相声这些神奇的地方,让我们来粗浅的介绍一下那些常见的演出相声的场地类型。

      最常见的,就是茶馆饭馆等小园子。虽然叫它是小园子,但其实就是占了人家茶馆饭馆的一个角落,有个小舞台或者小区域罢了。这类场所通常作为茶饭馆均在正常营业,该卖茶的卖茶,该卖饭的卖饭,表演区域的设备也就大多是凑合用的水平,能坐个百八十人大概就是场子的极限了。通常,说书的,唱评弹的,说相声的,这几类人都会在小茶馆里开演,有的是茶馆儿请来助兴的,有的则是借了场地卖票演出的。舞台长什么样的都有,大的,一整块区域高台能唱戏;小的,就给你个桌子椅子拉根线划分一下区域就完事了。演员呢,只能因地制宜运用现有的场地合理的调度舞台和自己的表演。
      虽说茶饭馆的小园子是除了撂地之外舞台布置最简单粗暴的,但是却也是最纯粹的。闲来无事你在那儿坐着喝喝茶嗑嗑瓜子,随意得听着台上人身穿大褂给你说上些传统的灯谜对联。恍然间,就像来到了老舍先生书中的那个“茶馆”。那种生活气和市井味在其他地方是已经很难感受到得了。

      有些馆子不靠卖茶卖饭为生,主要或者全部的收入来源均是“卖相声票”。这些地方,咱们姑且称呼它为“相声会馆”。顾名思义,就是相声专门的园子。相声会馆也有大有小,大一点的能做上个三两百人;小一点的和茶馆差不多,也就一两百个座位。相声专门会馆有好的地方,既然是专门说相声的,舞台布置和设备,一定是最讲究的。舞台大小方便演员施展,和观众的距离不远不近适宜观看表演。但这样的场地也有它的缺点,就是“为了相声而相声”。演员演出,感觉像是在打卡上班,相声是他们的销售商品。观众买票,直奔馆子就是看相声去的,就跟买票去看场电影似的。人情味,总还是少了那么点的。

      还有的时候,说相声的还会借用一些唱戏的戏园子作为演出的舞台。戏园子的装修通常都比较传统。正对观众的上下场门,门帘背景布都是老的那一套。华丽丽的,衬得相声艺人的范儿也上去不少。和小园子或者相声会馆差不多,通常也就小几百的座位。戏园子的舞台装修跟着戏班子走,而对于说相声的艺人而言,舞台区就着实显得有点过于宽敞了。俩小人往那一站,使腿子活儿满场跑还好,使文哏的话,怎么瞅大概怎么都会显得舞台有点空。不过去戏园子看相声,胜就胜在一个氛围。和茶馆的市井气不同,反倒生出了些端庄正经的感觉在里头。

      但无论是大小园子,还是唱戏的戏园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你要是想让五六百甚至五六千的观众一起来听相声怎么办啊?那就只能往剧院大舞台跑。这样的舞台虽然有着“能塞很多人”的最大优势,但是无论对于演员还是观众而言,整场演出的效果都是要打上很大的折扣的。现代的剧院基本都是演话剧用的,舞台区边上都会有两块副台供演员做上场准备,休息区呢,反倒距离舞台离得老远老远的。对于相声的表演而言,演员要走太多的路才能从休息区走到表演区域了,而且舞台过于宽敞,观众人数众多,距离又远难交流,这些对于相声表演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而观众呢,好好的买票看相声来的,坐在个二三楼的最后一排,拿个望远镜在那儿看半天也只看到芝麻绿豆点的小人。这哪是来看“相”声的啊,这分明是来听声儿的,还是扬声器传来自带回音的那种。能看到个四五分的表演内容,大概就算不错了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的舞台也越来越大,可谓一切皆有可能,甚至以后还会出现更多奇奇怪怪的你想到的想不到的场所。比如作者我就一直认为可以用虚拟偶像实时动态捕捉和三维立体成像技术来制作相声的演出,打开设备全息投影,也许远在世界另一头的一团空气都能成为观看相声的舞台……当然,我的脑洞比较扯,你们看过吐槽过就行了,啊哈哈。

      知识点2-【右为上场左为下】
      熟悉曲艺行当的观众,可能都知道这么两个词。一个叫上场门,在舞台演员的右手边;一个叫下场门,在舞台演员的左手边。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就是演员从视觉的左边上来,再从右边下去。这两个词最早来源于京剧等传统曲艺,后被推广到几乎所有的舞台表演中。在一些没有门的现代化的舞台中,两个侧边也被称为“上场口”和下场口。

      据说最初形成一边上场另一边下场的规矩是因为古代的戏台没有当代的舞台宽阔,台口更是狭窄,为了不使演员串场时发生冲撞,就制定了一边上场,一边下场的规矩。

      那为什么右为上场门,左为下场门呢?反一反行么?

