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无上之家

作者:太微天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王子&公主



      胡安娜

      她是西班牙共掌朝政的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掌上明珠,淑美娴静;她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继承人,但是后世更多的不是叫她胡安娜公主或女王,而是叫她“疯狂的胡安娜”。不管她是真疯还是假疯,她对自己丈夫的确称的上疯狂,尽管一方已经进了坟墓,另一方那强烈的感情却丝毫没有减退。

      在那样一个包办婚姻的年代,婚姻双方在结婚之前根本就不了解对方,所以当这个精心安排的王室婚姻的男女主角互相看对眼时,这一桩婚姻的前景看上去也就相当乐观,不禁令旁人的精神大为振奋。菲利普在1496年第一次见到胡安娜的时候就被她的美貌折服了,而胡安娜对她这位被称为“欧洲第一美男子”的丈夫也相当满意,初次见面就如此顺利,菲利浦要求婚礼立即举行,这样他就可以尽早抱得美人归了。

      但是胡安娜出身于保守的天主教家庭,自幼家教森严,新婚生活的妙不可言让她疯狂的迷恋着丈夫,而菲利浦这个典型的王室公子哥早就习惯了寻花问柳的生活,结婚对他来说不过就是那么回事。就这样,菲利浦渐渐地开始心猿意马,但胡安娜却越来越小鸟依人。她的一切都是为了丈夫而做,为他呼吸,为他活着,甚至为他遗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然而胡安娜的痴情不但没有唤起菲利浦的怜爱之心,反而勾起了他对妻子的反感,他不再同娇妻同床共枕,而且还用暴力迫使她屈服于自己,将她在充满敌意的佛兰德宫廷里孤立了起来。惊弓之鸟一般的胡安娜连一封家书都不敢写,每天都在心惊胆战中度过,同时,多愁善感的她的精神也开始混乱。

      终于,1503年的一天,因为出访西班牙而与丈夫分开的胡安娜在11月的一天晚上,身穿薄如蝉翼的睡衣在外面待了整整36个小时,她死死地扒着王宫的大门,不论谁接近她,都免不了要受她的猛力推搡和辱骂。

      很快,“胡安娜疯了”的消息传遍了西班牙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紧张的气氛让胡安娜的母亲——伊莎贝拉女王也感到了压力。女儿处处和她闹别扭,令她招架不及。这时,远在佛兰德的菲利浦好不容易摆脱了妻子的依附,正忙着享乐,忽然听到妻子即将回来,感到十分不快。他的担心很快就得到了证实。重返丈夫身边的胡安娜暴躁无比,还随身携带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剪刀。一次,她袭击了一名她认为和菲利浦有染的侍女,剪掉了对方的金发,还狠狠地扇了她几个耳光。菲利浦受够了反复无常的妻子,把她锁在了布鲁塞尔的王宫里,他叫她“煞星”,她叫他“世界上最英俊的丈夫”。

      1504年,伊莎贝拉女王撒手人寰,胡安娜和菲利浦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的新一代君主,然而28岁的菲利浦刚即位就蹊跷地暴亡,有人怀疑他的岳父——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一手策划毒死了他,因为他从来就没喜欢过这个女婿,更不想和他分享统治权。这下胡安娜完全疯掉了,虽然丈夫已死,但胡安娜一步也不离其左右。强烈的嫉妒心使她禁止任何女性甚至是修女接近菲利浦的尸体。她还时常命人打开棺材,这样她就能够拥抱菲利浦逐渐腐烂的尸身。她疯狂的行为越来越严重,人们只好把她关在西班牙的某座城堡里,直到1555年她才得到了永远的安息。

      虽然这场婚姻在欧洲王室算的上是空前绝后的悲剧了,不过对他们的儿子卡尔来说,父母的结合则带给了他莫大的荣誉。由于父母双方以及祖父母、外祖父母四方所继承的领土,使卡尔一出生就成为了广大疆域的继承人。当卡尔成为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时,拥有西班牙全国、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撒丁岛、那不勒斯王国以及美洲殖民地的他,同时拥有了包括法国南部、勃艮第(现今的比利时和荷兰)、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在内的哈布斯堡王朝,成为了欧洲的霸主。

