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相声的他俩呀——不正经的相声教科书

作者:柒未来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001.相为何意,声为何物


      01.相为何意,声为何物

      那个时候,我是你师父的儿。而你呢,是我父亲的徒。
      到后来啊,你成了我的角儿。而我呢,可得给你这个祖宗兜着底啊。

      悄悄告诉你,我还记得你刚来时候那个熊样儿咧。瘦瘦小小干干巴巴的,剃着个寸头还秃了两块,怎么看都是个傻不拉几的二愣子。切,也不知道父亲是从哪儿把你给捡回来的。

      诶,什么?原来你不是来讨饭的呀。你说…你是来拜师的?
      哎呦我去,我敬你是条汉子,活的好好的居然来找这罪受。

      禅,是你的名字。还别说,是有那么丢丢的艺术气息,不过比起我的高至二字咧,还是差了点的。
      母亲把我俩塞一个屋了,说你算个儿徒,让我喊你弟弟。
      我去,哪有那么小的弟弟啊。你才9岁,我都16了好么!

      “来,叫爸爸”。抛个伦理哏,我还能占回父亲的便宜。

      “爸爸!”

      “诶~”你看看,我儿子是不是傻得可爱。

      到下午呢,我这傻儿子就被父亲叫去学课了,好家伙,回来就和我眉飞色舞得比划。
      我问你学了点什么呀,你回答说“我学了什么是相声!”
      好嘛,一上来就教哲学啊。

      【……未完待续】

      ——————我是本篇正文分界线————————
      知识点1-【相声的字源】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摹仿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及其他宇宙间各种声音等。古语称之为——象声。

      象声一词,探其字源,是来源于六书中形声一词。

      何为六书?六书首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是汉代学着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汉字六书中记载的六种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其中形声说的,就是一个字啊,它由音符与意符组合而成,意符呢表示该字所属的意义范畴,而声符表示该字的声音。(举个例子:比如咱汉语中的“钱”字,左边的金是意符表含义,右边的戋是音符表读音。所以“钱”这个字,就是一个形声字。)

      那象声这个词又是谁第一个造出来的呢?

      象声一词,最早出自于《汉书·艺文志》。书中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汉书》的作者,唐代文学大师颜师古在备注中写到:“象声,即形声。”

      从字源我们就能看出来啊,象声(形声)这个词啊,就是又得有形态,又得有声音。

      知识点2-【相声的词源】
      现代的相声一词,并不是从形声的这个象声演化过来的。相声这个词的演化历史,是经历了“像生—象声—相声”这么发展而来的。

      有一说,在宋朝元年,“像生”一词,指的是那些以说唱为艺的女艺人。本来它不是专指某种表演形式,而是含有“像真的、赛活”的意思。“像生”作为一种艺术有时是和“乔”、“学”等字连在一起的.如“学象生”、“乔像生”等就是一种以摹拟位特点的说表技艺.宋代勾栏、瓦肆里就有“学像生”的艺人。
      宋代文学家孟元老的著作《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里就有这么一段儿:“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
      而随着“像生”文化的发展,在宋朝中期,就有一些人将开始“像声”一词与“像生”混用。逐渐的,就有了“象声”一词了。

      到了明朝的时候,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表演开始逐渐盛行。
      那个时候的的“象声”,又叫“隔壁相声”。那会儿的“象声”啊,和咱们现在的相声还是有所不同。
      那就是一个古代版的“单人模仿秀”。讲究的是摹拟口技,模拟别人的言行或各种声音,来讲述的一个小故事。
      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李声振进士,在他的作品《百戏竹枝词》中曾写到“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妙于真,谁知众口空嘈杂,绝技曾无第二人。”

      在那个时候,象声的表演依旧单人单口形式为主,但是也是有了一些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了。
      清代戏曲家,文学家的蒋士铨在他的诗词《京师乐府词》中,有《听象声》一篇。里面描述了两个人表演的“隔壁象声”:“一人外立一中藏,藏者屏息立者神扬扬。呼客围坐钱入囊,各各侧耳头低昂。”外立的这个人呢,不会口技,就负责收收打赏钱,时不时也会对中藏之人的表演搭腔上几句。这种表演形式,很可能就是现代对口相声中“逗哏”“捧哏”的雏形。
      (作者注:中藏者为什么要中藏,我会在本篇最后一个知识点“暗春”中介绍)

