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八零,科技复兴

作者:春山带雨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老师


      虽然提了要出国的事情,但是沈春雨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依然在不断地做资料的搬运工。

      以往她确实知道国内工业刚起步的时候基础很差,航天器部分核心部件苦于工业水平,甚至只能由高级工人一锤一锤手敲出来,让人钦佩的同时也令人心酸。

      但是,真正见到这时候国内工业水平的时候,她才知道这个很差到底是差到什么程度。

      深知难度的同时,沈春雨也庆幸来的是自己,是不那么“专精”的自己。

      事情有轻重缓急,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虽然首长们给她派了书记员来记录相关资料,但是这些书记员终究不是相关学科出身,对资料的理解能力不强,有时候会出错,二次核对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少。

      当然,就算是同学科背景,她现在拿出来的东西都不是超前了,七十年代个人电脑的概念刚提出,81年才有首款个人电脑的商品出现,国内学者现在顶多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至于使用,这时候宝贵的外汇不可能花在这件事情上。

      她拿出来的东西就好像现在跟这些学者谈信息学,没见过驴和马怎么想象它们还能生个骡子出来。

      这些东西当然也要给人解释,但不是现在,时间太宝贵了,先要有,再谈应用。

      思考再三,沈春雨决定先搓台电脑出来,提高自己把在系统里验证过可行性的资料搬出来的效率。

      至于手搓电脑的过程么,她也在系统的实验室里做过一次了,系统也是狗,非签到物品验证想使用实验室的材料需要按使用时间付费。

      沈春雨现在是富了,签到点随着她不断地搬运各种资料已经多了很多个零,但是,富了和她要挨宰是两个概念。

      所以,她一直卡着第一次签到所获得的火车头验证环节,零件什么的都加工了出来,就是不组装提交,疯狂卡系统的bug。

      原本庞大的实验室现在堆了不少跟火车头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东西,原本应该是主角的火车头彻底成了路人甲。

      系统不知道是不在意还是怎么的,就跟不知道沈春雨的卡bug行为一样,从未对她这种行为进行干预。

      她偏向于系统不介意而不是不知道,毕竟她后来又把当时绑定系统的条款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结合那次强制进行的道德学习,也算了解了更多东西。

      不同版本的电脑她在实验室里搓了三台出来,思来想去,她还是选择了技术难度更低的这款。

      搓电脑的最终目的还是能在外界环境进行复现,对于国内现在的生产环境来说,因为经济极其的不富裕,所以有限的资金应该放在更加急需的内容上,而对新产业的开发是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投入的,这个投入前期当中有一大部分就是用于各种实验。

      而计算机的开发可以节省一大部分有关实验的资金和资源的使用,以太平洋对面的阿美里卡正在进行的登月以及灯火的发射器相关实验为例,其实这时候他们非常多的资金,都花在了验证火箭的外形等部位的设计是否能够满足需要上。

      也是因为这部分的资金消耗的实在有些过于大了,所以他们一度停止了非常多的计划。

      但是以后续的眼光来看,其实现在这个阶段需要实地完成验证的内容很多,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进行完成,那么就节省了非常多的资金,如果运用的合理得当的话,成本甚至可以压缩到不到1/4。

      像这个年代我们迫于资金所停止的两方面的研究,一个是从东方红1号衍生的载人航天计划,一个是仓促下马的运10,这两个被迫下马的项目基本上都与经济成本以及设计验证难度有关。

      这两个还是沈春雨非常关注的,有关于航空航天的项目,按照这样的情况进行,估计在其他的她所不了解的项目当中,因为经济原因被迫下马的,一定会有更多。

      其实我们的高层是具有非常高瞻远瞩的目光的,一切以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为主。

      即使和世界顶尖水平相比,我们目前制造的产品相对来说会更加落后,但是首先我们至少需要拥有相关的产业链,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攻坚。

      选择走这样一条厚积薄发的路线,那么就代表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办法拥有那么高精尖的产品,而且初期的变现能力相对来说也会比较弱。

      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制造完整的产业链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这个东西不管好不好,首先我们要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陷入到只能买不能造的怪圈当中去。