      特蕾西亚的儿女们

      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在政治上虽然开创了“开明专制”,但是在安排自家孩子的婚姻上却非常失败。当然,我们也不能太苛责她,毕竟在她那个年代安排婚事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皇室之间的关系和外交关系,而不是婚姻双方潜在的幸福。况且对特蕾西亚来说,她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何为幸福的婚姻,毕竟她嫁的丈夫是个不知羞耻的调情高手,而且他对自己诸多丑闻丝毫不加掩饰,令她丢尽脸面。

      所有的皇室子女都一样,他们全都是父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在安排联姻时使用的政治资本。在特蕾西亚所属的哈布斯堡家族里,这更是至关重要而且历史悠久的传统。皇太子约瑟夫是所有婚姻交易里的重中之重,好在他的确爱上了母亲给他挑选的新娘——帕尔马公主伊莎贝拉,但不幸的是伊莎贝拉的心已另有所属,而她痴迷的对象是却是丈夫的妹妹克里斯蒂娜。

      女皇本打算从严处理女儿和儿媳之间的同性恋关系,但是伊莎贝拉21岁的时候得天花暴死,这件事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失去了妻子,皇太子感到深受打击,但是他的母亲却很快又给他说上了媒。约瑟夫必须在两个候选新娘中挑一个,可是哪个都无法引起他的兴趣。“我谁也不想娶,”他对母亲说道,“但既然您把刀都架到我脖子上了,那我就选巴伐利亚公主约瑟法吧,因为我听说她起码胸脯挺美。” 谁曾想到约瑟法的外貌是让丈夫好像吃了苍蝇般恶心的尊容。“他们还盼着我生孩子,”他灰心丧气地写道,“我们怎么生啊?哪怕她身上有不生脓疱的地方让我用指头尖碰碰,我也能试着和她生个孩子呀。”不久之后约瑟法和前任一样,突然出天花死了,然而这次她的丈夫倒一点都不伤心。

      天花的流行还把约瑟夫的好几个兄弟姐妹都从可怕的婚姻中解救了出来。他的弟弟查理在包办婚姻之前染病身亡,而他的妹妹伊丽莎白曾经是宫廷里最漂亮的女孩,也由于天花的肆虐没人敢向她求婚,她只好孤独终老。

      另一位公主约瑟法则死得恰到好处,她本来被许配给那不勒斯的幼主——以愚蠢著称的斐迪南。他是鲁钝得连他的父亲都认为对他进行教育纯粹是多余之举。不必多说,约瑟法对这门婚事老大不愿意,而且明确表示反对,但她的母亲却是铁了心肠。结果约瑟法在即将离开奥地利成为那不勒斯王后的那一天突然被天花夺去了生命,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年轻的国王斐迪南对未婚妻的死一点也没觉得伤心。在一位英格兰大使的记录中,斐迪南在出席葬礼的时候嬉皮笑脸,兴高采烈,身边还带着一个穿着打扮和死去的约瑟法一模一样的女伴,她的脸上贴满了巧克力做成的麻子。

      倒霉的任务这下落到死者的妹妹卡罗琳头上,她也对这个安排极其不满。她思乡心切,并把在那不勒斯的生活比做“一次殉教之举”。她同样为她将要体验婚姻生活的小妹妹安托瓦内特感到惋惜,但是安托瓦内特的遭遇也如出一辙。她的母亲想同奥地利古老的劲敌法国缔结最高级别的外交关系,于是就把她当做赌注嫁给了法国王太子——未来的路易十六。路易绝不是年轻姑娘梦中的白马王子,说句实话,实在是个不成气候的家伙。结果由于众所周知的那段历史,这一对短命的夫妻也来日无多了。

      腓特烈

      王室父母们似乎总是与子女处不大来,有些是因为子女在某些事上不顺自己的意,有些则是天生的看不顺眼。18世纪那位天性粗鲁、体态肥胖并且思维偏执的普鲁士统治者腓特烈·威廉一世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他对自己的长子腓特烈充满了敌意和憎恶,简直恨得牙根痒痒。