      知识点3-【相声的起源】
      而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相声”,它的真正起源,是在清朝末年。虽然借用了“象声”的外壳,其内容却有了极大的发展
      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这三个地方,又称“明地”。旧时候,人们把艺人撂地卖艺的露天演出场所俗称为“明地”。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南京的夫子庙就是是全国最著名的三块明地。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大约1862年~1875年。相声,作为一种曲艺形式,从模拟口技的“象声”演变成了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主要用北京话来讲,以引发人笑使人心情愉快为艺术特色。那便是相声的初始形态。

      最早的单口相声是由八个大笑话组成的,号称“八大棍儿“,八大棍儿的来历有各种说法。(作者注:“八大棍儿”的解释是真的流程有无数个版本,有解释说是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加上坊间的那些望文生义,猜测杜撰的言论的流传,这段的资料文献特别的乱,作者我也只能根据我的理解选择其中一个版本,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八大棍儿”据说是最早评书里的中篇作品,早年的评书每场演出一般都会是八个段落。后来被相声演员借鉴了过去。说借鉴那叫好听的,说不好听的,其实那就是把人家的活儿给愣生生抄走了。所以那时候的评书演员非常的不满,按照江湖规矩来说,那得算得上是干相声的“呛行”了,抢了他们的饭碗了,没去砸场子给你灭个门都算得上是斯文人了。
      后来大概也是我们说相声的老祖人格魅力比较强大吧,几番协商下来,楞是让人家说评书的让步了,允许相声演员说评书段子,但是只能说一半,掐头去尾,留下个小片段。那边是单口相声中最传统的“八大段儿”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既1920~1929年),明场表演“明春”的艺人越来越多,除了单人口技之外,出现了很多编演带有情节,人物的本子。三十年代,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的形式也逐渐普遍化,相声也算是真正定了个正形。

      知识点4-【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张三禄是当今社会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
      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也就是1821年~1850年。最早提到张三禄的材料是百本张钞本《随缘乐》子弟书,它在描述单弦艺人随缘乐(清末八角鼓演员)的演唱技艺时曾经说:” 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倒象活的一般”。由于此处用的是“还魂”二字,故可以推断,到了随缘乐演出的那个时候,“相声艺人张三禄”已然仙去。
      据考证,张三禄的艺术生涯可能始于道光年间,后一直延伸到咸丰、同治两代。

      最早的时候,张三禄还是一名拆唱全堂八角鼓的演员。
      什么又是全堂八角鼓呢 “全堂八角鼓”并不是一个曲种,它是从清中期到民国初期北京流行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最早是票友们自娱娱人的,并不用于商业演出,至清后期始才作为正式的商业演出项目。
      八角鼓的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丑角登场的时候,以抓哏逗乐为主。这也正是我们现代相声四大基本“说学逗唱”的原形。

      评书演员连阔如曾以“云游客”为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介绍了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书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张三禄的话:“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
      由此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对于相声的发展在早期起到了重大影响。因为他也被公认为是“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作者注:关于张三禄的故事,在我的参考文献(高玉琮,刘雷.相声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中有详细的记载。第一章节“铺垫”中用了两个篇幅讲述了这位在唱戏班被人挤兑,离开后用自己的讲笑话本事和逗哏表演的走上发家致富小康路的几段故事,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相关书籍。)

