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花起时

作者:浮心辄止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审判3


      “左书亦,地方军队你也动了,还要等着中央军队,你还说你思虑不周。”皇帝冷淡的语气多了一些疲惫。
      左书亦百口莫辩,却不得不辩:“陛下,这些人都是诬陷。他们都是一面之词,嘴上的话不可信啊。”
      皇帝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负着手转过身去,眼望着龙椅上方的牌匾“海晏河清”,安静片刻后出言:“刘尚书,自从关杨朔旸禁闭后,说说刑部调查出什么了吧?”
      “是”,刑部尚书刘启梦出列一拜,“陛下,我等从左书亦府邸查出同杨朔旸杨太傅来往的书信,信件多涉及兵部和地方事宜”。随后,从袖中掏出一沓信纸,齐大监下到堂中,从刘尚书手中接过,回去呈给皇帝。皇帝早已经看过一遍了,却还是再翻了翻,朱红的批示由刑部进行圈点,“地方改革”、“军队腐败”、“整治兵马”、“人心不古”、“皇帝不作为”’等字清晰可见,皇帝已经没那么气愤了,这一遍翻阅仅仅是为了坚定自己惩处逆贼的决心。草草扫完,递给齐大监,吩咐道:“给杨朔旸和左书亦看一看”。
      齐大监依言带着书信来到杨太傅跟前,递上信纸,杨朔旸猜到是他们二人的书信了,只觉得无话可说。左书亦接过那些书信后,仍询问皇帝:“陛下,信上从未出现谋反二字,这能算证据吗?”
      皇帝听着左书亦质问自己,转身坐下,沉下声音问:“左书亦,你要将谋反二字写在脸上才叫谋反吗?”,看着左书亦垂死挣扎的样子,觉得他是黔驴技穷了。“带杨朔旸亲信上来”,皇帝面无表情地吩咐着侍卫。侍卫很快从外面押上来几个人,看到这几个人,杨朔旸心里一惊:陛下早知道自己安插眼线吗?
      这次皇帝也不再审问这几个人了,他不想知道平日他们怎么商量着谋反,这些小兵小将终归只是听令的,左书亦和杨朔旸才是关键。
      “左书亦,我荀某,外加三万士兵,再加地方官员都见你谋反,你非要说我们这些人口说无凭,你是打定陛下见不到你谋反的样子不给你定罪是吧。现在刑部拿出你与杨朔旸来往的书信,这算物证吧,你又非要找谋反二字。左书亦啊,别再挣扎了,认罪伏法吧。”
      “陛下,微臣有几事,不知当讲不当讲”,兵部尚书徐泽源从队列中出来,向着皇帝一拜。陛下不知道他有什么事,略带疑惑地批准:“说吧”。
      徐尚书不疾不徐地开始汇报:“左书亦为兵部郎中,此去渡风州本不应他前往,他是主动请命,这是一事。此外,杨太傅曾向我密切打听地方兵马情况、边境军备以及左城事宜,我当时心有疑惑,却担心与内阁公事相关,便一一告知了。左城为武宣司军队常驻地,不知道杨太傅有没有同楚司长联络密切。第三件事,兵部似乎不少人同左书亦来往密切,不知道杨太傅和这些人什么关系,一般的朋友,还是…”徐尚书没有接着说下去。
      皇帝第一次听到杨朔旸将手伸得这样长,朝堂安置棋子、私自监视官员动向本来已算大事,现在又和兵部及武宣司勾结,原来那日的书信不是通知他们二人,而是通知他下面的朋党,真若由杨朔旸带兵去,边境军队他也插手,皇帝已经看到国家易主的景象了。
      皇帝将注意力转移到杨朔旸身上,似平日君臣谈心般,温声诘问道:“杨太傅,寡人扪心自问从未苛待于你,当朝未设太师位,你身居左太傅一职,为何还不知足?插手六部,监控朝堂,现在我才知道你真打上了军队的主意,你还有什么话说?”