      小腓特烈弱不禁风、病病秧秧的,这对他父亲心目中未来君主的形象来说简直是个嘲弄。威廉一世经常一阵风似地冲进儿子的育婴室,用手杖对儿子戳来捅去,仿佛那是一具丑恶的标本。随着小王子的成长,父亲对他的态度每况愈下。

      这个咆哮成性的国王坚信"知识分子都是蠢货",他憎恨一切艺术、文学和科学。但是小腓特烈偏偏天生就对他父亲最看不上的东西怀有浓厚的兴趣。他经常被父王痛打、折磨,每次都是眼泪汪汪的,而且每次和父王在一起的时候他都瑟瑟发抖。一次威廉一世发现小腓特烈吃饭时用的是三齿银叉,而不是标准的二齿钢叉,就劈头盖脸地揍了他一顿。腓特烈王子的妹妹威廉明娜和他性情相投,她经常目睹这样的暴行。她曾经回忆道:"国王根本就容不下哥哥,只要他看见哥哥就会打他一顿。"

      长期的遭受暴行使腓特烈产生了逃亡的念头,而让他将这个念头付诸实践的导火线则是父亲逼他迎娶布恩斯韦克的公主伊丽莎白为妻,这门政治联姻招致当时满脑子法国启蒙主义和自由思想菲特烈的强烈反对。此时他实际上已有了意中人,就是他远在英格兰的表妹,过去他们曾见过几次面日后又是彼此传书,也算得是情投意合。最后,菲特烈则是上演一幕“王位诚可贵,爱情将更高”的逃亡故事,他决定到英国和自己的表妹有情人终成眷属。

      然而在即将越出边境的时候王子一行遭到了近卫军的逮捕,被押解回了柏林。这一回,老国王怒不可遏,连母亲也帮不了他了。国王把儿子扔进大牢并要求军事法庭审判腓特烈,然而军事法庭以此事为家庭纠纷为由拒绝审判小腓特烈。但是帮助王子逃跑的朋友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军事法庭判他们无期徒刑,国王觉得这样还不算完,他把审判结果甩在一旁,亲自去报仇,把菲特烈的三个好友都推上了断头台,而王子本人则被连拖带拽的拉上了观众席,结果这件事让他的精神几乎崩溃。

      不过毕竟是亲生儿子,被关押了整整18个月后老国王最后也实在于心不忍继续,而菲特烈也由于压力写了一封道歉信,双方妥协和解。菲特烈答应娶伊丽莎白为妻,而老国王也表示不再干涉他自己的爱好。1833年,菲特烈正式迎娶了伊丽莎白为妻。不过,菲特烈始终没有碰过这个王后,他象个鳏夫般住进了无忧宫,并告诫妻子“没有事,少来打搅。”但是菲特烈倒还有点责任感,即使只是形式上的妻子,他也没有再与其它任何女人发生过关系。以至于他的妹妹每次到无忧宫,都说“这里简直就是修道院,而你自己就是修道院院长。”

      1740年,菲特烈的隐忍终于得到了回报,老国王去世,王冠终于戴到了他的头上,那一年他28岁。从此,全世界都将认识这位腓特烈大帝,他既是知名的诗人和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军事巨人,正是他为今后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玛格丽特

      在亨利二世和凯瑟琳·德·美第奇所生的三个女儿当中,玛格丽特是最年轻,也是最美丽的一个,被后世称为“玛戈王后”的她在当时可算是远近闻名的绝世美女了。不过托她王兄的福,和玛戈谈情说爱可是保不住要掉脑袋的。事实上,不光亨利三世,瓦卢瓦王室里很多成员都参与了用暴力干预玛戈私生活的行动。

      玛戈18岁那年,她那野心勃勃的母后把她嫁给了波旁家族的表哥——纳瓦拉国王亨利。这对新人打从一开始就压根对彼此毫无爱意,何况婚礼几天之后,凯瑟琳王太后就制造了臭名昭著的圣巴托罗缪惨案,秘密屠杀了大批随女婿前来的新教徒。这个不可多得的“新婚礼物”让玛戈与亨利的本来就浅薄的关系粉碎殆尽,她能做的只是使自己的夫婿免遭杀身之祸,而并没有使他摆脱牢狱之灾。