      知识点5—【相声界的祖师爷】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第一个说相声的人是张三禄。但通常情况下,相声界仍尊朱绍文为祖师爷。
      那么,朱绍文又是谁呢?
      朱绍文(1829—1904),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的竹板上通常会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朱绍文艺名也称穷不怕。
      什么是穷不怕呢?那我们又得翻阅史书,拉出另外七个人一起看这个问题了。
      这七个人,分别是“醋溺膏,韩麻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和常傻子”。此七人,与穷不怕并称——“天桥八大怪”。而排在首位的,便是“穷不怕”朱绍文。
      天桥八大怪,顾名思义就是在天桥卖艺的曲艺民间艺人。而“怪”字,则是由我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那位慈禧老佛爷给整出来的事儿。
      有个故事,说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的农历十月初十,那一天啊,是慈禧老佛爷的六十大寿。大太监李莲英把当时天桥最有能耐的艺人都拉去了颐和园。一个个表演下来,轮到了穷不怕,他从袋子里抓起一把白沙,就在地上撒了个“寿”字。可把老佛爷给乐呵得呀,惊呼“民间竟有如此地道玩意,怪,怪,怪。”
      这不谙世事的老佛爷是看得新鲜啊,其实这个时期啊,朱绍文老爷子,已经是个从艺有三四十年的老艺人啦。
      “以沙为墨,右手撒字,左手击打竹板口唱太平歌词。”是那时候相声艺术在明地画锅演出时招徕观众的一种方法。正式开始表演前的吆喝和招徕观众的表演也叫圆粘儿。在相声还是民间艺术的时候,“撂地”必先“圆粘儿”,要待等有了观众后再进行表演。
      (作者注:对了,那时候太平歌词也不叫太平歌词。还是莲花落的小分支,给了它“太平歌词”这么个霸气名气的人,还是我们的慈禧大老佛爷。这个等我们以后讲到太平歌词再细讲。)

      朱绍文这个人啊,按照师承关系,其实不是张三禄的徒弟,但确实也是张三禄的学生。
      和张三禄相似,朱绍文本是一个唱京剧的丑角。二十多岁的时候,成了张三禄的小迷弟,跟在偶像屁股后面想拜师,却被无情的拒绝了。直到朱绍文铁了心了说要改行说相声,这才被张三禄收下当个学生,但是并未正式收徒。
      张三禄的“相声”表演,基本上还是个脱口笑话表演秀。待他将这些个笑话和段子传给朱绍文后。从朱绍文那一辈,才有了撒沙唱曲儿的这些个圆粘儿路数。
      从朱绍文和他的徒弟们开始,也才有了正式的相声门的收徒授艺,行业内接班的规矩。
      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相声演员和相声研究者均认朱绍文才是相声祖师爷,开山鼻祖的缘由。
      (作者注:关于朱绍文的故事,在《相声史话》和《相声溯源》中均有更详细的记载,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读浏览。)

      知识点6-【相声的传承】
      相声作为一门传统曲艺,讲究师承关系。一般的培养模式,也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育方法。
      从相声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至今,大约传承了有9~10代人。

      第一代相声演员——张三禄
      第二代相声演员——朱绍文(穷不怕)、阿彦涛、沈春和等
      第三代相声演员——恩绪、徐长福等
      第四代相声演员——(“相声八德”)裕德隆、刘德智、李德祥、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周德山(周□□)、马德禄、焦德海等
      第五代相声演员——张寿臣、常连安、郭荣起、马三立、郭启儒、朱阔泉等
      第六代相声演员——侯宝林、张永熙、刘宝瑞、赵佩茹、郭全宝、王凤山、马志明 、尹笑声、常宝堃、常宝华、常宝霆、杨少华等
      第七代相声演员——马季、侯耀文、石富宽、苏文茂、唐杰忠、张文顺、李伯祥、杜国芝、高英培、师胜杰、常贵田、赵振铎、范振钰、杨议、牛群等
      第八代相声演员——姜昆、郭德纲、于谦、冯巩、赵炎、刘伟、笑林、王谦祥、李增瑞、尹卓林、李金斗、李菁、徐德亮、高峰、奇志等

      知识点7-【相声八德】
      前文中,我们写到,张三禄先生是第一个说相声的,朱绍文先生呢,则是创造了相声的雏形。尤其是对口相声的出现,让相声往成熟方向迈出一大步。
      而到相声传到第四代的时候,才算是有了第一次跨越式的发展。
      发生了什么呢?那就是相声艺人啊,把这相声表演真正的搬入了茶馆。

      第四代相声艺人里有八位活跃在京津一带的大师,被尊称为了“相声八德”。
      哪八位呢?那分别是“裕德隆、刘德智、李德祥、李德钖、张德泉、周德山、马德禄、焦德海”这八位。
      眼尖的读者一下就看出来了,这八位的艺名里边都带了一个“德”字。故而第四代相声艺人也被称为了“德”字辈儿。相声门的谱系,也就是作者我下一段要讲的“德寿宝文明”的辈分量算,也正是从八德这一辈人开始有的。

