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闺恨

作者:红楼阁主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救命恩


      赵姬一缕香魂出了粗布皮囊,飘飘摇摇的离开三界,直往琉璃天中。
      云烟霭霭,香韵婆娑。
      恍惚之间,前面有一晶莹剔透之柱,闪着七色迷离之光,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婆娑圣境”。迷雾中一螺髻高堆,身材颀长,身着绫罗的绝色女子款款而来。
      只见她柳眉如三春嫩叶,杏腮似初秋朝阳,不是人间尤物,乃是天上仙子。
      见赵姬孤身一人径直走来,她便轻迈莲步款款相迎。
      她见到赵姬,便轻声止住,将她细细的上下打量一番,而后樱桃轻启,兰芳四溢,幽幽的叹了一口气:
      “唉!你非天界之人,合该历红尘劫难,享受你的荣华富贵去吧”。
      说罢,脸色一变,横眉怒目,抬起玉指纤纤,将赵姬肩上反手猛地一推。
      赵姬不料,便觉身体一倾,往后一倒。她扭头一看,只见地下是万丈深渊,山峰犬牙相错。底下无数双金黄的眼睛发出令人心怵母的目光。
      山谷之中群狼吼叫,虎啸狂吟,她吓得不由自主的“啊”了一声。
      恍恍惚惚之中,她听得耳边传来一声苍老的声音:“快来!快来!她醒来了。”
      她睁眼一看,三个人影赫然在目。
      中间的一个和善的老妪,身高六尺,布衣旧袄,但岁月沧桑掩映不了她当年的模样。右边是一个佝偻的老翁,头发花白。身上葛袍补丁累累,但那剑眉狮目之中残留几分当年的英武之气。令人遗憾的是右边腋下拄着一根榆木拐杖,想必曾经是赵国的军士。
      赵姬偏过头去看到左边是青年男子,脸上微微泛红。只见此人身高七尺,隆准方额,眉宇之间和他父亲一样有几分英武之气。她心里“咦”了一下,觉得似曾相识,但又不知从哪里见过。
      “这是哪里?”她气喘吁吁,挣扎着想要起来。
      老妪轻声制止:
      “姑娘,你现在体弱,不能久动,安心将歇吧。等你缓过神来,我叫二郎送你回家。来喝口姜汤散散寒。”
      赵姬轻张小嘴,老妪用陶匙,将一勺淡黄色的热汤轻轻的送到她的小嘴之中。
      温暖、甜腻,真有妈妈的味道。想起卖身为奴的母亲以及家里仍然躺在病榻之上的老父和嗷嗷待哺的幼弟幼妹,不禁潸然泪下。
      老妪知她心中有事,便温声相问,软语宽慰。
      好在邯郸城下赵家庄离此地不远,二三十里地,打马便回。
      老妪吩咐老翁灶下生火,熬好小米稀饭,宰杀家中准备过春节的山羊。
      “二郎,既然姑娘挂念家中,等她休息片刻,喝完小米粥后,你且带半只羊送她回去,在带着你爹的刀伤药,顺便去看看他的家人。”
      老妪见赵姬虽出身农家,但却是难得一见的美人胚子,想到二郎也已成年,便有心想撮合这门亲事。
      再说连年战乱,指不定明日二郎就会被征召上前线,她无论如何得为韩家留点骨血。
      赵国的兵役制朝令夕改,原是三丁抽一,现在是二丁抽一,传闻秦国大军驻扎在赵国边境,随时可能开战。
      村中有门路的大户人家或者逃到他国避难去了,或者逃到城中避难去了。
      一旦开战,城外的平民便是掠夺,斩杀的对象。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邻国秦国把斩杀敌国兵士的头颅作为封赏的凭证,导致只要开战,很多兵士便把敌国的平民作为重要的战利品,不管男女老幼,都要取其项上人头,当然对于一些有姿色的少女也会网开一面,成为他们的私人物品、发泄或者转赠的对象。
      因此像他们这家一样无处投亲,无钱靠友的平民,只能听天由命,日日祈祷阴云早散,乾坤朗朗。
      赵姬听得此事,连忙挣扎着坐起来:
      “嬷嬷,万万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救命之恩已属难报,万不敢再取粮肉。”
      她急双颊绯红,望着二郎的身影,面带羞涩。
      老妪心知赵姬钟情于他,便莞尔一笑,说道:
      “姑娘,不碍事。相逢本是有缘,你又何必推辞。再说你父身体未愈,正需休养,些许羊肉不值一提。”
