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

作者:寤藜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十六章


      【于谦,字廷益,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元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后因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也先扣关,国难当头,孙太后却犹豫不决,她以北狩为朱祁镇被俘虏遮羞,并试图以立年仅三岁的朱见深为太子,再令郕王朱祁钰“暂总百官理其事”来粉饰太平,她在寻找一种既能保证皇位在自已一系中顺利传承,又能有人暂时处理朝政以抵御瓦刺现实需要的方式。

      而与孙太后不同的是,朱祁钰在这样的危机关头展现出了他的坚定果决。他采纳了于谦坚守北京的提议,并将于谦升任为兵部尚书,把防守重任交由于谦。此外,他还强力打击了土木堡之后仍在朝中作威作福的王振的党羽。

      但朱祁钰到底不是正式君主,缺少皇帝权威,无法真正安抚人心。为了家国大计,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与百官共同拥立朱祁钰登基,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这下朱祁镇没有利用价值了,也先表示这可不行,我还没吃到肉呢。于是他打着为朱祁镇正位的旗号,一路攻至北京,明廷京师保卫战正式打响。】

      社稷为重,君为轻。

      这是一句几乎所有的君王听了都会感到不舒服的话,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在那样的危机关头,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
      明·宣德时期

      看到不顾规矩闯到朝堂上的孙皇后,朱瞻基眸光微动,终究还是别过脸,挥手命人把皇后送了出去。

      “陛下!”孙皇后在殿外不甘心地喊道。

      朱瞻基闭上眼,如此不顾全大局,不堪为后。

      -
      明·永乐时期

      “汉王朱高煦之乱。”朱棣眸色渐深,他想,这大概是自己没有处理好儿子之间的关系吧。

      朱高煦不敢说话。

      朱高炽偷偷与朱瞻基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继续明智地保持沉默。

      【多有意思,外敌进攻,打的旗号是为皇帝正位。听起来很荒谬吧?可就是这个正位,在后来困了朱祁钰一辈子!】

      困了一辈子吗?看了眼御座上的朱祁镇,朱祁钰陷入沉思。

      【京师保卫战,朱祁钰命于谦都督各营兵马,节制所有武将。于谦领命后,下令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总兵官、武清伯石亨阵于德胜门,都督陶瑾阵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阵于东直门,武进伯朱瑛阵于朝阳门,都督刘聚阵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阵于阜城门,都指挥李端阵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阵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阵于宣武门。”为表示背城死战的决心,于谦将城门全部关闭,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朱祁钰也及时表明了对于谦的支持,敕令“有盔甲军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斩。”最后,于谦亲自披挂甲胄,站在队伍前列,泣以忠义激谕三军,一时间人人感奋,勇气百倍,准备迎击瓦剌军。

      在朱祁钰的全力支持和于谦的身先士卒、指挥得当下,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瓦剌军北遁,北京的危机解除。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明廷避免了重蹈“宋室南渡”的历史覆辙。

      昔年,有僧人曾对七岁的于谦道“他日救时宰相也”,如今发生的一切,竟是冥冥中呼应了当年的预言。于谦,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后世人提起他时总绕不过一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实力为大明续命两百年。】

      -
      北宋·哲宗时期

      南渡,南渡,这一期下来都不知道听到多少个南渡了。

      赵煦苦笑:“子厚,看得出来我们大宋在后世是很出名的反面例子了。”

      章惇觉得心里好憋屈,想打人。

      -
      明·洪武时期

      “好!”朱元璋心情大悦,这个于谦倒是刷新了他对文官的认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有这样的能臣是咱大明的幸运啊!”

      朱棡幽幽泼冷水道:“可是这个于谦好像后来被老四的曾孙砍了……”

      朱元璋:……

      朱棣:……说朱祁镇就说朱祁镇,你能不能别扯上我?

      -
      唐·太宗时期

      “怎么感觉这个明朝能人那么多?”李世民酸了,“晚期有文豪冯梦龙和戏圣汤显祖,中期有一个圣人王阳明,现在前中期更迭之间还有个挽狂澜于既倒的于谦。”

      长孙皇后笑着安慰:“陛下身边能臣也不少,何须羡慕别人?”

      “皇后说的是。”李世民握了握长孙皇后的手,他只是随口说说罢了。

      -
      汉·武帝时期

      “这于谦……”刘彻想起之前朱祁钰说朱祁镇杀了于谦,摇着头叹了口气,“可惜了。”

      -
      秦

      嬴政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他这边还在缺人才用呢,怎么好像后世朝代又忠心又有能力的人才一抓一大把?