      到了八德这会儿,真正形成了相声段子的基本结构。虽然八人尚未形成明显的个人风格。但是每人的功底和擅长略有不同,拿手节目也不一样。但 “八德”的共同特点是会的多,使得活多。一个演员至少会几十段,甚至上百段活儿。可以说“八德”是京津相声界耕云播雨的开拓者,是相声初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那个时候,相声还不像是现在,有专门的相声会馆。您去喝个茶能给你叨叨叨叨三两个钟头。很多时候还只是众多大杂烩曲艺表演中的一个小节目。李德钖李先生就常担任个鼓书表演的倒二。随着相声地位的提升,他也算是终于迎来的攒底的一天,相声表演也能当回底角儿了。

      同时期,相声界另外的一件大事便是天津卫开始出现了连兴,声远两家专门开相声大会的场子。这在相声的发展上历史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意味着之前撂地画圈,零零散散的相声艺人们,终于算是有个娘家了。
      (作者注:关于连兴,声远相声馆,甚至后面出现的“启明茶社”;“晨光茶社”;“阔旺相声社”等第一批相声演员们的娘家场地的故事,在我的参考文献:高玉琮,刘雷.相声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的第六章节中有30页篇幅的详细记载,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可以自行查阅。)

      知识点8-【相声门的辈分排字】
      从第四代相声演员裕德隆先生算起,社会上广为流传了一套相声界的传承排字,那便是“”德、寿、宝、文、明“(另有“德、寿、立、仁、义”一说)。

      作者在查阅资料,翻到了“德、寿、立、仁、义”的排字的时候,还有些好奇。为什么相声传到了第六代,就有了宝/立两个字辈了呢

      原来啊,寿字辈的大哥大张寿臣先生(作者注:有一说,第五代相声演员里,最早拜师的是陈雨亭,但因其英年早逝。门里最大的便成了张寿臣了),他收弟子的时候,最早啊,也都是按“立”字排名的(冯立樟、叶立中、田立禾等)。后因常宝堃社会影响大特别有名,其它名门再收徒时,都纷纷按“宝”字排名了。其实啊常宝堃的艺名叫立桐、而刘宝瑞的艺名则是立棠。因为很少有人这么叫,自然也就没有传开了。

      而到了第七辈的仁字辈,也是差不多的原因。文字来源于苏文茂先生的本名中的“文”字。
      为什么用了本名呢,这个故事也算是颇为曲折的。
      最早的时候,苏文茂学艺,谢派单弦开宗立派的宗师爷谢芮芝先生,曾给苏文茂取了个艺名-苏伯光。后来有一次,张寿臣老先生遇见了他,说咱这大辈儿里有孙伯珍(德字辈)、卢伯三(德字辈)几位老先生本名里就是伯啊,你再取个“伯”排列不合适.不该按“伯”,应排“仁”字。然后呢,苏文茂先生就又有了一个新的艺名—叫“苏仲仁”。一个人有两个艺名,叫起来也的确是不太方便,而二老也都是自己的亲老师不是,怎么办呢,就索性改回了本名的苏文茂
      这一叫啊,就让后边个的师弟们一溜的跟了这个文”字。这相声第七代也就成了“文”字辈。

      到了第八代的明/义这一辈,就基本没有排字的了,一个是由于时代背景的拘束,一个也是由于相声整个处在动荡中求生存的时局。排字一事儿也就没有什么人再弄了。(作者注:有一说,新疆殷文硕的弟子是按照按“迪”字排名的,如:阿迪华、高迪艺、郭迪传、马迪飞等。)

      至于第九代甚至是现在已经活跃在相声舞台的第十代相声门人们,大都已经没有了统一排字的习惯。只是保留了传统的师承规矩,名字嘛,也就百花齐放五花八门了。(作者注:有一说,第九代相声传承人中,德云社的徒弟们是有字的,按照“云鹤九霄,龙腾四海”两年一排。但是好几份资料上都说张文顺先生给的这个排字,更多是方便管理用的,和传统的辈分排字还是有点区别。所以作者也就只写进了备注而不是正文里。)