      第一个解释说法,就得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左和右地位的区别开始讲起了。在先秦至汉朝时期,总体上是以右为尊,左为邪道的。所谓“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所以有“旁门左道”“降职左迁”这么些个说词。所以将上场门开在右边,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作者注:因为右尊左卑这个说法可信度不大,因为历史中左右尊卑关系几次发生逆转,在各色戏曲诞生发展的明清时代,以左为尊的思想反到已经沿用了有近500年。)

      第二个稍微靠谱点的说法,说是根据五行八卦来定位的。易经中,八卦分为八个方位,也称作八个门。即: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不同的门代表不同的意义。其中生门在艮位,即东北方。死门在坤位,即西南方。生门因其有生生不息的意思,利于谋财、求职、远行、婚姻嫁娶,有病求医;死门最凶,除吊丧、捕猎之外,其余诸事不宜。古代艺人都是出门以艺求财谋生的,讲究的是平安吉利,因此在建筑装修的时候把上场门定在生门的位置,下场门定在死门的位置,意在出场则一切顺利,下场则远离祸灾,求得心理上的宽慰。(作者注:这个说法也不一定是真相,玄幻色彩重了些,但看上去还有些道理。)

      第三个说法,是从观众的观赏角度来说的。说在观众席上看,演员出场方位正好是观众视角的左方,而下场门则是观众视角的右方。这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生理习惯的。为了让演出效果在视觉上显得流畅,古代艺人就将上场与下场的方位固定了下来。
      (作者注:这个版本依旧……有那些不靠谱。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明上至下,左至右的视觉认知是最舒适的。但戏曲诞生的明清时代,汉字的阅读书写依旧是右至左的为主的。从右往左看也并非是那么的让人觉得不习惯。)

      总之无论是哪一个缘由,上下场门的开口位置在表演舞台上一直影响到了现在。不过如今,戏曲舞台的一些导演也会融合一些话剧或者舞剧上的新思路,为了视觉效果,让演员从下场门甚至其他角落突然出现,能增加不少故事上的戏剧性。
      至于相声演员的演出,如果是在传统的梨园场地,或者大舞台,都会有上下场门(口)的位置。但很多情况均是在茶馆,茶楼之类的小园子演出。通常就只有一个门,那就因地制宜,同一侧边进出了。上下场门本就也不是相声行的东西,有则遵守,无也不需强求。

      知识点3-【听活儿】
      每个相声班子总会有那么些个入门不久,学艺不多,还上不了台面的小学徒们的。那么当正式演出开始了的时候,他们去哪儿干些什么事儿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下场门听活儿呢。为什么要在下场门呢?一来不妨碍别人正常上台,二来还能给表演完下场的师兄弟道声辛苦递点茶水什么的。那为什么叫“听”活儿呢?因为在侧边缝儿里或者门帘子后面你啥也看不到啊!

      小学徒是一定会经历过“听活儿”这么个阶段的。听的是什么呢?前辈师兄弟的表演节奏,人物情绪和观众的反馈互动。刨去了演员使相儿的视觉辅助,“听”活儿能让你静下心来听清相声这门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说”。语气,节奏,逻辑重音,人物的跳进跳出和当下的情绪表达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和需要掌握的。一个包袱延续多久继续,遇到观众刨活儿的怎么机智应对等等各种东西都是学徒在听活儿中应该注意积累的。有的班子甚至规定由于学员是去上课而不是去找乐的,听活儿的时候都不许笑还得集中注意力跟个听力考试似得严肃对待。至于只听到表面内容跟着在那儿傻乐呵的愣小子……离出师估摸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了。

      除了听得认真,听得细节,听活儿还有很多其他的规矩。比如你得是站着听的,为什么呢?第一小学徒们不是买票的观众自然是没有资格坐在那优哉游哉的看演出的。其二作为登台力量的储备军,也需要为今后的长时间站立适当的提前习惯下,更何况站着听演出更加能集中注意力,有一些仪式感。
      读者一定会问啊,那你如果买了门票了呢那也成啊,那就坐下面看相声乐呵就行了。但是不许偷师偷学哦。嗯,没毛病。
      (作者注:小学徒怎么听活儿,站哪儿或者是坐哪儿根据团队或者场地不同可能会有所区别。)