      婚后,玛戈为了追求心灵和□□上的满足,开始了和第一位情人的幽会,这便拉开了一系列悲情罗曼史的序幕。她的第一位情人约瑟夫·德博尼费斯·德拉莫勒最后指甲全部被拔掉,浑身筋骨俱断,被她的亲人们扔上了断头台。其后,一位说道“若不能一亲芳泽,还不如让我上吊算了!”的情人,也因为帮助玛戈逃跑而”实现”了自己的两个愿望。奥地利的唐璜曾为玛戈写下这样的篇章:“她的神采无法拯救男人,只能把他们引向毁灭之路。她的一颦一笑都会让我们下地狱的。”这群短命的情人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个论断。

      1589年,凯瑟琳王太后去世。同年,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瓦卢瓦王室只剩下玛戈一人。因为法国法律规定王位传男不传女,所以王位只能由与玛戈最近的男性亲属来继承。这次,恰好轮到与玛戈貌合神离的丈夫纳瓦拉国王,从此他成为亨利四世。由他开始,法国迎来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时期。经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玛戈和丈夫之间反而建立起朋友般的感情。由于他们两个人没有子嗣,所以经过协议,玛戈同意和亨利四世离婚,以便他组织新的家庭。

      随着年龄的增长,玛戈的身材日渐臃肿,头上的金色假发也略显夸张。但是呼吸着久违的自由空气,玛戈的生命力再一次高涨起来,从前只对达官显贵才开放的卧室,如今也对年轻力壮的无名之辈敞开了。这些人中有铜匠的儿子、羊倌、流浪音乐家,还有木匠的儿子等等。玛戈精心照料着这群年轻人,给他们封官加爵,甚至还为他们安排了美满的婚姻,不过有时,玛戈也会因为有的人过于忠于所赐的妻子而大发雷霆。

      腓力

      如果说路易十四是法兰西的"太阳国王",那么他的弟弟奥尔良公爵腓力就是法兰西的"变装女王"了。公爵热忠于艳光四射地自我展示,他经常步态摇曳地穿梭在凡尔赛宫的各厅里,向所有俊美的小伙子们飞吻留情。宫廷观察员圣·西蒙曾记载道:"殿下身材矮小,肚子圆鼓鼓的,而且他的高跟鞋好似高跷一般;他永远穿着女装,身上戴满了戒指、手镯等珠宝首饰;他额前垂下的假发扑上了黑粉,上面扎满了各色丝带,并喷了各种香水。"用一句话概括,他就像个穿着天鹅绒舞鞋的轻佻妞。

      虽然路易十四痛恨同性恋现象,但他对弟弟还是网开一面。"殿下"是宫廷里最显眼的人物,路易十四也对他十分和蔼。其实他挺喜欢听弟弟无边无际地闲扯,而且还能够忍受弟弟定期地闹点儿情绪。但这些容忍总是含有施舍的成分。每次路易十四要开始处理朝政的时候就会对他说:"我现在得工作啦。你自己玩去吧,弟弟。"然后"殿下"就像小鸟一样飞出去,找些无足轻重的事情打发光阴,不是去试几顶假发,就是跑到社交晚会上嚼舌头。

      在大仲马的经典之作《铁面人》里,路易十四的双胞胎弟弟被关起来的时候脸上罩着铁面具,这样他就不会对国王造成威胁了。在现实中,路易十四和腓力并非双胞胎,长相也大相径庭。夺去腓力力量的不是铁面具,而是他从小就打定的主意——让哥哥路易当男孩子,而他则向着女孩子的方向发展。就连带兵打仗的候腓力仍不会忘记面敷脂粉,穿金戴银,头上顶着制作精良的假发。他妻子曾说:"他倒不怕火枪的子弹,相比之下他似乎更怕阳光和火药冒出的黑烟。"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洗白录
    广告不打白不打之五



    河伯娶亲
    广告不打白不打之四



    黄泉花嫁
    广告不打白不打之三



    皇宫这档事
    广告不打白不打之二



    星君与我
    广告不打白不打之一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95113/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