      同在东亚的其他两个国家,就是因为非常容易的能够参与到高精尖产品的制造当中去,从而被限制了自主设计建造的能力。

      以日子过得不错的国家为例,他们其实和两大商业飞机制造公司都有非常深度的合作,一度成为了两家公司为了开拓市场而拉拢的对象。

      但是他们在其中所能参与的部分,还是非常的具有局限性,而且因为他们特殊的经济体制,在进行自主国产飞机的设计研发的时候,反而遭遇到了更多的阻碍,最后只能黯然宣布失败。

      在没有进行自主设计建造的时候,他们看起来似乎在这个领域领先我们非常多。

      但是到了真正需要自主设计建造的时候,虽然我们的首款飞机也有非常多的零件是购买自国外,但是在之后的设计当中,国产化率是在进一步提高的。

      而且在那时候的世界环境下,百分百纯国产也是没有必要进行的一件事情。

      就好像两大公司为了获得亚洲市场,需要从亚洲其他国家采购零件一样,我们为了获得国外的市场,去其他国家采购零件也是必要的。

      当然非全国产不代表我们没有拥有全国市场的能力,我们的目标还是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一旦对方对我们展开制裁,那么我们要拥有制造产品的能力而在对方不对我们进行制裁的时候,那我们还是可以响应全球化的。

      即使是被诟病零件国产化率不高的首款飞机,所带来的上下游配套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高的,比如说飞机非常重要的就是维修和检修方面的内容。

      以前因为我们购买的是两大公司出产的产品,那么为了达到安全性能要求,所有的维修都需要按照对方的标准来进行一些可以使用国产零件进行替换的维修,只能高价购买他们所指定的零件。

      甚至我们非常多的时候还需要从对方公司高价聘请相应的维修人员来完成,我们其实可以完成的维修工作。

      而当我们有了自己的飞机之后,相应的维修,其实这部分的产业就给了国内更多的人员就业的空间。

      不管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提升国内人员就业的角度而言,这都是非常有利的。

      但沈春雨觉得既然自己有幸来到了这个年代,那就要帮助国家进行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一方面,我们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工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拥有一定的拳头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航空航天方面的项目,其实沈春雨不需要去国外搬资料,她自己对这方面有足够的了解。

      但是,以运10项目为例,为了建造民航客机所需要进行的各种实验,都是不能节约的必要成过程,她不能只给出资料不给出实验环境建设的内容。

      如果没有相应的实验来验证这个飞机可以适应民航的标准,那么这个飞机就只是原型机而不是能够投入商业市场进行使用的民航客机。

      所以这方面的内容,他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进行拓展,然后才能进入到足够的帮助。

      而且她比较了解的是之后我们已经完成了的两款国产大飞机的相关设计图,那对于现在的生产环境而言,后续的设计标准实在是有些过于高了。

      运十项目的相关资料其实是有保密的,所以她还没有机会在上辈子看到这方面的资料。

      但是她觉得以这个年代的科研前辈们的能力,只要她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并且在当中装好足够用于验证的软件,不管是火箭项目还是飞机项目,前辈们应该都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虽然说她对软件方面没有那么了解,这些用于实验的源代码她不太清楚,但是她有系统啊,去几个相关的研究所跑一趟,按情况来说是有一定概率签出相应软件的。

      如果实在没有签出来相应的软件,那她就去国外跑一趟。

      如果国外还不能签出相应的软件,那么就着手对国内的信息学相关人才进行培养。

      相信按照他们的聪明才智,只要掌握了方法,过不了几年就能研究出相应的软件,那么项目就能顺利的进行了。

      这时候沈春雨完全忽略了系统实验室所能购买的“材料”当中就具备相应的软件。

      开什么玩笑,能够自己做的东西,凭什么要从系统里面买。

      她的签到点虽然多,但是那得花在刀刃上,买自己能够在外面造出来的东西那算怎么一回事?

      反正用签到点去赌自己能不能签出来相应的产品,比从实验室那边直接买要便宜太多了。

      这就好像你需要一个机器,你如果从国外购买这个机器的话,人家会要你连上下游产品,甚至包括清洁工人所使用的鞋套也一并购买。

      但是你自己知道,虽然说会遇到一定的技术困难,但是制造完之后你不需要这种源源不断的成本开支,甚至还能利用你所创造出来的产品获得了经济价值。

      签到签出来的物品,她在学习的时候是可以获得一定的签到点的,但是你从实验室里直接购买了相关产品,是没有办法获得签到点的。

      所以该选哪一种,答案不是显而易见的嘛。

      那么在去国外之前还是先把这部分的内容搞定吧,毕竟也不知道首长们什么时候能够对他的提议商议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而且她也不确定这两个项目具体会在什么时间遭遇到无法解决的挫折,毕竟从这个世界和自己过去了解到的国家的发展来看,在部分世界上还是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差异的。

      万一她在国外花的时间太长了,回来的时候这两个项目都已经快被取缔了,那不就白费了吗?