      课外知识1-【出相入将和二道幕】
      传统戏曲舞台的上下场门装饰也是有所讲究的。
      上下场门框上会刻上“出将”和“入相”两字,借其“将”“相”二字,有盼成大器的意思。“出则将军,入则丞相”。有些没门框的舞台也会直接将两词绣在外门帘上或者挂两块牌匾的,称之为“台面”。什么作用呢?一来是提醒观众,演员会是从左边出场,右边下场;二是图个平安吉利,出则成功,进则安逸;三是提醒演员们,出场后就要生龙活虎地表演,退场后要安安静静地换妆候场,不得影响正在进行的演出。
      过去的上下场门,直面面对观众,门上挂着一道门帘,两块门帘分别挂在上场门上,这样便能把前台表演区与后台分割开来。演员入场,要撩开门帘子,后台有什么人在干什么事,在前面的观众是一点也看不到的。背景布上呢,则会绣一些飞鸟走兽作为装饰显得舞台更霸气一些。

      原本,传统的戏曲舞台是只有这么一道幕布的。三面面向观众,无遮无掩,连个大幕都没有。帘子一撩,剧中人物就从门中上场、下场了。演员上台时还得自己带上一堆家伙,搬移桌椅及道具等场景切换就得合理编排到表演流程中。“景随人移”,观众也能看的清清楚楚得。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舞台道具的增加,机关布景变化的需求。有些戏曲舞台也相应的做出了整改,将突出在观众席中、三面临空的中式舞台,改建成封闭式、半圆型的西式舞台。开门开口的位置被移到了左右两个侧边,上下场门上面再挂上一帘台帐大幕、俗称“二道幕”。为了能演唱“连台本戏”,弄些“机关布景”,也会时不时闭上大幕中断演出开始重新布景。有了这第二道大幕,戏曲演出时搬移桌椅、布置道具的这些活儿就都是由“捡场”人员来干了。
      建国后的五十年代,戏曲舞台经历了戏改运动。“二道幕”和左右侧开的“上下场口”的舞台设置开始大量流行和使用,逐渐才变为了现在新式戏曲舞台通行的和话剧一样的上下场方式。

      课外知识2-【戏曲舞台的区域划分】
      戏曲舞台的区域划分,出了上下场门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讲究。
      站在舞台上,靠舞台的右后方中心点叫做“九龙口”。演员出场迈几步到这个位置总要停一下做个精彩的亮相。左后方与九龙口相对称的位置,叫做“白虎口”,下场前走到这个位置,变换一个动作收尾再顺势下场。以台中线为界,可分为左右两个区。右边靠近右侧幕区域为小边,靠近左侧幕区域为大边。以舞台上的桌子为界,又能分为内场和外场,桌子前面为外场,桌子里面为内场区域。

      这么看来,咱们的相声表演中,腿子活里经常会听到一句台词:“搭把手搬下桌子,以桌子为线,区分前后台。桌子里为后台,外为前台”。这句话可不是咱老前辈拍脑袋自己想出来的。以舞台桌划分区域,在戏曲行当古来便有之。

      戏曲舞台的区域划分,对于相声演员而言,虽然关系不大。但是如果要演出腿子活等学唱戏曲的片段,要演出那种“歪中有正,正中有歪”的感觉,一些必要的常识还是要有的。站在”九龙口”一个亮相,懂行的观众便知,哦~这个演员是真的懂戏的。否则连演员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站在这个位置做这个动作,怕不是就真的要让内行看笑话了。

      知识点-【相声演员的服装发展史】
      熟悉相声的观众一定会知道,相声演员在表演的时候,通常会以长衫大褂的形象出现。手持薄扇,风度翩翩,颇有种穿越来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教书先生的感觉。

      其实相声演员的舞台规范着装,远不止大褂一种。细分的话,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头一个阶段—生活日常装。据说祖师爷朱绍文先生卖艺的时候,因为没钱置办专门的演出服装,就经常穿着自家破烂衣裳就直接表演了。冬天呢就穿旧棉袄,棉袍棉裤;春秋天呢就换上夹袄夹裤;到了夏天索性就穿着坎肩布裤在大街上演出了。所以那时候也会称呼夏季街头相声艺人的穿着为“短打扮”。

