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挂中医学,我就是SB

作者:芃苒在学习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 2 章


      中药的产地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由此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谓:“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
      这些都强调了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道地药材按资源分布区域主要分为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江南药、西药、藏药等类。
      川药指四川、重庆等地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重庆的黄连,四川的川芎、附子、麦冬、白芷、川牛膝等。
      广药指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台湾等地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广东的砂仁、巴戟天、陈皮、海南的槟榔。
      云药指滇南和滇北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云南的三七、茯苓、诃子、儿茶、石斛等。
      贵药指以贵州为主产地的道地药材,如产于贵州的天麻、杜仲、吴茱萸、朱砂、艾片等。
      怀药指河南境内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河南的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为著名的“四大怀药”,此外尚有金银花、天南星、天花粉等。
      浙药指浙江及沿海大陆架生产的道地药材,如以“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包括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温郁金等。
      关药指东北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吉林的人参、平贝母、鹿茸、北五味子、东北的关龙胆和关防风等。
      北药指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等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山西的黄芪、潞党参,山东的阿胶,河北的酸枣仁、知母、祁白芷等。
      江南药指湘、鄂、苏、皖、闽、赣等淮河以南省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安徽的亳菊花、滁菊花、贡菊花、牡丹皮、石斛、木瓜,江苏的薄荷、苍术,福建的泽泻、太子参、莲子,江西的枳壳,湖北的山麦冬、党参等。
      西药指西安以西的广大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甘肃的当归、秦皮,青海的秦艽,宁夏的枸杞子。
      藏药是指青藏高原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冬虫夏草、麝香等。
      中药的采集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
      《千金翼方》也谓:“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其强调了药材适时采收的重要性。
      采集原则: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为依据,即在其有效成分最高的时节进行。
      一、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和方法,按药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草: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豨莶草等;如须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而须用带叶、花、梢的更要适时采收,如夏枯草、薄荷等。
      (二)叶: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此时叶片茂盛、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枇杷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有些特定的药物如桑叶,需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三)花、花粉:花类药材,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以免气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响质量,如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旋覆花等。对花期短的植物或花朵次第开放者,应分次及时摘取。以花粉入药者如蒲黄之类,须在花朵盛开时采取。
      (四)果实、种子:果实类药物除青皮、枳实、覆盆子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皮或果实外,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瓜蒌、马兜铃等。以种子入药者,通常在果实成熟后采集,如莲子、白果、沙苑子、菟丝子等。有些即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者,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存,如车前草和车前子等。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者,如小茴香、牵牛子、豆蔻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五)根、根茎:一般以早春或深秋时节(即农历二月或八月)采收为佳,因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
      (六)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则药性较强,疗效较高,并容易剥离,如黄柏、杜仲、厚朴等。另有些植物根皮则以秋后采收为宜,如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成材缓慢,因此应尽量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造成树木枯死的掠夺式方法,以保护药源。
      二、动物类药材的采集,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因品种不同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须根据它们各自的生长活动季节,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取为原则。如一般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全蝎、土鳖虫、地龙、蟋蟀、蝼蛄、斑蝥等虫类药材,大多在夏末秋初捕捉其虫,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宜生长,是采收的最好季节;桑螵蛸为螳螂的卵鞘,蜂房为黄蜂的蜂巢,这类药材多在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烫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春天孵化成虫;再如蝉蜕为黑蚱若虫羽化时蜕的皮壳,多于夏秋季采取;蛇蜕为锦蛇、乌梢蛇等多种蛇类蜕下的皮膜,因其反复蜕皮,故全年可以采收,唯3-4月最多;又蟾酥为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干燥而成,此药宜在夏、秋二季蟾蜍多活动时采收,此时容易捕捉,腺液充足,质量最佳;石决明、海蛤壳等海生贝壳类药材,多在夏秋捕采,此时生长发育旺盛,钙质充足,药效最佳。
      三、矿物类药物的成分较为稳定,故全年随时可采收。
      中药的贮藏
      影响中药变异的常见外界因素有:
      (一)温度 中药在常温下成分基本稳定,利于贮藏,但当温度升至34℃及以上时某些中药就会发生变异,如含油脂较多的苦杏仁、柏子仁等油分外溢,含糖类较多的黄精、玉竹粘连、变味等。而温度低于0℃时,某些含水量较高的中药(如鲜地黄、鲜石斛等)所含水分就会结冰,细胞壁及原生质受损,从而导致中药疗效降低。
      (二)湿度 湿度可影响中药的含水量,直接引起中药的潮解、溶化、糖质分解、霉变、风化、干裂等各种变化。
      (三)空气 空气中的氧和臭氧也对中药的质变起着重要作用。
      (四)日光长时间的日光照射会促使中药成分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光化反应,日光中的紫外线和热还可使含蛋白质的中药材变性、色素分解。
      (五)微生物
      (六)虫害
      (七)鼠害
      贮藏中常见的中药变异现象:
      (一)虫蛀:指害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性作用。中药经虫蛀后,会形成蛀孔,产生蛀粉,成分损耗,且会受排泄物污染,造成疗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如泽泻、莲子、甘草、党参等最易受虫蛀蚀心。
      (二)发霉:指中药表面附着或内部寄生的霉菌繁殖滋生的现象。它能够侵蚀药材内部组织,使其变质,以致失效。
      (三)变色:指中药在采收、加工、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空气、日光的影响而引起中药自身原有色泽改变的现象。如花类药材,光线直射过久就会褪色。颜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发生有效成分的变化。
      (四)走油:指含有脂肪油、挥发油、粘液质、糖类等成分较多的中药,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润、返软、发黏、颜色变深等现象。因此,贮藏这类药材,必须将其放置在阴凉干燥处。
      常见的中药贮藏与养护方法
      (一)干燥养护干燥是保存中药的最基本条件,因为没有水分,许多化学变化就不会发生,微生物也不易繁殖。常用的干燥方法有晒干法、阴干法、烘干法、木炭干燥法、生石灰干燥法、通风干燥法、密封吸湿干燥法、等方法。如细辛、辛夷宜阴干,大黄、山药可以烘干,人参、鹿茸采用石灰干燥法,款冬花、红花运输时常采用木炭干燥法。
      (二)冷藏养护(如人参、哈蟆油等)
      (三)密封养护(如刺猬皮、蜣螂虫等动物类药材可以采用生石灰埋藏贮存,熟地黄、龙眼肉等可用薄膜材料密封于密闭容器贮藏等)
      (四)化学药剂养护(用磷化铝或硫黄熏蒸,需注意熏蒸后通风排毒。)
      (五)对抗同贮养护(如泽泻、山药等与牡丹皮同贮防虫保色,番红花防冬虫夏草生虫,花椒与地龙、蕲蛇、金钱白花蛇及全蝎同贮防虫蛀,冰片与灯心草同贮防霉变等,此外某些药物也可与乙醇或白酒密封贮存)
      (六)气调养护(调整空气的组成)。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623067/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