      知识点9-【笑林五杰】
      除了“相声八德”之外。从“象声”到“相声”的形态过渡历史中,还有一群人在传承和发展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那便是的旧京的五位相声艺人“张杰尧、高德明、绪德贵、汤金城、戴少甫”——并称“笑林五杰”。
      “五杰”一称怎么来的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1931年-1939年),几人均在北京西单商场“撂地作艺”。表演形式非常多样,既有传统的拟声口技表演,又有诙谐幽默的插科打诨。表演类型也从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发展成了多类型的单口,对口,群口表演。相声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完成了从“象声”到“相声”的质变。
      后来,几位大师也开始在电视台演播相声,顺畅绸缎庄的经理张淇渊送了他们一面桌围,上嵌“笑林五杰”四字。自此“笑林五杰”之名便在京津传开。
      (作者注:关于“笑林五杰”每个人的主要事迹,读者们可以去查看我的阅读文献中“【列传】之笑林五杰的秘密”这篇文章,中有更为详细的描述。)

      另外说一个小番外,张杰尧先生这个人很有意思,光他的艺名就有好几个,什么张葆华,张士奎,张稽祖,还有个最霸气的名字叫“张傻子”。而他也被尊为了“河南相声的奠基人”。足见他在相声历史和传播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就是这位“一身都是嘴儿”的傻大爷,在相声界的辈分问题却一直饱受争议。有人说他是“德”字辈的,有人算他是“寿”字辈的,还有的直接定性他是个“海青”的。(作者注:一般把没有正式拜师入门的相声演员称为“海青”。)

      为什么会这么乱呢,咱们探原因,得往回看了。有传闻说张杰尧年幼之时曾随高闻元(高德明之父)学艺,如果真的拜了高闻元,张杰尧的确就该算德字辈。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了,张杰尧先生的这个拜师啊,好多人他不愿意承认。

      咱们的张前辈当初什么怎么拜师的呢?咱再倒回去看看他的生平。
      张杰尧在1893年出生于天津,祖辈世代为官宦人家,但到了他这一代也落魄得差不多了。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张武林就把他送去了河北梆子戏班学戏。十二岁的时候小伙子受不了打戏的折磨便跑出来流浪,后来跑到河南焦作加入了一京剧梆子两下锅的剧团唱戏。
      再后来,张杰尧对相声一见钟情,便天天去听李德钖焦德海的相声,听会了就背下来。传闻也是这时候他拜了高家三兄弟的父亲高闻元为师。这样他就和高德光一样属于了德字辈艺人。(作者注:有另外一种说法,说高闻元没看上张杰尧,所以在张杰尧磕头的时候直接转身走了,不承认他是自己徒弟。是真是假就不尽而知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张杰尧先生在相声界也算是越发的名声大噪。比如说他曾经开过一个持续了12年的全国巡演;第一个在说相声的时候穿起了西装;第三个就是他会的段子是真的多,据不完全统计说是有429段之多。现在留世的传统段子,至少有三成是出自他的原创。

      由于他的很多出格行为和太过毕露的锋芒,开始受到了同行的排挤,京津两地的相声艺人开始排斥他,甚至不承认他的师承。“海青”一说便是由来以此。

      师承和门户问题后来越闹越大,张杰尧一怒之下,直接将自己名字改为张稽祖,也就是相声行滑稽业祖宗的意思。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最后还是由张寿臣先生专门从天津赶去和他见面和解才算结束。他才将名字重新改回张杰尧。在这次和解谈话中,是以张杰尧自矮一个辈分作为妥协结果的。打那以后,相声界一般是把他当作寿字辈看待,或者说和寿字辈并称。

      侯宝林自传中曾经谈及张杰尧为自己师辈。寿字辈的陈雨亭早逝,逝世前也把弟子王世臣托给张杰尧当徒弟继续学习相声。从这些点来看,把张杰尧归类到“寿”字辈,更为合理一些。

      (作者另注:张杰尧一生带教过两个师弟,即韩子康、刘月樵,共收了12位弟子,有单松亭、关松鹏、袁松麒、田松山、杨松林等人,号“十二棵青松”。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再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
      另外在这两段中一直出现的张寿臣先生这位大前辈,有机会我也会和大家说上一说的。这位老爷子呀,也是个传奇人物啊。)