      下一个阶段—长袍大褂。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被称为“大褂”的这种衣服,其实是长袍的“汉化版”。长袍这玩意吧,本是满族的传统服饰,有单袍,夹袍和棉袍三种。其中单袍的俗称就是“大褂”,也称之为“长衫”或者“中式长衫”,是清朝时期的汉人以满族长袍为基础遵循清朝服制改作而成的。
      有的人会认为之所以相声演员会在舞台上穿大褂,是因为大褂是相声诞生时期的清朝大众普遍着装,其实那时演员们穿得还是日常服。这个观点对,也不全对。
      大褂虽然是清朝时期的普遍着装,但是从着装礼仪上来说,在清朝后期的历史中,单袍大褂通常仍旧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礼服性质的着装。就跟在现在的西装一样,日常会穿着它晃悠的人会有哪些呢?教书先生,文人墨客,好面子的商人,政府官僚,和跑去歌剧院唱“我的太阳”的高雅之人。老百姓呢,还是跟喜欢穿着舒服自在点的短打扮。所以说相声演员穿大褂是因为那时候人们都穿大褂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老相声演员的舞台是天桥大街,衣食父母是底层老百姓,各个可都是布衣粗裤的。
      那为什么相声艺人后来采用了长衫大褂作为演出服装呢?有一个说法,说是相声的老老家那个“全堂八角鼓”艺人表演的时候,就经常是穿着大褂作为演出时的专用服装的。而且大褂约等于现代的西装啊,穿着显得高端大气显身份啊,所以相声艺人们受其影响也以大褂作为演出服装。(作者注:虽然没有查到可靠的资料,但是作者我怀疑大褂这事儿和“清门相声”下海这段历史也有一定关系。你想啊,搁在以前浑门撂地的那些趴地上打板儿的,变戏法的兄弟,这画风和大褂明显不搭啊。但是清门那帮旗人子弟下海后,再落魄也还是有点架子的,穿礼服大褂说儒雅文哏,这形象一竖立起来,可能就这么你学他,他学他得这样传开了。而且确有资料显示即便是在相声发展到撂地的时期,也不是每个相声艺人都是身着大褂的,服装没有统一规范,穿什么的都有。)

      此外,最早的大褂,沿袭了我国民俗服装中直线状、整片式,所谓“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手绢等小物品一般只能放在左袖口内,走路的时候左手不垂放下来或是用手牵着袖口。直到了民国时期,随着西洋服饰的逐渐渗透,才开始有人在长袍的掩襟处安上一个口袋,解放了双手可更灵活的运动了。这样的设计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现在制作大褂的普遍版型。

      而今,大褂因为符合传统相声的段落主题,并且在舞台上显得大方得体,儒雅斯文,成为了相声演员最主要的演出首选服装。

      经历了大褂作为相声演出服装首选的稳定时期后,相声演员迎来了他们新的服装选择——中山装。中山装在相声舞台上登台献艺的历史非常短,留下的影音资料也不多。大约在“□□”时期及其结束后的十来年,中山装曾一度取代大褂成为相声演员的主要演出服装。当时传统相声尚未恢复,“歌颂相声”才逐渐露头。整个文娱界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那时候的中山装,也带有了些“制服礼服”的意思在里头了。

      伴随改革开放的临近,相声的服装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西装。
      第一个穿西装说相声的人是谁呢?在我的前篇章节中曾经介绍过的那位满嘴开火车的“张杰尧”先生,他第一个穿上了西装,抛下了传统的道具枷锁,说起了时髦的新潮相声。而到现在,随着电视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声演员把西装作为演出的首选服装。也有的会默认说传统相声时穿大褂,而说新编相声时穿西服的。总之西服已经和大褂并列,成为现当代相声演员最主要的两种演出服装。

      20世纪80年代后,除了大褂和西服,相声演员的着装也有一些多样化的趋势。年轻的相声演员会呈现出一些更个性化的打扮,T恤衫,牛仔裤,连衣帽,一些休闲装也开始出现在一些相声舞台上。演员演出时,会根据演出场地,季节和表演节目自由选择。上部队的可以穿军装,上旅游点的可以穿唐装,上幼儿园可以穿围兜兜……只要你有胆敢穿,没有不可能。(作者吐槽:我有一个梦想,立字为证,总有一天要说服老师让俩大哥cosplay了去漫展说相声。日本还好有几个专门说“高达鲁鲁修”的落语师呢,咱们也搞起来呀~Here we go~然后说完我就被老师一巴掌拍死了啊哈哈哈。)

      知识点-【相声演员的大褂规矩】
      介绍完了相声演员着装的发展史,让我们再来浅谈一下这服装中最为重要的大褂在穿着上的讲究。

      按照传统的穿法是——身着长衫大褂,内衬一件素白色小褂露出白袖口和白领口,下身着宽腿水裤,脚踏圆口布鞋配白袜,这才算一身都穿全了。现在很少有相声演员穿大褂那么讲究了,一来是大褂不像清朝民国时期是那个时代的便服平时就穿着,二来里里外外一件件的穿来套去也的确是麻烦。很多时候就简化成单独一件大褂了,里面穿什么内搭衣裤和配鞋的人都有。

      虽然穿着上没那么复杂了,但有些该会的规矩,还是至少得知道一下的为好。

      按照以前的穿法,穿大褂的时候,先穿小褂,内搭小褂通常为纯棉布或绸质,和大褂一样也是中式盘扣,位于领口和身体的右侧。待穿好后套大褂,通常均是使用垂度大的化纤面料,此时,晚辈艺人应该先系腋下的那一个扣子,为的是防止大褂下摆拖地。而后台掌穴的师父领导们,才有资格先系领口的扣子。

