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都记事

作者:旧时茅店社林边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初入京城


      五月,京城
      正午时分,南城城门下,依旧有排着长队等待入城或者出城的百姓,道路两旁酒楼茶楼客栈接踵而立,各色小贩叫卖声络绎不接。
      这时,一列车队终于过了关口,向城内驶来。这车队没甚稀奇,倒是缀在车队后的人一出现便引得百姓的惊呼,这人20岁上下,穿着时下士子门惯常穿的青衫,骑在马上,怀里抱个三四岁的小娃娃。
      “乖乖,这是谁家的儿郎,怎这般好看?”
      “哎呀,那不是赵探花吗?”
      “嘿,我敢打赌,赵探花绝对是我见过最俊的探花郎”
      “赵探花,这是你儿子吗,长得真好看”
      京城百姓见多识广,并不拘泥,见到赵钟这新晋探花郎,议论纷纷,胆子大些的甚至大声打招呼。赵钟坐在马上,一边抱拳回礼,一边顾着怀里像个泥鳅一般乱拱得儿子星星。星星也不露怯,抱着肉肉的小胖手也学着他爹的样子给人回礼,若得众人哈哈大笑,他也不认生,人家笑,他也笑,嘴里还不停叨叨“爹,这就是京城啊,人好多”“爹,咱家到了不?”
      对面的茶楼上,元正帝穆泰邻窗而坐,主仆二人正巧也瞧见了这一幕。常公公不禁叹道:“哎,要说赵探花这相貌真是天地间少有的,也只有我朝这样盛景之下才得出的”,话头刚落,就见赵钟身后的第二辆马车上探出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娘,鸦翅黑发,肤若凝脂,一双湿漉漉的桃花眼,鼻梁挺翘,嫣红的嘴唇边两个小巧的梨涡若隐若现。
      常公公又叹道:“乖乖,这天下好看的人莫不是都进了赵家?”
      元正帝亦不免微微凝了下双眸。只见那女娘似在寻找什么,接着露出惊喜的表情,一手指着茶楼下的一处摊贩一边回头对着车里说了什么,紧跟着跳出了马车,直奔那摊位而去。身后的马车里又伸出一个脑袋,“小妹,快回来”,女娘头也不回,随口说了句“买了就回”。
      “老板,你这梅菜炕饼怎么卖?”
      这摊位是南城小有名气的张二娘梅菜炕饼,别看大热天,只要出摊,香味能传出老远,买饼的人络绎不绝.
      赵灵跟着家人风餐露宿赶了快一个月的路,此时看到家乡味忍不住口舌生津。
      老板娘张二娘是个顶麻利的的黑脸妇人,对着面前的女娘微微红了脸,喃喃道:“七,七个铜板一张饼”
      “给我来20张”
      “这,姑娘,吃的完吗?”
      赵灵回头指着不远处的几辆马车,说道“我们人多”。
      那张二娘听到此,便麻溜地装饼,饼子多,还特地在包饼子的油纸外面系上麻绳。这一通忙活便耽搁了些时间,赵家的马车后头还排着一长溜等着前进的人呢。
      便有人不耐烦地催促“我说,前面的还走不走啊”
      “可不是,大中午的,我还赶着送货呢”
      “别光顾着自己啊”
      赵灵拎着饼三步并做两步回到马车边,将饼子从窗口递进去.转身对着身后的人群笑眯眯地道:“各位叔叔婶婶,大哥大姐,刚才对不住,耽搁了大家时间,这厢给大伙儿赔个不是”,说着双手握拳一揖到底。
      后面的人便有些不好意思了,刚才不过是随口抱怨两句,那里想到这女娘行这么大礼,纷纷道:“哎,这可怎么说,刚随口那么一说”
      “是啊,没事了,没事了,快走吧”
      赵灵爬上马车,队伍又开始前进。不一时,她的小脑袋又探到窗边,嘴里鼓嘟嘟的,两只眼睛眯着,像只餍足的小猫咪,一边啃饼子一边饶有兴致的看窗外景物。一双清亮的眼睛,不然尘埃,仿佛一眼能望到底的湖水,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至真至纯,沁人心脾。