      即使他回来的时候,项目还没有被取缔的风险,但是白白花掉了那么多钱也非常的可惜啊,毕竟这个时候的国家真的是非常的不宽裕,有一点钱都得节省着用。

      所以她还是尽早的能够把这个省钱利器做出来吧,而且这个东西也可以作为暂时的拳头产品对外进行发售。

      这样我们的外汇压力就会减少非常多,至少不用卖二踢脚来储备外汇了。

      当然也不是说二踢脚就不卖了,毕竟那块儿家里有油的确实有钱,而且给的价格也非常的解燃眉之急。

      咱就是说,那边既然预算那么高,那才知道他们预算那么高的情况下,咱又特别缺钱,稍微提高一点,配套服务的价格应该不算过分吧?

      而且她没记错的话,对方好像这段时间从太平洋对面那个自由灯塔搞了不少的海水淡化的相应设备。

      就是说既然这个钱基友的塔可以赚,那咱们为什么不能赚呢?国内现在的工业生产水平是没有这个相应的产品,但是她之前实验的时候有副产物啊。

      那个材料的性质稍微进行一下改进和规范,其实就可以广泛应用在水的淡化和水的净化上。

      说起来这个材料她就突然又响起来,98年那场特别大的水灾了,之前跟首长们说的时候,因为时间有限,而且她那个时候年纪也不大,所以对灾情没有那么了解。

      顶多就是进行相关的应用的学习的时候老师会提一嘴,当年如果有什么什么产品,那我们在救灾的时候会有更好的结果。

      因为她那时候年纪确实不大,住的地方离灾情的中心部位也比较的遥远,所以没有接触过太多救灾前线的内容。

      她小时候对于这方面的记忆其实就是响应学校的号召,捐了一点钱而已。

      后面几次他的了解倒是更多了,甚至两次大的地震灾害的救灾复盘,她都有看到过相应的资料,不过现在他要复现的资料实在是太多了,那个离现在的时间还比较的遥远,没有那么的具有急迫性。

      小时候对于这次水灾没有什么能做的事情,现在她有能力了,肯定要从各方面进行防护,比如堤坝方面的材料啊,包括城市下水道体系的建设啊,能够提升还是要提升的。

      以及救灾时更方便使用的一些工具啊,能够尽早做出来还是需要尽早做出来。

      之后的几次大灾也是同样的,不管有没有发生,会不会按照她记忆当中的时间来进行发生,先在各方面做好预防总是没有错的。

      而且这些也不光是对灾难的防范,对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呀,就拿盖房子来说,用更好的材料盖更结实的房子肯定没有坏处的嘛。

      又比如说为了便于家庭的救治,提早布置好对各种偏远地区的道路修建,哪怕最后不用于救灾,道路修建完了之后,对于当地的经济水平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已经用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了,搞基建虽然一开始花的钱很多,但是后续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当然这时候限制,搞基建的最主要的原因肯定还是兜里没钱钱只能花在更加急需的地方上。

      所以事情就又绕回来了,还是得多发展一点拳头产品,镰刀也不能光搁国内的小麦呀,往外割一割韭菜吧。

      满怀着工作热情,沈春雨为了把图纸复现出来,连中午吃饭的时间都没顾得上。

      首长们还是有派专人来照顾他的生活的,毕竟,虽然她上辈子是一个可以生活自理的工作多年的成年人,但是现在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还没有上小学的小朋友。

      而一旦进入工作状态,沈春雨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就没有那么敏锐,尤其是现在她还觉得自己在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那么对于外界的环境的感知就更加的不敏锐了。

      而且首长们派过来的专人对她又没有恶意,所以光在旁边叫她几声该吃饭了,那她肯定是听不见的。

      而负责照顾她生活的工作人员,一看到她不吃饭,职责所在还是要进行一下上报的。

      而且对于她正在画的图纸处于保密的原则,工作人员其实是不会进行观看的,哪怕她就算过来看了也看不懂。

      正好今天有权限足够学部委员过来和首长们商讨有关战略调整的问题,然后又听到了相关的汇报,所以在和首长们开完会之后,有想法过来沈春雨这边。

      首长们对于这部分有权限的学部委员和沈春雨的接触,其实是并不阻止的。

      而且他们其实早就考虑过让这部分学部委员们和沈春雨进行接触,毕竟沈春雨是一个技术方面的人才,那么还是需要更加懂技术的人来和她进行交流,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让她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