      相声长衫讲究袖口不过虎口,长不落地,穿出来要露出领口袖口三白,叠出要来如同方砖一块。无论是定做衣服还是穿衣服,甚至是叠衣服时候,也不能邋遢拖地。过去学徒一定要先练会叠大褂的手艺,在狭小的后台空间里,悬空折叠,叠出来的大褂一定要周正不留褶折,一来是对自己吃饭家伙的尊重,二来是为了登台表演时有好的舞台效果也是对衣食父母的尊重。

      那穿大褂的颜色造型上有哪些讲究么?

      有一个说法,说是年轻相声艺人的大褂通常颜色都比较艳,究其原因,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将视线集中到正在表演的两个人身上来。这时候的相声小艺人,是靠视觉效果让观众记住的。
      随着经验和舞台控制力的提升,大褂的颜色也逐渐采用暖色调暗色调,为的是让观众静下心来将注意力放在听演员说什么内容上面。这时候让观众记住的,就是看到的活儿了。
      等到艺人资历再深一些的时候呢,大褂在造型和图案上又花了起来。原因有二,一是视觉效果上显出了一定的气场,二是这时候的艺人有自信说穿得再花哨也有本事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说的内容上。观众享受的是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追捧的,就是台上的这个人儿了。

      通常情况下,相声演员的大褂颜色,还是多是以黑色、灰色、青色、蓝色的暗色调为主,目的就是让人忽略服饰,只关注相声演员的表情和语言艺术。
      (作者注:另有一个说法,说穿大褂在颜色上有两个禁忌,一个为红色,一个是白色。前者在古时寓意死人砍头,后者为吊孝的丧服。而作为舞台衣裳时,应尽量避免这两个颜色。不过现代人似乎已经没有这些忌讳了,红白二色也经常会出现在舞台之上。)

      此外,如果不是使活儿时候的人物剧情需要,也是不能乱扯乱晃衣服的,理由同上,因为即便随便一个挽袖子的动作都可能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相声的表演。

      有些时候,演员在舞台表演时便会挽起袖口,喜欢挽起大褂袖口的演员里最有名的当属一代大师侯宝林侯先生,据说是由于侯先生表演段落多和京剧戏曲相关,挽袖显得好看。
      有一说,除了代入角色需要之外,在舞台上能挽起袖口的只有逗哏演员,捧哏演员的袖子是万不能挽起的。不然台上俩穿着大褂挽着袖子的人站着,跟俩茶馆跑堂似的,实在是不好看。

      并且就算挽袖子,一般也是只挽半圈,模仿马蹄袖。据说最早是从清门相声艺人手上出来的挽法。那些落魄文人,家道中落的旗人子弟虽然家道中落,上街卖艺了,但还是想给自己留点面子。袖子挽半袖,称之为“龙抬头“,图的是一个吉利,其本质呢还是想区别于市井苦力莽夫的撸胳膊挽全袖,让自己保有点自尊心,宽慰自己“我不是卖苦力的,我不是要饭要钱的,我是从艺换打赏的”。

      课外知识-【做大褂的常先生】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站立在相声界“大褂制作人”最顶端的,便是这位来自天津的匠人师傅——常书岭先生。
      常先生14岁边随师学习了中式大褂的裁剪,一干就是一辈子。在机械纺织业如此发达的今天,常先生的大褂,依旧采用最原始的手工制作。独立选料,量衣裁体,手制盘扣,再一针一线的手工刺绣。全国各地那几位最出名的相声演员的大褂几乎都是出自常先生之手。“常记大褂”可以说就是相声业界的“驰名商标”,

      课外知识-【女相声演员的着装发展史】
      什么?说相声的还有女的?有,但是真的不多。一般上台说相声的女艺人也多为相声世家出身的女娃娃。总的来说,说相声的女性群体人数较少,有机会作者我也会在后章进行一番介绍。女相声演员在舞台上会受到表演内容,台风着装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着实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如若我的读者里有女生想要从事相声表演行业为生的,作者我真心建议谋生就算了,学点本事可以,但不一定要“说”相声。(读者吐槽:那作者你跑去学啥学?作者答曰:洒家是莫名其妙掉坑里的……俺的快板啊啥时候能学会啊……再说没看我是个码字的嘛~~。)

      扯远了,咱们说回女演员的服装问题。
      由于说相声的女性群体本身就是少数,所以女相声演员的服装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及发展历史。旗袍,长裙,唐装,便服各种各样。现在也基本上属于“爱穿什么穿什么”的状态。