      赵钟今科春闱一举得中,朝廷给了新科进士们3个月的假期回家祭祖。赵家世居徽地安庆府怀宁县赵家村,回去的时候坐大船顺海南下,到长江口再换船沿江而上行,20余天就到家。待祭拜过祖宗双亲,便带着媳妇木月,儿子赵磊(小名星星),妹妹赵灵,堂弟赵林,并两个族人,出发上京。因其妻木月畏水,故此找了县里进京的商队,与商队老板商议跟在人家后面,这样人多安全。商队老板是个生意老道的,问了赵家出行的人数,还顺便租给他们两辆马车,算上赵家自家的一辆马车,刚好够用。
      赵钟回乡前就在南城甜枝子巷租了一个院子,这甜枝子巷住的多是朝廷的下层官吏,他租的院子是礼部一位官外郎的,之前调往外地,房子空出来便挂到了牙行,并留下一对钱姓老夫妇因年老不便远行留在旧宅。赵钟租下院子后,一并留下这老两口,并提前付了3个月的月钱,又留下些许钱财叫他们提前收拾院子。
      商队在巷口与赵家分道扬镳,两个车夫将赵家人送到家门口,帮着卸下东西,便赶着马车走了。钱老头两口子见赵家人到了,忙欢喜地将众人迎进去。
      连续多日赶路,都疲惫地很,大家把东西随意归置了下,赵钟吩咐钱老头的媳妇江氏准备汤水,一家人就着赵灵买的梅菜炕饼简单吃了饭,就各自歇息去了。这一睡,到日头西斜方才陆续醒来。
      洗漱过后,一家人坐在一处兴致勃勃的谈起以后的打算。
      赵钟是探花,授庶吉士,六月开始要到翰林院读书一年,考试之后再授官。京城大居不易,先时租房的银钱还是朝廷赏的银子付的。赶路的时候,赵灵建议他联合在京的新科进士,出一些系列科举题集补贴家用.赵钟想了一路,觉着此时大有可为。想着趁还有假期,尽快着手此事。
      赵灵建议道:“哥,还可以把你们写的一些文章附在里面”
      “这个还是算了吧”,赵钟有自知之明,自己虽位列探花,文章学识在一众进士里自然是不差的,然则,天下之大,每三年一次春闱,有学识之人多如牛毛,就说六部和翰林院里的官场前辈们,哪一个不高他一大截,遂说道,“就是附文章也该附上翰林前辈们的才是。”

      赵灵眼睛一亮,“哥,这个主意不错,左右你们一帮新科进士要出题集,肯定要知会翰林上司,索性你就去找找他们,就说请他们怜惜那些尚在科举之路上踽踽前行的学子们,提供一些文章出来,顺便帮你们的题集把把关,做个序什么的,还能抬高你们题集的门槛和知名度。一举多得。”
      赵钟有些意动:“这能成吗?”
      “怎么不成,我觉着小妹这主意好极了”,妻子木月抚掌道。
      “是啊,堂哥,哎,我说小妹,你这脑瓜子真是越来越灵了”,赵林赞叹。
      赵灵笑嘻嘻地:“那当然,要不我叫赵灵”。众人都叫她这翻自卖自夸给逗乐了,时人以谦虚谨慎为美德,像她这样有啥说啥的实诚性子真是少见。
      赵钟深吸一口气,拿定主意。