      至于首长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其实从一个细节当中就能够看出来了。

      在沈春雨讲完北边大哥之所以解体的原因之后,首长们对于这个指引我们革命道路的大哥解体的原因非常的关注。

      虽然这时候首长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北边大哥内部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真的没有想过短短10年不到的时间,就会让北边大哥沦落到解体的程度。

      如果是一个对国际形势非常关心的人,这时候谈起来北边大哥解题的原因,一定会是如数家珍,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生怕不够具体。

      但是沈春雨讲述的角度完全没有涉及到北边,大哥,到底为什么走到要解体这一步的原因。

      她关注的最多的内容就是北边大哥到底还有哪些高科技产品我们有机会可以薅羊毛的,哪些高科技产品其实实用性不强,可以用来坑一坑自由灯塔的。

      还有北边大哥工业体系的缺点,她倒是能够说出来一点,甚至还能结合国内的工业体系进行一定的评价,但是你要说这时候的经济发展这方面还有社会内部矛盾之类的,那她真的就是摸不着头。

      所以首长们对于沈春雨的评价就是,一个非常关注技术以及实践的科研工作者,对于国际形势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多。

      这种评价让今天来的学部委员对她就更加好奇了。

      虽然沈春雨觉得自己上辈子死亡时候的年纪已经不小了,也是带过好几届学生的人了。

      跟一起进行项目研究工作的人员比起来,年纪是小一点,那是因为读书早,出来工作的时间也早,跟这些研究项目的青年工作者比起来,谁的工龄长那还真说不定呢。

      而且后续科研工作者年龄年轻化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事情,她也没觉得自己年龄上有什么劣势,反而全都是优势。

      但是对于这时候的科研工作者而言,不管是他这辈子的年龄还是她上辈子的年龄,其实都是小朋友,尤其是在这些学部委员们看来就更加如此了。

      今天过来的学部委员有好几个对她都是有些好奇的,但是考虑到沈春雨的年龄,觉得他们要是都过来,说不定会让沈春雨表现得过于紧张,所以研究了一下,派了一个代表过来。

      沈春雨从自己的图纸绘画当中抬头的时候,瞬间就感觉到了好像有个什么人站在她后面,而且还在看她面前复写出来的图纸和资料。

      当时她差点就应激了。

      然后她一转头就看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面孔,正在笑眯眯的看着她。

      当时沈春雨的眼眶就有些红了。

      这位学部委员没有想过沈春雨看到他之后是这样一个反应,一开始还是有一点惊讶的,但是联想到相关的信息之后,还是有了一点的猜测。

      “小同志,你之前是见过我吗?”

      沈春雨点头又摇头:“我不知道我之前见过的是不是您?我大学的时候写过一篇很不成熟的论文,但是非常有幸得到了一位老师的指导。”

      “虽然我之后因为个人兴趣的原因没有往哪个方向继续发展了,但是老师后来还是见了我一面,给了我非常多的鼓励。鼓励我在自己所选择的领域继续为祖国做贡献,当时老师身体已经有一些不好,但是还是和我聊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可是老师去世的时候我还在做实验,我甚至连参加老师的追悼会都是迟到的,所以我可能见到您之后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你虽然和他在长相上有些相似,但是又没有那么的像,可是我就感觉您应该就是老师。”

      对于沈春雨的情绪,他选择了包容:“能跟我聊聊你的论文吗?”