      不过硬要说的话,“旗袍”其实才是和“大褂”最对应的一种服装。
      和大褂长衫一样,旗袍则是由满族的女性长袍演变而来的。在清朝民国时期是当时有文化或有财力女性的一种普通着装,同兼备了礼服的含义,象征了一定的身份和地位。
      第一个将旗袍穿上相声舞台的女艺人是吉文贞女士,她在天津的曲艺场演出的时候,便身穿旗袍亮相。从她以后,旗袍便成为了一部分经济条件尚可的女相声艺人的主要演出服装。

      虽然从对应关系上,旗袍才是和大褂对应关系最准确服装,但是女艺人着旗袍其实并非是最好的选择。首先,不同于大褂比较影藏身材动作,旗袍对于体型身材的要求极高。其次从版型及色彩图案上来说,旗袍都太过“扎眼”,不利于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表演段子的内容上。
      年长一些的女相声艺人,也有会采用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唐装或者汉元素服装来进行表演的。但是从对应关系上来说,俩妹子搭配到还好,倘若边上再站一个穿长衫的男艺人,怎么看,怎么就不是一套啊。所以现在很多女相声艺人表演的时候,以现代服装为主,而搭档之人,也会一同身穿现代日常服。

      即便经过了如此曲折的选服装之路,“现代日常服装”依旧不是最好最合适的选择。表演电视相声呀,文艺演出中的一个小节目之类的话还好。倘若这个女相声艺人是在一个传统相声团队里演出,前后刷刷刷的上来四五对人马亲一色长衫大褂,中间冷不丁的蹦出来她们一对穿现代便服的,这画面,怎么看怎么都显得有点突兀吧。

      但无论怎么寻找合适的着装,有些相声团队中,女性艺人身穿大褂登场的形象都是绝对不正确的。历史上除了辛亥革命时期,新潮女子们为了争女权争平等而着男子长袍,并在全国流行了一小段时间之外,长衫自始至终都是男装。我们反过来想象一下,一个男艺人某天穿着一条裙子出现在相声舞台上的话,是不是有些不像样子呢?

      介绍了这么多,既然这也不合适,那也不能用,女相声艺人究竟该穿什么上台呢?
      作者我给出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摊手)。开头怎么说来着?女相声演员受到台风着装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着实不轻松……这么难的问题,就只好留给时间他老人家来解决了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在一代代人反复的试错和经验积累中,总会找到一个最适中的答案的。

      知识点-【相声演员的配饰和化妆】
      和大褂颜色以素色为主一样,相声演员上台原则上身上是不能有任何配饰,包括眼镜,因为眼睛会挡住眼部表情。整体化妆也是以纯素颜造型清爽简洁为主的。这点其实很好理解,你想啊,上来一个说相声的大哥,顶着一头骚紫色的飘逸长发,画个大烟熏妆,打俩猴屁股腮红,脖子上带一条大金链子,手上再来俩闪瞎眼的大钻戒。你让观众是看你说相声呢还是研究你是个什么鬼呢?再说你都一身宝贝穿在身上的有钱人了,看完表演是赏钱还是不赏钱呢?所以按照老规矩,相声演员得造型清爽,上台前也得该摘的都摘下,甚至脸上如果有伤痕的话,就不让登台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配饰妆容搭配的规范似乎有些不再那么一丝不苟,一板一眼的了。顶着杀马特大黄毛的,画着熊猫眼黑眼线的,戴着bulingbuling大耳钉的,大褂上整俩LED灯泡就这么上台的人也是层出不穷。对于这些配饰的出现,坊间对此也是褒贬不一。能接受的认为这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只要演员hold住这种表演风格,也能成为一个演员的标签,便于观众记忆;不接受的观众则认为这是对传承艺术的亵渎,不仅档了正活,还让表演充斥了三流的廉价的气息。

      对于现代演员的配饰问题,只能说还是见仁见智,见A见B了。哪行哪业都有新潮派和守旧派不是?
      归根结底,还是和大褂甚至表演风格的套路一样。你得看你到底想要让观众记住你什么?连饭都吃不饱的新人靠花衣裳,美妆,不按套路出牌的表演风格吸引下眼球也未尝不可,先生存才能求发展,相声是一门艺术之前他必得是个吃饭的买卖。等演员水平高一点了,自然观众的需求就会转移到使活儿的能耐上。甚至到最后,演员的穿搭造型已经不会影响到观众欣赏相声内容的本身了。控制好那个“度”,别太出格就行。
      至于真要哪天看到哪个说相声的大兄弟,一头彩毛,妆容奇葩,穿个花色小裙子不剃腿毛。抱着哈士奇土拨鼠表演还能让台下观众踏踏实实不分心得听进去正活儿的。那么这个人,不是个宇宙级别的大师,就是个不幸被抓去精神病院慰问演出的可怜蛋了吧。