      剩下的人,除了十四岁的赵小瞳是赵钟带回京准备做书童和长随差使的,其余人的人开始讨论在京城开赵氏布坊的事。
      说起来赵家祖上也是官宦之家,可惜后来连年战乱没落了。先祖们约百年前逃难来到怀宁县定居,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如今的赵家村。后人虽未忘先祖志向,然则生活多艰,日子刚能温饱,哪里有余钱读书科举呢。直到赵钟的曾祖父赵文,二十余岁时不甘贫困,跟着一个商队外出闯荡十余年,年近四十衣锦返乡,置下百亩良田。待日子好过了,他便送18岁的独子去读书.自己则就一边照顾田产,一边借书抄书。
      赵钟祖父虽也好学,然天资有限,且年18才开蒙,进度有限,35岁才考上童生.之后,自觉在科举上已无半分可能,便与父亲商议过后放弃读书,转而从老父手里接过家业,得闲也四处借书抄书。两个儿子也就是赵钟的大伯父赵杰和父亲赵轩幼年情形就好了许多,自六七岁上就被送去县里的蒙学馆启蒙。奈何长子天分还不如其父且相较读书更喜欢侍弄田地,读了几年,千字文背会了就不肯再去费银钱了。倒是幼子赵轩敏而好学,是个读书的好材料,年17岁得中童生。
      读书颇费银钱,赵父是个明白人,虽说父母在不分家,然也有树大分枝之说,未免兄弟二人日后因家财失了和气,所以在两个儿子分别娶妻之后,就做主分了家。家产分为三分,老爷子留了家里两代的抄书和少许田地,剩下的两子平分,并约定,百年以后,田地归长子,书归次子。分家之后没两年,就病逝了.
      得益于赵老爷子持家清正,赵杰和赵轩两兄弟自幼感情就十分要好,兄友弟恭。待成年后,赵老爷子寻遍了十里八村给长子取了佳妇钱氏,钱氏为人爽朗大气,是个做长媳的好材料;幼子赵轩得了夫子李举人的青睐,后将独生女下嫁。李氏幼读诗书,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两个妯娌虽性子不同,却都是知礼守礼之人,相处十分融洽。受父辈影响,小一辈孩子从小玩在一起。赵杰婚后有三个子女,分别是老大赵端,次女赵娇,幼子赵林;赵轩育有2个子女,长子赵钟,幼女赵灵;另在建德末年,夫妻两带儿子赵钟游历归来途中,捡到了一个四岁女童,就是木月,夫妻俩将其当做女儿养大,不过后来随着孩子们年岁渐长,赵钟和木月生了情愫,结为夫妻。
      赵轩25岁得中秀才,之后多次秋闱未能得中,倒是其子赵钟,16岁考上秀才,19岁中举。一时轰动怀宁县.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赵钟中举没多久,一日赵父出门赴宴途中不慎跌入河中,秋季多雨,河水湍急,赵父被冲出老远,待被寻回来时胸口被水里的利石戳了一道大口子,已经时日无多。
      赵父自来不是死读书的性子,年轻时便喜欢游历四方,增长见识,成婚后也经常带着妻小外出,赵家的几个孩子相较同龄见识广博,赵钟小小年纪能得中功名,亦于此有关。然而,也正是因此,再加上一家子人皆读书习字,银钱花费颇大,家中的田产至赵钟中举时,已经卖出去一半。
      为救赵父,赵钟从亲戚各处借了不少银钱,终是回天乏术。赵父去世不久,赵母李氏就一病不起,没几日也去世了。两场丧事下来,家中除了藏书其余能卖得都卖了。一月内痛失双亲,赵家几个孩子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偏此时流言四起,说什么赵父赵母乃是因为受不住儿子中举的福气,被克死的。赵钟听到这等诛心之言,一口鲜血喷涌出来,昏死过去,紧跟着大病一场,病好后万念俱灰。幸好此时妻子木月有了身孕,才给这个家带来了些许欢乐。
      县里的教谕黄夫子是赵父生前知己好友,也是赵钟在县学的授业之师,他不忍学生兼好友之子就此蹉跎,遂托关系拿到了京郊长丰县长丰书院的入学荐书,盼着他换个环境继续上进。之后木月悄悄当了自己的贴身玉佩,给丈夫当盘缠。赵钟挥泪北上,自此发愤图强,三年过去,今科春闱一举斩获探花。
      木月跟赵灵在家乡也没闲着,先时,木月有孕在身不能操劳,家计无着,赵灵自告奋勇跑去大户人家里当了几年厨娘。去岁,姑嫂两个合力改造了织机,织出的布匹纹路稀奇,布料厚实耐磨,不易皱褶,乃是秋冬御寒的良品,一经推出,十分受欢迎。两人取名就叫赵氏布,又拉了赵林入伙,建了赵氏布坊。赵氏布的关窍就在织机上,外人信不过,织机的改造就专门交给了同族的木匠,还签了保密协议。去岁一年,赵家就改造了同族的20多台织机,赵家的院子里从早到晚都是吱吱的机杼声。赵氏布随着往来的船只销往江南江北。也正因此,家里的日子才缓过来。
      这回上京,不止赵钟一家,连着赵林和木匠的二儿子赵二柱也跟着来京。几人有心在京城也开一家织布坊,老家的织布坊经过商议就交由大伯赵杰夫妻帮着管理。所得银钱分为三份,一份为两家所得,一份用于帮衬族里孤寡老弱,另一份支应赵氏族学的一应花销。赵钟回乡后不久就与族长也就是大伯赵杰商议,建立族学。学中的一应事宜交给大堂兄赵端来管理,赵端比赵钟大6岁,自前岁考上秀才后,就在县里一家私塾当先生,听说要建族学,当即辞了私塾回家。
      “明日,我和二柱就去找找看有哪些合适的地方”赵林说道。
      赵钟想了想建议道:“就先在南城找吧”。京城素有内外城之分,内城里除了皇城以外,按照方位又分别被叫做东、西、北城,城南主要为各官署衙门驻地。本朝太宗自迁都京城后,在元朝旧址上扩建皇宫以及京城城墙。天下之人皆往京城汇集而来,到穆宗皇帝朝时,因内城人数太多,又着令修建外城,百姓又叫南城。于是便有了如今的京城格局。南城地价相较内城尚算便宜。

      京城,是每个人奋斗的地方。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章 初入京城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7337773/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