      沈春雨点点头:“其实那个是工程控制论方面的一篇论文,我后面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就觉得我当时提出来的很多东西都非常的幼稚,但是老师在指导我这篇论文的时候,完全没有提出来这方面的问题,老师对我的很多想法进行了肯定,我当时是得到了很大的鼓励的。”

      然后沈春雨就对自己的论文内容,包括自己后来对于这篇论文各方面的看法进行了讲述。

      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位学部委员一直非常耐心的听沈春雨讲她的论文内容,然后等她讲完之后,才对这个内容进行的评价。

      沈春雨几乎连第一点都没有听完,就能够马上确定,这就是这个世界里的老师。

      “这样看来,其实你之后虽然没有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但并不代表你的水平没有提升啊,一方面你在非常好的进行自己主要领域的研究之外,对于过程中争论方面的理解也在逐渐加深。”

      “按照你现在的水平,出去教学生那也是足够的。”

      “我还没有跟你自我介绍吧。我姓齐,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回国之后改的名字,齐荣昌。”

      沈春雨立刻改了口。

      “齐老师。”

      齐荣昌对沈春雨的这种叫法,基本上也默认了。

      毕竟沈春雨所提出来的内容,其实就是由他进行提出的,他想不到还有谁会在这方面对一个学生进行指导了。

      而且吧,更多的时间也不应该用在探讨两个世界人物的相似性上面,沈春雨刚才专心致志在完成的这份资料,他就非常的感兴趣。

      与其让面前的这个小朋友情绪更加的激动,不如缓和一下,干脆聊一聊她刚才正在准备的这份资料。

      “ 我刚才看了一下你正在誊抄的这份资料,我发现当中的这个图纸和国外正在商业化的个人计算机这个产品有些类似这个是之后的产品吗?”

      沈春雨点点头。

      “能给我讲一讲你那时候的计算机大概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了吗?那我们国家的计算机水平又怎么样呢?”

      聊技术沈春雨就不迷茫了,当即对后续的计算机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一个详细的介绍。

      听完沈春雨所有的介绍之后,齐荣昌也是若有所思。

      “果然科技的发展总是会超出人们的预料啊。”

      “我们没有抓住相关的机遇,后续的追赶也是有些累,辛苦你们这些孩子了。”

      “你这个产品现在是要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吗?但是从图纸上来看,现在国内想要生产这个产品,技术水平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吧。”

      沈春雨点点头。

      “按照现在国内工业的水平,那肯定是没有办法进行生产的,所以我准备脚踏实地一点,从工业母机开始,生产出相应的设备,然后对材料的冶炼以及各方面都从头开始,直至完成一个完成的产业链。”

      “在我们拥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之后,除了生产这个产品之外,上下游的零件以及其他的材料或者机械都可以用于其他产物,那对于我们的创收是非常有好处的。”

      “就是一开始的母机生产可能稍微有点问题,额,应该需要一些能力强的工人来手工打造。”

      对于完整产业链的重要性,齐荣昌根本就不需要沈春雨进行解释,他非常清楚,如果这一个产品能够完全实现国产的话,会带来多么大的优势。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以现代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化肥来举例,他看似是一个服务于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品,但是如果你想要生产低成本的高质量的化肥,其中的科技含量就非常的高了。

      在我们突破技术壁垒之前,是通过各种小的化肥厂来用数量来减轻生产压力,等到我们解决了这方面的技术问题,能够大规模生产之后,这些小的化肥厂自然而然就倒闭了。

      当然我们突破的有些太过在大非方面,因为原材料是空气中随处可见的氮气,所以产能有点过剩,只能谋求向外出口。

      以氮肥为例,生产过程当中重点技术的突破也可以用在深海潜艇以及航空航天上。

      所以没办法生产高质量低成本化肥,看似是没办法生产化肥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高精尖的问题。

      而非常明显的例子是我们在突破了这方面的问题之后,我们的深海潜艇技术随之也突破了7000的大关。

      虽然齐荣昌对于沈春雨所拿出来的这个个人计算机产品,所涉及到的上下游生产链,具体能够影响哪些方面暂时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判断,但是这个产品能够量产以后所能应用的方向,这时候他已经有了构想。

      他相信,解决了这个产品的生产,给国内工业带来的提升一定是方方面面的。

      远的不说,就说这个工业母机的问题,造出来之后真的能解决国内很多国营企业面临的困境。

      今年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份资料能救很多企业的命。

      为了推行国策,首长们承受着巨大压力,基层工作者们都很迷茫,老百姓们更是摸不着头脑。

      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拳头产品出现,创收创汇,就是一针巨大的强心剂。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1章 老师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7747760/21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炸TA霸王票
    地雷(100点)
    手榴弹(×5)
    火箭炮(×10)
    浅水炸弹(×50)
    深水鱼雷(×100)
    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
    灌溉营养液
    1瓶营养液
    瓶营养液
    全部营养液都贡献给大大(当前共0瓶)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更多动态>>
    爱TA就炸TA霸王票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