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桥

作者:白白等春江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 16 章


      已至仲夏,上都穿不得厚重的对襟比甲,青临早已就换上了轻薄的纱衫。
      那日清风徐徐,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程文襟匆匆赶来,“大娘子,殿下说或许明日可抵达上都。”
      青临已有月余没见到季承肃了,她恍惚听见季承肃肃的名字时,如同在画市上瞧见了一幅熟悉的画,落笔细腻,一如他每日在她身边的模样。
      “知道了。”青临笑道。
      辛校臣没来,青临便没有擅作主张去午门相迎。青临张罗了好些事情,忽而又觉得是徒劳。她好似季承肃提过他爱吃的东西,不过却记不清了。
      该打该打,如此重要的事却想不起来。青临硬着头皮寻来程文襟,谁知程文襟却不卖她一个人情,“凡是大娘子准备的,殿下都喜欢吃。”
      青临被程文襟的话弄得哑口无言。
      季承肃回来的日子是个久违的阴天,濛雾似云笼在上都上方,没有一丝凉风,反而徒生出燥热。
      季承肃按规与三军将领同去勤政殿给官家复命,他今日不知为何会火急火燎,反观季承兆都比他坐的住。
      他什么时候开始朝季承兆看齐了!
      官家先是褒奖了西北大军,又点了几句穆王擅离职守的事情,基于穆王已早多日被押回上都,此事便被几句带过。至于嘉奖,官家早已令成台部拟好旨,只等明日大朝会再行告知。
      季承肃甚至是数着步数赶到府中,再寻常不过的院子添了几分新绿,连门口的人脸上都带了笑意。
      那是青临,依旧穿着她钟爱的冰台色衣裳,发髻上显眼地带了几支银样子,眉眼弯弯一如熟悉模样。
      “我回来了。”季承肃笑着下马,恰逢此时层云消散,微明天光落在他身上,令铁甲生辉。
      青临笑着迎上去,生铁的味道袭来,模糊了她准备要说的话。“殿下平安就好。”
      “平安平安。”季承肃心情大好,“我平安你平安,这里里外外所有人都平安。”季承肃想起青临写得那些平安信,忍俊不禁。青临没明白季承肃的弦外之音,只笑道都平安都平安。
      季承肃吃得飞快,他是一派军中作风,饭毕青临碗中还有许多,季承肃便制止了青临要撤席的想法。“你吃你的,听我说便是。”
      青临只好一面吃一面听季承肃说。
      原本青临以为是了不得的大事,谁知季承肃如同捡陈芝麻烂谷子般净挑些家常事讲给她听,青临听得一头雾水,又不方便去问季承肃的意图。
      “如有机会,西北风光辽阔,值得一览。”季承肃最后才说,青临方才明白季承肃的意思,她笑着道好。季承肃又拿上来一幅画,“这是长河落日图,如何?”
      青临见他小心打开,视如珍宝,便夸赞道:“身临其境,果真是好风光。”
      老七果然有头脑,季承兆心中暗想,怪不得他连画三幅给赵荚,看来送女孩子图画果然令她们开心。
      季承肃暗中记下,又颇为期待地看向青临,他以为青临会准备些东西给他的。谁知青临吃完饭,仍没什么东西要拿出来。
      季承肃吃瘪,多少不大高兴。青临只觉他面上突然不太高兴,问了一遍,季承肃只道没事。
      没事便是没事吧,青临不再多问,只是夜中季承肃赌气,一直披衣坐在院中。青临请了三次,都被回绝了,她便没有再请。
      夜间青临感到有人摆弄她,连忙戒备去摸枕头下的小刀,还未摸到,手腕被人擒住。
      青临睁眼,看见季承肃站在床前,浑身一股焦糊的味道。
      “着火了。”季承肃来不及解释,“我已经通知巡城营来救火,你赶快去赵荚那里。”
      “哪里着火?”青临看见季承肃忙着替她拿鞋,连忙拦住他问道。“火势如何?”