      知识点10-【相声的十三门功课】
      现在提到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吃喝嫖嫖”。(作者曰:笑话,我们是需要吃喝的人么~)。
      开个玩笑,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普遍而言是讲究“说学逗唱”这四门。“说”指的是笑话、故事、灯谜、酒令;“学”指学人言、鸟语。市声、叫卖声;“逗”指插科打诨,抓哏逗趣;“唱”泛指唱“太平歌词”、戏曲小调。
      而实际上,“说、学、逗、唱”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分类方法,它既不能概括相声艺术的内容,也不能说明相声艺术的表现形式。这四者之间没有平列的逻辑关系。
      在传统上,相声艺人通常会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十二~十三门。
      分别是: 1.定场诗;2. 开场小曲/门柳;3. 白沙撒字;4. 太平歌词;5. 单口相声;6. 逗哏;7. 捧哏;8. 群口;9. 看杵门子;10.双簧;11.口技;12.数来宝(作者注:也有资料中另外单独将倒口/怯口;柳活;贯口也算作是一门基本功课。)

      这十几门基本功分别是什么呢?待作者我来一一道来。
      1定场诗:指在表演节目之前,说一首定场诗,让观众安静下来,也让演员能迅速的进入到演出状态。(作者注:在百度百科的相声十三门基本功里,定场诗并不在其内,而且说定场诗的艺人其实也并不多。)
      2.开场小曲/门柳:门柳是相声艺人开场之前唱的“什不闲”、“莲花落”之类的曲子,缘由主要是在街头表演的相声艺人为了拉拢过往路人的注意,在开始前,唱这么一嗓子,所以也有人称他为“开场小唱”。(作者注:门柳儿其实可以算是柳活的一种,只不过是开场专用而已。但是在百度百科的相声十三门基本功里,将柳活和开场小唱定为了两门基本功;而在作者我引用的相声十二门基本的分类办法里则没有柳活这个分类。)
      3.白沙撒字:前文我们提到过的白沙撒字,顾名思义就是用白沙当做笔墨,在地下写一个对联或者撒出一个字。(作者注:由于现代相声的舞台基本已经是室内小园子或者舞台了,白沙撒字的技艺,会的人少了,基本也没有什么人表演了。侯宝林大师曾经有过白沙撒字的表演也留有视频资料,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来看看。)
      4.太平歌词:太平歌词起源于莲花落,手持“玉子”演唱一些民间小调。在以前,通常和“白沙撒字”并用。在其使活时,蹲于场内,以地为纸,以沙为墨,右手撒字,左手击打竹板口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的表演与常用作“垫头”的开场小曲不同,既可融入相声段子中,也可以独立演出。(作者注:随着相声表演的逐渐走进茶馆和大舞台,相声演员们也不需要再通过开场前的表演吆喝吸引观众,“太平歌词”曾一度濒临失传。)
      5~8. 第五门到第八门的基本功手艺分别为会说单口相声、能当逗哏、能当捧哏、以及可以说三个人以上的群口相声,这考验的相声说的能力,一个好的相声演员,通常是精通各类表演方式的。
      9. 看杵门子:“看杵门子”就是向“粘子”(观众)要钱,也叫“托边”或者“敛钱”。由于相声最早是一门街头艺术,所以在之前,相声表演主要是在演出的时候向路过的观众要钱的。现在的相声大多是剧场相声,观众也都是买票进入,这门手艺也就演变成了要掌声了。
      10.双簧:所谓双簧就是指一个在前面表演,一个在后面说话,前面表演的根据后面说的话,做出即兴的表演的一种形式。(作者注:在百度百科的相声十三门基本功里,“双簧”不属于十三门基本功之一,坊间也的确有”双簧其实不属于相声”的这种说法。原因为何作者我翻了几十个网站楞是没查出来。比较靠谱的理由可能是由于双簧作为独立曲种独立了。但是我大快板也是独立艺种啊,数来宝还是被算进基本功了。这是一个迷……如果有知道原因的读者欢迎留言告诉我。)
      11.口技:这里的口技就是我们第二个知识点-相声的词源中提到的口技。虫叫,鸟叫,各种拟声全凭一张嘴。
      12.数来宝:数来宝也叫“抠溜”。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来源是流落于民间的乞丐要钱的一种手段,也是快板的前身。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后发展成了“快板”“快板书”“山东快书”等多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作者注:由于最早的数来宝艺人,大批投靠了相声门,快板的三大派—高派(高凤山)、王派(王凤山)、李派(李润杰)以及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也都说过相声,在相声谱都有他们的名字。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后辈快板艺人在师承拜师的时候,便同时拥有了相声的辈分和门户。但是仍旧有一部分山东快书演员与相声门无关。而且快板也早已自立门户,成为一门独立的曲种艺术。)
      13. 倒口/怯口:倒口,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并进行表演,以突出表演角色的籍贯、社会地位、精神气质等,既能反映丰富多彩的风情世态,又增强了说唱的语言魅力。怯口专指口音,基本是一个意思。也称“变口”。
      14:贯口:贯口对口相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叫“背口”。分为大贯儿和小贯儿两种。大贯儿一般上百句,小贯儿一般十几句到几十句不等。讲的是一气呵成,麻利地有节奏地把一段词儿说出来。