      兵部尚书此刻上报,势必要给杨朔旸沉重一击,虽然徐尚书所言大部分属实,可是自己从未和兵部的其他人有来往,徐尚书不确定的语气让流言比真相更真实。
      “陛下,今日若非跪在这里,我还以为众人各司其职,现在看来朝堂关系比我想的错综复杂,这些人靠着几句风言风语就随意给我安个罪名。我杨朔旸不认,我自认自己问心无愧,于君于民,从未有过二心”,杨朔旸坦然地说与皇帝听。
      “好一个问心无愧,来人,给我扒了杨太傅身上的这身官服”,皇帝一手狠狠地拍在扶手上,看着杨朔旸和左书亦死鸭子嘴硬的样子就气上心头。
      “陛下”,黄侍郎站了出来,向着皇帝一拜,走到王三身侧,询问皇帝:“微臣有些事情想考证一下”。皇帝点了点头,他愿意给黄侍郎一些特权,许是因为二人从开始就走在一条路上。
      “王三,你是驻阳人氏,占山为王是吗?”王三看着黄侍郎在自己身边踱步审视自己,梗着脖子给自己壮胆:“是”。“你说,左书亦寻上你,说京城姓杨的大人物想要和你一起谋反,是吗?”“是”,王三觉得这人有毛病,再把自己刚刚说的话重复一遍有什么用。“你有见过这个大人物吗?见过这杨太傅才算真的入伙,若是左书亦一人拉拢你,这只能算多带几个人的山贼而已”黄侍郎略带轻蔑地接着抛出问题。
      “见过,自然见过。我都说了,我还和他喝酒结拜来着”,王三看出黄侍郎轻视自己后,急嘴急舌地回应给黄侍郎听。“所以你见过杨太傅?”“自然见过”,王三觉得自己被重视,心里得意起来。
      “什么时候见的?”黄侍郎接着出击,不给王三喘息的机会。“左书亦找上我之后不久,大约三个多月前吧。”“三个多月前?是吗?”黄侍郎装作不信地反问道。“可能早一个月,也可能晚一个月,总之见过就是了”,王三不喜欢自己被别人反驳,强硬地回答着。
      “若是三个月前,杨太傅刚被囚禁,你不可能见过。再晚一个月,杨太傅依旧被囚禁,你更不可能见过,那就只能再早一个月了”,黄侍郎不紧不慢地推理着。王三听到他这样说,改口道:“那就是四个月前了”。
      “若真是这样,从京城赶往驻阳州再返回,最快也要十几日的路程。可据我所知,那时地方灾情刚上报,杨太傅做事勤恳,可从未缺席内阁十日之久啊”,王三还想改口,黄侍郎却不再理会王三,向前走去,来到兵部徐尚书身后。
      “不知各位地方长官有见过杨太傅吗?”黄侍郎问着身后站立的几个人。“这”,几人互相看了看,摇了摇头,回答道:“没有”。
      黄侍郎冷不丁地在兵部尚书身后说话,徐泽源浑身一激灵。“敢问兵部尚书,这兵部杨太傅的同党,今日朝堂上徐尚书是直接说呢,还是下朝后再上报刑部,由他们彻查呢?”黄侍郎逼着徐尚书将流言当做真相讲出来,直接对峙。
      “这”,徐泽源望了望陛下,回应道:“一切听从陛下旨意”。黄侍郎对着皇帝点了点头,皇帝接口:“既然如此,徐尚书说一说吧。”
      徐泽源一拜,先解释一番:“微臣所听是流言,陛下若要听,我也可以说上几句,只是多半为真,这假的却容易伤了兵部和气,陛下不如交给刑部细细审问。”黄侍郎像是和他过不去似的,说道:“徐尚书,如果真是莫须有,便不要在朝堂上作长舌妇”,不等徐尚书辩驳,开始询问武宣司司长楚卿云:“楚司长,杨太傅同武宣司走动密切吗?”楚司长为人豪爽,拱手禀告给陛下:“杨太傅确实如徐尚书所言,询问过我左城事宜和边境情况,当时我并未告知他,而后他也没在找过我。陛下知道,这武宣司没有常职一说,大多京城和地方论调,我在武宣司待了六年,算是时日最长的了,具体情况不像徐尚书一样,所知是模棱两可。我可以打包票,武宣司众人必然与杨太傅无任何走动。”
      黄侍郎听后对楚卿云多了几分欣赏,众人落井下石时,他能守住自己的道义实在难能可贵。而后,他向皇帝说出自己的想法:“陛下,微臣愚钝。现下众人皆言杨朔旸联合左书亦谋反,却只在地方见到左书亦,从未见过杨太傅。这杨太傅对于谋反一事,想来是不知道的。”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814152/1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