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都记事

作者:旧时茅店社林边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准备开创新事业


      关于京城地区冬雪的情景,李白曾在《北风行》里这样描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话虽有些夸张,但是赵灵作为一个前世今生地地道道的江南人,算是见识到了大明朝冬雪的威力。大朵的雪花纷纷扬扬,抬头望天暮霭沉沉,仿佛没有尽头。家里猫冬的家活事儿都备得足足的,人倒是不慌乱,就是天空四处低沉,心里压抑得慌。雪下了一整夜,早上起来,出不去了。那雪足有成年人膝盖高,府里的丫鬟婆子小厮们赶忙打扫宅子里外的积雪。
      赵灵姑侄穿着大毛衣裳,裹的跟个球儿一样。都说下雪天不冷,化雪天才冷。自从进入冬季,赵灵觉得哪哪都冷。拉开架势,跟星星在廊上跑了几圈才好些。看着满院子的雪,赵灵灵机一动,不如堆雪人,打雪仗。丫鬟们年岁都不大,正式爱玩的年纪,一听这话纷纷相应。
      赵灵的院子是府里的东边的跨院,取名为沁园春,院子很是大气宽敞。要玩就玩得痛快,她索性叫人在院子一角架上柴火,煮上姜茶,边上再摆些茶碗。星星人来疯儿,不待赵灵牵他,自己咕噜咕噜滚到院子里头,还好地上都是雪,也不脏。
      嘻嘻哈哈地声音引得院子外头的人纷纷勾头探望。连穆月都被吸引过来。“娘”,星星扑到自家娘亲的小腿上,嘴里嘿嘿得笑,穆月抚着他的头,“开心不”,星星又是一阵欢笑,“开心,娘,等弟弟出来了,我带弟弟玩雪”,听听这话,咋跟弟弟在坐牢似的。
      一时,大家玩累了,喝了姜茶,又开始堆起了雪人。一说起堆雪人,各有各的想法,赵灵一挥手,各自按照各自的想法玩儿去吧。

      赵灵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北方人是如何过冬的,确切的说,冬天穿什么御寒。
      趁着外头路面的雪被踩结实了,她叫人架着马车在京城里各处转悠。赵家的马车被她捯饬的那叫一股暖和,地上摆着炭笼子,四壁蒙上厚厚的毛皮,人坐在马车上一点也不冷。街上熙熙攘攘,热闹依旧。
      古代不像现代,有各种科技产物,如化学纤维做的各色保暖内衣、卫衣、冲锋衣,石墨烯材料做的自发热保暖衣、保暖鞋,羽绒做的羽绒服,还有各种棉花制品。其实,大明也是有棉花的,德宗年间棉花传入大明,德宗感于百姓和边关将士们过冬不易,就下旨大量栽种。然而,棉花喜阳少雨,大明多数地方并不适合栽种,再者,此物颇耗地力,种一茬棉花土地几年缓不过来,当下不像后世有各种化肥磷肥等肥料,加上种子本身的存在病虫害,产出的棉花个头小,产量很低。几十年过去,棉花并未在大明百姓当中普及。如今栽种的地区也只有西北、河套、荆、徽二地少许地区,这也导致棉花的价格并不想后世那么亲民。举例说明,时下想要做一件过冬的棉衣,光棉花少说也要3两银子。赵氏布坊出产的布匹为了增加柔软舒适度,也适当混合了部分棉花,属于棉麻混织,价格比起单纯的麻衣也是要贵些的。
      大明人过冬的衣物按照价格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是动物皮毛,这个主要指虎皮,貂皮,狐皮等高级皮毛。只有大富大贵之家才能穿得起。比如赵家就有一件貂皮大氅,是镇北王特地寻来给闺女的。狐皮一般用来做毛领,书上说的那种集腋成裘,赵灵还没见过,光想想就知道价格绝对美丽,等闲之家都消耗不起。
      二是羊皮,兔皮,袍子皮,蚕丝,棉花之类。这些一般是稍有家资的人能穿。大明人爱吃羊肉,故此羊皮产量丰盛,不过盖因羊皮身上带着膻味,讲究些的人家不大乐意穿,所以经常卖不上价。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羊皮都卖不上价,羊皮的膻味随羊的年纪增加,跟熟制的工艺也有关系。两岁以下的羊身上的膻味就不那么重,一岁以下的就更好了。譬如,宁夏的滩羊皮,就是滩羊羔生下45天左右宰杀取皮,底绒少,绒根清晰,不粘连,具有波浪形花弯,俗称“九道弯”,毛长,柔软,灵活,光润,总之,非常卖价。赵灵记得前世好像在一本关于清朝的杂书中看到,当时曾有人花了800两银子买下一件滩羊大氅,这钱都够买下北京城的一栋宅子了。
      更有那等胎羊皮,《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写贾母生病,请了太医院的王太医来诊脉,写贾母穿的是“青绉绸一斗珠儿的羊皮褂子”,这里的“一斗珠”是一种很残忍的制作工艺。在母羊即将分娩之时,将其宰杀,然后取出腹中小羊,取其皮贴在墙上,干后便去熟成熟皮,其毛雪白,一粒粒盘曲如珍珠,故名“珍珠毛”,又名“一斗珠儿”。当然这种就很残忍了,更不是一般人能穿得起的。