      【而于谦和朱祁钰这对君臣,我们现在称为“救时君臣”,也是历史上难得的一对关系阳间的君臣。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咱们古代那些君臣组合吧,要么是臣背叛君,要么是君忌惮臣,结局好一点呢是君臣离心,不好呢就是“狡兔死,走狗烹”,能一直君臣相得的少之又少。

      朱祁钰多宠信于谦呢?用《明史》的话来说就是:“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用一人,必密访谦”。因为于谦有痰症病,朱祁钰时常派人轮流探望,听说于谦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朱祁钰直接下诏令让宫中造了赐给于谦,赐的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简直就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给包办了。除此之外,为了给于谦治病,朱祁钰还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于谦。这宠得呀,让景泰的其他大臣羡慕嫉妒恨,常言帝宠谦太过。

      至于于谦呢,我们现在都知道他是个把社稷放在第一位,心怀天下苍生的民族英雄,这可能就会造成他的情感比较内敛,平时很难看出他对朱祁钰是个什么想法。不过有一件事,我们平时从中看到的普遍是于谦高尚清廉的美好品德,但阿藜我角度刁钻,我觉得那不仅象征着于谦高洁的品格,同时还比较明显地展现了于谦对朱祁钰这个君主的感情,这件事就是——抄家。于谦死后,朱祁镇命人去抄于谦的家,发现于谦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唯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我想,在于谦心中,应该也是珍惜敬爱他的君主的。

      双向奔赴的君臣,不外如是。】

      -
      明·景泰时期

      跟着光幕追忆了一遍景帝宠谦史后,大臣们表示又酸了一次。不过这次是酸着酸着就觉得不得劲了,陛下都不回来了,还酸给谁看呀?

      于谦沉默不言,他觉得与其回忆这些,不如来点实际的,比如让陛下回来。

      -
      明·正统时期

      于谦抬头看向朱祁钰,与此同时,朱祁钰也刚好回了头。

      两人视线撞到了一起,朱祁钰没有过多表示,他只是微笑着对于谦点了点头,很快又转回去了。

      于谦眸光闪了闪,对着朱祁钰后脑勺看了一会儿后也移开了视线。

      发现他俩互动的人表示看不懂。

      -
      明·宣德时期

      “于谦不错。”朱瞻基满眼赞赏,这种又能干又廉洁的臣子没人会不爱,“既然他和祁钰那么合拍,那朕把他留给祁钰如何?”

      大臣们:您是在问我们?

      虽然朱瞻基这话有立朱祁钰的意思,但他并没有明说,所以大臣们还是不太敢随便答话。

      【救时君臣的故事很美好,但我们知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挽救了大明江山的功臣并未得到善终,夺门之变之后,朱祁镇为了自己复辟行为的正确性,将于谦逮捕入狱,诬陷于谦谋逆。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
      明·景泰时期

      原来就是这样死的吗?于谦很平静,他这辈子已经把自己能做都做了,对自己的死并没有多少遗憾。

      只是,他突然不知道大明该往什么地方走了。

      -
      明·正统时期

      安静的大殿上,朱祁钰突然出声问道:“于谦,你后悔吗?”他没有回头看于谦,这话虽是问了,但他看上去也不像一定要个答案的样子。

      “殿下,谦不后悔。”于谦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无论结局如何,他相信不管是现在的自己还是以后的自己,都不会后悔对大明的付出。

      朱祁钰没再说话。

      -
      秦

      “这朱祁镇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扶苏发出灵魂拷问。

      嬴政:……

      不要的人才可以给朕,朕很缺。

      【于谦死后归葬于杭州西湖。西湖啊,是个好地方,上一个被君主冤杀的□□同样葬在这里。

      南宋时,金人一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尽忠报国的岳飞冤死狱中,留下一纸写着“天日昭昭”的供状。

      如今,大臣一句“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力挽天倾的于谦被斩于崇文门前,留下“天下冤之”的血泪史。他曾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确实做到了,哪怕他曾被强加污名,但天下人依旧知道,他是清清白白的。

      我们常说“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飞和于谦,是我们民族气节和脊梁的象征,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多年之后的明末清初,写下“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的明朝将领张煌言殉节后亦归葬于此,西子湖畔再次迎来了一位民族英雄,我们将他们三人称为“西湖三杰”。

      这大概便是应了那句“青山有幸埋忠骨”吧。】

      -
      南宋·高宗时期

      “冤死狱中……原来真正的结局是这样的。”岳云有些哽咽,“因为爹你的冤屈都传到后世去了,所以景帝陛下到那个世界之后才会第一时间就想到你。”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最后才会祝我万事顺遂、百岁无忧。”岳飞后知后觉,因为原本不顺,所以需要万事顺遂,因为未能活到百岁,所以期待百岁无忧。

      此时,朝堂和民间都炸了锅。

      韩世忠满脸失望地看着赵构,令赵构头皮发麻。

      民间百姓则是对赵构的不满更深。

      -
      北宋·太/祖时期

      “糊涂!”赵匡胤差点气晕过去,“怎能因为敌人的挑拨就杀害忠义之士呢?”