      知识点11-【明相声与暗相声】
      相声在发展的初期,有“暗相声”一说。在曲艺界又被称为“暗春”。
      张次溪先生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写到:“暗相声者,是用帷幙遮盖,一人入内能学多人声音。”什么意思呢,说的是演员不直接面对观众,而是在舞台内设一步帐。表演的人呢,则隐身在一顶布帐里,运用口技摹拟人言鸟语,使帐外聆听的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
      这种暗相声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曾盛行于我国的南北方。明清时期的“象声”;“隔壁戏”等其实说的都是“暗相声”。在当时比较流行的段子有《醉鬼还家》《五子闹学》《阖家欢乐》《姐夫戏小姨》等。
      (举个例子:《醉鬼还家》这个段子表演的时候是这个情况:只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鼾睡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

      随着时代的发展,表演者把帐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长桌,一人立于桌后,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做“明相声”。我们现在看的相声,已经全部都是“明相声”了。只有四川的“相书”中,还保留了一些“暗春”戏码,被称为了暗相声的“活化石”

      暗相声与明相声有一定渊源关系,二者的发展轨迹既有交叉,也有重合。根据《相声溯源》的论述:“‘明春’并不一定是由‘暗春’发展而来的,而有可能比‘暗春’出现得更早些,至少在清末民初一段时间里二者同时存在。”

      参考文献资料
      [1]百度百科.相声
      [2]汉典:象声
      [3]百度百科:汉字六书
      [4]360图书馆. 宋元像生伎艺说略
      [5]辞海:随缘乐
      [6]百度贴吧:张三禄
      [7]百度百科:全堂八角鼓
      [8] 《江湖丛谈》云游客
      [9]百度百科:天桥八大怪
      [10]百度百科:白沙撒字
      [11]百度百科; 圆粘儿
      [12]豆瓣阅读:列传-笑林五杰的秘密
      [13]百度百科:相声八德
      [14]人民论坛网:城市传统文化的空间变迁——从天津相声说起
      [15]360图书馆:旧京的笑林五杰
      [16]百度百科; 张杰尧
      [17]河南网:张杰尧:河南相声行当的奠基人
      [18]长城曲艺网:“一身都是嘴”的傻大爷——张杰尧
      [19]百度百科:海青 (相声术语)
      [20]知乎问答: 姜昆对中国曲艺界做过哪些贡献。
      [21]中国广播网:相声的十二项基本功
      [22]百度百科:说学逗唱
      [23]百度文库:相声的十二项基本功
      [24]百度百科:数来宝
      [25]百度百科:快板
      [26]百度百科:快板书
      [27]百度百科:山东快书
      [28]中国文艺网:相声界拜师收徒乱像之一相声演员能拜几个师父
      [29]百度百科:相声谱系
      [30]北方网:相声窝子-李伯祥追溯“八大棍儿”
      [31]百度文库.相声校本教材
      [32]张寿臣:谈谈相声的起源
      [33] 白羿超、蔡同光等.相声历史[J]
      [34]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相声溯源[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5]高玉琮,刘雷.相声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
      [36]新世纪青少年艺术素质培养丛书委员会.相声入门与鉴赏[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37]张小春,赵永才.相声入门学习指南[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
      [38]刘英男,中国传统相声大全(补遗)[M].北京:□□.2005.
      [39] 宋磊. 四川相书——暗相声的“活化石”[J]. 曲艺, 2012(7):38-40.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章 001.相为何意,声为何物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170566/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