      第三类嘛,就是芦苇、稻草、动物毛发之类。就是一些底层的穷苦老百姓,穿不起皮毛、棉花,到了冬季为了御寒,只能在秋天提前收集芦花,再将稻草之类反复揉搓使其变软成绒絮,填入夹衣里保暖,又或者收集些动物掉落的毛发进行填充,冬季尽量少出门,窝在家里,熬过寒冬。更有一些家无恒产的贫贱百姓连这些都没有,只能靠生抗挨日子了。
      如今的赵灵只是大明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她自问没有那等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气魄,眼下所想,就是怎么寻找新的商机,赚银子。她盯上了羊毛。羊毛在后世的应用范围之广不必细述。大到毛衣、大衣、地毯,小到围巾、帽子、各种卡哇伊的小毛毛摆件。其实古人也用羊毛织物。例如从唐代起,就有商人用山羊又细又柔软的“内毛”(羊绒)织出来的羊绒毛布称为“绒褐”,既轻又暖,深受士大夫们喜欢。再有,波斯商人不远万里运过来的充满异域风情的各色地毯。总之,这是一片广阔的待开发的市场。
      正逢上赵林到赵府来送冬月赵氏布坊的分成,堂兄妹两人讨论此事。说起来,赵家这一代几个孩子里,赵灵和赵林玩得最好,赵灵出生的时候,哥哥赵钟已经七岁了,开始读书顺便帮着照顾木月,赵林比赵灵大两个月,两个人同年,从小玩在一处。去年赵灵和穆月开布坊,第一时间把赵林拉进来当合伙人,专门负责对外销售。
      当然,赵灵也不是空口白牙,人老早就安排家仆去坊市里宰羊的商户那儿定了几十斤羊绒,拿回来后,叫丫鬟们烧水洗净烘干,染了颜色,纺成线,手把手教丫鬟们织毛衣、袜子、手套、围巾等物。此时,赵灵将几双袜子,一套毛衣毛裤,一条围巾,一双手套摆在赵林的面前。赵林拿起东西,触手生温,嘿,真软和,先换上再说。
      “四哥,你说这生意能不能做?”
      赵林寻思,做倒是能做,只是还得到市面上走走看看,好好合计合计。
      两人说干就干,连着好些天,把城中大大小小的皮毛铺子逛了个遍。赵氏布坊近来生意稳定,赵林提了两个管事和一个大掌柜上来,倒也不需要时时盯着。行近中午,赵林提议找个铺子吃午饭。他们所在的位置是东城的货栈大街,街道两边多是做皮毛生意的大店,隆冬时节,来来往往采买的人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连着街上的几家茶楼酒楼都是客满。两人在一家叫悦来酒楼的店里等了一会儿,终于等到了二楼临街的一处位置。店家周到讲究,每桌客人两侧都有屏风挡着,各不影响。
      谁说女人逛街不累的?赵灵摊在椅子上,不停用手锤打膝盖,赵林也累得不清。连着好些日子天天这么跑,偏两人都是风风火火的性子,一旦决定干什么事,立刻执行从不拖沓。他二人一心要把京城各家皮货铺子、布行、西域布料铺子转个遍,收集市场信息,做到心中有底,可不就是累么。
      点了菜,小儿上了壶热茶。赵灵先给自己倒了杯热茶,又伸手拿过赵林身前的杯子。赵林看着伸向自己这边的黑秋秋的一只猴爪子。叹息道:“我说妹子,咱不至于吧,你瞧瞧今儿外头的人都是怎么看你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昆仑奴呢”。要是平日里就算了,如今是隆冬的天儿,外面到处一片白,她那张脸一出现,真是“出众”啊。
      赵灵今儿出门特地把自己脸、脖子、手能露出来的地方都涂得黑乎乎的。自从到了京城因为容貌的事引发那场官司以后,她但凡出门,必要把自己往丑了捯饬,至于多丑,全凭心情。
      赵灵不以为意,“嘿嘿,四哥,我这可都是上好的食材磨出来的,黑豆、糯米,还有茯苓、白芷,别看瞧着黑,其实敷在脸上可保养皮肤啦,这些天我都觉得我更白了,皮肤更细腻了呢”
      “真的?那要不回头给我来点,你看看你三哥我这脸,都快毁了”赵林自打来了京城就水土不服,出了一脸的痘痘。
      赵灵寻思,她的配方应该没啥问题,就算治不好,估计也治不坏,到底是自家堂哥,就劝道:“这出痘吧,估计还是内里的问题,你还是先找个大夫好好把把脉再说吧”
      两人说一回皮肤护理,话题又转到了生意上头。
      “四哥,说说你的想法吧”,赵灵从兜里掏出自己做的小本子,和用布包炭条做的“铅笔”。
      说道生意,赵林立刻郑重起来,说道:“咱们把京城大大小小的铺子看了个遍,我觉得这生意能做。先说这毛衣袜子之类的吧,咱们算是独一份。不过,这玩意儿得卖给有钱人才挣钱,贫寒百姓未必买这个。再者,我穿着是觉得挺好,但这毕竟是新东西,不知道富贵人家怎么看?”