      -
      明·崇祯时期

      “能跟岳飞将军和于少保同葬一处是我的荣幸。”张煌言觉得对于那个自己来说,这应该也算一种安慰吧。

      【杀于谦是朱祁镇的罪过,可他杀的人又何止于谦一个?他的罪过又何止一个杀于谦呢?

      宠信王振,放任王振祸乱朝纲,此乃罪过一;不听劝阻御驾亲征,断送大半军力和朝堂大半官员的性命,加速了明朝衰落的速度,此乃罪过二;被俘虏后为了回朝,亲自扣关叫门,枉顾关内百姓的安危,此乃罪过三;夺门复辟后,景泰提拔的重臣,被朱祁镇杀的杀、流放的流放、还有不少被贬为庶民的,再次清空了一遍朝堂。而且啊,他还给造成土木堡之变的直接祸头子王振立旌忠祠;在砍了范广之后把范广的妻儿赐给了瓦剌降将,这是什么概念呢?范广,一个在京师保卫战时为抗击瓦剌出了大力的功臣,在他死后,他的妻儿被赐给了他曾经的敌人,什么杀人诛心啊!

      那个天顺丁丑童谣怎么唱来着?京城老米贵, 那里得饭广!鹭鸶冰上走, 何处寻鱼嗛!

      就是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皇帝,还有人夸赞他是个好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废除了殉葬制度。这里再插一句,他废殉葬之前可是先殉了朱祁钰的后宫哟!】

      -
      明·景泰时期

      范广气得吐出了一大口鲜血。

      其他景泰大臣们也不免生出兔死狐悲之感,这就是他们认定尊重的正统啊!早知如此,他们何必去跟陛下提议把上皇接回来?

      王文倒是已经无所谓了,作为景泰的死忠,他估摸着自己铁定是被杀的那一批。如今陛下已经回不来了,往后就算不是太上皇上位,其他人上位他大概率也没啥好果子吃。既然如此,不如趁早放宽心态,及时行乐。

      “于大人以后有什么打算?”王文转头跟于谦搭讪,却见于谦正皱着眉头盯着光幕看,这令王文有些纳闷,“于大人看什么呢?”

      于谦没回答王文的话,他在思考某些自己以往从未想过的问题,而且他也不想搭理王文。

      -
      明·洪武时期

      殉葬,真是一个熟悉的词。

      虽然朱元璋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想法了,但一提起殉葬他还是会想起自己当初被骂的场景,感情那时候说的缺了大德的皇帝就是朱祁镇啊!

      朱元璋气笑了:“咱还给他送政绩了是吧?”

      -
      明·宣德时期

      朱瞻基这个亲爹已经看麻了,之前他只是废太子,朱祁镇还保持着皇子身份,现在他已经在着手准备把朱祁镇贬为庶人了,以后朱祁镇连意外上位的机会都不可能有。

      -
      北宋·神宗时期

      赵顼被朱祁镇这番操作震撼到了。

      “他犯了这么多错,明朝居然还只是加速衰落,而不是直接灭亡,怎么做到的?”他看向王安石,试图从王安石口中得到答案。

      王安石:别看我,我也不知道。

      【要我说,朱祁镇浑身上下就一个最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命好。他有一个好爹,一个好弟弟和一个好儿子,土木堡前靠他爷爷朱高炽和他爹朱瞻基仁宣之治后留下的家产过日子,土木堡之后有他弟弟朱祁钰收拾烂摊子,等朱祁钰好不容易把国家治理得有点起色之后,他来搞了个二次破坏,然后手一撒没了,又留下一堆烂摊子等他儿子朱见深上来收拾。

      啊,真是完美实现啃爹啃弟又啃儿,这生活过得是我想都不敢想的美!】

      赵顼:原来秘诀是会投胎。

      朱瞻基:冤孽!

      朱祁钰:晦气!

      朱见深:有毒!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6章 第十六章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838340/16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