      “这......”赵姬闻言,欲说又止,内心温暖如春,心中暗想,如何报答。
      这时,二郎端着瓷碗,匆匆走来。二目匆匆一瞥,便胜千言万语。
      二郎见赵姬眉目含情,眼如秋水,早已脸色微红,他笨手笨脚的将瓷碗递给老妪。
      言为心声,只见他声音微微抖动的说道:
      “阿母,小米粥熬好了。请你来喂这位姑娘,我去准备准备。”
      嘿嘿一笑,说完,便扭头匆匆而去。
      赵姬见这个木讷而又羞涩的俊朗青年,心中顿生好感。
      难道他就是这几年来我梦中所见之人。那魁梧的身影,那熟悉的气息,可惜梦中匆匆,不见其细细的模样。
      多少次相互依偎,多少次耳鬓摩斯,多少次海枯石烂,只是可惜都在梦境中。
      但愿人生真如梦,长醉此间不复醒。
      赵姬正沉醉其间,老妪心如明镜。她将小米粥轻轻舀起,放到嘴边,轻轻的吹了一口气,慢慢的送到赵姬嘴边:
      “姑娘,小心烫着。”
      赵姬这才回过神来,脸上潮红。
      赵姬本无疾病,只因饥寒交迫才在雪地晕倒。
      姜汤业已散寒,小米粥刚好果腹,便觉得身上有了几分力气,便掀开布被,挣扎着从炕上爬起。
      老妪也知她惦念家中老父与弟妹,也不再挽留,命老翁装了一口袋小米,用粗麻袋装了半只羊和一些过冬之物。
      赵姬走到门边时,二郎早已经从马厩里牵出马来。只见马高六尺,通体乌黑如炭,鬃毛猎猎。
      二郎一手挽着缰绳,一边抚摸着马头,笑着说道:
      “大黑,呆会儿你脚步稳重一点,不要似往日狂奔乱躁,要是摔坏了这会姑娘,我罚你不准吃草料。”
      黑马打了一个响鼻,似乎是在抗议。
      “你这家伙,重色轻马。”
      冷风从门外灌了进来,原野上茫茫一片。官道上除了几只觅食的鸟雀,便不再有行人。
      老妪笑着说道:
      “你看这二郎,把马看得比他命还重要。每日里给他梳理毛发,和他说话,把这家伙照顾得膘肥肉壮,丝毫看不出衰老的模样。阿翁当年是赵军中的伍长,几年前的一次秦赵之战中,赵军被被秦国包围,上至将军,下至士卒,全军覆没,只有他逃出命来,多亏了这匹马一路上驮着他狂奔,这才捡回来半条性命。”
      老妪走上前去在马头上轻轻的拍了怕,似乎在感谢黑马当年对丈夫的救命之恩,而后又转过头去细细的嘱咐了二郎一番,叫他路上千万小心。
      二郎牵着马匹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的朝赵家庄走去。黑马轻轻的迈着步子,赵姬便和二郎谈起话来。
      这才得知,他们原本是赵国的军户,世世代代为兵。只因父亲在战场意外受伤,享受不了赵国的兵饷,万不得已在大前年才他孪生哥哥刚满十五岁时,便找到管事,在赵国军队中谋得一份差事,前两年还偶尔有口信或者书信回来,这两年杳无音讯,许是在某处战死,成为孤魂野鬼了。
      二郎的声音有点低沉,赵姬心中也感慨万分。
      多少封侯事,苦了万千人。
      二人一路闲谈,相互之间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彼此心心相映而又心照不宣。
      赵姬坐在马背上,冷风扑面,本又体弱 ,连连打了几个喷嚏。
      二郎见赵姬衣裳单薄,便二话不说将自己身上的披风解下
      “姑娘,天寒地冻,披上这件衣服御御寒。”
      赵姬执意不肯,二郎停下马来,转过身去,拍着自己厚实的胸脯说道:
      “你看我身强体壮,岂能怕冷。再说了我一路行走,此刻身上早已如同炭火,你就不要再推却了,你老父还需你照顾呢?”
      赵姬不再说话,感激的点了点头。
      多好的人啊!等父亲好了,我一定跟他说这事。赵姬内心顿起微澜,心中突突直跳,她觉得幸福就在目前,似乎唾手可得。
      马儿不解风情,摇着头上的落雪。他二人这才尴尬一笑,继续赶路。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章 救命恩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7585688/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