      说道这个,赵灵胸有成竹,“放心吧,我买了好几十斤的羊绒,全让人织成围巾、毛衣、袜子、手套之类,做为年礼送人的。之前,镇北王府,颍川伯,还有隔壁的雷首辅家,我哥哥的师傅家都送了,没有不说好的。镇北王府的穆三,你知道吧,那日还来咱们府里说多要几双袜子送人呢”。
      屏风隔壁坐着的男子听到赵灵的话,握茶杯的手顿了顿。
      赵林很是意外加欢喜:“哎呀,穆三公子可是‘京城双杰’之一啊,他都这么说,看来咱们这羊毛生意大有可为呀,”不过,赵林觉得袜子毛衣之类的好是好,但是品种太单一了,“要也能做些地毯来卖才好,还有,我见西域商人有在京城中卖绒褐的,量虽不多,看着倒是好卖,我见好些富贵之家也在穿咧,要是咱们也卖那个,种类齐全些,这生意更有把握”。赵林认为,既然要做羊毛生意,长远考虑种类自然要全;再则,就是销量的问题,他主管销售,在他看来,再好的东西只有卖出去收到钱,才算赢。
      赵灵听出他口中的犹豫,笃定道:“四哥你放心吧,地毯做起来简单,关键是花色,咱们赵氏布坊虽则才开了两年,但是咱家的染色市面上少有能比的,羊毛的染色大同小异。绒褐也不难,市面卖得都是人工打出来的,我打算设计一款机器,用机器压出来,质量更好还节省人力,成本也低,机器的图纸我快出来了。至于销量的事,你就更不用担心了。自来京城流行的衣裳、配饰都是先出自宫廷,然后富贵人家效仿,最后才流传到市面上来。说白了,自来贵重东西好不好,卖不卖得上价,都是看上头。这绒褐自唐代、南北朝、乃至宋朝都受到士大夫们的喜爱。本朝帝王也喜此物哩”。
      听得这话,隔壁的男子挑了挑眉,他今日正穿着一件绒褐,身边侍奉的人也是侧目。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元正帝穆泰。
      赵林听得此话大惊,误以为说的是当朝帝王,要命哦,小声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跟我哥说想看看大明各藩属国的风土人情,我哥就到鸿胪寺帮我借了些可以外借的书册和典籍”,鸿胪寺相当于现代的外交部加国宾馆,专门接待来朝的外邦,以及大明国内的各少数民族,“其中,里面记载,穆宗朝时,西域进贡绒褐,因其厚实柔软保暖,‘帝甚爱之’,之后西域每年都会进贡。也就是后来,图库哈作乱占领了西域,那里经过连翻战乱百姓日子艰难,到德宗时为解西域百姓贡赋压力,便不让他们进贡了,今朝好像也没有。但是,三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绒褐市场广阔,大有可为啊。宫中咱们自然不敢肖想,但是既然贵人们喜欢,那就能卖得上价,咱就能挣银子。”其实,赵灵没法说出口的是,在另一个世界里,明清时期,羊毛羊绒的的市场需求非常大,据史料记载,乾隆时“客商来兰州收绒褐,岁数万金”,贸易量之大可谓惊人。这也侧面论证了,羊毛这个生意,做得!
      赵林没好气地嘟囔一句,“你是个姑娘家,别一提银子就流口水好吗”
      “那是你不知道我的处境”,赵灵用手撑着脸颊,嘟着嘴说道:“都说京城大居不易,我算是体会到了。我哥每月16两银子的俸禄,他因为爱买些个书啊、笔啊、纸啊之类的,自己花都不够,还得靠出题集分的钱补贴呢。府里全靠嫂子支应着,嫂子待我好,平日里有什么好首饰、好料子总先往我院子里送。而且我如今已经及笄,她一心给我攒嫁妆呢。可我哪好意思啊,她和我哥眼看就要有三个孩子了,以后说不定更多。我这当姑姑怎么有脸跟侄儿侄女们争嫁娶之资,可不得想法子多挣些钱么。
      其实,嫁不嫁人的我倒不曾想过,只是,伸手讨银子的事,我真的做不出来。以前我爹在的时候,曾说过,这世间,靠山山倒靠水水流,为人,当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再说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一个女娘,不偷不抢不贪,不坑蒙拐骗,凭自己的本事清清白白挣钱,有何不可?”
      赵林一想也是,他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过既来了京城,自然是要干一份事业的。银子,谁会嫌多啊。

      1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7337773/15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