      “集贤院。”季承肃浸湿手帕递给青临,“难说,我敢去时已是火光映天,快烧到咱们南院墙了。”
      “殿下别想着送我走。”青临情急抓住季承肃的手,“先让咱们院子的人去救火,至于院墙我带人去看看。”
      “已经去了。”季承肃也没在意青临的举动,“我留了二十个护卫给你,状况不好你便带人快走。”
      青临应好。
      集贤院的火势到后夜才被扑灭,多少殃及景王南园的外墙,不过好在南园是库房并无人伤亡。但集贤院便没那么幸运了,集贤院满是书籍,火势蔓延很快,很多人都没有逃出来。
      第一个赶来帮忙的人是太子,他正巧从兴宁坊前经过,瞥见火光派人去求救。人手紧缺,他又冲进去帮忙,出来时嗓子被呛得都有些咳嗦。
      “我没事。”太子摆摆手,“赶快过去看看。”太子对赶来救急的官员吩咐道。
      这场大火事发突然,是修编书籍的修撰打了瞌睡,不甚碰倒烛台,而集贤院书目庞多,一触即燃。不过更为巧妙的是,集贤院使用的是易为燃烧的松木,而非朝廷规定的橡木。松木易燃,这场悲剧才覆水难收。
      集贤院失火的事情最终还是传到了官家耳朵里,他下令去查,查到了当时为集贤院督工的穆王头上。
      穆王中饱私囊,选了更为便宜的木材。
      案子是太子督办,他迟疑着禀给官家,期待官家届时的暴怒。谁知官家只是静静听完,并无什么波澜。
      今年上都的夏天热得不同往常,下过几回暴雨,城郊的农田旱了不少,连官家都颁了两次罪己诏。
      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夏天,除了太子于前些日子复位。
      国家又有了储君,群臣朝贺,太子连着好几天面露红光。他做事情变得极其小心,因为官家的身体明显已经大不如前,他在暑热期间又生了一场小病,落下了咳疾,已经不能顺畅地从东西六宫走到午门城楼。
      这些细微的变化只有太子知道,九月初八是万寿节,官家的生日。他奉圣人的命令去操办一场,这个任务又被太子下派给了惠王与宣王。
      太子有预感,这恐怕是官家过的最后一个万寿节。
      太子特意找到惠王,要求他大操大办,又下一道密令给宣王,要低调节俭有新意的点子。
      同样被释放的昭王则没什么可做的事情,他日日放纵无度,并不意外地发胖起来。以至于下次皇子见面的时候,险些没被人认出来。
      季承肃又被派去兵部做事,他每日跟着忙碌,时而要歇在兵部通宵忙碌。青临又往兵部送过几次东西,回府时路过仁王的府邸,赵荚便请她进去喝茶。
      赵荚似乎是有喜了,因此变得小心翼翼,虽然目前只是月事不太准。青临被赵荚念叨了一通,头又些涨,临了赵荚还叮嘱她别太着急。
      听说季承兆会在万寿节后又前往湖广一带,官家还要给他派个帮手,不知是谁。
      一到府中便看见来访的齐岁同,齐岁同跟青临说了太子派宣王协理万寿节的事情,又问些青临的主意。宣王准备找九十九位九十九岁的老人亲手书写九十九个寿字,青临道巧妙,她与季承肃还未商量。
      事实上青临确实没与季承肃商量过,季承肃只在一次早朝后悄悄同青临说,官家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他们夫妻二人与仁王夫妻二人,似乎都有些愿意投靠到太子一派。如今宣王已经投诚太子,穆王被囚于佛寺,没什么可再好相争的。
      八月初,昭王妻子李氏的父亲去世了,御史弹劾昭王在丧期饮酒作乐,证据确凿。
      昭王对罪行供认不讳,在勤政殿内与官家密言多时,连大监辛校臣都被清了出去。
      昭王比律例罚得只轻了一厘,成台部的林灸却被革了职。空出来的位置,官家曾玩笑过一次要季承兆来接替。
      朝野无言,季承兆连连请辞,此事才作罢。
      九月,天气渐凉。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492832/16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