      知识点-【舞台桌一张,桌帷一块】
      舞台桌,也叫“场面桌”,和上一章节我们所介绍的相声道具三大宝通常是配套同时出现的。
      正规的场面桌,尺寸应该不大不小应该刚好为80X50X90厘米,演员撂下手距离大约正好能放在桌上。
      场面桌什么时候跑到相声舞台的这个问题,笔者我在上章节有所介绍。这桌子一张估计在相声发展中加进来的“外门物件”,想是大约也是跑不掉和评书呀茶馆子之间有那么些关系的。但至于其究竟为何成为了一个标配物件,这背后的历史依旧只能从一些细微的内容上去猜测,正史也实在是难以查到了。

      作者我给出的一个猜测和“高台教化”有关。传统的说书人的椅子会比一般高个二十来厘米,这么高的椅子坐着,脚上再有个毛病喜欢抖抖两下什么的,要是没个桌子遮挡一下,好像也的确会有些诡异哦。一桌一椅组合搭配,就成了说书人的“高台”。
      在以前,说书人还没有正式以茶馆为主要根据地地的时候,也蹭经历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撂地”时期。(作者注:评书界称之为“拉顺儿”)拉个场子就撂地说书,在一块空地上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一块醒木,桌子前边再放上几排长凳,作为听众席。怎么样?这画面是不是有种“排排坐,吃果果。坐等老师来讲课”的感觉。
      “不敢说高台教化,最起码是劝人向善”,听上去这么“弘扬真善美”的说辞,在相声舞台表演中被一并吸收并保留最终成为标配道具,想来可能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吧。

      相声舞台的场面桌,自然也是和评书的那张桌子有些不同的用法的。
      一般情况下,以双人对口相声为例。表演的时候,都是逗哏演员站在舞台桌的右侧,也就是观众视角的左手边,而捧哏演员则站在桌子后面,被遮挡住了半个身子。

      之所以为什么是捧哏演员站在桌子之内,作者我查到了几个说法。
      首先通常情况下,整场相声节目的重点都在逗哏演员身上,捧哏的不仅仅话少,而且大都是起到一个串联和搭腔作用的。所以用场面桌挡住捧哏演员的半个身子,可以更好的将观众的目光聚集到逗哏身上。类似的还有捧哏演员需要45度侧身面对观众,也是由于相似的理由和起到相同的效果。方便捧哏演员将注意力部分集中在逗活人的身上随意应对,一定程度上也介减少了观众视觉中的面积,更容易看向耍宝使包袱的逗哏演员。
      另一个说法,说是由于以前的相声段子,“武活”和“戏曲戏剧”有关的内容非常多,逗哏演员表演的时候经常会满场的乱飞,手舞足蹈。既然逗哏的满场子跑,捧哏的基本稳如泰山搭腔为主,那放各色道具的小桌子就自然只能是放在捧哏演员的一侧了。

      传统相声表演中,场面桌基本是必备物品,加上上一章节我们所介绍过的“三大宝”往上面这么一放,哪怕演员还没上台,观众一看这配套布置,仿佛就已经进入了“相声演出世界”了,这也算的上是一种仪式感吧。

      而现在很多电视相声,小段落的相声表演中,场面桌有时候也会和“三大宝”一起被撤下舞台。有的是因为时间有限篇幅不长,说为主的段子里可能压根不需要道具。也有的是因为前后场节目也并非相声节目,单独为了一个节目再扛一个大桌子上来下去也着实有些吃力不讨好的意思。一些新创作的相声节目表演中,已经不再会见到场面桌的身影了。

      (作者注:现在有一些相声表演团队在表演传统相声的时候也会不摆场面桌,理由有各种各样的。作者我之前看过一场演出特别有意思,相声演员为了模拟最早“撂地时期”的演出感觉,在场馆内的大空地上直接表演。演员和观众之间距离不超过3米,没有高台,没有绳拉区域,演着演着跑到观众身边比个“耶”,打个快板从观众和观众之间随意走动……新式非常的新,但是表演的段子全是传统的“对春联”“十八愁”之类的老本子。也算是新中透旧,皮中带稳,还颇有些意思。哪个班子我就不指名道姓了,但是可以肯定的说,相声这门艺术依旧在发展出新,无论是文案内容,还是表演形式,以后怕也是会有更多的花样被鼓捣出来吧。)

      有桌子自然就得有块桌布了,不然光秃秃的也不好看啊。场面桌的桌帷大多是深色的,其中以深红、深绿和黑色为主。布质,丝质,丝绒质地的都有,上边有的还用金色的穗来装饰,并绣上相声团体的名称,算得上是重工精制。桌帷通常由两片组成,一片为前帷,系在场面桌前面;另一片是长条形,搭在桌面上,两端垂于场面桌两侧。前帷的长度必须接近台板,把后面遮挡的严严实实的,侧面则可长可短没有什么太多的讲究了。通常情况下,桌帷是由园子或者表演班子自行准备,但是偶尔也会遇到观众赠送艺人桌帷的。这些艺人的专用桌帷在演出时候,有时也会有也会被直接使用。

      知识点-【钱板,御子,快板和五佛冠】
      说完了这些常规的桌椅板凳,服饰配件。再说一些不太常用的,但是同样为传统道具的一些小物件。
      钱板,前几章节介绍过的。收钱用的,以前也用来使“打哏”,大多是一个木制的小盒子,有一层的也有上下两层的。随着铜钱使用的消逝和相声进入预先卖票的时代,钱板已经彻底从相声舞台上消失了。
      御子板,也成御赐板,或者玉子。是相声演员表演太平歌词时的专用打击乐器。原先有两块半板组成,现在已变成了两块板为主的单口表演为主。在表演《歪唱太平歌词》等桥段时,会由演员提前放置或带上场。关于御子板的前世今生,笔者我会在下下章节详细介绍。
      快板,也就是竹板,作者我在前几章中依旧详细介绍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在有打板表演需求的时候,会由演员提前放置或携带上场。
      五佛冠,是一种模仿出家人头饰的饰物,在传统相声《师父经》中会被使用。因为表演频率不高,也不是什么专业道具,很多演员会手工用硬板纸制作。这种充满了“粗制滥造”感的小道具,也是颇有一些趣味性的。

      随着相声的发展,其他各色各样的道具也逐渐出现在了相声舞台上。但论最传统的话,除了了三大件,应该就是以上的这几种常用道具了。

      知识点-【水牌子是什么】
      相声舞台的场子内,有各种各样的布置规矩和道具摆件。场子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物件,那便是——水牌子。
      水牌子原是指演出场所门口竖立的一块木牌,因用后可以用水洗去字迹再写,故称之为“水牌子”。原是戏曲行当,京剧戏班里每日公布戏码的摆件。
      上边写有今日戏曲演出表演的曲种曲目,艺人名单和演出时间。观众看到牌子,就能知道今天这儿演什么,谁过来。遇上喜欢的到时候准点过来就行了。其实就是一个传统版的“灯箱大广告牌”。能被写上水牌子的人名,必然是有吸引力的婉儿,戏园子可都指望着名字一写就观众如云的。
      相声演员被写进“水牌子”大约是清光绪末年的事情了,之后各地举办的相声大会和团队,表演所在的茶馆剧场也均有用竖水牌子的习惯。
      现在讲水牌子的话,指的通常都是“节目单”的意思了。把今天要表演的戏按顺序列一个戏单,或挂在网上,或立在园子门口,这便是今日的“水牌子”。

      —参考文献资料—
      [1]李玖久. 戏曲舞台的上场门与下场门[J].黄冈日报.
      [2]凋术西风. 究竟是“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
      [3]百度百科.上场门
      [4]平顺文艺推荐.舞台是什么。
      [5]百度百科:二道幕
      [6]百度知道:中国京剧起源
      [7]是精华,还是糟粕?(谈京剧的上、下场门).《戏曲艺术》 1983年第2期
      [8]喜马拉雅.郑好先生谈相声学员的规矩
      [9]邓小秋. 戏曲“二道幕”得失谈
      [10]百度百科:出将入相
      [11]百度百科:九龙口
      [12]于学林. 相声艺术与服饰文化
      [13]百度百科:长衫
      [14]百度百科:长袍
      [15]薛宝坤等.相声大辞典[M].2012.百花文艺出版社
      [16]360图书馆:旧京的服饰--大褂儿
      [17]天津六旬老人常书岭:相声大褂有讲究传统手艺盼传人
      [18]天津卫视,群英会,李金斗先生谈大褂的讲究
      [19]百度知道:传统相声中大褂的袖子到底应该怎样卷
      [20]百度百科:旗袍
      [21]相声节目,捧哏面前为什么放桌子?这张桌子可是大有学问
      [22]李金斗讲述相声界的老讲究,桌子有规定的尺寸
      [23]网易:说书人那不循规矩的扇形木桌,竟是一条漫无边际的套路
      [24]老北京的记忆:评书与鼓书
      [25]麻辣网:戏里的“高台教化”
      [26]百度问答:戏曲水牌是什么
      [27]百度百科:水牌子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8章 012-上场门披绣出将(关于舞台布置和其他服化道)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170566/28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